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 范文中心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03/24

世界现代史(上)

第一章

名词:

1、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地参予世界事务。

2、日俄战争: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不肯全部撤兵。日本曾向沙俄提出瓜分权益要求,沙俄置之不理。1904年2月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旅顺口和朝鲜仁川港的俄国舰船,双方宣战。不久在美国调停下,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这次战争使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受到惨重的战祸;战后,中国和朝鲜曾受到帝国主义的分割和压迫。

3、英布战争:(1899—1902)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1899年战争爆发。1902年,布尔人宣布停战,双方签订费雷尼条约。英布战争标志着帝国主义者进行重新瓜分非洲。使英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不得不做外交政策的调整,由光荣孤立转向结盟。

4、帝国主义模式

5、劳动解放社: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1888年9月由普列汉诺夫等人在日内瓦创立。其宗旨为在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民粹主义,深入研究俄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曾参加第二国际的活动。劳动解放社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明确提出工人阶级的目标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先决条件是要取得政权,成为后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在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因已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宣告解散。

6、普列汉诺夫: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75年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1900年同V.I.列宁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1903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898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

7、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

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8、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9、流血星期日: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连连败阵,更加暴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加剧了社会矛盾。1905年1月中旬,彼得堡上百家工厂的工人相继罢工。彼得堡的工人组织“彼得堡工厂工人大会”决定组织一次和平请愿活动。但遭到沙皇政府暴力镇压。请愿人群中被打死打伤的有四千六百多人,其中惨遭杀害的至少有1000人。此后,革命运动在俄全国不断扩大和深入。12月,莫斯科工人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把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但是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莫斯科起义最终失败了。以“流血星期日”为序幕的俄国1905年革命,是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俄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0、十二月武装起义:俄历1905年12月5日,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代表会议,决定12月7日举行总罢工并发动武装起义。12月9日,武装起义正式开始,莫斯科的无产者筑起街垒,约6000工人战斗队队员同反动势力展开了武装斗争。沙皇尼古拉二世调集大批军队。军队用大炮轰击起义者,许多起义战士壮烈牺牲,上万人被捕。12月18日起义失败。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和基洛夫等人被流放。列宁也再度旅居国外。莫斯科起义成为全国十二月武装起义的信号。继莫斯科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顿河畔罗斯托夫、哈尔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许多城市都举行武装起义,但均被沙皇军队镇压。十二月武装起义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高潮

简答:

1、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背景:(1)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美国垄断资本为了给膨胀起来的经济势力寻找出路,极力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为当时美国向外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2)美西战争是美国通往亚洲和中国的第一步,当美国从美西战争中摆脱出来向外扩张时,列强在中国已划定势力范围,美国姗姗来迟。(3)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列强军事力量都比美国强大,美国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所以美国决定用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的方式实现其在华的扩张利益。

内容:(1)1899年,美国务卿约翰~海向英法德俄意日第一次提出门户开放照会:a.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b列强应承认他国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样的关税特权和通商特权。列强基本同意,唯沙俄有所保留。(2)1900年,第二次照会,主要把此政策应用到中国范围。(3)门户开放政策虽然最初得到各国的同意,但相互间没有条约的约束,不具有法律效力,直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政策后这一政策才具有广泛法律效力。

2、评析门户开放政策:

(1)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是在列强竞争的条件下,利用其经济优势削弱其他强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政治经济势力大开方便之门,他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相反他明显承认列强在中国的范围,因此它绝不是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而是加强了他们的瓜分活动。(2)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进入新阶段,即由跟在美国炮舰后分取杯羹的传

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此后,美国成为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角之一,开始对欧洲传统势力发起第一次挑战。

3、列宁主义为什么能在经济、政治落后的俄国产生?

:①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一切矛盾的集中点,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俄国成为列宁主义故乡。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可能获胜的地方。

②俄国有个革命的无产阶级。俄国无产阶级为取得革命胜利渴望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和革命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解决俄国的特殊矛盾,这是列宁主义产生的客观要求,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③建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团体,成为列宁主义产生的组织基础,1895年,于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④适应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19C末20C初,国际工人运动,需要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主义来指导,列宁和他的战友承担起这一责任,在批判修正主义和创建布党的时候,形成了列宁主义。

4、列宁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即产生过程)

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劳动解放社;

劳动解放社建立后,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小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项任务由列宁完成。

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在明斯克召开,,宣布成立社会民主工党。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通过此报培养了党的骨干,促进了地方小组织的联系,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

1903年第二次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的党纲,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型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5、简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性质:1905年俄国革命是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为目的。

特点:A。革命中资产阶级已不是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B。无产阶级能够用自己的土地纲领把农民发动起来,提出建立工农联盟的问题。C。革命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按其斗争手段看是无产阶级革命。D。革命就其前途来说,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要不停顿的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失败原因:A。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B。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就是无产阶级队伍不统一,特别是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工人队伍,使无产阶级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C。沙皇政府有强大的军队,有资产阶级的支持,并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援助。

