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第三章 道德概念 - 范文中心

伦理学第三章 道德概念

11/10

第四章 道德概念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道德的本性及其构成因素,掌握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认清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的片面性,识别道德实在论、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谬误。

教学重点、难点:

道德的本性,道德的类型。 教学基本内容(4学时):

一、道德界说

1、道德与伦理

〈1〉道德的含义

道:

①指道路。象形写法:()引申为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法度和规范。如:人道、天道。

②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引申为原则、准则、条理、规范、途径。

德:象形写法:()表示正道而行,直目无邪。

①指个人的品性、品德。 ②指人的内心本质与信念。 ③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字区别:道包含某种客观性,指外在的要求,带有强制性;德偏向

主观方面,指人们内心具有的精神情操和境界,是行为的效果,使人有所得。

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乎是之谓道德之极。”

二字连用指人类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

“道德”一词,如英语的Morale,源于拉丁语的Morali,所表示的是汉语的“风尚”,“风俗”之意。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

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教材:

其他: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

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关于道德的特性

1、道德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道德的绝对性,其一是指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道德规范、道德现象;其二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实现每个人幸福。

道德的相对性,是指不同时代、不

同社会里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有所不同,道德现象表现有所不同,使道德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就某一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而言,它只具有相对的正当性。

道德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存在、普遍适用,也否认道德的普遍正当性,也就是否认道德具有绝对性。

2、道德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道德的他律性是指道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外在的束力和

限定性。一个试图过社会生活的人是无法抗拒和摆脱这种约束力。道德的他律性,是以道德义务、道德职责、道德使命、道德命令的形式表现。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经过道德主体的认同,转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立法,成为一种自主、自愿、自觉遵守的道德律令。道德的自律性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是通过良心表现出来的。

3、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道德的现实性根源于道德的社会本质。它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中,反映并适应现实生活的利益与实际需要。道德的现实性表明,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它能适应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觉悟程度,能适应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使他们愿意接受并且能够实行。

道德的理想性根源于它的超越性和独特的社会作用。它产生于现实但超越现实,反映人们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向往。道德的理想性有助于改造社会道德风气,激励人们完善自我,培养理想人格,引导人类社会发展。

〈2〉伦理的含义

在西方,“伦理”或“伦理学”一词,如英语的Ethics,源于古希腊语的“ethos”这个词,在荷马时代,表示驻地或公共场所。在早期古希腊哲学家中,这个词也曾作为专门术语,表示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后来,人们又把它用来专指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惯例,指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后来包括了这群人的性格、气质和风俗习惯。相当于汉语的“风尚”、“风俗”等概念,并几经演变之后,又有汉语的 “性格”、“品质”、“品格”、“德性”

等意思。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这个词便专门用来表示研究人类德行的科学。

我国使用“伦理学”这一概念,是从日本传来的。

许慎的《说文解字》曰:“伦,从人,仑声,辈也。明道也”; “理,从玉,里声,治玉也。伦的意思,指代代人相传的而且符合社会生活的准则。在中国古代有“五伦”之说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五伦和谐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谓“乱伦”也就是对这些规则的破坏。

理指玉经过剖析和雕琢变成有用的玉器。引申为经过治理使社会生活和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有条理、有秩序。

东汉学者郑玄认为:“伦,犹类也;理,犹分也”(《礼记.乐记》)。

伦理一词作为一个概念始自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意思是八音和谐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后被引申为人们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只有遵循相应的规则,才能使关系和谐。

“伦理”一词,原指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而又和谐有序的辈分关系,后来进一步发展演化,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

定义1.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以,伦理也就是道德.所谓伦理学,也就是讲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伦理思想的学说

定义2. 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贵任与义的学科.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乐者,通伦理者也

定义3.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定义4. 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任何持续影响全社会的团体行为或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的要求.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有其特定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有企业伦理的要求

定义5. 伦理是指人们心目中认可社会行为规范.伦理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只是它调整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的范畴.管理与伦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一方面,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当然不开伦理的规范作用

定义6.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生态伦理是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对一种环境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

定义7. 伦理就是指一种关系,也意味着经过自觉领悟和治理的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如夫妻的两性关系、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关系等,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关系

定义8. 所谓“伦理”,就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谓“艺理”,对中学生而言,就是美学常识,或者说就是文学评论方面的常识

定义9. 2.婚姻家庭法是伦理性极强的民事法律规范一般认为,所谓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和次序以及事物的规矩和准则.简而言之,所谓伦理即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

