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 - 范文中心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

05/20

122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

孙群郎 郑殿娟12

(1.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 2.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后, 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服务业超过制造业而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在职业上表现为白领阶层超过蓝领工人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 也由工业城市转变为后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与工业城市具有显著的不同。

关键词:后工业城市; 产业特征; 空间特征; 社会特征

中图分类号:K 711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 05-0122-06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 贝尔按照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不同, 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 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为第一产业, 工业社会为第二产业, 后工业社会为第三产业。美国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显示出后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 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也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 城市, 也由工业城市转变为后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与工业城市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一、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贝尔概括了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第一, 在经济方面,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贝尔指出:! 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 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 而是从事服务业, 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第二, 在职业上, 专业与科技人员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工业社会中, 半熟练工人是劳动力中最大的一部分, 而在后工业社会中, 从事办公室工作、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白领阶层逐渐取得优越地位。第三, 在中轴原理上, 理论知识居于中心, 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制定的源泉。贝尔指出, ! 工业社会是机器和人协作生产商品。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第四, 在未来方向上, 控制技术发展, 重视技术鉴定。现代社会为了保持发展, 就必须不断开辟新的技术领域。但为了避免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给社会带来一种危险的! 不确定的性质∀, 就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控制技术的发展, 对技术进行鉴定。第五, 在制定决策上, 创造新的! 智能技术∀。

是前两个特征, 即社会的经济特征和职业特征。

二战以后,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后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

作者简介:孙群郎(1966-), 男, 河北安新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城市史; (), 女, , [1]20-42而在这五大特征中, 最主要的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123首先,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后工业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服务经济超过制造业而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早在1929年, 美国第三产业就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 3%, 已经接近一半。随后,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提高, 1950年同比达到55 6%, 而到1983年同比高达69 2%。从非农业就业人员的分布来看, 与物质生产相关的产业(包括矿业、建筑业、制造业) 所占比例一再下降, 1950年这一比例为40 9%, 1970年下降到33 3%, 1988年再次下降到23 9%; 而与服务相关的产业的比例则不断上升, 1950年就已经达到59 1%, 1970年上升到66 7%, 而到1988年竟高达76 1%#。战后初期, 美国就已经成为一个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种! 后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20世纪60和70年代, 西欧和日本也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转变。1969年英国服务业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1 0%, 服务业的就业人员达到全体劳动力的49 7%, 已经接近全体劳动力的一半。该年荷兰两项同比分别为51 6%和49 8%, 意大利分别为51 7%和45 1%。这三个国家初步实现了向

[1]22后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欧国家也很近似, 已经接近了后工业社会的门槛。1970年, 法国服务

部门雇佣了48%的劳动力, 到198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7%。[3]175[2]西德1973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为925万人, 而到1982年这个数字只是略超过775万人。同时, 服务业就业人数从1025万人上升到1150万人, 远远超过制造业。瑞典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65年达到115 7万人的高峰, 但从此开始下降, 到1980年降为93 7万人, 而受雇于服务业的人数从1960年的125万人上升到1980年的200多万人。[3]194-206

其次, 从职业结构来看, 不直接从事生产而进行管理、办公室和技术工作的白领职员的人数超过了蓝领工人的人数。1956年, 美国白领工人超过了蓝领工人, 到1970年, 两者之比超过5∃4才能找到20世纪生活的主要特征∀。

城市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题, 这种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 必然对城市本身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和社会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形成后工业城市的特征。[4][1]23, 白领工人已经成为社会阶级结构的主体。所以, 赖特 米尔斯认为, ! 正是在这个白领世界里, 我们

二、后工业城市的产业和功能特征

后工业城市仍然以工业生产为基础, 只不过后工业城市的工业生产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后工业城市的一项主导产业, 这在美国西部和南部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战以后, 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南移, 西部和南部在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方面超过东北部和中西部, 其重要原因就是西部和南部城市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着重发展高技术产业。联邦政府在西部和南部投入巨额资金, 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在国防工业的带动之下, 民用工业也得到均衡的发展, 而此时又适逢美国发生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 航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龙头。在科技革命的带动之下, 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老工业城市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迅速转向高技术产业, 并对传统工业如汽车工业等进行技术改造。比如, 根据波士顿银行的调查, 在1975 1980年间, 新英格兰地区的制造业部门新增加了22 5万个就业机会, 其中45%是由高技术产业创造的。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也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城市发展的颓势。

