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 - 范文中心

中国近代化

03/23

中国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

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 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2) 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

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

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

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3、百日维新:

内容: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清末新政:

内容:奖励实业、颁布《商律》

意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新中国建设的成就:

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意义:一五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提前完成,建立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资基础。同时,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善。

6、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运动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1、戊戌变法——政治民主化的开始

探索的模式:君主立宪制

内容: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2、辛亥革命——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

探索的模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

内容: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南京临时政

府的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

经验与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具有两面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提不出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所领导的一系列运动都失败。

3、新文化运动

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三、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背景:伴随侵略,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

展。

1、洋务运动

内容: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留学生赴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2、戊戌变法

内容: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制度

3、清末新政

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学习西方的科技

四、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特点

1、两次鸦片战争之间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

影响: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但没有具体实践。

2、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

思想主张:中体西用

代表人物: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影响:立足封建主义,借助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王朝的自强,为西学的传入创

造了一定的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19世纪末(戊戌变法)

思想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掀起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浪潮,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4、20世纪初(辛亥革命)

思想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代表人物:孙中山

影响:导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

思想主张: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

影响:解放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

特点:

(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连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3)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4)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

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5)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

(6)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五、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①从道路上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②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管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③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谴责资本主义列强肮脏交易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这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七、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

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

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

(1)经济(工业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3、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经济现代化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当然,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1)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机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

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1、表现

(1)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

(3)经济上: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化三改造)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走苏联的路:

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

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经济改革);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经验教训: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

要勇于创新

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8.外来侵略与中国近代化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据此,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你对上述观点有何看法?试论证之。

★观点一: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控制了朝鲜,为其向我国东北扩张势力创造了条件;②中国大片领土的割让,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③巨额的赔款,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与经济;④新商埠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方便了外国对中国内地的侵略;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助长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⑥各帝国主义国家凭借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了《马关条约》的特权,从此,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总之,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 ★观点二: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①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向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其发起的救国斗争创造了条件。③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随着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的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它们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制,引起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思想观念和科学教育等诸方面深刻的变革。④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最终结果都失败了,但在不同程度上催化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

9、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目的:一是要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要混淆与动摇民众的爱国思想与民族精神,扰乱社会秩序,从而为其政治经济侵略服务。

其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起了分解作用,客观上促使中国文化结构趋于近代化。近代学校教育、

文化传播工具从无到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日趋广泛,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第三,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产生分化,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出现了守旧与进取两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农民阶级一方面反对西方文化入侵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借用西方文化(含宗教)组织武装起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从西方文化物质外层深入到西方社会变革的内层进行改良维新,中下层则转向了民主革命。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和殖民主义的剑与火同时输入,但在客观上却又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给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人民迈向胜利的历史阶梯。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

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 主革命

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⒊思想自由化、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 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化的两大任务和目标

1、反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2、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和国家繁荣富强。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

一、经济:

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步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二、思想文化:

1、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2、社会生活:开始出现西化,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3、教育: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教育——开始近代化 三、政治:

1、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3、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四、对外:闭关锁国的局面被逐渐打破,中国被迫对外开放。总理衙门 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五、军事: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走向近代化 重点透析—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 对西方:

①增强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提升对外扩张的能力。 ②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确立并、扩展和不断完善。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工人阶级形成并壮大,导致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对中国:

①外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开始沦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②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逐渐出现,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1、服饰:中山装

2、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社交礼仪和称呼;西方节日。 3、行:

铁路——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铁路网基本格局 公路——20世纪初期,上海出现汽车。 民航——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 4、通讯:

无线电报——20世纪初期,上海崇明

电话——20世纪初期,南京第一部市内电话 5、报刊——《时务报》、《民报》、《新青年》 6、电影——《定军山》(1905年)

【阶段特征】——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一、经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甲午战争后与一战期间有了长足发展。 二、思想文化:

1、“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经由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思想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社会生活:进一步近代化

4、教育:教育的变革取得巨大进展。

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政治:

1、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两大突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发动国民革命,开创了

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

重点透析:

一、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一)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1956年)。 ②外国资本主义(19世纪40年代—1956年)。 ③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1895年)。

④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56年)。 ⑤官僚资本主义(1927—1949年)。

⑥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共领导区域,1927—1956年)。

(二)中国近代多元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影响: ①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 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④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二、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历程

(一)近代思想的主题:向西方学习谋求国家的民主、独立、富强。 (二)发展的各阶段近代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三)思想的特点:

1、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2、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

3、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4、从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到向苏俄学习

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毛泽东思想

形成时期: (1927.8—1934年) 内容:著作有《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形成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等理论。

成熟时期: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1935.1—1945.8) (1)标志:《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2)内容:革命两步走的理论。并在军事、政治、经济、统一战线等多方面展开,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

内容:1949年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城市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确定革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阶段特征】——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一、经济: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 二、思想文化: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发展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新闻电影事业获得较大发展。 三、政治:

1、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国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替发展。 2、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曲折的主要原因:①官僚资本的压制②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③封建主义的压制 重点透析:

1.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2.中国要真正实行现代化救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


相关内容

  •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 ...
  •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之外国侵略的影响 创新实验学院 生物工程131班 赵晶晶 2013015375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指1840年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
  • 近代中国经济
    的是 ①抵制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②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③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 ④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 ...
  •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 20世纪初期, 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 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 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教育制度终于 ...
  • [中国还是能说不]读后感
    <中国还是能说不>读后感 曾维军 统治阶级的决策与措施牵涉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一个国家的命运. 皇帝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就如清皇帝,当英国入侵时,不去内房读旧日利玛窦等所绘世界地图,竟发问"英国地方在哪里?&q ...
  •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随着一声巨响,沉睡了百年的帝国被无情的拖入了战争,卧马长刀,金戈铁甲在战争机器面前却是如此的茫然而又不知所措,帝国曾经不败的神话在瞬间沦为了梦魇,直至1842年战争结束古老的帝国以优势的兵力战 ...
  •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 ...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