〈3〉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伦理”与“道德”之异:伦定义10. 伦理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企业伦理是伦理在企业中的特定表现是企业处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理是指人们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是整体;道德是人们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是部分。

“伦理”与“道德”之同:都是指人们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例如:我们只能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是五种伦理,却不能说它们是五种道德,只能说君臣是伦理,却不能说它是道德;君臣与君臣之“义”都是伦理,只有君臣之“义”才是道德。 其他:

①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

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

②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好等)。 ③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④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总之,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

2、道德与应该

应该:行为的善。行为的善是

指行为所具有的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简言之,也就是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应该是行为的善。应该是这样的善:有意识有目的人的行为,有自由可以选择的行为,以及人的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品质。只有这种行为才可称之为应该。否则无所谓应该不应该。

道德是关于有利或有害

社会与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之应该如何的重要规范。 道德与应该的区别:

〈1〉是否具有利害社会之效用(包括利害社会、利害他人、利害自己) 〈2〉是否是社会制定或认可

3、道德与法

〈1〉道德与法的联系:

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规范

〈2〉道德与法的根本区别:

是否具有权力强制(物质外壳力量和观念力量的不同)3

原因:道德规范的是每个人的全部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法只规范每个人的具有重大社会效用(国家、阶级、民族、个人的重大利益)的

行为。

二、道德结构

*罗国杰:道德的结构 指道德作为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遵循某中关系结连并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包括道德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的个体结构。所谓道德的社会结构,是指以社会为道德的主体或载体,其内部各要素依某种关系结连构架的模式。它由不同的层面或断面集合而成,包括社会道德的关系结构(包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以及整体与整体三种类型的道德关系)、社会道德的现象结构(包

括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三个方面)和社会道德的水准结构(包括过时道德、应世道德和趋前道德三种成份)三个结构层面。这些社会道德的结构层面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把道德视为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则每一类社会道德关系都包含有道德现象的三个方面,即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而道德现象的每个方面又都会同时内涵三种成份,即过时的道德成份、应世的道德成份和趋前的道德成份。社会道德的不同层面互相关

联、相互包容,就形成了社会道德的不同结构模式。所谓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即个人的道德素质结构模式,是指道德以个体的人作为主体或载体,其内部各要素依某种关系结连构架的模式。个体的道德素质,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包括两个层面或断面,即个体道德心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需要、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等)和个体道德行为(包括自我道德选择、自我道德行动、自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评价等),前者是个体道德的主观方面,后者是个体

道德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方面。其中,每一个层面或方面又大致包括两个系统,即道德能力系统和道德指向系统。前者决定个人具备道德素质的可能性,后者决定个人道德素质的倾向性。相对于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素质要求,个体道德素质的境界又有两个标识系统,即程度标识系统(包括自发境界、自觉境界和自由境界)和性质标识系统(包括善的境界、可容境界和恶的境界)。前者标志实现某一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的程度;后者标志具有哪一社会或阶级要求的道德素

质。所有这些道德素质因素有机地体现在个体身上,就形成了道德的个体结构。道德的社会结构和个体结构都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方向性的动态立体网络系统。基于其严整结构和相应机制,它们具有自身固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规律。

1、道德基本结构56

道德价值——行为事实对于道德目的的效用。

道德、道德规范或道德价值规范 ——是根据道德价值制定或认可的行为之应该如何的规范。

道德价值(内容)

道德}

道德规范(形式)

2、道德的完整结构

道德价值判断——对行为事实的道德价值的断定。它是道德价值的直接形式,是道德价值在人脑中的反映,是道德价值的思想形式。 道德规范是道德价值是间接形式,是道德价值——经过道德价值判断之中介——在行为中的反映,是道德价值的规范形式。

因此,道德是由道德价值、道

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规范构成。

3、道德的深层结构

由道德价值的推理可知:

前提1:行为事实如何(即道德价

值实体——利人或损人) 前提2:道德目的(即道德价值标

准 ——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 两前提之关系:行为事实如何与道

德目的之关系(利人符合道德目的,损人违背道德目的)

—————————————— 结论:行为应该或不应该如何的道

德价值(应该利人,不应该损人)

4、道德的全部结构

道德由道德价值规范、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目的和行为事实四因素构成。如图:p82

道德价值规范(1) 道德形式}

道德价值判断(2) 道德}

道德内容=道德价值{ 道德目的(3)