第二, 生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的集中。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它需要投入的直接劳动力#

p U . S . Depart m en t of Co mm erce , Bureau of t he C ensus :S t ati sti calAb stract of t h e Un ited S tates , 1970, W ashingt on D . C. , 1970, [5]p 218. U. S. Depart m ent of C o mm erce , Bureau of the C ensus :S t ati sti cal Abstract of t he Un ited S tates , 1990, W as h i ngton D . C . , 1990,

124社会科学战线 2007年第5期 世界史研究不多, 但却需要更多的技术、协调、管理和服务人员, 也需要其他服务行业辅助经营, 比如金融、通讯、律师事务所、广告公司、交易所、咨询公司、会计以及各种专门职业等。而中心城市拥有的中心性、聚集效益和集中的基础设施, 使其成为生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聚集的理想场所, 从而推动了城市向后工业的转型, 城市的主要职能由工业生产转向服务和管理, 成为控制中心和决策中心。如果说白领职业代表了后工业时代职业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那么中心城市白领服务业在职业结构中比例的上升趋势则反映了后工业时代城市新的职能变化。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事实上, 在白领服务业增加的同时, 蓝领服务业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比如1951年纽约市蓝领服务业的就业比例为11 6%, 1984年减少到9 9%; 费城在这两个年份中的比例分别为10 8%和8 4%; 波士顿为12 67%和9 7%; 巴尔的摩为14 9%和10 5%。西欧城市也发生了同样的转变, 比如, 布鲁塞尔在1980 1990年间, 广告业就业增加132%, 会计服务业增加56%, 法律服务业增加32%, 银行服务业增加26%。[7][6]

企业的管理部门和企业服务业向中心城市的集中, 表明了城市职能的调整和升级。企业的管理部门和企业服务业之所以向中心城市集中, 是由于在信息时代,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瞬时交流成为可能, 但面对面的交往仍然很必要, 尤其是企业之间的重要业务。另外, 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和企业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中也与这些城市的电信基础设施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充分利用电信基础设施, 必须将其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地区, 从而节约成本, 达到聚集效益。比如到1984年, 美国有1/3的光缆集中在纽约。正如莫斯所指出:! 电信设备的不断出现主要是一种城市化的现象。虽然关于电信新技术的讨论大部分集中于扩散化所提供的机会, 但是大城市是美国新电信系统的轴心, 也是信息技术最先进的提供者%%尽管电信新技术允许地理上的扩散, 但是新设备的经济指向是主要信息中心的城市地区。与许多流行的民间传说相反, 电信新技术并未造成城市的没落。电信新技

[8]术巩固了那些具有交流活动重要功能的城市。∀

三、后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

随着后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 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工业城市的结构特点是高密度的单中心结构, 中心城市及其中心商业区在整个大都市区居于主导地位; 而在后工业时代, 由于郊区化的迅猛发展, 郊区商业区逐步形成, 大都市区呈现低密度的多中心结构, 中心城市在大都市区中越来越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 郊区化的迅猛发展是后工业城市空间结构的第一个特征。

美国的郊区化最具有典型性。二战以后, 美国郊区化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 增长率高达48 6%, 而中心城市仅增加了630万, 增长率只有10 7%。进入60年代以后, 郊区的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 为26 8%, 但仍然是中心城市增长率6 4%的4倍以上。[10]4[9]但是, 如果从郊区所占大都市区新增人口的份额来看, 60年代比50年代更高, 5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 中心城市仅占23 8人, 郊区占

[11]76 2人, 而到60年代, 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 郊区竟占84人, 美国郊区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1970年, 郊区人口达到7560万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 2%, 而中心城市和农村人口各占31 4%, 而到1980年, 郊区人口达到1 015亿, 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44 8%。美国学者道格拉斯 亚

[13]当斯指出:! 美国人已经将合众国塑造成世界上第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美国的经济活动也从城市向郊区迁移, 最先向郊区转移的是制造业, 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和企业办事机构等。工业园区是工业郊区化的一种主要形式。1940年美国只有35个工业园区。随着战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工业园区在郊区大批地涌现出来。到70年代初, 工业园[14]208356, [12]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125增长迅速, 逐渐成为制造业生产的主体。1963年, 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制造业就业分布于郊区, 而到1981年约达2/3。购物中心成为商业郊区化的主要形式。到60年代中期, 美国的购物中心已

