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范文中心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08/05

《鱼我所欲也》

主备人:张文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学习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四书:《中庸》《大学》《论语》《孟子》 二、走进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给生字注音。

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常识。 (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蹴尔而与之: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而: 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故: 故不为苟得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得之则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 (3)重点语句翻译: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③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三、熟读课文,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开头以

1、“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第二课时

一、整体分析:

文章运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述了面对“生”与“义”的不

同取舍,点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强调

了义的重要性,然后又论述了为利而舍义的人见利忘义,失去了本

心,深化了中心。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并用道理论据来进行分析论证。(论述

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一层(1~4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5~9句):对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

第三层(10句):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述见利忘义是丧

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2、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 3、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5、人的本心是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8、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三、开放性试题: 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2

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4、《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5、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6、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7、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四、归纳小结 写作特点:

1、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 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

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4、大量对比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学习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学习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能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 二、走进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给生字注音。 舜.( ) 畎.( )亩 胶鬲.( ) 拂.士( )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常识。 (1)通假字: 所以动心忍.性 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

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 (苦: )

劳其筋骨 (劳: ) 饿其体肤 (饿: ) 空乏其身 (空乏: ) 动心忍性 (忍: ) 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

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 )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拂:行拂乱其所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三、课文内容理解 (一)整体分析: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

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

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本文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理解把握: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2、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

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

子是: 其结果才能

(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

面部表情的变化: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四、开放性试题: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2、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3、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

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6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7、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8 、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

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 的心态对待它?

9、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

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5


相关内容

  • 20XX年北京中考一模名著阅读汇编
    2014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名著阅读 [2014东城期末]8. 名著阅读(3分) 忠诚信义,劫富济贫等,是<水浒>中英雄们的理想.为此, ① (人名)为救林冲之困,大闹野猪林:吴用.阮小二等人黄泥冈 ② (事件):英 ...
  •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quo ...
  • 初高中通假字测试答案
    初高中通假字测试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通"僵",僵硬.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3. ...
  • 九年级下知识点
    九年级(下) 第1课 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 yǎ) 嘶哑 (hóu lónɡ) 喉咙 (xiōnɡ yǒnɡ)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
  •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正式答案
    (一)<童趣> 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2.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 ...
  • 七至九年级古诗文默写
    班级: 姓名: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 ?传不习乎?" 子曰:" ,可 ...
  • 古文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的启示
    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的启示 人物形象 1滕子京--旷达.胸襟开阔.能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不以己悲,积极从政. 2曹刿--从容.镇定.爱国.有勇有谋.深谋远虑.善于抓住战机.有政治远见,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 3鲁庄公--不懂军 ...
  • 高中必背散文
    逍遥游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
  • 例谈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常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方面的考查.如何正确地停顿?有以下规律可循. 一. 发语词.总结词和关联词的后面一般需要停顿.例如:故/君子有不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