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1) - 范文中心

[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1)

06/01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孟子》两章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 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仁政' 说,主张以' 仁政' 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 性善' 论。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重点字词解释:

1.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的。

5. 七里之(郭):外城。 6. (环)而攻之:围。

7. (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 (池)非不深:护城河。

9. (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 (委)而(去)之:放弃。 去:离开。

1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以:凭,靠。 12. (固)国:巩固。

13. (威)天下:威慑。 14. 寡助(之)(至) 之:到。 至:极点。

15.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 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 (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19.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起,被任用 20.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

21.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22.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场

2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任:使命 24. 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

25. 劳其筋骨 使„„劳累 26.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背乱:扰乱

27. 空乏其身 资财缺乏 28. 所以动以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29.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0.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31.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32. 而后作 奋起,有所作为

33.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34. 而后喻 明白,了解

3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36. 国恒亡 常常

37.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拂:拂通“弼”,辅佐

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

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5、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7、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8、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9、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0、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3、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

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4、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5、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8、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2、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五、中心思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六、课外拓展

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

2、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4、关于孟子的名言

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⑤仁者无敌。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请写出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语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

④团结就是力量

⑤人心齐,泰山移。

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⑦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反例) ⑧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正例) ⑨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同心协力 / 孤掌难鸣

6、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7、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

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关内容

  • 观潮说课稿0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观潮>说课稿 商城县河凤桥一中语文教师 吴泽磊 <观潮>说课稿 说课人:吴泽磊 一. 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 ...
  • 孟子两章1
    五斗江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2013 年下半年) 年级 科目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九 语文 主备教师 备课教师 课 题 质疑栏 <孟子>两章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 ...
  •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孟子二章]学案
    <孟子>二章 孟子 [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学习文言词法和常见文言句式. 2.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形象说理的方法. 3. 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浩然之气&q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
  •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主备人:张文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
  •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敦小教学大练兵教学设计 六年级二班 ( 语文 科) 第(十二)册 单元名称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英雄 苏武牧羊 1.理解并积累"穷愁.大节.社稷.旄.笳.红妆"等词语. 2.在读懂课文,了解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 ...
  •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论文题目: 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之我见 作者姓名: 黎 宇 作者单位: 广西桂平市寻旺二中 联系电话: [1**********] 邮编地址: 537200 内容摘要: 阅读能力是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捕获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阅读短文,运 ...
  •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 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 的理想和 ...
  • 新学期开学后初中语文教材全国统一!这几篇古诗文要提前背起来
    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变化:古诗词篇目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提高 1.课文数量减少. ...
  • [王何必曰利]导学案第一课时
    <王何必曰利>第一课时B 编写人:崔立娟 审阅人:刘继承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 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