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语中的佛教典故 - 范文中心

常用成语中的佛教典故

07/22

郑非凡  (2010-09-30)

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想入非非”,大家都可意会,但是,“非非”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成语呢?

其实,“想入非非”这个成语出自《楞严经》第九卷:“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本是佛语。“非”指的是虚幻的境界,“想入非非”意思是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变成了我们经常使用的语言甚至“口头禅”,殊不知,连“口头禅”都曾是佛教用语呢!接下来,就让笔者盘点一下那些人人用之却不一定人人皆知的佛教典故——

1,心心相印

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刚入门的小僧求见他师父,师父很意味深长地向他解释了一番,他依然很费解,说:师父不对啊,你说的跟我读的《涅槃经》里说的有矛盾。师父回答道:你师父我就是干这行的,发扬光大佛法传授佛祖的意志,说小点就是咱佛祖肚子里的蛔虫,说大点就是咱佛祖的私家秘书,怎么会说错。

想不到吧,连“心心相印”都是佛教用语,变成社会语言后,指“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该成语使用频率极高,可用于恋人、朋友、亲人间,倍感温馨,连厂家都使用“心心相印”做了成功的品牌名称!

2,天花乱坠

出自《心地观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特别信奉佛教,他请来一名叫云光的“高级”法师为自己宣讲佛法,话说这位高僧天赋异禀、佛学造诣极高。在讲《涅盘经》时,梁武帝从早到晚认真听讲。由于云光法师佛法说得绘声绘色,上天颇为感动,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梁武帝从此更加信佛,干脆出家。

后来人们用“天花乱坠”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但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的吹牛。只可以用于形容“说话”,不能用作“想得天花乱坠”哦!

3,镜花水月

出自唐代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再怎么巍峨的建筑,要被摧毁也只是瞬间的事。水中月亮的倒影,可看到而不可得到,本无心出现或消失。后来,文人由此衍生出“镜花水月”这个成语。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可以看到,但却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现在比喻虚幻的景象,多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很是贴切。不过,只能用来说事,不可以形容人。

4,一尘不染

出自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

佛教中有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色即女色;声即歌舞;香即男女彼此契合;味即美味佳肴;触即顶撞;法即规范。

“一尘不染”还有另一个很出名的故事——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领悟佛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禅宗代代相传,五祖为弘忍。弘忍老了,想从众多弟子中选拔一人继承衣钵。神秀作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作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似只是余与神秀的诗针锋相对,其实,他表达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非就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能到达心中“无一物”的境界时,便早已真正做到“一尘不染”。

这个成语原来指修道者必须要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洁净,不被六尘所污染;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可用来形容一个地方非常清洁、干净。

5,三生有幸

相传,唐朝时,圆泽和尚与好友李源游览长江三峡,下午两人见有一个妇人在河边洗东西,她看上去已经怀孕多时。圆泽看着孕妇,不禁摇摇头,叹了口气。李源善就问道:“好端端的你叹什么气?”圆泽说:“我三天后就要投胎到她家,相约十二年后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会。”李源惊异地说:“真的假的啊?说的这么玄乎?”圆泽说:“当然是真的!我今晚就圆寂,你到这妇人家中去看,她一定会生下一个胖小子——也就是我。”隔了一会儿,圆泽又说:“我的好朋友,下辈子我还要认识你,这样吧,十二年后的中秋节,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到时再会!”李源半信半疑地说:“好。”

果然,是天夜里圆泽便静坐圆寂了,同时,那孕妇也的确生了一个男孩。十二年后,李源在中秋节赴约,刚到寺门口,看到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微笑,并唱着:“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星移斗转,生死苍茫,李源一世三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三生有幸”的佳话。如今的有情人常说“缘定三生”、“三生石上等待”,也衍生自这个典故。“三生有幸”后来变成国人最常用的成语之一,不止用于情人之间,还多在初次见面时寒暄使用。例如: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6,自作自受

出自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和尚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枷,让谁来抗呢?”金山颖淡定地一笑,答曰:“谁制作的就谁来担。”

“自作自受”本来是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承受其引发的结果。后来,“自作自受”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而自己倒霉,是描述坏人结局的经典形容词之一。

7,五体投地

语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在《佛学大辞典》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后用于比喻佩服到了极点,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比如觉得一个人文章写得特别好,可以说:“我对XXX的文笔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8,大千世界

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大千世界”又是一个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成语,然而“大千”是什么意思呢?

