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形成_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 - 范文中心

网络谣言的形成_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

11/09

热点问题研究RESEARCHONHOTISSUES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姜胜洪*TheFormation,TransmissionofInternetRumorsandGuidanceMechanismofthePublicOpinion

内容提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的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降低网络谣言的危害,必须努力把握其形成机理及其传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及时公布准确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加快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媒体应该自觉承担清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从而构建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导机制舆情引导新媒体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300191

JiangShenghong

Abstract :Whi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bring the convenient in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t has also make the rumor “on the wings of ”. With the aid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rumors are not limited to specific groups, specific time, specific scope dissemination, the propagation speed and the area of affection increasing by geometric series. Internet rumors fundamentally undermine the public trust to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politics, and have caused serious confusion. Therefore, we must strive to grasp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net rumors.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innovate and strengthen social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safeguard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needs,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insist on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principle, timely disclosure of accurate in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s credibility, speeding up the training of micro-blog opinion leader. The media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o clear network rumor,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propaganda, improve the public rumor immunity, and build the lasting effect mechanism of dealing with Internet rumors.

Key words :network rumor, conduction mechanism,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new media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发生

时,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有害的伴生物,常常迅速传播,对事态的发展产生负面影

响,容易引发非理性情绪与行为,不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因此,科学认识、

准确把握网络谣言产生、传播、扩散的内在规律,及时科学引导网上舆情,对于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与基本类型

谣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依附物,任何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

地伴生着各种类型的谣言。早在先秦《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一文中就生动描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

传导机制与舆情引导》。

12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全球视野中国个

RESEARCHONHOTISSUES热点问题研究

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经被官方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这是已所辟谣的信息”[2]。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则从社知的最早对传播变异的描述。《战国策》中也有不少会学的角度对谣言进行了考察,他说,“谣言是在一群关于谣言的典故,如曾参杀人、三人成虎等。在以前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他认为,谣言起源网络媒介并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3]。

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不论是谣言传播主体的活跃国内关于谣言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经常被引用性,还是传播速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致使谣言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解释:“没有事实根据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传播。而到了网络时的消息。”胡钰认为,“谣言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公代的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4]认为谣言不仅可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滋生谣言的以在人际口耳相传,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传播。刘温床。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建明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获取信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事件,它不是中性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的消息,而是带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向舆论。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简言之,它是一种无根之言。”[5]沙莲香认为,“谣言是

(一)谣言及网络谣言的含义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意愿,1. 谣言的定义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基本事实根据“谣”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唱。《诗经·魏风·园有桃》里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所流传的信息。”[6]周晓虹认为,“谣言与流言都是大的记载。这种意义上的“谣”,具有民间性、自由性、随众在社会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但两意性的特点。二是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有意捏造的,后者是无意传假话。这是第一种意义的引申。“谣言”一词始见于汉讹的。”[7]

代,《后汉书·杜诗传赞》载:“诗守南楚,民作谣言。”这参考学者们关于谣言的论述,这里将谣言定义为:里的“谣言”有歌谣、赞颂的意思。《后汉书·刘焉传》中一种真实性未经相关主体证实,但得到广泛传播的有也记载道:“在政烦忧,谣言远闻。”这里的“谣言”有诋特定指向的消息。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没有得到广毁、诽谤的意思。而在《后汉书·蔡邕传》则载东汉有泛传播只能算是虚假消息而不能说是谣言;无特定意“三公谣言奏事”制度。这里的“谣言”既可以是颂赞,义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也不能算谣言。

也可以是诽谤。可见,在我国古代,“谣言”一词是中性2. 网络谣言的含义

的。而现代意义上的谣言,则往往被赋予贬义。作为现从本质上来说,网络谣言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代意义上的谣言,在中国古代称之为“谣诼”,始见于程。网络谣言是谣言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通过屈原的《离骚》:“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网络媒介而生成并进行传播的谣言。从当前网络谣这里“谣诼”中的“谣”指毁的意思,“诼”指谮的意思。言的内容来看,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