历史意义:A。这是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后的第一次革命,他结束了国际阶级斗争相对和平的阶段,开始了世界革命的新时代,也就是落后国家及殖民地国家革命唱主角的时代,俄国从此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其影响几乎持续一个世纪。B。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制度,革命后沙皇政府被迫任斯托雷平为首相进行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D。革命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面目,证明了无产阶级的先锋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为俄国人民以后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为十月革命胜利做了准备。

6、分析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历史意义

原因:内因:A。亚洲各国受西方列强经济掠夺,同时本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民主资产阶级。B。亚洲各国广泛推广西式教育,造就了一个西化的现代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成为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C。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民族资产阶级压迫剥削,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D。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西化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结合起来,组织了自己的政治组织,主张用革命手段争取民族解放。

外因:A。1904——1905年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为亚洲资产阶级以外部刺激。1905年俄国人的斗争精神和方式为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树立榜样,而日俄战争中,东方的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这对还认识不到战争性质的亚洲民族主义者来说,欧洲人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B。亚洲各国运动之间彼此影响,互相学习,推动了亚洲革命运动的兴起。

特点:A。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政党组织手中。B。革命抛弃中世纪的宗教色彩,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作为斗争旗帜。C。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领导的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它不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众暴动,而是自觉有组织的群众运动。

历史意义::①,具有巨大的地区发展意义,标志着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到来。

②,具有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但过于激进的资产阶级还欠缺斗争经验,此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争取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意义

7、帝国主义国家模式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发展日趋缓慢,生产比重占世界比重下降,但在个别部门比如造船业等依旧占据前列,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有机器陈旧,更新慢,农业亦不发达,而且殖民地的兴衰对其影响甚大。

法国——高利贷帝国:小手工工厂,小生产大范围存在,机器陈旧,更新慢,资本大部分转到海外殖民地,而且由于政府动荡,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垄断组织最早在化学石油等部门出现。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普法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最新成果,发展迅速,开创了以容克地主阶级与主导地位的普鲁士道路。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内战的胜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劳动力,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西部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田地和资源。再加上欧洲移民到来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成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购买力,以及资金和广阔的殖民地,发展速度十分快,在石油开采、铁路等工业十分发达,但其他部门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生产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辛迪加这种低级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发达,如俄国的华荣道胜银行。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通过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最终搭上了帝国主义的末班车,工业化的道路在国家组织的保护下实现,几乎没有经过自由阶段就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故此具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性。

第二章

名词

1、萨拉热窝事件:这次是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皇储费迪南德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7月23日,奥匈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塞国出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匈知悉俄国军事动员后,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本国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2、三国同盟:19世纪末期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互助同盟。普法战争后,德国一直防备法国东山再起,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与俄国不断发生冲突。两国遂于1879年结成秘密军事同盟。此后,德国利用法,意矛盾将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三国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和摇摆的同盟者。

3、三国协约:19世界末至20世纪初英,法,饿三国结成的军事互助同盟。针对德奥意三国同盟,法饿

于1891——1894年签订了一系列的协定,并最终结盟。由于英德矛盾日益尖锐,英国逐步放弃了“光辉孤立”政策。1904年英饿订立协约,划分彼此在海外的势力范围。法俄同盟加上英法和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4、施里芬计划:德国陆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元帅指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计划。其要点是:德国不可避免要两线作战,应集中优势兵力,只用少量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待取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后再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战计划,它低估了西线的艰巨性,因而注定要失败。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修改了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西线兵力。

5、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联合发动的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保、塞、希、内四国结成联盟,发动了反对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战败,并丧失了几乎所有的布尔干领土。同年12月在伦敦召开国际会议。在大会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而同盟国则支持土耳其。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四国取得大片领土,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领土。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民族最终摆脱了土耳其统治。

6、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德国在西线进攻时,有一两个军团间出现了50公里的暴露地段,英法联军及时锲入德军战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德军被迫撤退至埃纳河一线设防固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万,以联军获胜告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第一个转折点,打破了德军6周击败法国的战略构想。此后,双方在这条战线不断拉锯,呈现出僵持状态。

7、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德军利用50万军队向西线凡尔登一线发起进攻,先后攻下法军第

一、第二阵地。但凡尔登地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防御体系,法军又及时增加了大量援军进行了顽强有效地抵抗,防线很快稳定下来。从8月起,法军发动反攻,先后收复了开展以来所有阵地,战役结束,战线在原地重新稳定下来。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是一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场又有“绞肉机”之称。

8、索姆河战役:1916年6——11月,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反方面的压力,向德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参战双方投入了超过150个师的兵力,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联军只夺回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一线的攻势。

9、坦能堡战役:1914年8月底至9月中,德军利用俄军两路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了俄军第二集团军,然后又进攻俄军第一集团军,迫使他们败退,最终是俄军退出了东普鲁士。