行为事实(4)

5、道德的本性

一方面是道德的定义、界说;另一

方面是道德的划分,亦即道德的结构和类型:道德的结构是每种道德自身内部的划分;道德类型则是各种道德相互间的划分。

三、道德类型

1、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 〈1〉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

普遍道德: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应遵守的,是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文化的道德。

特殊道德:仅仅适用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仅仅对一些人是有效的,仅仅是他们应该遵守的道德。 它们的关系:根本与非根本、产生

与被产生、决定与被决定、支配与被支配、推导与被推导的关系。 〈2〉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p83 道德原则:某个领域根本的道德(或普遍的、一般的、抽象的)规范。 道德规则:某个领域的非根本的道德规范,是某个领域被产生、被决定、被推导的道德规范。

*道德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纲,是调整、规范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法则。它是一定的道德体系依据社会生活需要和生活经验形成的、在一切道德关系领域内普遍适用的、

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利益的最根本的道德原则,直接表达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在实践意义上,它是该社会或阶级的各个道德规范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应当无条件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也是从道德准则上区别不同道德类型的重要标志,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

道德规范是人们在某一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每一规范所表达的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某一方面的利益要

求,及其相应领域中个人和社会整体间的应有关系。因而,在实践意义上,它有着比道德原则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同时,当人们面临同一道德体系内具体规范之间的冲突时,如保卫祖国和赡养父母发生了矛盾,可以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变通。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都是通过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发挥作用,并且都旨在将人们的行为引入一定的秩序范围,它们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道德原则可视为最一般的道德规范,是总的道德

规范,道德规范也可视为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立身处世的原则和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3〉普遍道德原则和特殊道德原则与普遍道德规则和特殊道德规则

普遍道德原则:是一切社会共同的道德原则。

特殊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特有的道德原则。

普遍道德规则:是一切社会共同的道德规则。

特殊道德规则:是一定社会特

有的道德规则。

道德的分类如下:p84

普遍道德原则 普遍道德{

普遍道德规则 道德{

普遍道德规则

特殊道德{

特殊道德规则

2、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道德原则决定道德规则

当各种道德规则或道德原则与道

德规则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道德规则而服从道德原则。

〈2〉道德终极原则决定道德原则 当各种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应该服从比较根本的道德原则而违背被它所决定的道德原则。也就是: 道德终极原则——p86

〈3〉道德终极原则与普遍道德原则的区别

普遍道德原则是一切社会一切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道德终极原则一切社会一切人的一切伦理行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 〈4〉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道德终极原则必定只有一条。是什么?

绝对道德(道德终极标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其余为相对道德

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基本原理,如图:p86

3、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道德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道德价值的客观性:

行为事实和道德目的是客观的。〈2〉道德的主观性:道德的形式——道德规范是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3〉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依据:主观性、客观性

根据:是否与道德价值相符合。与道德价值相符合的道德规范就是 优良的(正确的、科学的)的道德规范;反之,是恶劣的的道德规范。 〈3〉优良道德的可普遍化性

一是符合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

一是符合道德目的。

〈4〉道德的主客观性与优劣性原理p87-88

四、关于道德概念(本性)的理论

1、伦理相对主义

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

〈1〉什么是伦理相对主义p88 伦理相对主义(ethicalrelativism)又可称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relativism)。一般而言,伦理相对主义主张道德规范、道德原则以及道德体系的现实运用总是不确定的、有限的、缺乏普遍性的,不存在普遍有效的和必不可少的道德价值;道德只是相对于特定

的社会、民族或文化才是确定的和有效的。又分为文化伦理相对主义和规范伦理相对主义。

〈2〉伦理相对主义的错误 伦理相对主义只看到道德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而抹煞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错误地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共同的和绝对的道德,不存在对于一切社会都是正确的普遍和绝对正确的道德。

2、伦理绝对主义:境遇伦理学

什么是伦理绝对主义p90

〈1〉什么是境遇伦理学 境遇伦理学是美国基督教内部20世纪60年代起出现的新道德改革运动的产物。与拉姆色

(P.Ramsey)为代表的保守派的论争中,革新派中的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最为激进,影响最大。弗莱彻赞赏道德相对主