[14]219经增加到8000多个。有些购物中心的规模十分庞大, 比如长岛的罗斯福菲尔德, 1980年营业面

积220万平方英尺, 拥有180个商店, 每周接纳顾客27 5万人, 年营业额为2 3亿美元。[15]260[15]267这些郊区购物中心不仅是商业中心, 而且也是服务和娱乐中心。各种服务和娱乐机构, 如银行、律师事务所、餐馆、医院、影剧院、消防站等纷纷建立起来。70年代以后, 美国企业的办公机构, 甚至包括许多大公司的总部也迅速向郊区迁移, 在郊区创办了众多的办公园区(office par k), 被称为! 郊区办公室繁荣∀。由于郊区办公业的迅速发展, 其在大都市区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甚至超过了中心城市。比如1970年美国郊区的办公面积仅占大都市区的25%, 而到1984年则上升到57%。由于美国的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办公业不断向郊区转移, 郊区的总就业不断增加, 乃至超过中心城市。到1980年, 美国的总就业有将近一半分布在郊区。

[1]24[17]288[16]1-6而在美国前15位大都市区中, 只有1/3的工作分布于中心城市, 即郊区占去了2/3。郊区成为美国就业的主体。

从1960年代开始, 西欧9国郊区人口的增长超过了中心城市。从人口的增长速度来看, 60年代中心城市人口增加了921 8万, 而郊区人口却增加了1亿多人。

[10]5[18]70年代以后这一趋势不断加强。从1970年到1975年, 中心城市人口仅增加了71 1万人, 而郊区人口却增加了572 5万人, 为中心城市的8倍以上。在西欧人口郊区化的同时, 产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在60和70年代, 伦敦市大约有

[19]2000个企业和15万人迁移到郊区。在1973 1979年间, 西德大城市地区的制造业减少了1 8%,

而小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分别增加了0 9%和0 6%。[3]193

第二, 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化是后工业城市空间结构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一般地讲, 大都市区就是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之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整合程度的邻近社区

[20]组成的整体。20世纪初期, 美国的大都市区为单中心结构, 即在大都市区内部只有一个中心商业

区。战后, 随着美国郊区的爆炸性蔓延和大都市区的发展, 其生态组织结构也逐步由单中心结构向着多中心结构转变。首先, 由于商业、娱乐业乃至办公业的郊区化, 在郊区形成了众多的郊区商业区, 它们如同众星捧月一般拱卫在中心城市周围, 分担了中心商业区的许多功能, 从而形成多中心结构。其次, 由于人口的迅速郊区化, 在中心城市周围涌现了许多堪与中心城市相抗衡的! 超级郊区∀(supersuburbs), 形成较大的人口次中心, 使大都市区呈现出多中心结构。再次, 由于大都市区的郊区不断延伸, 使大都市区的面积过于庞大, 导致某些相邻的大都市区连为一体, 成为大都市连绵区, 从而形成多中心结构。196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采用! 标准联合区∀(Standar d Consolidated Area , 简称SCA ) 这一概念, 来描述纽约和芝加哥及其周围众多城市组成的集合体。1960年法国地理学家吉恩 戈特曼提出了! 大都市连绵区∀(mega l o po lis) 这样一个概念, 把从新罕布什尔州南部至弗吉尼亚州的北部这个长达600英里、宽30 100英里、容纳人口3700万的大都市群称为大都市连绵区。在大都市连绵区内, 许多大城市构成了大都市连绵区的中心, 从而形成多中心结构。这样的大都市连绵区有三个典型代表:其一为东北部从波士顿沿大西洋岸迤俪至首都华盛顿的大都市连绵区, 被称为! 波士华士∀(Bos w ash) 。在这个大都市连绵区中, 几乎囊括了东北部所有的大城市以及部分南部城市, 如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其二为中西部从芝加哥绵延到匹兹堡的大都市连绵区, 被称作! 芝匹兹∀(Ch i p itts) 。这一大都市连绵区也囊括了中西部的主要城市, 如芝加哥、底特律、托莱多、克利夫兰、阿克伦、布法罗、罗切斯特等。其三为西部太平洋沿岸从圣迭哥绵亘至旧金山的大都市连绵区, 被称作! 圣圣∀(SanSan) 。这一大都市连绵区囊括了加州的主要城市, 如圣迭哥、洛杉矶、旧金山等。西欧和日本也形成了许多大都市连绵区, 例如, 英国的伦敦 伯明翰 利物浦 曼彻斯特大都市连绵区、法国的巴黎 鲁昂 勒阿弗尔大都市连绵区、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集聚区、联邦德国的莱因 鲁尔大都市连绵区、日本的东京 名古屋 大阪大都市连绵区等。, [21]

