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历史常考点 - 范文中心

高一下历史常考点

08/1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起源地位、耕作工具、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水利工程、(政府政策、自然灾害„„) 1、 起源

“立国之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2、 耕作工具(生产力,劳动工具改进推动生产力发展)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石器锄耕、青铜(少)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农业发展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期,从耦犁(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

精耕细作:成形春秋战国、扩展汉、深入发展唐

表现:耕作工具、水利、农时、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重农抑商 3、 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商周时期:井田制,名义公有,实际私有(土地国有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原因: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制度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

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问题,经济: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国家赋税收入 政治:激起民众暴动 4、 赋役制度 5、 水利工程

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汉代“井渠”

灌溉工具:隋唐长江,筒车;宋代翻车 6、 小农经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存废时间:春秋战国产生,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

评价:积极:1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提高生产积极性3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4封建王朝主要财源5古代中国文明成就基础 消极:1不利于社会进步、商品经济发展2不利于生产技术发展3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4破坏生态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主导,明中叶后民营取代其主导地位)特点、评价 民营手工业(明中叶主导,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利弊。

特点:①特殊行业垄断性:盐铁官营; ②服务对象特殊性: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的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技术工艺高超性(原因:政府支持) ④不计成本和奢侈性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利弊:利:推动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弊:①对朝廷财政来说,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②服务范围小: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③技术推广难: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④技术工艺的传承封闭,往往导致失传; ⑤产品不在市场流通,缺乏市场竞争; ⑥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

三、陶瓷业的成就——夺得千峰翠色来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中国古代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宋代有所转变。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观念、社会结构„„ 战国时期,“市井”商业区

秦,法律规定,明码标价,投入陶制容器 汉,九市 新,五都

魏晋南北朝,草市(条件:离城镇偏远,交通便利)、草市尉 唐,俞大娘航船,邸店、车坊、柜坊,夜市

宋: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泉州,市舶司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3北宋益州,世界最早纸币交子4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5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管理6草市已有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5庙会、《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 明清:会馆,商帮,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专业市镇出现 商业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政府政策、货币、交通、盗窃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提出者: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商业垄断、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征收重税

影响:积极,一定时期内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农业发展、社会稳定

消极,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海禁:含义,时间(禁止中国人,限制外国人,官方垄断交流,明清时期)

原因,直接:担心敌对势力勾结倭寇(西方殖民势力)威胁明(清)王朝统治

根本:自给自足封建自然经济 思想:自认为天朝上国

影响: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

②消极:切断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使中国故步自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落后于西方世界,尤其在经济方面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时间,表现,资本主义发展条件(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

特点,地区性,不平衡性,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缓慢发展原因:根本,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企业:最早外资企业 近代民族企业:官办+民办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办

阶段: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国民党统治前期短暂发展(艰难曲折发展)、后期困境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1自然经济的解体(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耕织分离,传统农业、手工业分离)(影响:积极1为商品经济准备劳动力、市场、资本,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基2从根本冲击封建制度 消极:使中国资本主义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C60S——90S 内容:前期(70S之前),自强,军事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后期,求富,民用,目的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近代教育:新式学堂,留学生 败因:根本,中体西用

评价:积极,1中国近代化开端2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客观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瓦解封建自然经济3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御作用 消极,其维护封建统治必将失败

时间、地点(19C60/70S,晚于中国无产阶级,沿海地区) 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民族资本主义特点: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产业结构不平衡(重视轻工业)、地域分布不平衡、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点:革命性、妥协软弱性 二 初步发展

时间:19C末20C初

原因:1列强加剧入侵2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3“实业救国”思潮 企业:张謇、荣氏兄弟

影响:1新的生产方式2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经济、阶级基础3进一步推动近代化4进一步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三 短暂春天 时间:1912——1919

原因: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想、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 表现:纺织业、面粉业

特点:1发展历时短暂2发展不平衡(轻快重慢)3地域分布不平衡(沿江、沿海)4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5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影响: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推动新文化运动发生。 2壮大中国无产阶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四 短暂发展