国外学者对网络谣言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谣言研公共事件的捏造,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究的基础上的。一直以来关于谣言的定义很多,心理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社会学和传播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对于谣言的定谣言的扩散提供了比过去更加便利的条件,与一般谣义。尽管各执一词,多数学者还是对作为传播媒介的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跨国、跨谣言存有某些共同的认识,一般都以“未经证实”作为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奇景;传播速度更谣言的本质特征。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为迅速,监管者常常还来不及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就已尔波特和利奥·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呈泛滥之势;传播途径多样,常见如门户网站、聊天关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传播媒介的方式室、贴吧、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证实其确切等;可控性降低,造谣者的非实名身份和传谣者的渠性的阐述或诠释[1]。法国学者让·若埃尔·卡普费雷的道多样性都使控制谣言传播的难度加大,从而可能导定义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他认为谣言是“在社致谣言的负面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被放大,进而引起

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

性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13

热点问题研究RESEARCHONHOTISSUES人们态度的转变或情绪的波动。

(二)网络谣言的分类

网络谣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

以有多种分法。

从内容上可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军事谣言、

社会生活谣言和自然现象谣言。政治谣言是有关政

治生活的谣言。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斗争的产

物,往往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有意捏造,是对有关

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的攻击和诽谤。经济谣言则是

有关经济生活的谣言。它往往与经济利益有关,会直

接导致经济上的得益或失利。军事谣言是有关军事

生活和军事行动的谣言。战争年代军事谣言往往此

起彼伏。自然现象谣言主要与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和

宇宙神秘现象有关。比如最常见的外星人谣言。又如

因某些异常天气现象而谣传某地要发生自然灾害等

谣言。

从目的上可分为有意捏造的和无意讹传的。有

意捏造的谣言往往是制造者出于某种利益驱动,针对

具体目标和对象炮制出来的。而无意讹传的谣言则

是由于消息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遗漏、颠

倒或错误,甚至被传播者进行了任意的增补以自圆其

说,这样由虚构、联想和夸张产生的不正确传播,极容

易成为谣言的来源。

从后果上可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谣言是

一种政治和社会现象,是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

舆情,是民众评价活动的否定形式。在某些时候,社

会谣言能帮助表达民意和了解舆情。

二、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未经证实的信息,本质上说是

没有生命力的信息。然而,网络谣言在很多情况下却

具有比真实信息更多的发育机会、更快的传播速度、

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大的现实影响。为认知这种“悖

论”现象,需厘清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只有掌握了

谣言的规律,才有可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治理之策,构

建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一)信息缺位与民众谣言传播心理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并非无章可循。奥尔波特和

波斯特曼在《谣言心理学》中指出了谣言产生的两个

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

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

掩盖起来[8]。谣言的强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达:R (Rumor )指谣言,i (important )指重要性,a (am -biguous )指暧昧性。用文字来表达这一公式,意为谣言的流量同问题对当事人的重要性和有关其命题的证据的暧昧性的积成比例。这个公式可以作这样更进一步的解释:既然是“积”,只要重要性和暧昧性有一方是零,谣言就无从发生。如果问题对人们不重要,无论状况多么暧昧,流言也不会流传。同样,问题再重要,但状况不模糊,流言也不会广泛传播[9]。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工作上得到很大的进步,在重大事项的决策、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也有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不是考虑如何发布信息、动员社会,而是考虑如何封锁消息,以至于在事件发生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公众都无法得知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阶段,以及破坏程度。由于信息具有能够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特点,愈是隐瞒,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愈是强烈和迫切。当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及时披露信息,正常的信息获知渠道被阻隔,民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时,受众就会将对事件信息和细节的需求转向网络,期待在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网络具有放大的功能,可以把一个微小的事件,经过庞大的网民传播系统而扩大影响。越是不清晰的,越是被掩盖的,就越会引起网民的兴趣。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又会涌出相当多的“真相”,是网民们针对事件而作出的自己认可的“合理的”想象,或者是推论。这就又给谣言的盛行和流传提供了动力。如果主流媒体不能够及时地进行引导,这些谣言就往往会通过各种新兴媒体来进行传播。刻意发布在微博、网站论坛、博客、播客,或者聊天工具里传播的文字,经过重新剪辑和组接的音视频,经过图片处理软件被重构的图片,都会在第一时间刺激着广大网民的神经,诱骗着不明真相的群众,导致一些群众在激愤的情绪下盲目行事。(二)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民众不安全感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无安全感、信任感,正如《谣言的内幕》作者罗斯诺所说,谣言是“夹杂了个人对世界的主观臆测的公众信息”,“表达了试图认知生存环境的人们的忧虑和困惑”[10]。谣言取决于环境。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环境的变动一旦具有危机性,就会引起社会成员的危机感。认知的局限与误差,对突发事态模糊前景的主观臆断与揣测,对事件梦幻般的联想及捏造一旦符合人们的臆测,谣言便会产生。公众不仅会模仿、跟从他人做出类似行为,

