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 范文中心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03/24

董鉴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I.......................J

提要通过对中西古代文化和城市发展特征的对比。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几千年阁中华文化长盛不衰未中断.城市建设制度得到延续和发展: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生活表现出包容、丰富与活力;超稳定和封闭的特征使城乡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强的秩序性和统一性。认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理解.这种力量超越有形的物质遗存,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中国古代文

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09)06-0024-04

作者简介

董鉴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城市规划学刊》主编

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

历史文化特征

董鉴泓

HistoricandCulturalCharactersof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of

Ancient

ChineseCities

DONGJlanhong

Abstract:Bases

on

comparison

ofculturesand

developmenttrajectoriesofancient

Chinese

andwesterncities,thepapersummariesthedistinctivehistoricandculturaI

charactersofancientChinesecities.ItisarguedthattheflourishingofChinesecul-

turcover

thousandsofyearshadhelpedmaintain

stableinstitutionforuninterrupt-

cd

urban

development.And

theChinese

culture

susceptible

tO

multi—culturalinflu—

trices

hadshaped

thriving

urbanculturethatistoleran4richandvigorous.Inad-

dition,theultra-stabilityand

occlusion

ofthe

Chinese

societyhadhelpedcreated

orderand

unanimityoftheurbanandrurallife.Therefore,tOunderstandthechar-

acte稿ofthedevelopmenttrajectOryofancientChinese

cities,it

is

indispensibletO

examinetheuniquenessoftheChineseculture,whichCanoutlastanyphysicalher-

itageofthe

country.

Keyworcls:AncientChinesecities;AncientChineseculture;characters

中华文化的长盛不衰未中断与城市的发展

1.1

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

古代四大文明中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已消失或中断,四大文明

中只有中华文明长期存在,延续至今,未衰落及中断。

公元前3000年,在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都曾出现过城市,已知最早的城市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早已消失。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黄河流域出现城市。虽然起源相对较晚,但中国古代城市未出现过消失或衰落的现象。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城市未曾衰落也是中华文化延续不断并发展的实证。

1.2社会变革与城市兴衰

城市的衰落、消失与古代文明的中断,多半由于民族的迁移、征战中消亡,也和该地区统治民族的更替等有关。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在这块土地中繁衍、生存,从未大规模迁移或远出征战。

奴隶制罗马时代。罗马人的统治扩张到了几乎整个欧洲和地中海沿岸,罗马城曾有百万人口,后来由于北方民族的侵袭。罗马帝国衰落,北方的农牧民族不需要

・本文系作者根据在2009年“第六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城市.罗马城市人口降为4万人。中世纪的罗马经历了400年之久的停滞与倒退.直至17世纪罗马人口才再次增长到了10万人。罗马帝国的衰退代表欧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没有出现城市衰落和文化中断.还出现过几次造城高潮。如齐国I临淄城人口曾达30万人,是当时最大最繁华的都城,“车毂击,人肩摩”、

“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即是描写当时的繁华景象。

还有赵邯郸、燕下都等,秦成阳在统一六国后,作为都城,当年就迁来六国富豪数万家。

“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成阳”。

1.3文化延续与城市载体

由于中国古建筑为土木结构,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灾害,存留的地面建筑很少.如作为秦围都城的成阳城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焚毁。倒是希腊罗马的一些石头建筑存在下来。

西方文化中断,但实物尚存;我们文化延续发展,但城市载体却消失。唐长安只留有大雁塔、小雁塔,隋唐东都洛阳城几乎全部在地面消失。但这些城市不久又在原地或附近重建,城市文化并未中断。

城市管理和建设制度、城市社会生活,以及城市文化的各个方面。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几千年间延续。并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在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强大的官僚体制下

的古代城市

2.1统一的大国

中国在历史上是统一时间最长的周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过多次分裂。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六国时期等.但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体制。往往分裂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新的统一王朝.春秋战国之后出现秦汉;魏晋南北朝之后出现隋唐;五代十六国后又出现北宋的统一,及元明清三代持续的大一统,统一程度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

统一国家与中华文化延续发展凝聚力是有密切的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书同文,车同轨”是中

