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范文中心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04/2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材分析

山东省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 龙岗初中 杜秀梅

一、内容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首先通过实验6-3、6-4、6-5三个实验,分别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等。然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介绍了干冰用作制冷剂的原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等;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呢?”“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中毒应该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本课题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教材结合二氧化碳,介绍了什么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本课题后还设置了“调查与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认识。编入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去应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提倡低碳生活,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一份责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4、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习情况分析

(一)概况: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只是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但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为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因而会有因表面现象而得出错误结论的情况出现。

(二)本课内容中学生易错点分析及说明:

1、对CO2质及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利用CO2的性质推断CO2的用途或根据CO2的用途推断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常出现错误。

2、对空气中CO2的含量易产生片面认识。如:有的同学认为CO2能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CO2越多越好;还有同学认为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所以空气中的CO2含量越少越好。

3、对CO2不能共给呼吸的性质理解不够,将因为CO2较多时,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呼吸不到O2导致窒息缺氧,以致危及生命,错误地认为是CO2中毒,而没有考虑到CO2本身无毒。

4对于CO2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CO2使其变红。要使学生认识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而不是CO2。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完成实验【6-5】,以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标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零散模糊到系统清晰;持有的认识身边化学物质的一般思路更为完善稳固;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能较好地理解探究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形成结论间的逻辑关系,并开始尝试自主设计探究活动方案。

(二)具体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色、味、态、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等主要物理性质。

(2)知道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理解教师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实验设计,能初步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能比较准确、完整地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并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相关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多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梳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尝试运用对比的实验方法设计化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3)完成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的反应的探究活动,体会控制变量方法的使用,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以及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广泛用途的了解,体会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体会二氧化碳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体会到学习化学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关系的建立,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1、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二氧化碳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物质,但是教材中对这一点关注不够,教材只在“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标题下介绍了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的关系,并简要提及了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作为灭火剂、气体肥料和化工原料的作用。鉴于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视频播放温室效应的产生、影响及应对,这使学生感受到二氧化碳就在身边,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就是我的责任,引发了学生极强的探究欲望。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中用视频“杀狗洞”中二氧化碳的“所作所为”,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欲望;通过二氧化碳制备、收集、验满、向装有不同高度的燃烧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水等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梳理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探究,获得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知识、体会控制变量和对比的实验方法,加强实验设计能力,发展实验探究思维。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通过多个实验实现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突出了实验在认识身边化学物质中的功能;通过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框架完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梳理,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对化学物质认识的科学性、有序性、全面性;通过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探究思维能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CO2的物理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掌握CO2的化学性质。

3、能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意识。

(二) 过程与方法:

1、 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 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3、培养科学的态度。

4、通过对CO2在自然界的循环、二氧化碳两重性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由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训练学生自主探究 CO2性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CO2跟水的反应。

四、教学准备

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四套)、集气瓶4个、矿泉水瓶4个、小试管每组两支、软塑料瓶、白醋、喷壶3个、烧杯、火柴、蜡烛、澄清石灰水4瓶、4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的干燥小花、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教师结合视频讲述一个关于关于“很久以前,相传意大利有个‘死狗洞’的故事:在意大利的某个地方有一个神秘山洞.............”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死狗洞”的故事,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为学习CO2的性质制造了悬念,营造了求知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了“愤”、“徘”的情境。

[教师演示实验]

向盛有燃着的阶梯状蜡烛的烧杯内倾倒CO2,让学生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实验说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也可以验证,“杀狗洞”内气体的性质,引起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

[问题讨论]

还有哪些方法能够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学生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图一 图二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会全面考虑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制取并收集1集气瓶CO2和1塑料瓶瓶二氧化碳。

2、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CO2

3、向盛有CO2的矿泉水瓶中注入水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

[小结]①无色无味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能溶于水;

有关物理性质的实验较为直观单一,可引导学生观察后,由他们自己直接得出结论,再启发学生与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并指导学生学习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全面观察描述,与其它物质比较异同,概括其特点。

[探究一]

做小组合作完成【实验6~4】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先猜测实验可能会有的现象,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得出CO2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的方法。

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1——4组,分别做【实验6~5】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中的Ⅰ、Ⅱ、Ⅲ、Ⅳ。现象:1组中紫色的小花喷盐酸,变红色;2组中紫色的小花喷水,不变色;3组中紫色的小花直接放入盛CO2的集气瓶中,不变色;4组中紫色的小花喷水后放入成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变红色。 [教师提示]

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现象,分析原因,讨论、交流得出结论:CO2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变红色。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CO2的性质,引导学生[讨论]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之前应做什么试验?

[学生分组实验]

用途:

[课内总结]

让学生以谈收获的形式总结所学内容

[阅读理解反思]: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回忆、复述、查补知识漏缺,进行补偿矫正。 [巩固检测]:见课件设计

[布置课后作业]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效果分析 一、本节课的亮点: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四个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实验,各小组分工为:一组做第Ⅰ步、二组做第Ⅱ步、三组做第Ⅲ步、四组做第Ⅳ步。然后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实验现象并做陈述,总结得出探究结果,最终由老师引导得出二氧化碳即溶于水,又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最后学生们对有自己经过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效果非常好。此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 “死狗洞之谜” 的视频,并通过提问的方式点题,让学生总结视频中涉及的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并借此拓展提问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呢?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由此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2、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后面的教学中,一共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小组探究实验。实验的材料阶梯蜡烛、、喷壶、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3、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和刚才在视频和老师的实验中不一样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向盛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注入水,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进入长时间不开的地窖等。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