也会促使或推动别人做出类似行为,这为“从众行为”R=i×a

14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全球视野中国个

RESEARCHONHOTISSUES热点问题研究

提供了发育的空间或机会。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强。而在社会缺乏公信力环境下,公众往往无所适从,来,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和压力,常常用怀疑的眼于是有人表现出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也不相信官方发光来感知一切,更容易以个体的切身感受或想象而不布的权威消息”,或宁愿相信“民间传言,也不愿相信是以理性的心态来对信息作出判断,这些情绪往往是专家的话语”。在这种“逆反化”认知或心理下,越是谣言制造和大规模扩散的社会心理基础。一般而言,“小道消息”或“民间流言”往往越有市场或传播空间。网民对于网络信息尤其是谣言信息的辨别能力越强,(五)媒体失范与谣言绑架真相

网络谣言传播的空间就越小。但是一些谣言往往依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存于一些突发的重大公共事件,如地震、瘟疫等灾难传播路径丰富,而我国目前在网络管理机制上还不完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和网民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善,往往缺少像传统媒体一样的“把关人”,更容易被导致相当一部分网民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不法分子利用,散布负面的舆论,蒙蔽广大群众的认虑的情绪在网民中蔓延,如果权威性的信息缺失或者知,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出现这种情况,既模糊,必然导致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小道消息”的依赖有网络的复杂因素,也有互联网站不落实法定责任和程度增加,对网络谣言的可信度的辨别能力下降。更义务的因素。作为信息发布载体的网站,有责任发挥多的网民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对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必须承担保障自身平台所发布信待网络谣言。谣言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心理,表息真实性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报纸达了他们的愿望。等传统媒体承担着权威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并因此在

(三)谣言披上“科学外衣”与民众科学素养整体受众中拥有很高的信任度。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偏低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的速度和程度上

历史上许多谣言的形成,都是基于对科学的无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日益受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谣到挑战。对于一些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当网络媒体言已经逐渐失去存在的土壤。而如今更多的谣言则形成浩大的声势时,一些传统媒体置之不理、视而不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见,一直失语,直到网络媒体将事情搅成一团浑水,引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实现的[11]。近些年来,伴发众怒时,才匆忙出来辟谣。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今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的发天,对传统媒体进行封堵,只会让网络和社会上各种生,一些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结为太阳风暴、流传言更加盛行,引起公众更大猜疑和不满。此外,现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这些夸大其词的言论由国外阶段传统媒体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互联网,不只建立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进一步放大,在社传统媒体的网络电子版,也从网络中选取有关新闻进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得行转发,一些传统媒体在发布言论时也出现不负责任太快,使人们的知识显得欠缺,以致在某些问题上缺的现象,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常常被任意地引用和乏独立判断,也不能分辨出到底是真是假。2010年转载,大众传媒有意无意成为谎言、谣言、传言的流底,中国科协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行渠道和放大工具。当一个谣言被广泛转载时,特别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是在可信度比较高的大众传媒上被转载,民众心里对例为3.27%,比2005年的1.60%仅提高1.67个百分这则谣言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就会直线上升。这种连点,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带的影响力,使民众对网络谣言更加深信不疑,导致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网络谣言超越互联网范畴而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负

