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实现的概念阐述 - 范文中心

主体性实现的概念阐述

07/01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 Realization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Zhao Xuehong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主体性问题中最后的主体性实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主体性实现问题是主体性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主体性实现的实质指的是主体的价值实现。主体性实现的具体展现是主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良好开展。   Abstract: From the basic Marxist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in subjectivity problem, and thinks that implem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ubjectivity problems, and the main means to achieve the subjectivity refers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value of subject. The specific show of implem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is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spec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性实现 价值 实践   Key words: subjectivity;implementation of subjectivity;valu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92-02   0引言   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是现代社会研究的热点。“主体性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即主体性实现,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性。” [1]而只有在其主体性得到真正实现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其主体地位才得到真正确立。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更好的使主体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使主体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主体自身能够得到实现,主体性实现问题是主体性问题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1主体性实现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对象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具体的说,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客体、并占有客体的特性。主体性实现就指的是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挥,客体在主体认识与实践的活动中发生着有利于主体自身发展的变化。人发挥自身的能力使客体变成了人所需要的直接的具体的对象,则人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实现,否则只是可能意义上的主体性。   总的来说,主体性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现实中主体的主体性是否都得到了实现,即是否所有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实现。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里隐含着一个基本条件,即具有主体条件的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主体而存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开展不同的主体性的活动,从而使自己的主体性在现实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人们自身能够真正的作为主体而存在。从这一方面来讲,如果只是部分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实现,那就隐含着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对立。而且由于部分的主体的主体性得到实现,那也意味着对于某些主体的主体地位的剥夺。主体性得到实现的主体才是真正的主体,如果主体性得不到实现,主体地位自然下降甚至被剥夺。这种对立是不合理的,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是这种对立的最突出的表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那么,在阶级社会应该实现的是社会的绝大多数即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而少数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合理的,便产生出人民群众对这种不合理的抗争。人类历史发展可以说同时也是一部革命史,是一部劳动人们为消除不平等进行着不断的抗争的历史。   所以,整个人类的发展趋势是消灭阶级对立与差别,即所有的人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彼此之间存在差别但是不存在根本对立,所有人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达到了最为满意的状态,所有的人的主体性都得到实现。这才意味着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实现。   第二个方面,主体的主体性的所有方面是否都得到了实现。 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综合,其主体性是多方面的,主体性实现便意味着对于主体性的多方面的实现。单一的某一个方面的主体性的实现,使主体自身不能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甚至影响到了主体的主体地位。比如,如果主体的活动带来的是物质的单方面的实现,主体性的精神方面受到抑制。这种主体的活动在本质上就与动物没有区别,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与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处在同一个层次。这种活动最终的结果不是主体地位的提升,而是主体地位的降低和消失。必须使主体自身的主体性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实现,主体自身才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有利于主体自身的存在与发展。   另外,从主体性发挥的效果上来讲,主体性的实现具有着双重化效果。一方面,主体性的发挥会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到外化,主体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主体性的发挥也可能会给主体发展造成很到的障碍,甚至有可能使主体丧失作为主体的能力与地位。例如人们对于自然的改造,一方面可能使人作为自然的主人而存在,但同时也忍受着自然给于人应有的报复,这些都现实客观的存在着。因而,虽然人们对其主体性的发挥具体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是合理的还存在着不确定的认识与判断,但是我们应该确定的认为,应该实现的是能够使人们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提升的一种合理的主体性。只有这样主体性活动发挥的目的才得到真正实现。既然如此,那么真正的主体性的实现就是主体的主体性的所有的(合理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实现,任何的单一的某一方面的主体性的实现都是不合理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真正的主体性的实现是所有主体的主体性的所有合理的方面的实现,任何一个主体或主体一个方面的实现都不能保障人拥有牢固的主体性地位。   2主体性实现的实质:主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本身,为了人作为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实现,这也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动物的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作为自然物的本身的生存,而人的活动除了为了满足作为自然物的生存,更高意义上是为了实现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以及类存在物的价值。人只有价值得到实现,才能作为主体而存在。因而,人的主体性实现的实质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主体的需要、目的与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目的去掌握与占有客体,使客体服从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客体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属性作用于主体,满足主体的需要。人作为主体存在的同时亦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即人可作为自我认识与改造的客体,亦可作为他人认识与改造的客体而存在。那么作为客体,人的价值便包括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主体性的实现也包括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作为人类的一部分,也具有类价值。因而价值的实现也应包括类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价值三个方面的实现。   首先,人作为“类存在物”具有类价值。人的类价值的实现是人作为人而言要实现的最为一般的价值。人首先是在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谈人作为“类”的存在的,“类”价值的存在使人们作为人的存在变得具体特殊性。从这个层面出发,不同国家、种族、阶级以及阶层的人们都应该都得到尊重的,都应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人们自身。当人们能够开展实现自我的活动的时候,就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自身,但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的活动总是不能真正自由的开展。类价值的实现即是要求为整个人类的实现创造条件,使人成为与完全能动的动物相区别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其次,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具有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人作为社会一员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社会对于人的这种活动的评价。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对他人的存在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对于单个的个体而言,他人的活动也会对自我本身造成不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自我的活动只有对于社会、他人是有用的,活动才能够很好的得以开展。这也要求了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们的社会价值是应该得到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本身、社会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最后,人的价值还包含人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对个人和个人对自身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个人是最为具体的存在,个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只有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即个人得到尊重,同时个人的活动能够很好的得到开展,才能够谈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了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必需的,是人本身与社会发展的双重要求。   类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统一的,因为它们都为个体的最终的活动体现出来。人的类价值的实现要求具有类特质的自为自觉的活动的开展。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要求人们的活动不仅有利于自我同时也有利于他人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三种价值有机统一,人的价值才得到实现,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实现。   3主体性实现的具体展现:主体实践活动的良好开展   人成为主体具有主体性是在改造对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了实践去谈人的主体性,便失去了主体性最为重要的基础。实践是主客体生成的基础,没有实践,便没有主客体的分化和统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分化的标志,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主体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通过主体自身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去实现,是主体自身实现自身。高清海教授指出:实践即是人类社会矛盾与问题产生的根源,又是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根本的方法。“它是人类面对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同时又是人类能够获得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力量和方法的源泉和宝库”。[2]   主体自身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实现自身的主体性。人的最充分的自我实现或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通过实践活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在实践活动中被确证,是人实现自身自由的主体自觉的、能动的客观过程。主体性不仅在实践中形成,而且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正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实现。“实践,使人作为现实主体而存在,并使人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主体性。” [4]因而可以说,具体的实践活动就是主体性得到实现的途径。   因而对于现实的主体来说,如何更好的促进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主体性得到实现的根本条件。每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主体性实现的具体的一个阶段,要使人类的主体性得到实现也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着人们的主体性。只有以基本的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使具体的现实的人们的积极的能动性得到发挥,满足人们的现实的客观需要,就意味着在这一时期人们的主体性得到实现,人们又朝主体性实现的目标迈进了一步。只有这样的历史的不断累积,人们的主体性才得到真正、完全的实现。   所以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要想使人们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实现,就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不断的进行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多重改革,使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主体自身的自我意识都得到改变,使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展,从而更好的保障人们主体性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更应给主体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主体的实践活动得到更高程度开展,从而促使主体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那就意味着作为现实的个体的主体性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登巧.主体性理论走向现实的契机―主体性实现问题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高清海.论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1988,(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3.   [4]顾玉兰.主体性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辩证解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相关内容

