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河流域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两大典型学派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 范文中心

浅析淮河流域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两大典型学派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0/25

新学术

年第期

法学论坛

浅析淮河流域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两大典型

学派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杨晓秋

(蚌埠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儒家和法家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大学派,其法律思想中蕴涵的许多积

极的因素,值得我们思考,对我国现代法制建设不无启示。

关键词:儒家;法家;法律思想;启示

孔子和管子是诞生于淮河流域的两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开创了儒家和法家学派。众所周知,理性的儒家和现实的法家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有学者就把中国法文化传统的总体发展历程描绘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或“儒学的法家化”。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态度如何,传统的法律文明都在非常深刻的影响着法律现代化的进程。本文着重解析儒家、法家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启示作用。

一、儒家法律思想

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思想下的法的理论来源于其所遵从的“礼”和“仁”。

德主刑辅1、

儒家是主张德治的,孔子说:“为政以德”。[1]但是,孔子也不完全排斥法律,只不过是由于其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法律和道德的比较和选择中更倾向于道德的引导而已。认为与道德相比,法律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下策。治理国家应以道德为主,以法律为辅。

孔子所推崇的德治,其基本做法就是礼乐教化。在

德治中,礼是至关重要的范畴。礼在孔子那里泛指礼节、礼仪,具体指周礼,即西周的典章礼法。可见,孔子之理并不是纯粹的道德规范,其作用机制也并非完全靠主观自觉,而是带有极大的外在性和强制性,因而具有某种法律的意味。在孟子那里,礼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在孟子的思想里,礼的精神实质是尊敬,“恭敬之

[2]

心,礼也”。其作用和价值是使仁和义等道德观念以差

等的原则和形式表现出来。孟子在仁政中提出的制民之产的井田制和“或劳心或劳力”的社会分工等,更加突出了礼所蕴涵的法律的强制意义。先秦儒家之礼的强制性和法的内涵被荀子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尚礼与隆法对举,而且具有礼法合一之势。

民本主义2、

民本主义作为法律原则起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君与民相较,民为本,君为民所用;二是君在立法时应当以民为本,不可以自身私利为本,不可虐民,而应爱民、护民。民本源自儒家对民的关怀。儒家的核心概念,就其本意就是对人的关怀。孔子的至理名之一是“仁”

[3]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充满了悲天悯人、推己及

人的终极关怀。孟子则将孔子的人文关怀扩至国君与

作者简介:杨晓秋(1973—),女,蚌埠学院法学副教授,硕士。

新学术

2007年

119

第5期newscience

民的关系,推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

的著名论断。其“民为国本”的思想为历代贤君明相所铭记,也为士人劝谏的重要理论依据。

3、

中庸中庸为儒学之核心。孔子首创中庸的本意,是提倡执中平和的处事为人的态度。所谓“过犹不及”,不要走极端,即不偏不倚坚持走正道的意思。中庸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兼具认识和行为双重意义的理性,对法律运作具有一定意义。是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寻找个案公正的方法,一种在法形式与个案正义中获取平衡的方法。中庸之道除了不偏不倚的意思外,还有“权”和“时”两个概念。“权”是通权达变,讲不违背原则的灵活性;是审时度势,依据原则变通处置。这种观念有利于司法人员在法律的普适性与现实情势、个案特殊情况间作出平衡,避免僵化的法条主义和任意执法的两极。另外,这种观念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在原、被告之间,在惩罚犯罪与犯罪人利益之间保持平衡,作出适中公允的选择。在法律、个案涉及的众多价值中作出中道的权衡,避免走极端。当然,中庸同时也对法律权威构成威胁,极可能被滥用。

4、

无讼法律文化早期儒家吸收了道家“天道和谐”的宇宙观,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他的“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

为了实现“大

同”“、太平治世”的理想,孔子明确提出了无讼主张。他郑重宣布他的施政目标就是“听讼,吾犹人也,必使其

无讼乎”。[6]在孔子这里,“听讼”是实现“无讼”的一种手

段,“无讼”才是“听讼”的最终目的。

传统中国社会设计了独具特色的“礼法结合”模式,注重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在德法互补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综合治理。孔子曰“: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止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7]儒家思想认为,刑罚的强制作用,只能使人不敢犯罪,而道德的教育作用,却可使人对犯罪产生羞耻感而不愿犯罪。刑罚只能惩治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可以禁犯罪于未萌。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是一脉相通的。传统社会和谐理想下的无讼法律文化,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法家的法律思想

120

新学术

newscience年

第期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8]

的一个学派。

法家的法学传统在当代中国虽已碎裂,然其余绪并未中绝,思想的碎片散落在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之中。它的“尚法”“、尊法”精神暗合了当代中国推行法治的潮流,法家有关法的许多见解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问题的资源。

1、

法律之治法家主张人们应当有法律所统治并服从法律。《管子・法法》说:“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则民不从,彼民不服法死制,则国必乱矣。是以有通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韩非子・问辩》亦云“: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法家不仅观察到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应“有法律统治”,而是也注意到统治者在“服从法律”中的极端重要性。所以,的“任法”篇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为大治”。

