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文言文翻译,有经典的段落啊, - 范文中心

历史古代文言文翻译,有经典的段落啊,

07/16

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却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请允许我陈明其成效吧。”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

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变穿着儒士服装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大王要明白,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帝王、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实现雄心的。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如果地域宽阔,两军之间可以展开攻坚战;倘若地势狭促,两军逼近,杖戟相碰,展开白刃战。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国,那么国内民众的义气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人民会自然地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沉溺在游说之士的言语辩辞中,而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依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10多次之多,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也破了,100两金币也用完了,最后甚至连房旅费都没有了,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面带羞愧。他回到家里以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

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从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当他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他的研究和演练终于成功,他又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步入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他对赵王滔滔不绝地说出合纵的战略和策略,赵王听了大喜过望,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兵车100辆、锦绣1000束,白璧100双,金币20万两,车队尾随他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压制强秦。

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在当时,广大天下、众多百姓、威武的诸侯、掌权的谋臣,都要听苏秦一人来

决定一切政策。没消费一斗军粮,没征用一个兵卒,没派遣一员大将,没有用坏一把弓,没损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稳定;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人得到合适的使用,天下就会服从领导、归顺朝廷。所以说:“应该运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来处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谋策划、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

当苏秦权势显赫、红极一时的时候,金帛20万两供他使用,他所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所到之处都显得威风八面,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听从他的号令。赵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其实苏秦此人,当初只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掘墙做门、砍桑做窗、用弯曲的木头作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但现在的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四马战车,骑着高头大马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了。

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得知,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30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苏秦问:“嫂子你对待我为什么以前那样的傲慢不逊,而现在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

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令人修建的。(这寺)坐落在宫城南边的正门一里外供皇帝出入经过的街道西面。这个寺的东边是太尉府邸,西面对着永康里街,南边便是昭玄曹,北边与御史台为邻。

寺中间有一座九层浮屠塔,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整个塔高九十丈。塔顶的柱高十丈,离地面有千尺的距离。虽距离京师有百里远,但(在京师)已能隐约看见它。初修建时打地基一直到深土下,发现三十躯金像。太后认为这是佛法的征兆,告诫她修塔花费过度。柱子上由一个金宝瓶子,可以装下二十五石的东西。宝瓶下有承漏金盘三十层,周边都镶垂着金铎,又有铁锁四道,引着柱子指向浮图四角。四角的锁上也有金铎,铎有一可容纳一石粮食的瓮般大小。浮图共有九级,每一个角都悬有金铎,一共有一百二十个铎。浮图有四面,每一面有三扇门和六格窗,门都是朱漆的。扉扇上,有五行金钉,十二扇门二十四格窗,一共有五千四百枚金钉;又用金锁来做门上用以衔锁的兽面底盘锁钮。用尽了所有的功夫来做土木功夫,想尽了所有精巧的造型。(形容建塔工程之大,造型之巧)百姓来此拜佛求事所有的活动非常的精妙,简直不可思议。彩绘的柱子,金掣的锁钮,(华丽)让人惊讶。在有大风的晚上,宝铎也随和着鸣叫,铿锵的声音十

余里外也能听见。

浮图北边有一所佛殿,形状像太极殿。殿中间有一躯长八丈的金像,殿里有十躯金像,彩绘的像三躯,金线织成的像五躯,玉像二躯。(这些像)做工精巧,当时没有可比的。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饰的屋梁,粉刷的墙壁,镂刻着图纹的门,雕饰着花纹的窗户,很难用笔墨形容。柏松等各种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掩了屋檐;丛生的竹子,散发香味的草,铺满了台阶。因此常景碑上说:“即使须弥山的宝殿,兜率天的宫殿,也比不过这里。”外国所献的经像,都藏在这座寺里。

寺院墙壁都是用短椽加瓦覆盖做成的,就像今天的宫墙。院四面各开有一门。南门有三层楼,三条道,门高二十丈,形状像今天皇宫的正南门。绘有云气仙灵的图画。墙上饰有的金制的青锁链,色彩辉赫华丽;门两侧有四力士,四狮子雕饰,用金银,珠玉装饰,美盛而鲜丽明亮,世上从未听过。东西两门,也是这样的建筑,不同的是,只有两层楼。北门只有一道,上面门有楼,像学宫的外门乌头门。四座门外,种植了青槐,引青水横贯其间,路过京郊的行人,很多都在此遮蔽阳光。路上因行人而轻的尘土,就像云起的样子;清风送来的凉意,难道非得借助手中的纸扇。(描写行人树下歇凉的情形)。