126社会科学战线 2007年第5期 世界史研究施网络, 成为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通讯、信息的汇集和辐射核心, 在各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后工业城市的社会特征

在后工业社会, 由于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导致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 使城市社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

首先, 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城市社会结构的二元性特征。从经济结构来看, 一方面, 中心城市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越来越以高附加值的服务经济为主, 其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高收入的居民在某些特定社区不断集中, 从而形成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高度隔离的居民区。另一方面, 中心城市贫困的、没有接受充分教育的失业人口不断增多, 从而与中心城市的劳动力需求相脱节, 他们生活越来越贫困, 不断向贫民窟聚集, 形成! 危机的聚居区∀。这样就造成中心城市两个世界的鲜明对比。当然, 在工业时代这种对比就已经存在, 但由于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民的两极分化, 这种对比更加鲜明。从西方国家的就业结构来看, 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 鸡蛋结构∀到! 沙漏结构∀的转变。所谓! 鸡蛋结构∀就是底层低技术工作岗位和顶层高技术职业都较少, 而中间部分的工作岗位比较广泛。所谓! 沙漏结构∀就是底层低技术工作岗位和顶层高技术职业都较广泛, 而中间部分的工作岗位则日益减少。这种! 沙漏结构∀使得社会收入差距加大, 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另外, 职业的女性化也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在后工业时代, 由于服务业的增加和体力劳动的减少, 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 使男性在某些就业市场受到极大的竞争, 而妇女工作者要比同等条件下男性工作者得到的报酬少得多, 并且在职业方面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从而使社会下层总体收入进一步减少。曼纽尔 卡斯特指出, 虽然美国受过教育的女性工资得到了实质的增加, 但她们的平均工资仍然相当于同等职位的男性工资的67%。可见, 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职业结构的变化, 导致了城市居民收入与财富的两极分化, 形成二元社会结构。

其次, 中产阶级的郊区化, 也导致了中心城市二元社会的形成。人口的郊区化以中产阶级为主。由于20世纪白领阶层的扩大, 许多白领人员出身于下层阶级, 因此, 新的中产阶级出现了! 地位危机∀。中产阶级向郊区迁移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通过自己拥有所有权的独户住宅和私人汽车这些外在的标志来表现自己所达到的社会地位, 而富裕阶层则不需要通过向郊区迁移来表明他们的社会地位。安塞尔姆 L 斯特劳斯(Anselm L. Strauss) 指出, 富裕阶层可以居住在城市中, 甚至可以与贫民窟比邻而居,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与下层阶级是泾渭分明的, 没有必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区分。而这个地位不稳的中产阶级, 则需要通过! 某种烦琐的仪式将自己与贫穷的邻居们区别开来∀, 通过空间距离以及其他标志, 如住宅、花园、美妙的社区名称等, 将自己与下层群体区别开来。由于中产阶级人口向郊区的大批迁移, 造成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在中心城市的相对集中, 导致中心城市出现阶级结构两极化的局面, 从而形成二元社会结构。

再次, 19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对社会福利的大幅度削减, 进一步导致了下层阶级的贫困化, 导致社会阶级收入的两极分化。

二元城市的空间特征就是富裕阶层的居住区与贫困居民的居住区鲜明的对照与隔离。由于中产阶级向郊区的迁移, 作为富裕阶层居住区和贫民窟之间的缓冲地带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大大缩小, 使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中心城市贫困人口和贫民窟的扩展, 社会问题泛滥, 富裕阶层为了保护自己社区的安全, 便以高墙铁栅与外界隔绝开来, 并由门卫加以守卫, 形成壁垒森严的! 城堡∀。! 由成百上千个居住单元组成的社区隐藏在高墙深院和警卫门岗后面。富有生命力的城区生活被抛弃了。地[23][22]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127凝土墙体产生的地理隔绝上, 只有特邀的客人和电磁波、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电话的电缆才能进入。∀这种城堡本身就是与外界隔绝的, 而这些城堡内的居民, 即社会的精英们, 也不会光顾下层居民社区和关心贫民窟社会问题的泛滥。而昔日富于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的中产阶级, 也由于大批逃离中心城市而削弱了与中心城市的联系, 他们身处世外桃源而对中心城市和贫民窟问题漠然视之。参考文献:

[1]丹尼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张嘉琳. 变化中的美国经济[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44-45.

2001.

1987:1. [3]斯科特, 约翰. 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M].征庚圣, 袁志田, 等,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米尔斯. 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 等, 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王旭. 美国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M ATT EI D,

67.