华文化发展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

虽然中国地方方言很多,但文字是统一的,文字的统一不仅使多民族的国家实现统一的管理,而且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文化认同。

欧洲文字不统一,有的民族无文字,也是成为许多分散的小国甚至有的整个民族消失的原因。

2.2中央集权与郡县制

秦始皇实现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下的垂直的管理系统形成城镇体系。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为集权制国家提供了重要

万方数据

2009年第6期总第184期

条件。

秦汉帝国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管理范同涉及民政、财政、司法、教育和监察等诸多方面,而且管理层次分明.使皇权和中央的统治力自上而下地保证了政令的划一贯彻.为以后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这一管理体制在各朝代名称不同.但府州县的等级不变,城市成为不同地区的行政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不少城市至今还保留郡县制时名称。如长沙、九江、太原和桂林等。

2.3宏伟的都城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都建有规模很大的都城。几个经过长期分裂后又统一的国家都新建或改建很大的都城,秦都咸阳。隋文帝建新都大兴(唐长安),北宋的东京(汴梁),元朝忽必烈建元大都,明朝也扩建南京、改建北京。但改朝换代时往往要烧毁前朝的宫殿.称“鼎新革故”。

中央集权的体制的都城.或地方政权都有着庞大的政权机构,最突出的是隋唐长安城,在宫城南面建皇城,集中着中央机关.面积约3-4km2。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宫城和皂城组成。

城内划分1lO座里坊。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反映出统一王朝的宏伟气魄。

2.4农业社会的特大城市与商业都会

在农业社会中出现特大城市只有中国,长安、东京(开封)都有百万人口。这些都是以超经济的力量建成。隋大兴城不是在旧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而成的城市,而是按周密规划兴建而成的崭新城市。长安征调京畿数十万农民。利用两个农闲约9个月的时间建成.这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这也是全世界古代社会的特例。

欧洲在中世纪很少有lO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幅员广大的统一国家,国内商路畅通,国际上有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国内形成许多商业都会,开凿大运河,在全国建立完备的驿传制度等。大运河及长江中下游形成城市带,以扬州、苏州为中心。

多民族融合与多元宗教并存的古代城市

3.1

儒家思想强大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主流派儒家思想的包容性、求同存异,无排他

性,使一些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虽曾一度统治过中国或在北方建立国家政权,但后来都学习汉文化,并逐渐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

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有几个少数民族统一过北方或建立过全国政权。但都以先进的汉文化传统的城制修建都城.北魏鲜卑族拓拔宏由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并扩建洛阳,宇文恺规划建设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元朝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规划元上都,除皇宫外建孔庙,后又完全按《周礼・考工记》城制规划建设元大都。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模仿唐长安城。

3.2宗教的多元化并存

中国的宗教多元化并存.从无宗教性战争,没有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及新旧教间的战争。在城市中佛寺、道观、清真寺、天主教堂并存,有的宗教建筑同时供奉多种宗教。

中国古代从无欧洲中世纪教皇统治的现象.至今英国国王加冕仪式仍在教堂举行。中国的宗教为皇权服务.皇帝可以封不同宗教的僧侣或道士为帝师。城市的统治中心是宫殿及衙门,不像欧洲以教堂及其广场为中心。

中国的宗教尊崇的是人,不像基督教尊上帝.伊斯兰教尊真主。马可波罗到中国后敏感地发现中国奉敬的“神”都是“人”。如道教尊老子,各行业有自己的宗祖,药神孙思邈,木工尊鲁班,笔业尊蒙恬,染坊业尊葛洪等。各地建大量的关岳庙,关羽被封为“关圣帝君”,又因被封为财神,庙宇最普遍,有的城中有近十个。还有各地方的神.如闽台地区信仰马祖。确有其人。城市的城隍庙相当于城市的守护神.多为名臣名将,如天水的纪信,上海的秦裕伯等。

中国的寺庙也不像欧洲教堂那样的神秘气氛,寺庙世俗化,也是文化或市民活动的中心,庙会成为集祭神、娱乐、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是城市商业活动中心,如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北京的隆福寺、地坛等。北宋时开封的相国寺就是市民活动中心。中国的宗教不仅多元共存,而且圣俗共处。