装饰完后,魏明帝和太后一起来寺。他们把宫内视为掌中之物,巡视京城就像自家一样方便。衔之(人名)与河南尹胡孝世一起登寺,下面来的官吏如云雨般多。这时刚巧有西域僧菩提达摩,波斯国胡人拜寺。他们说:“活了一百五十岁,历经了很多国家,但此寺的精丽,

连印度也是比不上的。西方极乐世界 也是没有的。”口中唱着“南无”,合掌一连几日。

到了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有一场大风掀开屋顶,拔起大树,刹杆上的宝瓶被吹落,扎进地里一丈多深。再命令工匠铸造新瓶。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此塔遭受火灾。孝武帝登上凌云台,查看火势,派南阳王宝炬和录尚书事长孙稚率领一千人奔赴火灾现场,他们无不感到惋惜,流泪前往。火最初是黎明时从第八层爆发,当时有雷雨,天色昏暗,还夹杂着落下雪珠,市民无论信教与否,都来观火。悲叹哀哭的声音。震动京城。那时有三位比丘,投身火中自尽。火经过三个月也不熄灭。甚至有余火进入地下基柱,整整一年以后还有烧灼的烟气。

到了七月,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迫,逃往长安。十月就发生了首都前往邺城之事。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不能够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此后左丘明给《春

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而不重要的事情和不关系国家治理的人,就不会违背正道而详细地记录。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

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假设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写编年史,至于前汉的隐士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名士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回答帝王询问的书策,刘向、谷永的献纳奏章,这些人物全都是品德在各类人中占第一,名声传布天下,识见能洞察细微和明显的地方,言论上能把军国方面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有的因为自身隐遁,地位低下,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冗长,事迹很多,难以进行次序编排,全都省略而不记载的话,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必定是真实情

况而有舍不得的地方,不加以删除的话,那么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包括志和列传在内的一百卷汉书的内容,全部列入十二帝纪中,将恐怕成为既琐碎又很杂乱、力尽疲乏毫无力量的东西了。因而班固知道结果会像这样,就设立帝纪、列传来区分,使它们历历可观,主次有区别。荀悦厌烦班固的编排不切实际,又依照左氏的编年体另成一书,对《汉书》进行剪裁压缩,才为数三十,历代却称赞他这部新著,认为超过了《汉书》。

既然如此,那么班固、荀悦为代表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比试生命力争占上风,想废弃其中的一种流派,压根也就很困难了。后来写史书的人,超不出这两种写史书的途径,所以晋朝的国史有王隐、虞预先后写成纪传体《晋书》,却又用干宝的编年体《晋纪》来相配;《宋书》有徐爰、沈约先后写成的纪传体《宋书》,却又分化出裴子野的编年体《宋略》,它们各自是有本身的优点,在世上一起流传。看来干令升(宝)的说法就太偏激了,它只是墨守编年体一家而已。

石崇每次请客举行宴会,常常用美女劝酒。客人喝酒不尽量的,就命令管理婢女的仆役轮番把美女处死。有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同去拜访石崇,丞相平日不能喝酒,这天强迫自己喝,以致喝得大醉,每次轮到大将军喝,王敦故意不喝,借此观察将发生什么变故。

结果已杀掉三个美人了。大将军面色依然如故,还是坚持不喝。丞相责备他,他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与你有什么相干?”