时间:1927——1936

原因:1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

2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目的,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内容,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币制改革”:目的,巩,增,巩+防止白银外流 时间,1935

影响,积极,中国货币史上重要地位,实现中国货币现代化。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使中国外汇价格得到稳定,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五 困境(1937——1949)

全面抗战时期:1沦陷区毁灭性打击2工厂内迁(作用:带来管理经验、技术人才,促进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工业布局,对今天开发建设西部具有重要意义。) 抗战胜利后:原因,1内战,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2美国经济侵略3官僚资本主义4繁重捐税负担

探讨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推动因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政策3群众运动4实业救国 阻碍因素: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主要)2自然经济抵制3政局4先天不足5后天畸形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压迫:原因,社会性质

表现,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主义 2斗争

对中国革命政治态度: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反抗的要求,又有妥协性和依赖性;影响:他们一方面同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斗争,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但同时这些运动总是不彻底的。例如,戊戌变法运动(或辛亥革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社会进步);

2政治: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阶级基础;

3思想:冲击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过渡时期(1949——1952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1953——1956一化三改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革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

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92初期) (1992—— 新阶段)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土地改革(1952,地主私有——农民私有)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1952年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一化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化(生产力):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内局势严峻,国内重工业基础薄弱,向苏联学习)

2优先发展东北地区(基础好,矿藏资源丰富,距苏联近) 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成就,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

影响,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未建立工业化) 三改造(生产关系):内容,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私有——公有),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公私合营

作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建国以来经济形态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为主 计划经济(1956——1978)

原因,1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一边倒”,学习苏联3底子薄 影响,初期积极,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1985之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

探索道路开始标志,195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中共八大√,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面红旗:1958“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卫星)、共产风 影响:1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失败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出现原因),造成生产力

极大破坏

2(生态史观)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3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4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5经历1959——1961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1960,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62开始,65恢复)(经济恢复主要原因:政策) 成就

三 文革时期

1971年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

1975年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文革结束,左倾错误未结束;文革时期经济两个高峰) 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内容: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工作重心转移:第一次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第三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

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对内改革(农村——城市,农业——国有企业) 农村(1978):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安徽、四川——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未变,使用权变化,生产关系) 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 意义:变革、调动、改变 城市(198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

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益,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三)对外开发(经济发展原因:政府政策)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首先开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5)

沿海开放城市:1984,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技术、知识密集) 经济开放区:1985,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浦东:1990

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内容P56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衣

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原因,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各地交流、融合、创新) 西餐:19C40S传入 三 住

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各具特色建筑形式,有深刻文化内涵。 四合院,北方地区典型民居。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中西合璧。 四 习俗

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发等)

婚俗:包办婚姻——婚姻自主

繁——简,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原因:西方观念传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 丧礼:中西、旧新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 其他: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礼,女子„„

影响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因素: 经济、政治局势(国内外)、科技、思想、政策、基础„„

五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2)电话: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影响;近代交通、通信技术发展的原因。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②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影响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原因

外来技术的传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府的大力提倡; 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通信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的独立自主;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推动等。

六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背景

(1)内因: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②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要 (2)外因: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概况 (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 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拉开中国近代 报刊业的序幕。 (2)国人办报

创刊于1872年, 并且成为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报纸是《申报》 ①开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②高潮: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 时务报》等。

③发展:民国成立后, 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戏曲、电影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3、特征: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 2、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生:20世纪20年代。

(2)西人开办:1923年1月,由 英美报商 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

台”。

(3)国人自办

①第一座 地方广播电台:1926年6月,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正式开播。 ②第一座私营 广播电台:1927年3月, 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③第一座 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事业

(1)历程: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色到彩色,从进口片到 国产 的发展历程。 (2)出现: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 西洋影戏”,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3)创作:1905年,任景丰拍摄了京剧《 定军山 》片段,是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电影《渔光曲》 (5)现代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一个新时期,但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题材单一。 ②改革开放后:《小花》、《 牧马人》、《英雄》《红高粱》《霸王别姬》《我的长征》等相继问世,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 3、 电视事业

(1)起步:1985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地方电视台纷纷宣告成立。 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播”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④2008年6月,“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解决了 边远地区 和 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⑤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 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