(四)社会公信力危机与民众的不信任感面影响。

社会公信力危机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公众对作为

信息权威发布机关的不信任,对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三、网络谣言的传导机制

不信任及对他人不信任等。社会公信力弱化是诸多近年来,随着网络谣言现象的泛滥,网络传播手原因造成的,如政府部门或专家在一些事件上发布消段的不断翻新以及网络谣言危害性不断加大,越来越息或作出预测不准确,或政府部门或专家出于社会安多的学者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对网络谣言进行了探讨。定考虑而有意掩盖真实消息等,其失当行为在公众心其中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 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理留下了深刻印记,从而造成公众的不信任感日益增模式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他认为,

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

性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15

热点问题研究RESEARCHONHOTISSUES信息传播的模式包括相互关联的五个环节:谁、说了

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12]。根据

拉斯韦尔的模式,在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过程中,

“谁”是指网络谣言的炮制主体、制造者,即常说的造

谣者、策划者。“说了什么”就是网络谣言的内容。“通

过什么渠道”主要指的是传播的渠道,就网络谣言而

言,其传播渠道主要是网络。“对谁”主要指的是受众,

也就是网络谣言的接受群体,即那些信谣、并在信谣

的基础上主动或非主动地参与到下一轮传播中的人

群。“取得了什么效果”主要是指网络谣言的影响。近

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改进,BBS 、博客、播客、

微博等个人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信息在网络人际间

的传播呈现多维度的变化,一则新闻,由一处源头辐

射整个网络,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信息传播渠

道难以比拟的。一则小小的谣言通过网络等途径可

以瞬间送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用户,在转发和评论

中,其影响力被成倍放大。看似荒诞的“蝴蝶扇动翅膀

引发海啸”的说法,在网络上变成了现实。

(一)网络谣言的传者和受者

自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能够轻易地通过“关注”

与“被关注”的用户关系,完成信息的获取、生产、分享

和传播。谣言的扩散具有一种优胜劣汰的特点,最适

当的谣言会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按照奥尔波特和

波斯特曼的经典说法,谣言传播过程中有削平、磨尖、

同化三种基本机制。一是“削平”。在信息传播中,人们

由于记忆的限制,经常只记住信息的部分内容,裁减

掉许多具体细节,使之变得越来越简略与扼要,更方

便记忆、更易于传播。二是“磨尖”。在信息传播中,传

播者往往只留意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其余

的就会被舍弃,这些信息被再传播时,也同样如此。

三是“同化”,在传播过程中,接受谣言的人往往会根

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谣言内容,将符合自己认知

的内容保留,不符合的内容删除,而且经常还会根据

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的发挥。这三大机制不仅为研

究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而且

表明流言和谣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人的创造,

而是一系列传播者行为累加或“群体贡献”的结果[13]。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信仰经验加工所接受

到的信息。网民在接收到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

信息进行重新解读和重构,以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

有意或无意地将事件再创造,然后散播出去。而一旦

有大量网民相信谣言会发生,网民除了利用网络媒体

传播,也会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将消息转告亲朋好友,并鼓动受传者采取应急行动。这期间,如果网络谣言在网络上成为热门的讨论话题,还可能成为大众媒体的报道对象,此时,网络谣言便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成为新闻议题,许多不使用网络的人也可能得知消息,影响的层面更为扩大。1. 造谣者谣言生成的起点始于谣言的制造者,谣言通常是由一些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传播者故意制造的。在某个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出于公平正义、利益诉求以及对事件真相的渴求,会更加关注事件的始末。此时,某些个人为某种个人目的在网络上恶意制造并散布谣言,以期获得广泛而又强大的公众网络舆论关注,使得部分公众产生偏激情绪,从而造成网络甚至现实社会的失序状态。从我国的网络谣言现状看,造谣者既有外部力量支持下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所谓异议人士,也有基于个人或机构利益需要的虚假信息发布者;既有仇视国家和社会的恐怖谣言制造者,也有仅仅处于发泄个人不满的攻击而贬损他人名誉的无聊者[14]。制造谣言为了掀起舆论狂潮,影响大众的心理。通过制造舆论,使人们对某个人、某个团体或某种事态产生一定的态度,从而操纵传谣者的思想行为。2. 传谣者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不关心真伪的围观与跟风成了时髦。有的网民不明真相或为了吸引关注,转发相关谣言,有的网民热衷于与他人分享所谓“小道消息”,又相信法不责众,因此便放心、踊跃地到处转帖、广而告之,有的网民看到网上谣言,明知漏洞百出、可能性极小,但仍然怀着极大的好奇,在微博客上打听、求证,参与起哄,有的甚至以猎奇、娱乐的态度来制造或传播谣言,使得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特别是一些网络名人,其粉丝数量众多,一条微博“广播”消息,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听众,虽本人也许无心传谣,客观上却起到了传谣的效果。很多时候,谣言的传播是由流瀑效应和群体极化导致的。美国学者卡斯·R. 桑斯坦在《谣言》中认为,“谣言通过两个部分重叠的过程进行传播: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社会流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如果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也就很容易相信那则谣言。我们接受他人信念,是因为自己对此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我们就更容16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全球视野中国个