石崇的厕所常有十几名丫鬟在那里排队侍候,而且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十分妖艳。厕所内备有甲煎粉、沉香水之类,应有尽有。又有新衣,供便后换穿。客人大都害羞,不好意思进厕所。大将军王敦进厕所时,脱去旧衣,抉上新衣,神气显得很高傲。丫鬟们都说:“这个客人将来必定会做叛贼。”

晋武帝曾经驾临王武子家,武子设宴招待。用的碗盏等餐具,都是琉璃制成。丫鬟百多人,个个穿着绫罗丝绸,用双手高高地举着饮食。食品中有一种蒸小猪肉,味道特别肥美,与平常的小猪肉全然不同。武帝感到奇怪,问武子,武子回答说:“这是用人奶喂的小猪。”武帝听了,心里愤愤不平,这顿饭役吃完就走了。(这种蒸小猪)连王恺、石崇两个大富翁家也不会做。

王恺用饴糖和着干饭擦锅子,石崇用蜡烛代替木柴烧。王恺用紫色纱布做屏障,碧色绫子镶里,长十里,石崇用锦匹做屏障,长五十里,用来和王恺相比。石崇又用胡椒粉和成泥浆涂墙壁,王恺就用赤石脂泥浆涂壁。

石崇用豆粥招待客人,顷刻之间就煮熟了。往往冬天也有韭菜、

嫩蒿、薤末做佐料。同时,他的牛在形状、气力方面,却比不上王恺的牛,每次同游,石崇出发较迟,而人抢着进洛阳城。但是,石崇的牛走了几十步之后,跑起来如同飞鸟,王恺的牛拚命追赶也枉然。王恺为了以上三件事,非常抱恨。于是用重金秘密地收买石崇手下的都督和车夫,追问其中缘故。都督说:“豆是最难煮的,只有预先熬熟,客人来了,用白粥掺进去就行了。至于韭、蒿等,是捣的韭根,掺些麦苗。”再问车夫牛为什么跑得那样快,驾车的人说:“牛本来跑得不慢,只因为驾车的控制不得法。为了急急追赶,让车辕偏在一边,牛就起飞地向前跑了。”王恺照着他们所说的话去做,果然可以与石崇争雄。石崇后来听说其中缘由,把都督和车夫都杀了。

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駮”。他常常把这头牛的两只角、四只蹄子磨得晶荤发光。王武子对他说:“我射箭不如你,今天指定以你这头牛为赌注,我出钱一千万。何如?”王恺既相信自己手快可恃,且认为这牛是不可多得的骏物,即使输给对方,也不至于宰掉,便答应了。就让武子先射。武子一箭破的,坐在交椅上大声吆喝:“快取牛心来!”不一会,煎好的牛心已送上来,他尝了一口,就扬长而去。

王恺曾经处罚一人,脱去他衣服,赤裸裸地关在弯弯曲曲的重阁里,不让人放他出来。于是整整饿了一天,迷惑在里面找不到任何出路。后来因样子快要死了,才放了出来。

石崇与王恺斗富。两人的衣服、车马,装饰得穷奢极丽。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他。有一次,武帝送给王恺一棵珊瑚树,枝叶横披,简直是举世无双。王恺拿给石崇看,石看毕,用铁如意打去,随手破碎。王恺一方面惋惜,另一方面又以为石崇妒嫉自己的宝物,因此声色俱厉地加以指责。石崇说:“用不着抱怨,还你好了。”命随从把家里所有的珊瑚树都拿来。其中有三尺高的,有四尺高的,条于生长得美丽极了。光辉灿烂,绚丽夺目的大约有六七株,象王恺那样的就更多。王恺见后,惘然若失。

王武子因享受到晋武帝的斥责,迁居到北邙山下。当时洛阳城内外,人多地少,地价昂贵。武子喜欢走马射箭,须买一大片宽阔的土地,并筑短垣作为地界。他把钱铺满地上围成一圈(才购进这样一块地皮)。当时的人称叫“金沟”。

石崇每每和王敦同到学宫去玩,看见颜回、原宪的象,石叹息说:“倘若和他们同升孔子堂中,未必相距很远。”王说:“其他的人我不知道,子贡和你距离较近。”石严肃地说:“作为读书人,应当使生活与名誉都达到美满。怎么至于用瓮牖为言来和别人说话?”(按:孔门弟子中,原宪生活贫困,住宅以瓮为牖,子贡却富有。)

彭城王司马权有一头行走得极快的牛,非常宝贵。有一次和太尉王夷甫赌射箭,把牛输给了王。彭城王说:“如果您想自己用来驾车,

可以不提;如果要吃的话,我可用二十条肥牛交换。让您既可有吃的,而我又可保全所喜爱的。如何。”王夷甫竟命令把牛杀来吃。

那是甲子年(BC1057,武王十一年或者十三年二月五日)凌晨,武王(率大军)来到了商都附近的牧野,于是(在此)誓师。武王左手持黄钺,右手举白旄指挥大军。(大声)说: “远征辛苦,来自西方的战士们!”