①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② 网上购物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评价

(1)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 和生活平台。

(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与 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3)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 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早期的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粗具规模)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 新航路的开辟(15C末16C初)

原因:1经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本质,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扩大市场)(根本)

2社会,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求;《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 3宗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传统商路不畅

5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地理知识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发展,火药武器技术的进步 6人文主义鼓励冒险

7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过程:(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1引起了“商业革命”(商品种类、贸易范围、贸易中心)、“价格革命”(通货膨胀),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社会形态转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加强了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孤立《根本原因:生产力》——整体)(美洲可可、马铃薯、烟草、玉米)。 3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结合)(积极,先进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消极) 4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二 早期殖民扩张

16C,葡、西——17C初,荷兰——18C后,英国 (一) 葡、西(教皇子午线)

西班牙:向西,美洲为主(菲律宾群岛) 葡萄牙:向东,非、亚洲(巴西) (二) 荷兰(海上马车夫) 尼德兰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条件:1地理条件——大西洋沿岸

2造船业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荷兰经济中心,国际贸易、经融中心)

4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地区之一 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6 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7外因: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

特点:1商业资本发达(殖民掠夺与对外贸易结合) 2忽视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 (三) 英国

原因:1地理优势——大西洋沿岸中心

2政策——重商主义(金银至高无上,扩大贸易顺差,从他国获取金银。) 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圈地运动)(工业资本) 4军事——注重发展海军

5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

6外部环境——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过程: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651,英国颁布,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荷兰失去殖民霸权 18世纪中期,七年战争(1763),打败法国,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早期殖民扩张评价:

对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途径: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对欧洲:提供广阔商品市场,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原始积累, 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破坏性+建设性 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 工业革命

1时间:18C60S——19C40S 开始国家:英国 开始行业:棉纺织业

开始标志:1765,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开始于英国原因:

①、直接原因 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②、经济条件(1)资金、国外市场: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2)劳动力、国内市场:圈地运动(3)技术、机器:手工工场的发展 ③、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④、政府政策: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奖励 2成就(P95)

棉纺织业——动力——交通运输业——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扩展(原因:1英国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禁令2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3影响

⑴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⑵城乡关系: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⑶职业结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⑷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贫富分化严重) ⑸文化及思想: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⑹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渐成熟。

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东方从属于西方) “蒸汽时代”,环境污染„„ (二)打造“世界工厂” 1、措施 P95~96 A、政府

(1)政治:民主化改革(2)经济: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贸易、竞争、生产)(3)法制:法制化建设(4)对外:“炮舰政策” B、其他

(1)严格管理,残酷剥削(2)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2、表现

(1)资本、生产能力迅速增长 (2)成为“世界工厂”

(3)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1851第一次世博会---展示经济和社会成就、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 )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渐成熟 原因:工业革命的促进

(1)列强扩张使绝大部分落后国家与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输出); (2)工业革命密切了国家交流,各行业、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交流更加频繁,提供了物质条件;

(3)交通运输业提供的纽带;

(4)世界殖民体系提供的保障。

四 第二次工业革命(19C70——20C初) 1原因:

政治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条件: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

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

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中心:美国、德国 4成就:(P102)

电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时代 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时代

新兴产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 传统产业的发展: 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5特点:多国同时进行,从重工业开始,科学与技术结合,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6影响: A生产力: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导致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比重上升、新兴工业的发展) 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B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的产生

C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一战、资本输出)

D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垄断组织的产生

原因:工业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经济,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

政治,垄断资本家更多干涉国家政治生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对外,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世界格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瓜分世界的狂潮 美国:

早期政策重点 ,建立美洲体系:门罗主义 、泛美同盟 、“海权论”、“美西战争” 新殖民主义: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 、“门户开放”政策 世界连接为一体 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世界经济联系 (2)客观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 (3) 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 经济危机(1929——1933)

背景:一战后美经济繁荣(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8) 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通货紧缩):

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机过度;自由放任政策;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扰乱正常经济秩序)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激化