10、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国和德国在日德兰海面上爆发的大规模海战,又称“斯卡洛拉克海战”,十一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的军舰吨位数几乎是德军的两倍,但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英军继续控制着北海海面,德军则被封锁在港内。以后,双方更加小心谨慎,北海水域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了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11、贡比涅停战协定:1918年11月11日由协约国同德国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签订,同日生效。协定包括对德停战条款及两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德军在15天内撤出所侵占的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德军在31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地区连同右岸的桥头堡,由协约国军占领;凡仍驻留在战争前属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领土上及在东非作战的全部德军应立即撤回到1914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以内;驻在战前俄国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在协约国认为时机适当时也应返回德国境内;协约国军队战俘应立即遣返,德军战俘由协约国以其认为适宜的办法进行安置;废除《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和约》;德军应完整地交出其陆海空军主要装备和运输工具。该协

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12、基尔水兵起义:为了抗议海军司令下达的出海作战命令,1918年11月初,德国基尔港水兵集会游行,遭到镇压后水兵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得到了工人的支持,成立了士兵苏维埃和工人苏维埃,起义者控制了全城,到处升起了红旗。基尔起义揭开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13、鲁尔危机: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德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14、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于1924年指定的德国赔款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使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赔款。该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时获得了解决。1928年德国声称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代替。

15、杨格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2月11日至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款问题,美方代表杨格为主席。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亿金马克,分59年还清,取消对德国财政的国际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处理赔款问题。

16、胡佛缓债令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随着外国尤其是美国投放到德国的短期贷款被迅速抽回,德国经济再度面临破产。1931年6月2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致电美国胡佛总统,陈述德国财政困境,声称无力还债。而此时美国自身的经济危机还在扩大。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因此对实际上与战债密切相关的赔款问题必须予以重新考虑。1931年6月20日,胡佛根据兴登堡的要求发表了“延债宣言”,提出,从当年7月起“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各政府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重申德国赔款问题完全是一个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其他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

17、委任统治制: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1919年1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18、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战胜国集团27国代表,一些殖民地国家、新成立的国家及一些社团的代表也参加了和会,会议完全被英、美、法、意、日操纵。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各战胜国终于达成妥协,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巴黎和会还应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要求,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19、《凡尔赛和约》:1919年协约国在巴黎签订的对德和约。全称《协约国参战各国对德和约》。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赛宫开幕。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是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过瓜分,限制的军备,废除义务兵役制,德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20、《圣日耳曼合约》:1919年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1922年确定。

21、十四点原则: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1918年1月,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A。战后的世界应当是开放的世界B。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克注意影响。C。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觉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D。成立国际联盟。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不得参加国联,标志着“十四点原则”的失败。

22、华盛顿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

23、国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1919年1月8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4月28日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并作为对德、奥、匈、保等国和约的第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同年7月16日中国批准对奥和约,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7~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

24、华盛顿会议:1912——1922年,美英日法意等九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了三项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重建了远东、太平洋地区新秩序,但也使美日两国之间在该地区的争夺加剧。

25、《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26、《五国海军协定》: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5:3:1.75:1.75这一总原则。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状。《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27、九国公约: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用于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等。公约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他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他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是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28、威尔逊: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击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1916年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天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当年,下野的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

29、洛迦渃公约:1925年10月,德,比,法,美,意,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城举行国际会议,以解决欧洲安全问题。会上共签订了《莱茵保安公约》等八个文件,总称洛迦诺公约。德国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行列,大国地位得以恢复,英国取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为了德法之间的仲裁者和保证人;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其构建的同盟体系遭到了削弱,其本身的边界安全也致于英意两国的空头保证;这个公约是西方大国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之间的关系,是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30、《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是1928年8月,美,法,意,英,德等15国在巴黎签订的国际条约。条约规定,废除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公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宣布放弃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为互不侵犯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各国都做了保证,可以拥有自卫权,从而使公约成为一纸空文。

简答

1、综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A.1914年6月29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王储,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B.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的战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但在西线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顽强阻击,陷入僵持状态;在东线俄军重创奥国军队,赛尔维亚也实施了顽强的抵抗。速战速决破产。

C.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德国在东线击溃俄军。在西线德国与英法联军进行决战,双方军伤亡惨重。德军进攻凡尔登失败,使得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

D.1917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各条战线呈现胶着状态,但美国参战使整个战局发生重大转折,协约国胜利指日可待。

E.1917年土耳其宣布投降。随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奥地利于11月3日被迫签订停战协议,无条件投降。11月,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方的贡比涅签订停战协议,一战结束。

2、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

原因:A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是,一战的爆发还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根源。

B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19世纪70年代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德实力超越了英法,随着经济地位增强,德国抛弃了“大陆政策”,推行“世界政策”,英德矛盾凸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帝国主义在激烈的利益竞争中,抛弃了“互相协调”的外交战略,转而采取结盟政策,通过壮大己方力量来压制竞争对手。于是,从19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D欧洲大国间的结盟对抗导致了日益白热化的军备竞赛。的在奉行“世界政策”后,疯狂扩充海军力量,以挑战英国海上的霸权。英国为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海上霸主地位,也竭力扩张军力。两大军事集团以剑拔弩张。

