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 范文中心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04/15

张文海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且还指明出处,用典故效果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所说的意思。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论语·为政》)

(2)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吾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宪问》)

上面两句用典故出自《尚书》,例:(1)以“孝”“施于有政”回答了有人的提问;(2)句以当时的状况回答了子张的“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的疑问,用典十分明显。有的用典引用原文略加变化,有的典故的出处却不具体指出。例如:

(3)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4)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裴松之《江表传》)

例(3)管子指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政治家。齐国的国相,辅佐桓公成霸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出自《管子·牧民》。例(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志》。有些文章用典的明显程度要差一些,只是间接表示有出处;有些用典的明显程度更差,我们只能凭口气推测是有出处;有的有“正如古人所说”的意味,所以还是把它们归入明用典故之列。例如: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如优孟摇头而歌。(黄宗羲《柳敬亭传》)

(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8)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以上四句,例(5)语出《孔子家语》,又见《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例(6)的“如”表示以前出现过,这以前是指《史记·滑稽列传》。例

(7)典出《庄子·逍遥游》,也从《庄子》“鹏徙南冥”演化而来。例(8)用典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引文的“公”指武后(即武则天)的宰相狄仁杰。狄仁杰任人唯贤,以致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多是他推荐的,故“通鉴”始见此典。 汉魏以后,明用文言典籍的情况并不多。虽然明用的好处明显,一般容易理解,也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找出处。但是,从数量方面看,暗用文言典故的情况更多一些。这是因为,暗用典故可随意组织,像是随手拈来就可以融入自己的文章,显得十分自然。就写作者个人方面看,表现自己熟悉古典知识,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高,有炫耀自己才学的动机,严格说这是旧时文人的坏习气,影响很坏。因为文言明用典故太多,作品难读,这是暗用多于明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暗用典故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有些虽然不表示用典,可是照录原文;二是有的有所减,有的有所增,有的改动一部分,变化更大;三是拆散原文,随意组织。例如:

(9)以文为诗,自昌黎(韩愈)始;至东坡(苏轼)益大放厥辞,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10)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12)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柳宗元《时令论下》)

(1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王勃《滕王阁序》)

(14)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白居易《长恨歌》)

例(9)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稍有改动。例

(10)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例(11)出自《论语·季氏》作“生生而知之者”这里有所增。例(12)“三纲”始见于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班固云:“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初指五种伦常道德。《书·泰誓下》“今高王受,狎辱五常。”这里引用改动比较大。例(13)出自《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例(14)出自《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药在焉。”这里就是依据原文的意思,随意组织,化入自己的文字而为之。

二.好处与弊端

文言文中常用典故,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引古论今,可以加重表达的分量。因为引用古事古语大多都是圣贤之事,圣贤之语;名人之事,名人之语,他们的事和话其正确性,勿庸置疑,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例如:引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勉励人们动脑筋思考,认真读书,恐怕比一般的用自己的话说说效果要好得多。2.引用古事古语,比用自己的话省力。例如:引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喻示人不经过培养和锻炼不能成材。引用《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言谓忧患可激人奋发图强,安逸快乐使人死亡,等等。如果不引用,那表达效果就会差很多。

3.用典可以用简洁的词句表达较多的意思。例如:引用孔子《论语·卫灵公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为人处事要将心比心,体谅爱护他人。或者说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去。有人甚至认为,《圣经》中有一条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而我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经》的“黄金法则”更远、更美,意义更深远。在用典的诸多好处中,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历来被更多的文人所采用。4.用典以唤起联想和想象。例如:引用《庄子·天运》中“东施效颦”的典故,可以联想到古事“东施”与“西施”的故事,“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想象许多盲目模仿的事例,其讽刺意味尤为深刻。5.用典可以使语言表达委婉,平常不好说的话,可以用典来表示。例如:《资治通鉴》所记淝水之战,苻坚亲率大军向江南进发,而谢安成天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府邸到处游逛,直至深夜才回家。驻守荆州的大将军桓冲生怕京城有失,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我们大概会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左衽”的典故出于《论语·宪问》,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不好明说,用典就委婉多了。