义,甚至把自己的伦理学说称为以实用主义为战

略,相对主义为战术,以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实

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和人格主义(人格主义

personalism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流派之一。早在18世纪末就已出现于德国的著作中。“人格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体系,是形成于19世纪末,以美国为中心,主要创始人是美国哲学家B.P.鲍恩,代表有R. T.弗卢埃林、E. S.布赖特曼和W. E.霍金等人;20 世纪30年代法国的代表是 E.穆尼埃和 J.拉克鲁瓦 。西方其他国家也有代表,但影响不大。人格主义的不同代表人物各有其理论特色,共同之处是:认为人的自我、人格是首要的存在,整个世界都因与人相关而获得意义;人格是具有自我创造和自我控制力量的自由意志;人的认识是由人格内在地决定的,认识实在只能凭借直觉,不能凭借概念和推理;上帝是每一有限人格的理想和归宿;人格是一种道德实体,其内部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等不同价值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解决社会问题的关

)等4条实用原理为

行动方针,以“爱”为至高原则的道德观。然而事实上,弗莱彻的境遇是相对的,而爱则是道德永恒的追求。

〈2〉境遇伦理学如何否定相对道键在于信仰上帝,以调解人格的内部冲突。

伦理绝对主义或道德绝对主义则夸大道德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进而否认相对的、特殊的道德之为真正的道德,以至片面地认为真正的、优良的道德必定是普遍的和绝对的。

3、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怀疑论 〈1〉什么是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怀疑论

〈2〉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错误

4、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 〈1〉什么是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

实在论

在当代元伦理学领域中,道德实在论可能是最复杂的一种立场。这个立场的核心论题看起来是一个颇为简单的形而上学论题——存在着客观的道德事实,但是,它包含着多种要素。而由于这种表面上的简单,人们很容易将它与一些有交叉之处的立场搞混。同时,道德实在论者由于对道德事实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本身也被划分为不同的子派别。

我们先看看道德实在论的一些核心要素。根据乔纳森·丹溪的概

括,道德实在论包含三个主张。 首先,道德实在论认为伦理学,像许多科学一样,是一个合法的探究领域,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或主题即道德事实。对于道德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事实,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其次,道德实在论者相信道德事实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它们在某 种意义上是独立地“在那儿”。在这一点上,道德实在论与科学实在论相同。我们的道德信念为真,当且仅当它们表达了道德事实,就像我们的物理信念为真,当且仅当它

们表达了物理世界中的事实一样。 再次,道德实在论认为我们对道德事实的认识是可知的。大部分道德实在论者都相信我们能够具有道德知识,尽管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得到道德真理。

〈2〉道德客观主义的错误

〈3〉温和道德客观主义的真理性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考核要点:

1、道德与伦理概念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2、道德结构

3、道德类型


相关内容

  • [转载]本人西方哲学名著藏书目录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一卷  柏拉图的符咒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二卷  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余波 │  一个孤独散步者遐想:插图本 │  不正常的人 │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  东方编译所译丛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 ...
  • 伦理学教程精简
    伦理学教程 一.什么是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伦理学是一门万古常新的.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 二.西方伦理学的体系结构 1.规范的伦理学.通过对善恶的研究,向人们指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2.应用伦理学.它是 ...
  •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主备人:牛晓东 审核人:王国军 [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对现代科学正确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 ...
  • 自然界权利的合理性解释及其界定
    作者:杨明李祖扬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年12期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5-0001-03 余谋昌在谈到生态伦理学时把生态伦理学基本问题归结为:一.自然界有没有价值(笔者认为主要 ...
  • 管理伦理与企业绩效论文
    管理伦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探讨 胡书齐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009级人力资源管理,2009210247) 摘要:要探讨管理伦理是否影响组织的绩效,即是明确管理伦理的研究对象是否属于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为深刻的理解管理伦理的研究对象,笔者 ...
  •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1 第三章 法理学概述 第一节 法理学释义 初学法理学的人无疑都想知道,法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术界对法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我们总结历史上关于法理学的种种解释,并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
  • 高考语文每日一练及答案解析
    周一下午单节测试(30分钟做题,10分钟对答案整理) 一.成语题.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北京大学保安队的小伙子们受名校学习氛围的熏陶,在工作之余埋头苦学,一曝十寒,先后有300多人圆了大学梦,有的甚至 ...
  • 论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的关系
    学号: 论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的关系 专业名称: 法学 年级班别: 09级(2)班 姓 名: 李 翔 指导教师: 王鹏祥 2013年04月 论违法性认识与犯罪故意的关系 摘 要 刑法理论界对违法性认识的争论已由来已久,罗马法格言'不知法律 ...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一.直觉认识论 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