E一战前,巴尔干问题成为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各大国都期望通过干涉该地区民族主义斗争而得利,这其中奥匈与俄国矛盾最为尖锐。随着地区冲突加剧,英法德等国相继介入巴尔干问题,这是这一地区成为引发大规模战争的火药桶。

性质:根据一战主要参战国的政治目的和动机,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

后果及影响: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影响巨大:

A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亡军人900万,2千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

B大战导致欧洲霸权地位下降,使德俄奥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日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

C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列物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革命的爆发。

D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一战后,英法美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同要求和争霸计划

美国凭借它战后的经济、军事优势,企图夺取欧洲的领导权,进而称霸世界。美国在巴黎和会的打算是:在欧洲方面竭力扶植德国,把德国作为对欧洲渗透的跳板作为抵制英法、反对苏俄、镇压欧洲革命的工具。因此它力图保持德国军队,恢复德国的经济潜力。在亚洲方面,它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力图拆散英日同盟,进一步扩张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总之,它要尽力削弱英、法、日的地位,不让英、法在欧洲过分强大,也不让日本在远东过分强大,从而确立美国在欧洲和全世界的霸权地位。(2分)

英国称霸欧洲和世界的欲望仍很强烈,它在巴黎和会上的具体打算是:要巩固既得利益,巩固从德国手中抢来的殖民地和获得土耳其的领土。因此它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使它成为足以和法国相抗衡的力量,企图利用德法矛盾,使之互相削弱,防止法国强大,从而继续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当然有时为了抵制美国,它也采取与法国联合的政策。

法国是主要参战国,在战争中它是欧洲的主要战区,遭到了严重损失,元气大伤。它要求收回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萨尔矿区,并占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它还主张把德国东部的一部分领土分给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企图扶植这些国家以包围和孤立德国,不许它东山再起。(2分)

意大利虽然是大战中的战胜国,但在战争中屡战屡败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战争结束时已十分虚弱,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英、法、美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战后它极力要求得到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大块土地,把亚得里亚海变成它的内湖,建立地中海东部的霸权。但是这个要求却被拒绝。它在巴黎和会上遭白眼,受冷遇,只是一个配角。

日本在大战期间,趁各个帝国主义忙于欧洲大战,无暇东顾的时机,大力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因此日本的打算就是,首先保住在大战期间掠夺到的全部赃物,取得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继承德国

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并进一步侵略和独占整个中国,以确立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的霸权地位。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上的野心是同美国的利益直接冲突的,因此美日矛盾很大。日本为了抵制美国,在欧洲问题上支持英国,企图以此换取英国在远东事务中对它的支持。

帝国主义虽然矛盾重重,但在反对苏俄和镇压欧洲革命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各战胜国都力图实现它们各自的野心,而战败国也不甘心它们的失败。德国便极力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和它们反苏、反革命的意图,从中投机,以尽可能地保住实力,以便东山再起。(2分)

4、凡尔赛合约对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德国及其各同盟国承担了全部的战争责任。

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③,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

④,限制了德国军备。

⑤,巨额的赔款和经济的条款极大限制了德国发展。

5、评价凡尔赛体系

:①,以凡尔赛体系为代表的几个对战败国的合约,条件极为苛刻,完全是掠夺性条约,这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②,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列强先是想消灭苏俄,后来又企图孤立苏俄,结果使凡尔赛体系成为了反共反苏的工具,这必然激化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③,在和会上各列强以委任统治方式,重新瓜分了战败国的全部殖民地,亦激化了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④,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使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6、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并说明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外交胜利(几个条约及获取的利益)背景:A一战期间,日,美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争夺利益的矛盾尖锐。

B美英日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争夺还上霸权。

C列强为缓和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外交胜利:(1)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它不仅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远东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是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是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2)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英美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某种意义上说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3)《九国公约》: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他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霸亚太提供了条件

(4)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为美国贯彻意图扫清了障碍。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8、凡——华体系的实质?对一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实质:有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史称“凡——华体系”,国际联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华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利益来重新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起来的帝国主义新秩序。这一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反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的基础上达成的暂时妥协。

影响:①,凡华体系建立过程中,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是按战后初期各国实力,主要是军事力量

大小决定的,因此各国所得利益相差很大,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系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②,凡华体系分割了战败国的大片领土,夺取了巨额赔款和财富,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这种对战败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

③,在建立凡华体系中,帝国主义国家把这一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并在瓜分殖民地

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制,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同苏俄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④,凡华体系建立后,欧洲国家的领土实际上按列强的意志划分,这使欧洲产生许多新的民

族矛盾,使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分更加复杂化,这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华体系而挑起新的国家争辩的温床。

9、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

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内容为:

A裁减军队

B会员国有相互尊重并保护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

C会员国要“维护各国间基于正义与荣誉之公开邦交”,凡是各国之间订立的与国联盟约不相符合的条约均应作废

D盟约规定,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殖民地交由国联,通过“委任统治”的形式交由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

10、道格斯计划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是德国赔款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他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放弃了在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是英美等国为自身利益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便削弱德国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为其在政治上的重新崛起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束缚

B道威斯计划的实行,标志着法国政策的失败,表明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优势地位已丧失,法国战后地位下降的转折点

C对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开辟了道路,对美国控制德国经济创造了条件,道威斯计划是美国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并为加强美国对欧洲国际事务的政治影响提供了前提条件D道威斯计划使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激化了英美矛盾

11、评价国际联盟

A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B作为凡——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联虽然宣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但由于国联盟约的漏洞和缺少必要的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措施,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成为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工具。C从国联委任统治制度上看,国联实质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12、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是怎样逐步解决的?是分析其结果

(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最终导致了德国没有受到战争应有的严重惩罚,为他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德国得以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发展,并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13、试析洛迦渃公约签订的背景,内容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背景: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

主要内容:①,德法。德比之间的边界领地维持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对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德与法比捷波签署《仲裁条约》。

③,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支援和协助。

影响①,德国在没有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是公约最大受益者,德国恢复了欧洲的强国地位,争得了在政治上同英法平等地位,对改善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德法关系,稳定欧洲局势,维护欧洲和平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②,它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标志着法国队德实行单独制裁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今后自身边界安全都要依赖英意的空头保证,而公约没有保证波兰和捷克的安全,削弱了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

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英国在公约中起着第一保证国的决定作用,地位在德国法国比利时之上,拥有左右三国的合法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顺利达到扶德抑法德目的。

④,美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公约的签订使欧洲表面和解,所以美国感到它在欧洲的大量投资有了保障,美国对公约的签订比较满意,并希望洛体系成为强大的反苏力量。

第三章

名词

1、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俄国濒于崩溃,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1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普提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得到了人民的广泛响应。10月,彼得格勒爆发了全城政治总罢工,沙皇政府下令开枪镇压,激起了人民更剧烈的反抗,总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12月,大批士兵倒向革命,起义士兵和工人控制了全城。二月革命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并迅速扩及全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于15日宣布退位。罗曼洛夫王朝覆灭。在革命期间,工人和起义士兵建立了新的政权——士兵代表苏维埃。而资产阶级得到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成立了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科尔尼洛夫叛乱:俄国沙皇统治被推翻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国家权力。它在1917年7月血腥镇压革命群众后,宣布要用铁和血的手段建立秩序。新任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在美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9月7日发动了叛乱。他不仅要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逼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并把全部政权转交给他。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苏维埃,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掌权的苏维埃又不得不借重于布尔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党同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共同对付科尔尼洛夫。在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积极地行动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积极地投入了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9月12日科尔尼洛夫被撤职并被逮捕。叛乱被粉碎了。

3、四月提纲:列宁根据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向布尔市维克党提出的斗争方针。1917年4月20日,列宁在党的会议上作了报告,题为《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列宁指出,二

月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步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即临时政府。列宁要求党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通过和平发展将一切权力收归苏维埃,逐步剥离小资产阶级政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4、和平法令:十月革命后,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有关和平问题的法令。1917年11月8日,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和平问题的报告,指出和平问题是现时最紧急、最迫切的问题,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开始和谈,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法令还呼吁英、法、德三国工人采取行动帮助和平事业及解放被奴役的劳动人民的事业进行到底。

5、土地法令:十月革命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有关土地问题的法令,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后,列宁又作了有关土地问题的报告,大会据此通过了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刻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都是全民财产。法令满足了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宣布土地按劳动定额或消费额分给劳动者使用

6、布列斯特合约:1918年3月3日,苏联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不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和约,依约,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支付赔款。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能够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奠定了基础。

7、邓尼金:俄国将领,俄国白军领袖之一。1905年参与日俄战争。二战期间他一度被捕,但纳粹德国对其不感兴趣,将其释放。二战后,邓移民美国密歇根州,终老天年。一战爆发时,邓尼金已经晋升为基辅地区驻军司令,后前往加里西亚指挥作战。1916年,邓尼金指挥第八集团军发动了对罗马尼亚的进攻。二月革命后,邓尼金出任军队参谋长,辅佐三任总司令。在科尔尼洛夫叛乱后,邓也受到牵连,于1917年9月同科尔尼诺夫一同被捕。十月革命后,邓逃往俄国南部,组织了一支“志愿军”进行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事行动。继高尔察克之后,邓尼金成为反苏维埃的白卫军首领,他是协约国第二次武装干涉苏俄的急先锋。

8、高尔察克:俄罗斯军事家,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曾逃亡,后支持临时政府,回到俄罗斯。在十月革命以后(1917年),他率领俄罗斯白军与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布尔什维克俘虏并处决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