导火线: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力特别强;影响特别深远 3影响,经济,①破坏生产力②浪费资源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贸易保护主义) 政治,激化矛盾,工人、农民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世界局势,①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二战)、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矛盾②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胡福政府对策: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二 罗斯福新政(1933) 背景:“炉边谈话”

内容: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原因:开始于金融行业)(《紧急银行法》,宣布美元贬值)

2恢复工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减耕减产;《全国工业复兴法》,最高工时,最低工资,“蓝鹰运动”——中心措施,调整工业生产)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成立联邦紧急救济属,直接救济、以工代赈)(社会福利制度评价,积极缓和阶级矛盾,减少贫富差距,稳定社会;消极,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形成懒人经济,加大纳税人负担。)

4保护劳工权利(最高工时、最低工资)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特点(新在哪里?):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结果:缓解——1937——二战真正摆脱 评价:

直接影响,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却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间接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影响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策。 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紧密结合

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 2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A二战结束——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

①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② 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把大规模财政赤字作为经常性政策 结果:50年代起,进入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

存在问题,造成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通货膨胀 B,70年代滞涨

导火线: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措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 C,80年代复苏

里根,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措施: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抑制通货膨胀;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结果:1982年„„

问题,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高贸易逆差 D,90年代新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含义: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突出特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

特点: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失业率、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通货膨胀联动关系被打破

3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A英国

①1945——1979,奉行凯恩斯主义,国有化运动,福利制度,混合市场经济 ②1979年后,撒切尔,货币主义政策,国有企业私有化(美不同),“多市场,少政府” B法国

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国有化运动,80年代后,私有化 C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D日本 战后初期,“统制经济模式”

20C50S中期以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往往大于市场调节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1国家干预经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现代福利国家的发展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4“新经济”的发展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经济领域) 背景:严峻国内外形势(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布列斯特和约》;内,①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国内战争1918——1920)②经受一战破坏,经济崩溃,物资奇缺 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农民利益,挫伤积极性); 工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单一公有制,缺乏活力);

产品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排斥市场,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劳动,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 特点:临时性、军事性、“共产主义”

目的:直接目的,解决战争危机,巩固政权 主观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评价:积极,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实质:从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 目的:1)克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直接目的】 2)巩固苏维埃政权;

3)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根本目的】 内容:农业,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核心) 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租借制)(竞争机制)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取酬工资制

特点:管理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和货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新)

评价:1、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2、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国内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 苏联建立时间:1922年

二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一) 工业化(新经济政策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生产力) 1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过程(1926年开始):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4)1938—:三五计划因二战被打断。

4成就:

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二五计划完成);

③为战胜法西斯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④开创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5问题,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6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追求高速度

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7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功的原因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高积累政策;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

(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1927)(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 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大清洗运动:1935——1938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 赫鲁晓夫(1953——1964) 1内容: 【农业】(突破口)

1.改变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

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精简机构,权力下放。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1956,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2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局限: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却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1内容:重点,工业

“新经济体制”,但没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成为与美匹敌超级大国) 2结果:一方面,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另一方面,到7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停滞(失去活力),苏联陷入困境。

(三)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1背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 2内容:

经济改革(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调整所有制)——失败

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民主化”和“公开化”,推行多元化政治,实行多党制)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改良的资本主义) 3影响P144

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民族 “更新联盟”——联盟到邦联 “八一九”,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1991年12月21——12月25(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原因:

1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2根本: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民族矛盾尖锐、与美国争霸拖垮苏联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标志、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重要步骤、途径)、世界经济全球化(最终归宿、生产力发展)

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国际金融秩序混乱(必要性) ③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可能性)(除美国外,实力都大大削弱) ④ 美国欲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动力)(二战后期,怀特计划(美)

——凯恩斯计划(英))(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2内容

1944年7月,美、苏、中、法44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美苏关系?中国代表?国民党统治中心?