RESEARCHONHOTISSUES热点问题研究

易相信它……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二)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和方式

言行时,社会流瀑现象就会发生。”[15]出于对用户的信网络媒介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渠道,网民任,网友们对其所发布消息的转发率会更高,造成谣参与讨论的渠道位于前三位者分别是微博、QQ 和论言的辐射范围更广更深。如果有人在传播过程中,故坛。排列于第四位的是新闻跟帖。以上四种途径在产意对一些事实进行扭曲和别有用心的“引导”,则容易品设计中“发言”、“转发”、“引用”和“回复”功能设计诱导网络受众朝向他们想要的方向。如果相关谣言突出,体现了良好的互动,是聚众的重要平台[19]。也有在人群中激起恐慌或厌恶等的强烈情绪,谣言就更加网民试图从SNS 社交网站以及“百度知道”、“搜搜问可能被广泛传播。“风起于青萍之末”,造谣者是源头,问”等问答网站求证消息的真实性,这些途径在人气跟风传谣者是助推,传谣者虽然并不直接制造谣言,上虽不及前几种,但其积聚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但却通过自己的传播行为使谣言得到迅速扩散,很容网络谣言的起源通常无法查证,而上述的起源地也可易导致谣言被误以为可能是真实的信息。能只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中继站。

3. 行动者1. 微博

宽泛地解读可认为所有参与谣言发布、传播或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正成为谣言传播的新渠仿的人都属于行动者,为避免混淆,这里的行动者主道。一方面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与发展水平有关;另要指在接受了谣言并确信谣言所指事件会发生而采一方面,微博的诸多传播特性很容易导致传播话语权取相应行动的群体或个人。行动者可能是谣言受害滥用,助长谣言的产生。一是微博话语权的下放及把者,也可能是间接传播者,因为行动者采取行动会惊关人的缺失。二是微博的自媒体特性易使微博用户动邻人或“偶遇”的陌生人,行动者会通过行为这一介成为谣言的“二传手”。三是微博具有强大的媒介融质来传播谣言[16]。在社会生活遭到人为或自然力的破合功能,放大了谣言传播的可能性。四是碎片化文本坏,出现环境危机的情况下,一些观点相同的人开始及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20]。一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互通则小小的谣言,往往借助微博的种种“围观”行为,获情报,交流不安,即社会底层群众的自发活动取代了得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瞬间送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上层组织的信息传播功能,使得重大突发事件谣言用户,在转发和评论中,其影响力被成倍放大。在传播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所谓“群体2. 即时通讯工具

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目前国内用户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是QQ 和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17]。当MSN ,注册用户数以亿计,在线用户最多时超过千万,重大突发事件谣言在意见相似的相关利益群体中传谣言可以通过即时通讯方式所构成的庞大的人际传播时,起初会形成关于谣言的“舆论漩涡”。随着谣言播网络迅速传播。同时,QQ 具有模拟真实社会人际在群体中的进一步扩散,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群交往的特点,极为接近口头传播,这大大增强了它在体意见逐渐向一端倾斜,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人们心目中所传的可信度。而它又具有电子邮件的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偏颇吸收“指人们以一种有某些特点,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复制,在对方离线时留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信息。那些已经接受虚假言等,因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也是网络谣言的一个谣言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相信谣言,特别是当人们对这重要传播渠道。