9、克伦斯基:俄国临时政府总理(1917)。1912年被选进第四届国家杜马,任劳动派党团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沙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期间,任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委员。1917年3月任临时政府司法部长,加入社会革命党。5月,任陆海军部长。7月,任内阁总理兼陆海军部长。9月,又兼任全军最高总司令。后任“执政内阁”首脑和最后一届临时联合政府总理。执政期间对内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致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克伦斯基逃出彼得格勒,发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失败后,1918年6月亡命伦敦,后转到法国。1940年,移居美国。曾组织“人民自由斗争同盟”,主编报纸杂志,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10、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并延续七十余年的政治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就是政治和经济体制高度集权,它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经济上实行以国有化

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为最高领导机关,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卫国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畸形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系统。

11、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二五”计划时期开展的一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1935年8月30日,苏联顿巴斯矿区的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由于采用新技术和合理劳动分工,在一班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了技术定额的13倍,创造了记录。消息传开,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斯达汉诺夫”运动,这是一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运动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主要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中小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劳动义务制。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政策超过了战时的必要;同时,在战争告一段落后又没有及时停止实行此政策,直接导致了1921年春天的政治危机。

13、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14、《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协约国代表在热那亚讨论欧洲的财政改组。他们希望强迫苏维埃俄国偿还沙皇的债务。在热那亚的会议几乎尚未开始时,俄国和苏俄代表在拉巴洛会议,签订一项新条约即《拉巴洛条约》。德国同意成为第一个承认苏俄的国家。两国都赞成取消战前的所有债务,并放弃战前提出的要求。德国还接受了非常有利的贸易特许权。拉巴洛条约开创了苏德十年的和平的拉巴洛时代。《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苏俄第一次得到西方大国承认,改善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德国也有利于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

15、1936年宪法: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共13章,146条。宪法对社会结构,国家结构,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加盟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联国家权力机关,加盟共和国国家管理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徽、国旗、首都和宪法修改程序等,一一作了规定。苏联1936年宪法是一部胜利建成社会主义的宪法,在无产阶级宪法史上有重大意义。对国内,确认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巩固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国家组织基础,加强了苏联各族人民的团结。对国际,鼓舞了世界被压迫被剥削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斯大林所作的《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通过阐明苏联新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区别,论述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原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人民民主国家制定宪法的原则和示范。

16、基洛夫: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和重要领导人,他的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被称为大清洗的恐怖镇压。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建立了北高加索苏维埃政权。之后的三年中他参加了苏联国内战争,打退了邓尼金的哥萨克白军的进攻。在1920年代初,在苏共全党的大辩论中,他坚决支持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在苏联的30年代,基洛夫在苏共党内风头日盛。1930年7月13日,基洛夫在苏共中央全会

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书记,进入苏联最高领导层。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刺。斯大林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此案的高度重视,他亲自前往列宁格勒参与调查和审讯,并且宣称此次暗杀是由托洛茨基及其反对派所策划,继而以此案为契机,开始了针对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老布尔什维克的清洗,史称“大清洗”。

17、布哈林:是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28至1930年间,联共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分歧和斗争。布哈林认为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反对要农民为工业化“纳贡”,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推迟农业集体化,反对剥夺和消灭富农。1937年2月他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出党籍。1938年3月15日与李克夫等1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1938年3月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及受此案牵连的另外10人恢复名誉。1988年5月10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

18、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做出了贡献,1927年,因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全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他只是斯大林恐怖专制时期的一个受害的不同政见者,但是后来斯大林把许多其他不同政见者打成“托洛茨基份子”进行清洗,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著有《不断革命》、《俄国革命史》《文学与革命》《他们的道德与我们的道德》等。

19、喀琅施塔得叛乱:1921年2月在俄国波罗的海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武装叛乱。组织者是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和白卫分子,并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他们利用苏俄内战期间由农村补充来的新水兵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情绪,于1921年2月28日在喀琅施塔得煽起叛乱。提出建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在苏维埃的掩盖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政权。成立所谓“临时革命委员会”,控制了该要塞的行政领导权以及两艘主力舰和几百门大炮,逮捕当地布尔什维克党的干部。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为平息叛乱采取了紧急措施,最终平叛了叛乱。喀琅施塔得普通水兵被骗参加叛乱这一事实,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和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必须迅速制定新的经济政策。

简答

1、为什么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并取得胜利?