[7]PETER M, RONALD K,

201.

[8]莫斯. 信息化城市[M].崔保国, 等,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9:159.

[10]DONALD N, ROTHBLATT, DAN I EL G.

1973:199.

[12]C AR L A. T he N e w U rban Am erica :G row th and Po litics i n Sunbelt C iti es [M ].Chapel H il:l T he U n i v ers it y of N orth

Caro li na P ress , 1987:60.

[13]RONALD K, et a. l H andbook o f Research on U rban P oliti cs and Po li cy i n t he U n ited States [M ].W estpo rt , Connecti

cut :G reen w ood P ress , 1997:171.

[14]J OHNSTON R. T he Ame rican U rban Syste m:A G eographical P erspective [M].N ew Y ork :St . M arti n &

1985.

[16]ROBERT C . Suburban G ridlock [M].N e w B runs w i ck , N. J . :R utgers U niversity , 1986.

237. [17]ERV I N Y, et a. l The M etropo li s i n T ransiti on [M ].N e w Y ork :P aragon H ouse Publi shers , 1987. [18]J OHN C . P atterns o f Spati a l D ispersi on i n M etropo litan Co mmuti ng [J].U rban G eography , 1988, 19(3):

[19]E MRY S J . M etropo lis [M].O xfo rd :O xfo rd U n i versity Press , 1990:99.

[20]U. S . D epart m ent o f Comm erce . Bureau of t he Census :Statistical A bstrac t of the U n ited Sta tes , 1985, 105th ed [M].

W ash i ng ton D. C. :U. S . G overn m ent Pr i nti ng O ffi ce , 1985:873.

[21]J AM ES W e t a. l Suburbaniza tion D yna m ic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 i ty [M].N e w Bruns w ick , N. J . :R ut g ersU n i versity ,

1974:65.

[22]莫斯. 千年终结[M].夏铸九, 黄慧琦, 等, 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54.

236-237. [23]AN SEL M L. I mages o f t he Am er ican C ity :N e w B runs w i ck [M].N ew Jersey :T ransaction Books , 1976:

2002:5. s P ress , 1982. [15]KENNETH T. Crabgrass F ronti e r :The Suburban ization o f the U n ited States [M ].N ew Y ork :Ox ford U n i versity P ress , Suburb ia :A n Interna ti ona l A ssess ment [M].L ondon :Croom H e l m , 1986. N e w H aven :Y ale U n i versity P ress , . [11]ANTHONY D. Openi ng U p the Suburbs :an U rban Stra tegy for Am erica [M].2001:162-163. [9]DENN IS R. The P o litics of Ame rican C iti es :Pr i va te Pow er and Publi c po li cy [M].Boston :L ittle , Bro w n and Company , et a. l G loba lizi ng C ities :A N ew Spa tia lO rder [M ].O xford :B lack w e ll Publis hers L t d , 2000:2000:301. [24]et a. l A W or l d of G iant C iti es [M]//T he M etropo li s E ra :V o l ume 1. L ondon :Sage P ublica ti ons , 1988:[24]理查德. 生态城市 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王如松, 胡聃, 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尚永琪


相关内容

  •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 ...
  • 专题十一 文明的交融与冲突
    专题十一 文明的交融与冲突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从人类文明纵向演进的过程看:由采集狩猎时代到农业社会的渐进,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嬗变,由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的飞跃,其总体趋势特征包括 ( ) ①文明由 ...
  •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 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 ...
  • 高一下历史常考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起源地位.耕作工具.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水利工程.(政府政策.自然灾害„„) 1. 起源 "立国之本":中 ...
  •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 ...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董鉴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圈 I.......................J 提要通过对中西古代文化和城市发展特征的对比.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几千年阁中华文化长盛不衰未中断.城市建设制度得到延续和发展: ...
  •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_陈岗龙
    2014年11月第35卷 第6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 Nov.2014Vol.35 №.6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 陈岗龙 (北京大学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
  • 近代中国经济
    的是 ①抵制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②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③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 ④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 ...
  • 1试论社区服务的主要特征
    修改意见: 1.文章结构作如下调整: 第一部分写社区服务的作用.包括:(一)社区服务概述.社区服务的概念(用一段文字即可).特点:(二)社区服务的作用. 第二部分写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一)现状.我国社区服务产生与发展 ...
  • 高中历史必修2选择题集
    高中历史必修Ⅱ选择题集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2.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