3.3宗教自然观影响城市选址布局

道教、儒家相似的自然观。对中国城市的选址布局。特别是园林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儒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观.这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熏陶下孕育而成的。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首先考虑的就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条件、资源和耕作条件,以及山川河湖等自然条件。山南水北,依山傍水,内向富足,这种城市、建筑、园林的基本意识,形成中国古代特有的对自然的亲近和认同。

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讲求“象天法地”,“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希望达到城市与

自然环境的合一,这~思想不仅在中国古都规划中有所体现。而且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在“天人合

万方数据

一”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影响下.园林艺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园林强调自然景观要素,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超稳定和封闭的农业社会的城市与乡村

4.1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封闭的地理环境,超稳定的小农经济使中国很早进入封建社会,又很晚进入工业社会,封建社会比欧洲长近一千年,这期间虽有改朝换代,分裂统一,统治民族的更替,但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未大变。使中国比西方晚二三百年进入工业化社会,城市缺少促使发展的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而城市的格局变化小.发展缓慢。

4.2城乡关系

封建的地主制与领主庄园制有很不同的城乡关系。中国城市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统治着乡村,不像欧洲封建领主的庄园或城馒管治着城市,俄国在19世纪还有庄园与农奴存在。以致出现城市为摆脱封建主而斗争,产生一些自由市。如德国的汉堡至今还冠有“自由市”的称号。

中国地主阶级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或市镇,城市的政府机构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4.3自给自足的内向经济

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不求人的经济.不依靠外贸及海上运输.虽然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沿海城市很少,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陆上及海上)贸易额很小。明初一度发达的郑和下西洋.虽有经济活动,但主要是给予多运回少。实际上是一次宣扬国威的政治大游行。

宋元时代的泉州、广州曾是海上贸易城市,泉州阿拉伯商

人曾有数万人,但后来中断。明朝为防倭寇,沿海设卫所、清初海禁。只有广州还维持外贸。即使广州、泉州、宁波等也都是河口港,而不是海港城市。

中国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1城市建设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对统治阶层政治制度及一般人民的影响比较深远。

一般都以后代发现的《考工记》中的城制那一段著名的记载,论述古代城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虽然未能在考古中证实周王城如此布局.但与当时奴隶制的社会经济判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宫城居中。对祖宗社稷的尊重,城市的等级制前朝后市等。

2009年第6期总第184期毒螽市两渊譬列

从春秋战国留下的城址。如齐临淄、燕下都、赵邯郸、郑化水平并不低。如汉长安按照先秦传下来的习俗,民居庭院中韩故城、西汉长安等均与此相距甚远。

必须植树.否则将要受罚。唐长安城里栽种花木的风气很盛,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占统宅第往往以牡丹点缀庭院,长安玄都观的桃花非常著名。隋唐治地位,在后世的都城规划中逐渐体现《考工记》的城制。如的洛阳称为“花城”。中国古城的景观从高处俯视,城市立体隋唐长安城。旁三门、左祖右社,而元大都则更全面地体现了轮廓平缓。掩映在一片绿荫中。

城制,明北京更强化这种城制。

时代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应当继承,迟到

5.2重农轻商.重文史轻技艺

的工业化及迅猛的城镇化,对仅存的部分历史文化城镇与地段儒家重农轻商,重文史轻技艺的思想,唐宋以后实行的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予以重视。

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科技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产生,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本文由王雅娟参与合作.并代为在“第六届中国城市规划隋唐实行科举制。当时中世纪的欧洲还是贵族世袭统治。学科发展论坛”上宣讲。

科举可以公开从平民中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并成为官吏,强化了官僚体制,但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参考文献

观.使科技工作边缘化。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文,更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弱化学术文化。

【1】量鏊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f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f2]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M】.商务印书馆,1997.

5.3院落构成城市细胞

p1王兆祥,刘文志.中国古代的庙会【M】.商务印书馆,1997.中国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因而宗祖家庭的【4】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fM】.中华书局,1963.

传统很强化。在城市中也以院落式的家庭为生活居住单位,也15】刘运勇.西汉长安IMl.中华书局,1982.成为城市组成单位的细胞,密集的街巷制,建筑密度高,大片【6】姚坚.唐代的长安【M】.中华书局,1960.