用典也有弊病,一是古今之事,古今之语并不完全切合,引用后表达的意思反而似是而非。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实际上他当时才二十几岁,也没有李广将军抗击匈奴的战功赫赫。二是有些暗用的典故,近乎由谜面猜谜底,会造成迷惑,让人难于理解,有的望文生义,甚至作茧自缚。例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如果不知道它出自《诗经·周颂·清庙》,就难于了解其确切含义,甚至会误解。暗用典故,还有更甚者,有的人挖空心思用僻典;有的人可用今语却偏偏用古语。例如:苏轼的咏雪诗曾用“玉楼”“银海”,王安石知道是出自道书,大为赞叹,但一般人却不知道,读不懂。

三.凝缩与影响

旧时的文人大都看到用典可喜的一面,不只是愿意用典,而且把其中的有些典故凝缩为词语(包括成语),放在手边反复地用,并相互转发,就像我们现在发短信一样,不过不是用手机,

而是口头转述和书信往来,其中以成语居多,用多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根基之深,势力之大,影响至今。例如:冰心《樱花和友谊》中有:“消息传来,隔着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成语“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纪下》“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即使做教员,也不过是五日京兆,坐在革命的摇篮之上,随时可以滚出去的。”成语“五日京兆”比喻任职时间有限,或遇事不作长久打算,源于《汉书·张敬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解释》:“现在许多人讲民生主义,但是离题太远,堕入五里雾中,这也是国人不求甚解的过程。”成语“五里雾中”,字面意思是五里范围的浓雾,借以形容迷离恍惚的境界,典出《后汉书·张霸传》。郭沫若《洪波曲》:“他便一口咬定:‘公仆煽动工棚’。这自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表示想加害他人,即使对方没有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源于《左传·僖公十年》。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典故,凝缩成固定的短语。这种成语典故简洁精辟,用途广泛。吕叔湘先生说“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因此,用典不仅在文言写作中广泛运用,而且延伸到现代文的写作中,许多现代作家都喜欢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典故。

张文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相关内容

  • 上海市文言文中考篇目文学常识复习表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 56. 词语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 ...
  • [剪灯新话]与唐人小说
    作者:程国赋 明清小说研究 1999年07期 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如果说唐传奇和<聊斋志异>是两座创作高峰的话,那么明初出现的<剪灯新话>则是这两座高峰中间过渡性的桥梁.它上承唐人小说(注:本文所提到的唐传奇和唐代小 ...
  •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 ...
  • 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
  • 我的论文集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作者: 卢 静 摘要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自此积累做起,根据理解的程度多读课文,有选择的背诵课文,加大课外阅读量,并能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及时复习,学习文言文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 积 ...
  •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20**年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2015 一.初中常见错别字举例 莫明其妙 (名) 不加思索 (假) 费寝忘食(废) 再接再励 (厉) 变本加利 (厉) 掩旗息鼓 (偃) 别出新裁(心) 谈笑风声 (生) 流光溢采 (彩) 沤心沥血 (呕) 大相经庭(径 ...
  •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3.19 文言文相当于半门外语,由于时间的差异古人的语言与现在有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字词意义的改变上和句式的改变上. 1.章惇(d ūn )书绝壁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 ...
  • "有志者事竟成"的对联并非聊斋先生原创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或仅略知一二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或成语,比如虚怀若谷.道法自然等等,这就使得我们对书法作品内涵美的欣赏大打折扣. ------题记 今天的内容是"有志者事竟成". 一.出处 ...
  • 八年级阅读指导 线索:写人叙事散文的串珠绳
    线索:写人叙事散文的串珠绳 泉州实验中学 李汇 什么是写人叙事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