(1)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冲破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这迟早要引发一场大的革命风暴

(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俄国这种矛盾的集中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俄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1914年爆发的一战促使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①一战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展开暂时打开了帝国主义的干涉与破坏,大大的削弱了俄国的反动力量

②各交战国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化,迫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彼此厮杀的同时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力量对付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革命运动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始由帝国主义后备军变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后备军

④世界大战使俄国背上沉重的军费负担,使落后的俄国经济几乎崩溃,这更加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只能从革命中寻找出路

⑤战争把武器交给人民,人民便于武装革命

(4)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

①在俄国各派政党都无力解决俄国矛盾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A、布尔什维克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有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他们认识到了在俄国实现变革的必要性,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策略

B、布尔什维克党解决了俄国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②俄国无产阶级较早登上了政治舞台,担负起了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

③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的社会主义适应了俄国人民的要求,成为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综上:沙皇政府的改良和资产阶级的改革都不可能解决俄国的问题,迫使人民寻找其他出路,十月革命是俄国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是俄国人民在俄国发展进程中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反映了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二月革命后,阶级力量对比的特殊产物,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情况下出现的奇特现象

资产阶级虽然软弱,但有文化、有组织,处于合法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宣传机构控制着国家的舆论,因而在革命中形成为一种力量。

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缺乏觉悟性,不可能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革命爆发时布尔什维克处于地下状态,党的领导人均处于流放和监禁的境地,缺乏党的有力领导。同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战斗上,忽视了必要的组织工作,没有争取群众中的多数,因而没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顽固的坚持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和退让。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可能独立掌握政权,于是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四月提纲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A革命应该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使政权由资产阶级手中转向无产阶级手中。B他指出时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因此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C不要议会制共和制,而要苏维埃共和国。D提出土地国有化并建立国家统一银行。

意义:四月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面临的前途,为布尔什维克党明确规定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度的和平发展线路及其策略。

4、二月革命后列宁为什么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

A俄国武装起义的条件不足:B当时俄国存在革命和平夺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C布尔什维克党可以自由公开的活动;D革命的发展对人民有利;E国际环境有力

5、俄国苏维埃政权初期巩固的措施

政治上:彻底粉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实行党内合作,联合执政;解散立宪会议,确立苏维埃共和制;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建立红军和海军;建立司法机关和民警机构;建立年轻精干的党政领导班子。

经济上:实行一系列社会主义变革和土地革命。银行、铁路运输、外贸和大企业实行国有化;废除沙皇时期和临时政府歉的一切外债和内债;对私人企业生产分配实行工人监督;开展社会劳动竞赛,提倡共产主义星期六劳动;颁布土地法令,消灭地主占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文化教育上:努力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知识分子政策;建立教育人民委员部;大力增加教育投资。

外交上,提出帝国主义战争。A颁布《和平法令》,并制定和平外交方针: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和发动战争的祸首,建议各交战国政府立即缔结不割地赔款的合约,阐明苏维埃政府对和平与兼并的根本立场,宣布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B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退出世界大战。

6、苏俄怎样实现内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A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工业方面: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对所有企业都实行国有化的做法,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一定限度的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把已经国有化的中小企业归还或出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并以租让,租借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C商品流通方面: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取缔一切自由贸易、国家垄断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的做法,确认了自由贸易的原则,从允许在地方范围内实行商品交换到允许商品自由买卖,确保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在工业管理体制上,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在承认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多种分配形式,建立了劳动报酬等级差制度。

7、试述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肯定:①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新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开辟了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③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把理想变成现实④促进了殖民、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⑤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否定:①是布尔什维克党政变②是俄国历史的耽搁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俄国会自上而下改革,把俄引向现代化道路,人民就不会在苏维埃制度下付出那么大代价

辩证:①开创新纪元②十月革命是俄国人民选择③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多种形式,十月革命是其中一种形式④十月革命后没有很好解决民族、民主问题

特点:①俄是在客观物质前提没有完全具备条件下在战争造成的特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条件下,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

②从内容看,十月革命是城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民主革命相结合③从斗争方式看,十月革命是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

④从革命进程看,十月革命进展十分迅速顺利轻而易举取得了胜利,首先在城市举行暴动然后从城市走向农村。

8、比较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办法,他没有考虑俄国的经济条件和人民的接受能力,不要任何的中间环节,使用军事手段和行政命令手段,直接使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经济政策更多考虑到俄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发挥小资产阶级的作用,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间接过度的办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

(3)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待三个问题的态度上:如何对待小生产者,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成分,如何对待商品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否定了三者的作用,把他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彻底清除出去,从而影响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对小生产者关心尊重他们的利益和兴趣,鼓励他们发展生产,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成分,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作为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对商品经济,把它作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部门之间的纽带,作为城乡和工农的结合点,通过他来整合国民经济。

9、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在最艰难战争环境下被迫实施,1918年夏,苏政府开始采取军事性质政策,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①除大工业国有化,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②对全部商业流通实行国有化,一切产品实行分配制③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性质:在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困难情况下,苏俄所实行强制性措施不得已的权益之计

特点:①管理高度集中化②工资实物化③分配平均化

评价:积极①在国内战争时期,保障了对军队和工厂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②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使整个国民经济服从战争需要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消极影响:①使农民负担太重,有损工农联盟,严重损害了农民切身利益,挫伤其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民生产急剧下降,②中小企业强制国有化使经济高度集中,带来严重后果③取消商品流通割断了工农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10、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把中小企业归还或出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以租让和租借的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流通方面:放弃实物配给制,确认自由贸易原则