公共空地、绿地较少,但庭院内多种树搭蓬,因而整个城市绿

收稿:2009—10

深切缅怀葛起明先生

2009年10月30日14时52分。葛起明先生在杭州与世长辞.享年82岁。早在1945年,他在上海念中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边求学,一边积极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6年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于解放初大学毕业,在北京国家计委、建委参与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与管理经验。1958年由国家建委调任浙江省城建局工作,对浙江省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0年代初。在担任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期间。曾兼任《城市规划汇刊》副主编,对《城市规划汇刊》的运行与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扶持与指导。1988年从浙江省城乡建设厅领导岗位上离休后。仍一直关心与参加各个领域里的城乡建设事业和工作。

葛起明先生一生爱岗敬业,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友善待人,他是国家特许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等。

我们要学习他对城乡规划事业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光明磊落、执着追求的思想品德.继续为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不懈努力。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2009—11—03

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董鉴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学刊

URBAN PLANNING FORUM2009,""(6)0次

参考文献(6条)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M].商务印书馆,1997.3.王兆祥,刘文志.中国古代的庙会[M].商务印书馆,1997.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中华书局,1963.5.刘运勇.西汉长安[M].中华书局,1982.6.姚坚.唐代的长安[M].中华书局,1960.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李婧.郭海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影响 -建筑知识2006,26(1)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城市形态的浅析,来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对古代城市形态的影响,试图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文化原因.

2.学位论文 马明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象天法地”原则的环境美学阐释 2008

城市起源于几千年前,它现在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美学就是以城市环境意象及其审美特征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美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城市的独树一帜的认识,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上。“象天法地”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之一。这一原则指导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城市营建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发展。本论文试图从城市美学的角度,讨论这一规划设计原则,展示这一原则在中国古代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的运用及其审美内涵与审美价值。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城市美学及研究现状;二、古代城市设计与“象天法地”设计原则;三、中国古代城市“象天法地”设计原则的审美内涵;四、“象天法地”与中国历代名城的审美特征。

第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在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应运而生,并指出城市美学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城市美学是以城市意象及其审美内涵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研究新方向。它提出如何设计美化城市、如何对城市进行审美欣赏,这些成为人们关注的新课题。最后,梳理了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美学研究的状况。

第二部分,探讨了城市的起源,并指出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伴随着城市的如现而出现,分析了中国早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然后,指出“象天法地”这一城市设计原则产生在春秋时期的吴国,伍子胥以这一原则为指导兴建了吴国阖闾大城。根据这一原则营造出的城市意象主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象天法地”原则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揭示出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和天人合一观念对这一原则形成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分析了“象天法地”原则在具体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其中包含了三个主要的方法,即“天圆地方”、象天之象和象地之象。

第四部分,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城市西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为例,说明这些城市都是以“象天法地”为营建原则的。这些城市除了具备完善的功能外,还蕴含这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特色。这种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得这些城市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

总之,通过分析探讨“象天法地”原则,我们不仅可以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城市之美,而且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也有利于全面的认识和反省当代的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本文是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一点思考和分析,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教。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ghhk200906005.aspx

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b0206126-8529-4d65-9c45-9e360141b17d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2日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由山东大学王平副教授主持的项目"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要运用叙述学的理论全面分析.探讨.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理论渊源. ...
  • 中级导游员考试试题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 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包括单选(4项选1)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简述3题(每题5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 ...
  •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 金才永 3100102080 理科试验班1016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往往被看做同一类, 但它们存在同源异流的现象.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广阔内容,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时代进程,记载着民族的生活方 ...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
    年第 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 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已深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社会政治 经济 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 支配人们思想行为 ...
  • "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
    导 读 本文原载于2017年第5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半月刊,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一带一路"的空间战略研究.为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半月刊的"会员专区"开放给所有会员单位,多方位宣传优秀会员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高中历史专题总结
    篇一:高三历史专题全面复习总结 专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主 ...
  • [最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系列之七
    全导之建筑 1.中国城市布局模式是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整个城市是方形或矩形,受礼制思想的约束明显. 2.在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中,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红色砖墙: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 3.元大都是由汉人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