4、教学方法得当,教会学生学习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四个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实验,各小组分工为:一组做第Ⅰ步、二组做第Ⅱ步、三组做第Ⅲ步、四组做第Ⅳ步。然后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实验现象并做陈述,总结得出探究结果,最终由老师引导得出二氧化碳既溶于水,又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的攻破了难点。

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猜想探究,结合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二、不足之处:

1、引课有些不太自然,如果在观看了视频之后,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杀狗洞”的故事梗概描述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这样引课更为严谨、自然一些。如:一探险者带猎狗和火把进入山洞,越进越深越黑,火势越来越弱,接着狗倒了。人蹲下,呼吸急促,火灭,人赶快奔出。他说里面有妖气,这到底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出本课会更好。

2、在做演示实验室,衔接不太好,过渡不自然。假设先提出问题,如: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呢?再做演示实验,这样过渡就比较自然。 3、在做碳酸分解实验时将给纸花加热改为加热变红了石蕊更好些,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小气泡,证明碳酸分解出了二氧化碳。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应该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接受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再多一点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对知识的消化会更有利。

4、没有充分发挥小组讨论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稍显沉闷,如果设置并引导小组之间展开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会更好。

三、改进的措施:

1、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提问自己的提问水平和语言描述的准确严谨性。

2、教学中提高探究意识。在备课中做到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设计出符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教案。遇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探究能力。

3、在授课中,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与此同时,这样也帮助教师自己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观评记录】

日期:2015.3.26 班级:九年级二班 学科:化学 执教人:杜秀梅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四个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实验,各小组分工为:一组做第Ⅰ步、二组做第Ⅱ步、三组做第Ⅲ步、四组做第Ⅳ步。然后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实验现象并做陈述,总结得出探究结果,最终由老师引导得出二氧化碳即溶于水,又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最后学生们对由自己经过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效果非常好。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此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 “死狗洞之谜” 的视频,并通过提问的方式点题,让学生总结视频中涉及的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并借此拓展提问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呢?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由此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2、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后面的教学中,一共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小组探究实验。实验的材料阶梯蜡烛、、喷壶、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3、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和刚才在视频和老师的实验中不一样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向盛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注入水,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进入长时间不开的地窖等。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 4、教学方法得当,教会学生学习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四个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实验,各小组分工为:一组做第Ⅰ步、二组做第Ⅱ步、三组做第Ⅲ步、四组做第Ⅳ步。然后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实验现象并做陈述,总结得出探究结果,最终由老师引导得出二氧化碳既溶于水,又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的攻破了难点。

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猜想探究,结合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二、不足之处:

1、引课有些不太自然,如果在观看了视频之后,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杀狗洞”的故事梗概描述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这样引课更为严谨、自然一些一些。如:一探险者带猎狗和火把进入山洞,越进越深越黑,火势越来越弱,接着狗倒了。人蹲下,呼吸急促,火灭,人赶快奔出。他说里面有妖气,这到底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出本课会更好。

2、在做演示实验室,衔接不太好,过渡不自然。假设先提出问题,如: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

燃烧呢?再做演示实验,这样过渡就比较自然。 3、在做碳酸分解实验时将给纸花加热改为加热变红了石蕊更好些,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小气泡,证明碳酸分解出了二氧化碳。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应该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接受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再多一点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对知识的消化会更有利。

4、没有充分发挥小组讨论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稍显沉闷,如果设置并引导小组之间展开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会更好。 三、改进的措施:

1、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提问自己的提问水平和语言描述的准确严谨性。 2、教学中提高探究意识。在备课中做到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设计出符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教案。遇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探究能力。

3、在授课中,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与此同时,这样也帮助教师自己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


相关内容

  • 精品教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精品教案初中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 考点一: 金刚石.石墨和C60 1. "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 ...
  • 浅谈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
    全球变暖是一个人类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由此导致的极端天气及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化石燃料消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为了降低二氧化碳对气 ...
  • 水和废水中二氧化氯的氧化还原反应
    2011年秋季学期高等有机化学 结课论文 题 目 :水和废水中二氧化氯的氧化还 反应 学生姓名:阿依尼革尔.木拉提 所在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09 – 2 班 指导教师:迪丽菲嘎尔 日 期:2012年1月2日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
  • 身边的化学物质-碳的化合物(一氧化碳)
    身边的化学物质-碳的化合物(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用途 [复习] 煤炭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CO .CO 2. 一.CO 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1.2 ...
  • 二氧化碳如何影响气候
    二氧化碳如何影响气候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是各国代表们热烈讨论和商议的重要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从哪儿来? 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地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 ...
  • 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二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法尝试独立设计 ...
  • 食品级CO2现状
    }ο <计量与测试技术>2006年第33卷第9期 我国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标准气体的研究现状 The P resen t S itua tion for the F ood A dditive L iqu id C a rbo ...
  • 教案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使学生能以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得失认识并建立起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化合价与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之间的联系 3.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
  • 碳单质 及其化合物练习卷
    一.选择题(45分) 1.(2分)以下家庭小实验中,实验药品选择错误的是( ) A .用铅笔芯粉来打开锈锁 B .用焦炭除去红墨水的红色素 C .用白醋与鸡蛋壳反应观察是否产生使蜡烛熄灭的气体 D .用白醋洗干净热水瓶中的水垢 2.(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