种信仰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时,谣言就更加不容易被3. 论坛帖文

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要驱逐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想法,网络论坛是互联网上供网民发表言论的互动空简直困难至极。即便是把事实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间,大多数网上论坛由相对固定的网民群体组成。这他们也很难相信”[18]。网络谣言之所以流传,在于人们些论坛中的帖文虽然话题较为分散,但是,它们从各不知道它是假的,即使官方辟谣后,人们仍不相信它个侧面反映着网民的思想动向。在某些重大事件发是假的,并认为这个消息很重要。大多数行动者的行生时,许多论坛的讨论也会集中在这些焦点上,并与为动力是避免受到伤害,即“避害心理”;也有些行动其他网络舆情表现途径形成互动。在中文论坛中,者采取行为则是为引起关注或谋求利益,即“乘火打“强国论坛”、“发展论坛”、“复兴论坛”、“天涯社区”、劫”意识;另外,还有些行动者是在从众心理作用下而“凯迪社区”、“百度贴吧”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论坛。采取行动,其动力是“别人做什么,我也要做什么”。此外,一些高校的论坛、一些小区居民所组成的“业主

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

性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17

热点问题研究RESEARCHONHOTISSUES论坛”等,也都能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动向[21],这就使

很多网民面对网络消息,无法完全搁置不理,造谣和

传谣的活动往往也此起彼伏。几何级的速度增长。3. 放射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息源向无数接收者发

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一样。这是网络谣言特

有的传播模式。比如通过微博、网络论坛、网上聊天

软件等散布谣言,这样信息容易同时被无数人接收,

达到极高的传播效率。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能够

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关注,具有极高的传播

效率。4. 新闻跟帖新闻跟帖是在新闻报道后开设的供网民发表意见的电子公布栏。它们常常是一事一设,讨论的主题明确,集中反映网民对于某一事件的意见,并由此传达出网民对某一类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倾向。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以及网络法制

的不健全和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不少网民的行为方

式缺乏自律,新闻跟帖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缺乏理

性、感情色彩强、虚假片面等病态言论。4. “漩涡”型复式传播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三大媒介的角度迅速将讯息传播给不同接收领域的各个用户节点,形

成漩涡型复式传播。国外研究者用“葡萄藤”来形容

这种复杂的传播链,在一场完整的谣言传播过程中,

往往既有人际、群体间的多渠道组合,也有大众媒介、

互联网络的交叉,多信源、多途径的信源加工和传递,

形成信息引力巨大的传播漩涡,爆发出的舆论效力不

可估量。

四、治理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网络谣言会随着网络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存在,要完全杜绝网络谣言,

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网络谣言又是可以防治的。

网络谣言虽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言论,但它的形成却要

借助相关事实。网络谣言有某种刺激因素才能产生

和扩散,几乎所有影响巨大的网络谣言都和现实的生

活有一定的对应性,是网友现实生活中的恐惧、压抑

和对社会的不满,对未来的彷徨的一种折射。网络谣

言在传播过程中常常挟带传递者个人的情绪、愿望、

希冀、褒贬,等等,它实际上是夹裹着民众情绪的一种

表达。网络谣言泛滥,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情绪的

发泄。谣言不怕压,因为谣言本身就是社会挤压的非

体制产物;往往是越压,谣言越多,流传越广、越快。没

有任何力量可以同时管制不计其数的发言者,防止网

络时代越来越容易被引爆的谣言,最根本的方法在于

研究谣言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并进行整治。各级党委

和政府应创造宽松、透明的社会环境,将网络谣言视

为重要的社会舆情,广泛听取民意,积极解决群众现

实问题,及时科学引导网上舆情,构建起应对网络谣

言的长效机制。

(一)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

谣言往往并非恶性群体事件的深层主因,而只是

它的导火索和助燃剂。一段时间以来,最活跃的谣言5.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现代社会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传送。采用群发邮件的方式,更是可以较为迅速、广泛地影响舆情的形成,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电子邮件群发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三)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网络谣言的发展并非单一渠道传播,许多谣言都是多渠道传播,通常以人际多向顺延的模式传播,美国传播学者用“葡萄藤”来形容。他们发现,“葡萄藤”式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的特点,而网络的快速传播,又反过来助长了谣言,使谣言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早期呈链状结构,继而呈现树状结构。1. 链状模式链状是一环扣一环,即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链状传播是谣言传播,也是一切传播的基本模式。网络谣言传播自然也遵循这种传播模式,从一台电脑之后的传播者到另一台电脑终端之后的传播者,再至第三人。虽然每一个传播者同时把信息传递给另外很多终端背后的受传者,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有了变异,但是“一环扣一环”的传播模式,还是其最根本的起源。2. 树状传播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口传谣言传播模式,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建立在这种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比如一个人听到谣言后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把消息散播给自己的认识的人。这种传播模式,具有迅速、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