双挂钩机制:①美元与黄金挂钩②固定汇率制

1973年解体,美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但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为维持美元价格,60年代空运黄金)

3实质: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4机构(世界银行初衷: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美国主导地位体现:

① 认缴资金数额大,决定投票权大(根本原因:经济实力) ② 总部华盛顿,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③ 两个挂钩,突出美元特殊地位

两个组织中主导地位①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主导地位①②③ 5评价

积极,稳定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消极,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二)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贸组织(1995)前身,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缔约国,2001年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顺应了全球化趋势。

二 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欧共体——欧盟

亚太地区: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一) 从“欧共体”到“欧盟”(一体化程度最高)

1原因

必要性:①历史,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威胁,缓和民族仇恨

② 现实,为抵御来自美苏冷战影响,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③ 经济,为更好利用欧洲资源、配合马歇尔计划推行,发展欧洲经济

可能性:①共同愿望(历史传统、文化、宗教、意识形态) ②法德和解

根本: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过程(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一体化)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法、德、意、荷、比、卢)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经济一体化)

④ 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超越国家权利,淡化民族国家界限,主权让渡性) ⑤ 1993.11.1,“马约”正式生效,欧盟宣告成立(政治经济一体化);

⑥ 1999.1.1欧元问世;2002.1.1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3影响:

经济:推动欧洲经济发展

政治:欧盟国际地位提高,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

世界格局:欧元对美元国际地位构成强有力挑战,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实现自由贸易)(1994)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加剧不平衡)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三)亚太经合组织(未实现自由贸易,一体化程度最高)

1过程:①标志:1989年,堪培拉“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

②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

③1993年,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西雅图召开,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大家庭精神;

④2001年,上海成功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特点:①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政府间);

②多样性:成员国之间在国家实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很强

③性质: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⑤ 合作方式的创新:APEC方式

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三 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科学技术)

(一) 世界贸易组织

前身:关贸总协定

原因:1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根本)2关贸总协定不再适应需求

过程:①1986 乌拉圭回合启动,涉及三新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

② 1995年,正式建立,总部瑞士日内瓦

宗旨原则:市场开放、不歧视、公平贸易,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作用:

(1)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2)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3)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4)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5)有效地抑制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强权政治

(6)有利于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入世

1971, WTO全体成员国将台湾代表驱逐出去,实际上为恢复奠基

1986 ,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拉开谈判序幕

2001,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

中国加入WTO原因: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大市场。

中国需要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的权力,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

影响:

机遇,改革、调整;定规则;生活水平;出口、外资;竞争与合作(P159)

挑战,应转变观念与体制(管理方法、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科教兴国、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 经济全球化(直接感觉:交通、通信)

原因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根本原因)2、两极格局的瓦解创造了有利条件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跨国公司是重要载体5、国际组织的强力推动

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影响:

应对措施:

1、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走科教兴国之路

3、加强国际合作,在融合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4、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关内容

  • 高一必修一政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 ...
  •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 ...
  •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60 分) 1.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 ...
  • 准高中生,未来三年学习规划给你准备好了
    2017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是高考不会结束.很多省份,2017年将要步入高中的学生将会面对新高考,大家做好准备了吗?未来三年,你有规划吗?高考圈小编提醒大家,学习一定要有规划,现在就应该要准备了.下面这份高中三年的简单计划,供大家参考. ...
  • 20XX年四川高考[语文]真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jí) 棱角(líng) 狡黠(xiá) 长吁短叹(xū) .... B.浸润(jìn) 蓦然(mî) 腈纶(qíng) 残碑 ...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年-20**年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物理试卷
    2015-2016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上)一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4分. 有漏选的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 1.下列有关于运动学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 读书以致用阅读答案
    篇一:读书以致用阅读答案 读书大有用阅读答案人们在议论新的"读书无用"论,有人说,将来干个体户,没文化也能赚大钱.①有的人出言更"妙",就是当科学家也不一定多念书,"发明大王"爱迪 ...
  • 20**年-20**年学年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10-2011学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11年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回顾了高三一年来自我语文的教学复习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 高三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高三年级已经直面高考,所以我觉 ...
  • 高一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2015--2016年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必修 一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组 刘君城 今年学校给我安排的是三个理科班的化学课,分别是192班.193班.199班.对于学生的程度现在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根据学校的录取分分析,学生大部分学的还是不错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