武王说:“嗟!我尊贵的友邦君主,(我的)治事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来自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诸部落)的人们。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我将誓师。”武王说:“古人有言道:‘母鸡不报晓;母鸡报晓,家将败散’。今商王受,只要是(妲己)妇人之言就采用;泯弃他(对神灵)的祭祀,不报答(神的恩宠);泯弃他同祖的兄弟,不加任用。但凡四方多罪逃亡之人,(就)贵之尊之,信之使之,以之为大夫卿士,把暴虐施于百姓,奸迹布于商邑。今我姬发,只是恭行上天降下的惩罚。今日(行军打仗)之事,不超过六步、七步,就(应当)停下,整齐队伍。大家勉之啊!不超过四五个或六七个刺杀,就(应当)停下来,整齐队列。勉之啊大家!注重狟狟(般威武的军容),

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开往商都之郊。不要残暴的杀死来投降的人,让(他们)为西土服务。勉之啊大家!你们如果不勉力而为,等待你们的将是被杀戮。”

白话译文: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 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 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舉趾. 同我婦子. 饁彼南畝.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偏西方 九月女工缝衣裳 十一月北风呼呼吹 十二月寒气刺骨凉 粗布衣裳都没有 怎样过冬心悲伤 正月农具休整好 二月下地春耕忙 关照老婆和孩子 送饭南田充饥肠 田官老爷喜洋洋 七月火星偏西方

九月授衣. 九月女工缝衣裳 春日載陽. 春天太阳暖洋洋 有鳴倉庚. 黄鹂叽咂枝头唱 女執懿筐. 姑娘手提深竹筐 遵彼微行. 沿着墙边小路旁 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 采蘩祁祁. 女心傷悲. 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 八月萑葦. 蠶月條桑. 取彼斧斨. 以伐遠揚. 猗彼女桑. 七月鳴鵙. 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 我朱孔陽. 為公子裳. 采呀采那嫩柔桑 春天日子渐渐长 采蒿人儿闹嚷嚷 姑娘心里暗悲伤 就怕公子看上把人抢 七月火星偏西方 八月割草好收藏 三月动手修桑树 拿起斧头拿起斨 高枝长条砍个光 攀着短枝采嫩桑 七月伯劳树上唱 八月纺麻织布忙 染成黑色染成黄 我染红的最漂亮 为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秀葽. 四月远志结子囊 五月鳴蜩. 五月知了声声唱 八月其穫. 八月庄稼要收割 十月隕蘀. 十月落叶随风扬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貍. 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載纘武功. 言私其豵. 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 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 塞向墐戶. 嗟我婦子. 十一月把那貉子打 狐皮剥下洗清爽 好给公子做衣裳 十二月大家聚一起 继续打猎练武忙 留下小猪自己吃 大猪送到公府上 五月里蚱蜢弹腿响 六月里蝈蝈抖翅忙 七月蟋蟀野地鸣 八月屋檐底下唱 九月跳进房门槛 十月到我床下藏 打扫垃圾熏老鼠 泥好大门封北窗 累完嘱咐妻和子

曰為改歲. 眼看就要过年关 入此室處. 赶快住进这间房

六月食鬱及薁.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 七月亨葵及菽. 七月里煮葵烧豆汤 八月剝棗. 十月穫稻. 為此春酒. 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 八月斷壺. 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 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 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 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 我稼既同. 上入執宮功. 八月把那枣儿打 十月收割稻米香 把它酿成好春酒 祝贺老爷寿命长 七月采瓜食瓜瓤 八月葫芦吃个光 九月麻子好收藏 采些枯菜砍些柴 是咱农夫半年粮 九月筑好打谷场 十月庄稼要进仓 谷子黄米加高粱 栗麻豆麦分开放 叹我农夫命里忙 大伙庄稼刚收完 又要服役修宫房

晝爾于茅. 白天出外割茅草 宵爾索綯. 晚上搓绳长又长 亟其乘屋. 急急忙忙盖物顶 其始播百穀. 开春要播各种粮

二之日鑿冰沖沖. 三之日納于凌陰. 四之日其蚤. 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 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 曰殺羔羊. 躋彼公堂. 稱彼兕觥. 萬壽無疆.

