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三次改良运动 - 范文中心

略论三次改良运动

09/23

略论三次改良运动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对近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 从不同方面论述这三次改良运动。 。 下面就分别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他们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1.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2.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3.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前车已覆,后人既要哀之,更要鉴之。

但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设立的新式学堂第

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落地生根。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4、开源广进、人才培养

清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

洋务运动虽然有着种种的不足之处,但是,它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二)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兴起之初轰轰烈烈,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总就还是失败了,所以分析一下它失败的原因和它造成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下,经济基础很薄弱,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腐朽势力相抗衡。

主观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型和妥协性,缺乏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而且还对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2)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却不明确提出反帝的具体主张,甚至还对侵略者抱有幻想。

(3)维新派既没有政治实力,又缺乏政治经验,更没有经济和军事实力,却有自命清高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味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4)维新派改革操之过急。始终同情变法的李鸿章把维新运动的失败归咎于“变法太急,用人不当”,是很有道理的。变法中,康有为等政治运作的最大失误,莫过于把清廷最高实权人物——慈禧太后弄到了敌对的方面。

客观上,代表顽固思想和利益的顽固派大力阻挠。从国际环境上,中国戊戌维新于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但失败并不能说一定收获也没有,它同样给中国近代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虽然被西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西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第五,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农民阶级为了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这些斗争都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中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迫下,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通过革命,打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也只有冲垮封建主义的桎梏,才能开拓社会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民主革命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又不同于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新的社

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资产阶级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下层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提出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替代旧的生产方式,而且还要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胜利和失败都来得很迅速,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激烈。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软弱,不能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未能把政权巩固起来。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败告终。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破产了。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资产阶级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下层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提出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替代旧的生产方式,而且还要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胜利和失败都来得很迅速,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激烈。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软弱,不能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未能把政权巩固起来。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败告终。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破产了。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2)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3)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4)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

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对当代也具有重要启示:

(1)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为革命胜利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 维系海峡两岸、世界华侨共同的历史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还是今天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和所有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正确阐释辛亥革命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坚持反“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的重要思想基础。

(3)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孙中山在失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职位后,精心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他提出中国应追上世界的发展,中国应该“驾乎欧美之上”,中国应该统一,这些都成为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今天,除了台湾与祖国的统一尚待完成,其他各项大体上达到或者超过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预想。我们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启示是丰富和宝贵的。但是,辛亥革命终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相关内容

  •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综述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通过概括总结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在学界的研究情况,阐释 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内涵,客观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的历 ...
  • 略论革命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形式,在大革命时期动员发动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当代要充分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巨大价值,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得到充分巩固. 关键词:革命统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略论豫南皮影戏在地方传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摘要:以罗山皮影戏为典型代表的豫南皮影戏是一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地域文化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造型特征.演唱技法等均具有保存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样式的作用.作为民间文化载体,其关联的民间仪式及信仰具有映射与存留地方传统文化的效果, ...
  • 比赛项目的排序1
    比赛项目的排序 齐汇,陈艳,赵伸极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 本文根据某个运动比赛的报名情况,合理安排比赛项目顺序,使连续参加两项比赛的运动员人数尽可能的少, 以便运动员恢复体力,发挥正常水平. 问题1.合理安排某个小 ...
  • 略论段义孚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用处的观点
    略论段义孚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用处的观点 段义孚为什么能在美国产生甚至超出地理学界的影响,是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问题.这些"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东西,究竟有何用处?我试译他的原作中的一段话为复: "地理学提供 ...
  •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宫丽艳分享到: [字体:大 中 小]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旨 "精神",在现代汉语中有"宗旨" ...
  • 略论和谐国际社会构建中的经济因素
    一.和谐国际社会的内涵 所谓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国际社会是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和谐的国际社会是国 ...
  • 历史系必读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