工业管理体制方面:改变总管局制度,给予地方和企业以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原则

分配制度方面:改变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度

1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评价

特点:(1)在理论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不断批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产生的直接过渡的思想理论(2)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和实践上从俄国国情出发,实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3)采用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在国家政权的监督调节下开放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

评价:(1)在实践上,新的实施缓解人民不满情绪,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极大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威望;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以此推动工业的发展恢复,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他从满足广大人民的经济要求出发,调整同农民的关系,恢复了城乡工农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了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实质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

(3)在理论上,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是单一公有制,不存在商品交换的论述;

(4)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是向资本主义经济的“退却”

和“补课”,它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从在和发展,并对其加以监督和调节,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

(5)在政治上,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20年代联共部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产生的尖锐分歧和矛盾,能否坚持新经济政策,成了衡量各种意见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6)新经济政策的局限:商品经济之门开的不大,脚步迈的小,新经济政策以后形成的苏联的经济模式,经济仍然高度统一,国家管的过死,束缚了企业和生产者的手脚。

12、评价列宁

成就: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物产阶级政党,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创立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第三国际的创立者,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光辉旗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提出一系列关于不发达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A对不发达国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但要充分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B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基础上,为此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C在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D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正确的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提出工农联盟思想,提出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提出改造国家机关,有步骤的发展社会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问题:对帝国主义的理论概括和分析有估计不足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有些问题,虽察觉到了,但来不及解决;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和无产阶级成功估计得过于乐观,战时共产主义后期存在急于求

成。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在初期对国家资本主义否定多肯定少,后期才加以改正;在指导第三国际的工作上存在国过急的做法。

13、列宁政治遗嘱的主要内容

(1)改造国家机关,增加中央委员会委员的人数,增加工人和基层人员的人数:(2)担心党中央高层领导人的分裂,认为分裂的危险主要在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3)建议撤掉斯大林党的总书记的职务;

(4)对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进行了评价;(5)合作化计划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好方法;(6)列宁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政治革命,夺取政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来。

14、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成就: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保证了苏从内部积累资金,完成工业化建设。

②,1937年,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基本完成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存在的问题:①,农业集体化过快过急,农业集体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形式单一,违背了自愿原则。

②,计划经济统得太死,忽略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③,忽视了商品经济的调节作用。

④,农业轻工业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慢提高。

⑤,行政高度集权,国家统得过死,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15、试述苏联《1936年宪法》

1936年12月5日联共布八大通过

制定原因:A经济结构来说,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地主阶级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消失B阶级构成上看:资产阶级和富农作为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C为了全面反映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从法律上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胜利成果,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宪法。

宪法内容:A宣布苏联以消灭剥削阶级,社会有工人和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B规定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所有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并把它固定化。

评价:A1936年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胜利成果,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完全建成,因为苏联生产力水平较低,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发达社会主义的水平。1936年宪法颁布不久,苏联就宣布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提出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号召,这导致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左倾倾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造成不良影响。

16、评价斯大林模式

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他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体,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主义残余的国家,在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情况下形成的,这种模式在保证工业化的迅速完成,尽早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打他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要求,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从长远来看,是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于重工业的原因。

17、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原因,后果与评价

原因:A斯大林阶级斗争新理论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斯大林个人因素:专断,猜疑,排斥异己。

C苏联国家的政治体制缺少民主机制的制衡和监督

D违反人权,法制不健全,达到逼供信

后果:A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破坏了社会主义形象和威望B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的社会建设事业

C苏联在苏德战争早期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D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不好的先例

评价:A错误形势估计下和错误理论指导下开展的错误运动

B警告后人建立民主和法治的机制,规范和保障党内民主生活。


相关内容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
  • 范例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于资料的一切内容,QQ:2480880097有最终解释权 一.哲学的理解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⑴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根本方法.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可以说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只有通过系统 ...
  • 高中历史教学案1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09-10-21 编辑: 小柔 [ 我来纠错 ] [ 我来说两句(1) ] [字号:大 中 小]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 ...
  • 人教版初中历史_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续) 世界近代史 [十六世纪-20世纪初] 1:资本主义的酝酿时期(15.16世纪) 背景:14世纪前后,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城市国家 兴起,商业.手工工场发展,资产阶级产生.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 封 ...
  •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 ...
  • 全国文综卷第41题对策答题技巧
    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 解题技巧 专项训练 • 一.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 1.从2009年至2012年题目的特点:没 有限定范围,从正反方面回答皆可, 主要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 2.2013年发生变化,题目特点:要 ...
  •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设计与思考 ----主备人:薛其强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与处理 1.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地位:从内容上来看,属于 ...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
  • 七年级世界地理复习(上)
    2013-5-27地图一般来说,反映大范围区域的地图,选用的比例 一般来说,反映大范围区域的地图, 大范围区域的地图 简略: 尺就小 图中的内容较简略 尺就小,图中的内容较简略:反映小范围区域的 地图,选用的比例尺就大 图中的内容较详细 详 ...
  • 地理结业复习提纲
    1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2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域(热带.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工业区等).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