  •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研究 田心铭 摘 要: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 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 ...
  • 电大专科行政管理专科[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
    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作业1 一.结合教材,从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阐述实用型文章的特征.P2 答:实用型文章的特征就分别体现在以下这四个方面:(一)主旨单一.集中.明确主旨是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意图.主张或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单 ...
  •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梳理
    课 程 考 核 课 程 考 核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修课计划 课 程 考 核 课 程 考 核 课程总结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学接近三年,在工商管理系读了两年,再加上转系之前,在岳麓书院读了一年,学的知识虽多,却没有好好总结过.今借此机 ...
  •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 ...
  • 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解析
    摘 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再一次引起了旅游界对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国外起步较早,我国较晚,并且有些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方面,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在实施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 ...
  •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本人也是少有的学识渊博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天才.毋庸置疑,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带有德国哲学独特的严谨.思辩.包罗万象的风貌,但也是出名的艰深.难 ...
  •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大纲第一学期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课程大纲(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高等写作思维训练 英文名称:ADVANCED TRAING OF WRITING THOUGHTS 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13周,每周6课时,78学时,4学分. 教材名称及 ...
  • 皮亚杰发展观
    2. 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假设. 皮亚杰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认知发生论", 致力于探讨人类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智力.思维是如何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等问题.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 ...
  • 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观念以及发展趋势
    Logistics 物流商论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观念以及发展趋势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刘咏梅 物流活动古已有之,应该说自人类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生产活动后,初期的物 ...
  • 试论民族的政治属性
    作者:秦文鹏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9)05-0053-05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的形成和演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