18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全球视野中国个

RESEARCHONHOTISSUES热点问题研究

都出在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方面,比如针对物价、拆迁向,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对策,并且与民众进行良好的等。地方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互动交流,以保障信息畅通无误地到达民众,更好地公平正义,树立“民生之事大于天”的理念,切实加强了解民众的需求,解决民众的心理危机。

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加强教育、就业、(三)提高政府的公信度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谣言都具有攻击性,能否成功应对,直接取决于关领域的改革,更好地控制物价上涨问题,努力解决政府的公信度。当政府和社会信任度下降后,一个极好民众广泛关注的就业难、看病贵、上学难、购房贵等大的负面后果就是“造谣的成本会很低,而辟谣的成社会热点问题,让百姓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高度重本则很高。我们需要让民众对每个社会角色、组织机视网络谣言体现的种种社会负面情绪,主动深入群构都充满信任和期待。这样,即使有个别人恶意造谣,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对于群众的不满情政府的信任度、公众人物的信任度、公民本身的自我绪及时疏导。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好群判断,等等,也会对此筑起多道“防火墙”。各级政府应众的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绝不能简单地以坦然回应来自民间的各种质疑,让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为了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绝不能随意地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壁垒。一是增强对社会舆情的敏感度、关注度,政府

(二)坚持信息透明原则,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建立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预防周孝正认为,谣言不会止于智者,只能止于民众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充分的知情权[22]。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胡泳对散的预警机制,信息、舆情的监测、分析机制,做到面此就指出,只要官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消除,老百对谣言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二是应及时掌握网姓对谣言的热衷程度就难以降低,所以,制止谣言的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关键在于填平老百姓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鸿沟[23]。越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是社会透明度高,谣言“存活”的难度就越大,信息透势;三是对政府以及其他权威机构而言,在发生谣言明是引导、防止和治理网络谣言的前提。所以,有效时,应当善用互联网平台,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治理网络谣言,应当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在保持信息信息,用尽可能详实、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畅通和信息公开的情况下,多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龙去脉,澄清迷惑,取信于民。

化解矛盾的工作。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四)加快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社会,网上的信息更是浩如烟海。面对各种各样的信尽管“微博上人人都是记者”,但如果有一批公信息,网民往往无所适从,难以鉴别真伪。政府是社会力强的微博,忠于事实、疏导情绪,网上舆情管理就主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掌动多了。一些名人、专家的微博,拥有大量的粉丝,有握着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凝聚法律信息。要树立信息源权威,针对网络中刚刚出现力[24]。他们发布信息,其微博往往是舆论的源头;他们的网络谣言苗头,准确、及时、详细地在网上公布所掌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握的信息,抑制网络谣言的影响和泛滥,确保公众掌高潮,甚至还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走向。尤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一是政府要建立信息发布其是在真相难明、流言满天飞、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公开机制,增强信息透明度,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能起到辨明事种媒体全面及时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因相、引导舆论;二是建立各类常态的舆情信息收集、预此,应加快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警、分析工作机制,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及时监管网络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积极设置谣言传播渠道,有效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将有议题,争取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可能酿成的网络谣言化解在萌芽状态,彻底铲除网络主流言论,避免一些意见领袖的偏激言论误导网友。谣言产生的土壤;三是要主动出击,消除谣言生存的(五)媒体应该自觉承担清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空间。在第一时间发布事件真相之后,还要保持主要义务

传播渠道的畅通,及时向社会民众公布最新的发展动当下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和电视台等组

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

性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19

热点问题研究RESEARCHONHOTISSUES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民间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