腊月里凿冰沖沖响正月里送进冰窖藏二月里取冰行祭礼献上羔羊和韭菜 九月天高气又爽 十月扫清打谷场 捧上两壶清香酒 宰了大羊和小羊 踏上台阶进公堂 高高举起牛角杯 同声高祝寿无疆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吉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了的。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那么为个人打算的话,没有什么比修好仁义、熟悉学术的办法更好了。

修好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荣。对个人来说。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没有功劳的就能做官。没有爵位就能显荣,形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国家就一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杀敌有功的人本该受赏,却又崇尚仁爱慈惠的行为;攻城大功的人本该授予爵禄。却又信奉兼爱的学说:采用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来防备战乱,却又提倡宽袍大带的服饰;国家富足靠农民。打击敌人靠士兵,却又看重从事于文章学术事业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养游侠刺客之类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国家太平和强盛是不可能的。国家太平的时候收养儒生和游侠,危难来临的时候要用披坚执锐的士兵;国家给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国家所要用的人.而国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处。结果从事耕战的人荒废了自己的事业,而游侠和儒生却—天天多了起来,这就是社会陷于混乱的原因所在。

现在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国,每家每户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国家却越来越穷,原因就在于空谈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农具种地的人太少。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打仗,每家每户都藏有孙子和吴起的兵书,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

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王天下的资本,又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

现在却不是这样。儒士、游侠在国内恣意妄为,纵横家在国外大造声势。内外形势尽行恶化,就这样来对付强敌。不是太危险了吗?所以那些谈论外交问题的臣子们,不是属于合纵或连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怀有借国家力量来报私仇的隐衷。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大国家;所谓连衡,就是依附于一个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这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好办法。现在那些主张连衡的臣子都说:“不依附大国,一遇强敌就得遭殃。”侍奉大国不一定有什么实际效应,倒必须先献出本国地图,呈上政府玺印,这样才得以请求军事援助。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

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侍奉大国实行连衡。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丧失了国土,搞乱了政治。那些主张合纵的臣子都说:“不救援小国去进攻大国,就失了各国的信任;失去了各国的信任,国家就面临危险;国家面临危险。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什么实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国为敌。援救小国木必能使它保存下来。而进攻大国未必就不失误一有失误,就要被大国控制了。出兵的话,军队就要吃败仗;退守的话,城池就会被攻破。援救小国实行合纵。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使国土被侵吞,军队吃败仗。

所以,侍奉强国,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凭借外国势力在国内捞取高官;援救小国,只能使那些搞合纵的人凭借国内势力从国外得到好处。国家利益没有确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禄都弄到手了。尽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尽管国家土地削减了,而私家却变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纵横家们就会依仗权势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败的话,纵横家们就会凭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听信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就已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俸禄,事情失败得不到处罚;那么,那些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猎取名利的言辞不断去进行投机活动呢?所以国破君亡局面的出现,都是因为听信了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公正确,事败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纵横家们都说:“进行外交活动,收效大的可以统—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证安全。”所谓统—天下,提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保旺安全,

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兵强就能打败别国。国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国家的强盛和安定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不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

人们的习惯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如果让他们去打仗。前进会被敌人杀死,后退要受军法处置,就处于危险之中了。放弃个人的家业,承受作战的劳苦,家里有困难而君主不予过问,就置于穷困之中了。穷困和危险交加,民众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们投靠私门贵族,求得免除兵役,兵役免除了就可以远离战争,远离战争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用钱财贿赂当权者就可以达到个人欲望,欲望一旦达到也就得到了实际利益。平安有利的事情明摆在那里,民众怎能不去追求呢?这样一来,为公出力的人就少了,而依附私门的人就多了。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闭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行贿托情的风气很流行,这样官爵就可以用钱买到;官爵可以用钱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他们搜括到的财富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几倍,他们获得的尊贵地位也远远超过从事耕战的人,结果刚正不阿的人就越来越少,而经营商业的人就越来越多。

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称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积累奢侈资财。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图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为怪了。