2、

法律的公开、明晰性法家主张将法律公之于天下。《管子》“法法”篇的论述至为明白:“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上妄诛也。”“令已布而赏不从,则是使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令已布而法不及,则是教民不听”。《韩非子・八说》也以书作比,强调法律规范明确易懂的重要性:“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祥尽事”。《商君书・定分》从建立一种稳定的统治秩序出发,主张法律公开以让天下所有的官吏和民众都能明确的知晓,“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则“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

3、

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法律既然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讯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或是朝令夕改的,人们便会无所适从,法律目标便不能实现。法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管子》的“法法”篇说:“另令已出又易之,礼义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迁之,刑法已错又移之。如是则庆赏虽重,民不劝也,杀戮虽繁,民不畏也。故曰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国无常经,民力必竭,数也”。这是从反面说明法律朝令夕改的危害性。・饬令》则从正面论述了保持法律稳定的重要

“时”《管子》《韩非子

性:“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韩非批评申不害在韩国制定新法时,没有废除原来的“故法”,造成“故新相反,前后相悖”问题。法家虽然反对法律频频变更,但并不是主张法应毋顾社会变化,一成不变。而是认为应审时度势,仔细分析研究当代面临的问题,根据现实来制定各项措施。

4、

平等法家主张“一断于法”,而不论亲疏、贵贱、上下、尊卑。《慎子・逸文》说:“法家,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

。《商君书・赏刑》说;“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刑损。有善于前,有败于后,不为亏法”。《韩非子・有度》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见,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即为法家对拥有法律资源方面的公平性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

5、

司法公正《管子》认为,影响司法官严格执行法律的最大障碍是“私利”。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法律,这是司法腐败的主要原因。“私者乱天下者也”。[9]所以法家要求司法官在整个司法过程中必须作到“无私”,“无私”者“无畏”,无私、无畏方能“守正不阿”。具体说来,就是。[10]“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货赂不行,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11]衡石,是指标准物。人们不能作出不公正的偏私,一切事情按照正道办理。君主这个最高的司法官也不得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否则会使国家法律制度陷入混乱。・任法》说:“离法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不威也。富人用金玉事主而来焉,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富而禄之也;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诉其主,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贱而事之也;近这以逼近亲爱有求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近而亲之也;美者以巧言色令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此王者不禁于身,是以群臣百姓人挟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则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则怨日产”。

三、儒家、法家法律思想对中国现代法制的启示在中国现代法制的建设中,法、德均具有不可或缺性。作为君子风范的国度,其文明理应建造于自觉遵守

秩序之上,法于君子无益,因而很多人主张“以德治国”,这的确有一定道理。但现实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保证人在现在及至将来都能有极高的修行,这应是法治的理论源泉。在现实中,我们脱离不了法。

遵守法律是法治社会的最低要求,但中国人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却不容乐观。小人物以钻法律空子为精明,大人物则以“突破法律”为自豪,司法腐败现象比比皆是,法律的权威性遭到了亵渎。我们应像法家那样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毫不留情,强调法律后果之“必然”,改变法严而网疏的现状,扫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一法治建设的障碍。另外,借鉴“以民为本,重典治吏”的传统,真正实现司法公正,使守法的精神自上而下得以弘扬。

然而,法律不是万能的,社会需要多元的控制机制,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德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道德能发挥法律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儒家文化主张的德,为人们更好的遵从法,真正走上法治之路,提供根本保证。在德的护佑下,人们才能从自我修行中真正懂得遵从良好稳定的社会制度的重要性。离开了自觉而只有强制力的法,不可能实现“从内心守法、用法”的法治社会。其实,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诚信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能够成为支撑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灵魂。而“为政以德”“仁爱”思想比法律的制约性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可以说,越是科学发达,智力昌盛的时代里,人们的自觉、自律能力越高,理性越强,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的道德性越浓重,法就退居其后,成为惩治少数个人无理性对抗社会、反叛主流道德的惩戒手段和保障措施。所以,继承儒家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改造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将本土资源现代化,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法德文化氛围,将社会崇尚道德的目的性与张扬法律的工具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

注释: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7sk236)[1]《论语》

,为政第二[2]《孟子・告子上》[3]《论语・颜渊》[4]《孟子・尽心下》[5]《礼记・礼运》[6]《论语・颜渊》[7]《尚书・大传》[8]《韩非子・有度》[9]《管子・心术下》[10]《韩非子・用人》[11]《韩非子・八说》

新学术

121

2007年

第5期newscience

“尽力于权衡以任事”《管子


相关内容

  • 供给学派思想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减税问题的启示
    公共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 供给学派思想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减税问题的启示 高泽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100083 [文章摘要]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对于减税问题 ...
  • 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MPA 知识体系中的管理学 ------对管理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疏理与讨论 讲解人:陈东平 引言: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源远流长 管理从19世纪末开始形成一门学科,至今才100年. 但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纵观管理思想发 ...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
    年第 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 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已深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社会政治 经济 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 支配人们思想行为 ...
  • 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 2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3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6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 ...
  •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11211016 姓名:陈中华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摘 要]科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创立者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 ...
  •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Jan. 2010Vol. 31 №.1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 ...
  •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综述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通过概括总结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在学界的研究情况,阐释 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内涵,客观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的历 ...
  •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3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4 Verification of ...
  • 浅析鲁迅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
    摘要:本文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初衷和翻译理论价值去挖掘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突破了从传统上将鲁迅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评判好坏的翻译标准去探究的视域.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 直译 复译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