凡属有情动物的居处,山河大地,以时间的流迁,空间的方位为定义。在大海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四方四大部洲,即: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庐洲,由一日月所照的范围为一世界。千个的世界为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即属一尊佛陀的教化单位。“大千世界”就是指广阔无边的人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9,醍醐灌顶

语出《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醍醐”是一种酥酪上凝聚的油,佛家将这种纯酥油浇到头上来使人清醒,曰“灌顶”。自唐以后,“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

“醍醐灌顶”本是一个佛教用语,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现在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比如,“令人醍醐灌顶的故事”、“你的一番劝说使我觉得醍醐灌顶”等等。

10,抛砖引玉

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唐代从稔禅师是个坚信“严师出高徒”的高僧,他要求弟子参禅时必须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对不能理会外界干扰,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某天,众僧参禅,从稔禅师看了看众人,故意缓缓地说道:“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此时,徒众心里明白师父在考验他们,都吓得气都不敢出。这时,偏有一无知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是抛砖引玉,居然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说起“抛砖引玉”,还有个文人间的小故事——

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能请赵嘏作诗,常建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于是,常建屁颠屁颠跑到灵岩寺,悄悄在庙壁上显眼的位置上题写了两句诗。赵嘏来到灵岩寺,马上便瞧见常建这两句文笔一般的诗,摇摇头,忍不住提笔续写了两句,写的当然远比前两句好得多。常建得逞了,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例如:“多亏小张一番抛砖引玉的演说,才使大家的发言踊跃了起来。”

“抛砖引玉”也可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小利,是诱饵;“玉”指作战目的,即大胜利;“抛砖”是手段,“引玉”才是目的。

此文目的正如最后说到的一个成语“抛砖引玉”,那些出自或从佛教典故衍变而来的常用成语太多了——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及《菩萨处胎经》,谓众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无明众生对事物认识往往囿于一孔之见,而不识全局。

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谓群猴展转相连于井中捞取月影,终堕水中而月亮犹在。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终堕生死苦海。

借花献佛,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称释迦牟尼佛前a世为善慧仙人,觅花欲献普光如来,遇青衣人慨然相赠,遂虔心敬献普光如来,得以授记未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实不虚,出自《般若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如是我闻,见于诸多佛经,如《楞伽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皆大欢喜,见于诸多佛经,如《无量寿经》:“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又如《金刚经》:“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天女散花,出自《维摩诘经》:“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天龙八部,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龙女成佛。”天龙八部,意即诸天、龙神、药叉、香神、阿修罗、金翅鸟、歌神、大蟒神等八部众。

极乐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华严经》:“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如《观无量寿经》:“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勇猛精进,见于《无量寿经》:“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不可思议,见于诸多佛经,如《增一阿含经》:“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又如《金刚经》:“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循环往复,出自《圆觉经》:“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八大金刚,出自《佛顶经》:“八大菩萨,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

大慈大悲,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大慈大悲,常无懈倦。”《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出生入死,出自《无量义经》:“若有众生,得闻是语,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

邪魔外道,出自《药师如来本愿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心猿意马,出自《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情同枯木除虚妄,此个名为真道场。”

蒸沙成饭,出自《楞严经》:“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

钻冰求酥,出自《菩萨本缘经》:“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认贼为子,出自《楞严经》:“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得未曾有,出自《楞严经》:“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不念旧恶,出自《八大人觉经》:“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梦幻泡影、作如是观,同出《金刚经》那首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除以上所述,尚有“功德无量、善男信女、普度众生、西方净土、看破红尘、在劫难逃、三灾八难、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大彻大悟、步步生莲……”


相关内容

  • 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词汇.文学.歌舞.绘画.雕塑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在普及的过程中,佛经的翻译.佛事活动的进行以及说法布道等,使得大量的佛教典 ...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张文海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 ...
  • 四字成语结构方式举例
    四字成语结构方式举例 四字成语是固定短语的一类.从结构看,它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研究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一下它的结构方式,对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实在是大有好处的.成语的结构方式,大致有下列八种: 一.并列式 ...
  •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作者:叶同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1期 考场作文中提供的任何话题,都具有多角性.本文从典故和成语这两种语言形式入手,谈谈典故和成语的多角性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以此 ...
  • 包含-"音"-字的成语
    1▲八音迭奏 △bāyīndiézòu △典故: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出处:<晋书·乐志下>:"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2▲德音莫违 △dé ...
  • 成语故事背道而驰的典故 背道而驰的意思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典故: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 ...
  • 成语典故 (16)
    成语典故: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 ...
  • 名人的闲情逸致_交谈话题的选择
    1. 选择话题的艺术 交流.谈话的中心便是话题.不同话题的选择反映着不同谈话者品位的高低.一个好的话题,能让双方找到共同语言,而这则预示着谈话成功了一半,获取了初步胜利.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会有助于在交流中的话题选择. 首先,要选择对方喜闻乐 ...
  • 包含-"猴"-字的成语
    2▲猕猴骑土牛 △míhóuqítǔniú △典故: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出处:<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3▲沐猴而冠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