前些时候承蒙皇上看得起,向我询问本朝建国上百年来,天下没有什么大事变的原因。我由于知识肤浅、缺少见闻,本不应该承受陛下的询问,限于时间,不敢在陛下身边久留,话没有全部讲完,就辞谢皇上退朝了。我私下里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人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半语献给皇上,这不是左右随侍之臣侍奉君主的正确态度,所以敢于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向皇上陈述我的不成熟的意见。

惟有太祖皇帝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看见别人不能看到的英明,并能了解各种人的真情与假意,处置事务,托付国政,做到人尽其才;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做到适合情况发展的需要,所以能够控制使唤将帅,通过训练让士卒齐心合力,对外能够抵抗外族捍卫国家,对内则得以平定中国的战乱。于是废除苛重的赋税,废止酷滥的刑法,取消藩镇的实际兵权,使他们成为虚设,诛杀贪污残暴的官吏,亲自以简单朴素的生活作为天下人的表率。在推出新的政治措施,颁布法令制度的时候,一概以安定百姓为头等大事。太宗皇帝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天才继承了这些,真宗皇帝用谦恭仁德保持住了这些,一直到仁宗、英宗皇帝,都没有失德的地方,这就是享有天下上百年而却没有事变的原因。

仁宗皇帝在国君的位置上经历的年数最长久。我那时是仁宗皇帝的一名侍从官,一切措施实施的情形,我是亲眼看见的。现在我试着为皇上陈述其中的一二条,皇上详细地找出其中值得肯定的,也足以作为今天施政的借鉴。仁宗当皇帝时,抬头畏惧天,低头畏惧人,宽厚仁爱恭谨俭朴。这出于他天生的秉性,而且忠厚宽容诚恳实在,始终如一。他从没有胡乱发起一次徭役,也从没有胡乱杀过一个人。审理案件注重保全罪犯的生命,但却特别痛恨官吏的残暴扰民;宁愿委屈自己捐出钱财给夷狄,而终究不忍心将兵役负担加在百姓身上;刑罚公平,赏赐不仅厚重而且守信用;容纳重用谏官、御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不被片面的谗言所蒙蔽;信任大家的见闻,提拔选举与皇帝关系疏远的人才,并且附有举荐人才不实要依法连带受处分的规

定。大致地方各路安抚使、转运使等监司官员,直至州县官吏,没有人敢于暴虐残酷,擅自征调以伤害百姓的。自从西夏人归顺降服,边疆的蛮夷就没有大的侵扰。边境地区的人民父子夫妻得以避免死于战乱,而中原的人则得以安安稳稳地抚养自己的儿女,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这都是因为从没有胡乱发起一次徭役,从没有胡乱杀掉一个人,审理案件注重保全罪犯的生命,严惩暴吏,宁可委屈自己捐出钱财给夷狄,而不忍心将兵役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的效果啊。朝廷大臣皇亲国戚,左右侍臣,没有人敢于强暴蛮横违犯法令,他们自己约束,小心谨慎,有的在这方面还超过普通的百姓,这是刑罚公平的效果啊。召募天下勇猛而有野心、蛮横而又狡猾的人当士兵,人数差不多有一百万,并没有优秀的将领来统率他们,而阴谋发动叛变的总是失败;聚集了全国的财物,虽然只有记录的簿册,将它们交给官府的办事员掌管,并没有派能力很强的人去查核,而欺骗盗窃的总是被发觉;歉收的年成、饥荒的岁月,流亡的人填满了道路。死去的人一个叠着一个,而抢劫的总是被抓获,这是赏赐厚重又讲信用的效果啊。朝廷大臣、皇亲国戚、左右随侍之臣,没有人能大肆擅自作威作福,广泛积蓄私人财产,一有邪恶不正的行为,随时就会被皇上知道,凶残、邪恶、蛮横、狡猾的人虽然有时候也被任用,但从没有长久受到信任,这是容纳谏官和御史,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不被片面的谗言所蒙蔽的效果啊。从县令京官,一直到各路监司甚至中央官吏,提拔任用的,虽然不是人人称职,然而当时被称作有才能的人士,也很少有被堵塞而没有网罗推举上来的。这是信任大家的见闻,提拔选举与皇帝