民间舆论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互联网,这两个

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越强;重叠的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

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

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自觉清除网络谣言是网站和

媒体不能回避的公共使命、责任和义务,网站和媒体

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甄别和拦截,尽最大努力对违法

信息进行审核,对虚假信息有效过滤,对网络谣言及

时删除。而且在谣言出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发布辟

谣消息,遏制谣言的放大和传播。此外,对于某些机

构出于自身利益,在网络上相互攻击、发布不准确信

息等,相关职能部门应进行有效监管。

(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

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

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网民在享受

现代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言论的相对自由的

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

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网民只有通过更多掌握基

本的政治知识,才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政治

判断。因此,要减少谣言的传播,降低谣言的危害性,

必须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

力,减少传播谣言的参与人数,增强他们对小道消息

的批判能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引导广大网民提高媒

介认知力、信息鉴别能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

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使网络谣言失去生存空间。

广大网民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对于一些未经证实或

难以证实,同时又可能引起巨大影响的信息,要多问

个为什么,不要盲目跟风起哄,不传谣、不信谣,发现

谣言及时举报。

参考文献[4]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求索》2005年第10期[5]刘建明纪中慧等:《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3~284页[7]周晓虹:《风险社会中的谣言、流言与恐慌》,《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8]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页[9]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74~75页[10]张天潘:《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8日[11]姜胜洪:《近期我国社会谣言传播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红旗文稿》2011年第16期[1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3页[13]周晓虹:《传播的畸变:对“SARS ”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14]刘杰:《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与治理之策》,《人民日报》2012年4月17日[15][17][18]卡斯·R. 桑斯坦:《谣言》,张楠迪扬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8~9页[16]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19]孙燕:《谣言风暴:灾难事件后的网络舆论危机现象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5期[20]谢耕耘:《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8~379页[2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学习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1]奥尔波特波斯特曼:《谣言分析》,新华出版社,

1982年,第517页

[2]让·若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页[22]晋雅芬:《两个舆论场如何“跑赢”谣言?》,《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8月16日[23]向楠:《逾八成人称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因官方信息不透明》,《中国青年报》2011年9月8日

[3]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172页[24]姜胜洪:《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

20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2年第6期总第211期全球视野中国个


相关内容

  • 政务微博的舆论管理
    当微博已上升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微博改变了舆论的生成.演变机理和传播生态(参见图1:微博舆论的生成演变机理图).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特殊传播生态,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使得社会舆 ...
  •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与舆论引导
    北方民族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与舆论引导 院(部)名 称: 文史学院 . 学 生 姓 名: 秦烈宁 . 专 业: 新闻学 学 号: 20081484. 指导教师姓名: 周红 . 论文提交时间: 2012-4-1 ...
  • 围绕"三转"要求抓实"三项"工作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发布日期:2015-01-04 09:05:34     来源:云南省纪委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如何围绕"三转"深化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反 ...
  • 政务微博日常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政治与社会 政务微博日常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刘再春,叶永生 (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微时代"已经来临,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问政.议政.参政的互动平台,成为了解民 意.汇聚民 ...
  • 舆情信息分析排查制度1
    舆情分析排查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舆情信息工作质量为 ...
  • 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及其治理
    [摘要]网络谣言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危害着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定.经济安全和社会秩序.文章系统地研究网络谣言,剖析网络谣言特点,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维持虚拟社会的健康运行,对保证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政府应急管理作业
    2010级政府应急管理作业题 1.政府应急管理职能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政府应急管理职能,是指政府针对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所 应做的全部工作,其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应对措施与方法,构成政府应急管理机制. 依据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 ...
  • 简论净化网络环境
    当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时空阻隔.打破人际传播界限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毋庸讳言,一些低俗.侵权.暴露隐私等虚假有害网络信息着实给其蒙上了阴影,由网络引发的官司也接连不断,如不加以引导 ...
  • 媒体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引 言 ·························· 1 一.媒体舆论的概述 ···················· 2 (一)媒体报道存在的原因 ···· ...
  • 思想政治工作意见
    淮矿发„2011‟42号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单位党委.直属党总支(支部):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企业经济工作 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前,淮北矿业已经迈入"十二五"的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