关系疏远的人,并且有举荐人才不实要连带受处分的规定的效果啊。仁宗皇帝升天的时候天下的人民哀号恸哭,就像死了父母亲一样。这是他宽厚仁爱恭谨俭朴,完全出于天生的秉性,忠厚宽容诚恳实在,始终如一的效果啊。

然而本朝几个世代也继承了过去坏的习俗,没有亲友和朝廷百官议论朝政的做法;与君主朝夕相处的,不是宦官就是后宫的妇女;出来处理国家政事,所接触的也不过是有关部门的差遣、职役;从来不像古代那些大有作为的君主,与学士、士大夫—起讨论先王的法令制度,将它施行于天下啊。一切只听任事情的自我发展,而个人改造自然、社会的主观想法,却没有尽力加以运用;名分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得很清楚。正直公正的人并没有遭到冷遇,然而小人也得以混在他们中间;正直的言论并不是不被容纳,然而邪说有时候也被采用。用考试诗、赋的方法求取天下的人才,而没有在学校里建立培养人成才的方法;按照科举考试中的功名和任职的资历排列朝廷官吏的职位,而没有考核官吏的部门和方法。各路的监司不是经过认真检验考察的人充任,各地的守将也不是经过选择对比而任用的。调动升迁很快,升迁调动之后又很难考核政绩,因而那些游说空谈的人,得以以假乱真,鱼目混珠。交结私党以求得声望的人,大多得到显要的官位;独自忠于职守的,还有人被排挤受压抑。所以上上下下的人都得过且过懒惰不问政事,讨好于人罢了;即使有才能的人为国家尽职,也跟平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农民被徭役搞得困苦不堪,而从没有被救济抚恤,又不替他们设置官员,以便兴修水利。士兵中有不少年老

多病的,而从没有对他们进行告谕训练,又不替军队选择将领,长久授给他们统率、指挥边防军队的权力。宿卫和禁卫军中则聚集了军队中游手好闲的人,而没有采取办法改变五代时期迁就笼络的习惯。宗室子弟没有人得到教训,得到选拔、推荐,而又没有用古代圣王规定的按亲疏、尊卑不同给予不同待遇的准则去对待他们。至于说管理财政,大都没有统一的制度,所以虽然俭朴节约但人民却不富裕,虽然为国担忧,勤于政事,但国家并不强大。好在边疆的夷狄不是处在昌盛兴旺的时候,国家又没有遭受尧、汤在位时遇到的那种水灾和旱灾,所以天下没有出现什么紧急危险的事。时间超过一百年,虽说是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天的帮助啊。大概是因为过去的一百年都是圣明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抬头畏惧天,低头畏惧人,宽厚仁爱恭谨俭朴,忠厚宽容诚恳实在,所以获得了天的帮助啊。

陛下具有上天圣人的资质,继承了太祖开创的永远无止境的皇业,知道天的帮助是不能经常依仗的,了解人事是不能流于懈怠的,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就在今天。我作为臣子不敢忘记将这个问题阐述清楚明确义务,而有所顾忌不敢直言以逃避杀身之祸,苟且偷生。希望陛下能赦免我,并且对我所说的予以留心,那将是天下人的福气。听候陛下的裁决。


相关内容

  • 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二: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问 说(节选)(清)刘 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
  • 20**年-20**年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7.1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 7 <朱子语类>三则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如履薄冰(fù) . B. 则精神自是愦愦(guì) . C. 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 . D. 里面煞有 ...
  • [陋室铭]课后反思说课稿
    <陋室铭>课后反思说课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历经千年风霜,是汉民族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典范文言文历经时间大潮的冲刷,却仍然 ...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针对不同文体的答题方法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 1."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 2.尽量用原句, ...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目标:1 考纲解读: 2 命题趋向和应试对策: 3 理解文言翻译的误区,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4 针对练习. 重点:方法指导,针对练习. 课时:4课时. 方法:导学. 准备:学案. 内容和过程: ...
  • 我的论文集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作者: 卢 静 摘要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自此积累做起,根据理解的程度多读课文,有选择的背诵课文,加大课外阅读量,并能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及时复习,学习文言文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 积 ...
  •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 ...
  • 论语教学设计
    <七则>教学设计 表二 教学实践 <论语>七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导入课文:走进文言写就 ...
  • 20XX年高考语文答案(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
  •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集(附参考答案)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