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 范文中心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04/13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学习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

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元谋人

1、时间:距今170万年; 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地位:远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3、特点:

A、北京人使用工具:打制石器,

B、北京人使用天然火,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C、北京人生活方式:群居 三、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1万8千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 3、特点:

A、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B、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 C、会人工取火

D、生活方式:“氏族公社” “氏族”—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 巩固训练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史又向前推进了(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 )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 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 简陋

么我国人类的历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⑴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⑵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⑶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课后反思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

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使用工具:磨制石器,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4、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5、其它: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使用工具:磨制石器。

4、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其它: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和箭头。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陶器:出现黑陶和白陶

4、社会变化: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贫富分化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随葬品的多少看出贫富的明显。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精巧的设计而叹服,而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慧。看图: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2、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巩固训练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 )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 ②磨制的 石刀、石斧 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 出土了许多

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⑴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⑵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⑶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课后反思

第3课 华夏之祖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尧、舜、禹理解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含义,“禅让制”。

2、归纳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形成的原因 。 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 学习重点

黄帝是——人文初祖 学习难点

对“禅让制”的认识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炎黄战蚩尤

1、炎黄子孙(华夏族)的来历:在距今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炎帝和黄帝的结合,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黄帝——“人文初祖”仓颉发明了文字。 三、尧舜禹“禅让”

1、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首领还有尧舜禹。 2、禹治水;

3、尧传舜,舜传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叫“禅让”

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形成。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近年来,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益密切,台湾一些政党的领导人,如国民党的前主席连战、现主席吴伯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接连访问大陆,他们到大陆的一个重要行程就是祭拜黄帝陵。而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轩辕黄帝陵,更是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请思考,为什么黄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2.本课讲述了哪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重大贡献?请你总结一下。 巩固训练

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 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2、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原始社会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

A、禹想当国王 B、禅让制被破坏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贫富分化的出现 4、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 )

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B、禅让制被破坏 C、禹建立了夏朝 D、社会生产的发展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6、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B、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7、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8、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

A.唐尧 B.禹舜 C.女娲 D. 炎帝和黄帝 9.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10.下列人物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 ) A. 尧 B.禹 C.舜 D.黄帝

11.你知道传说中发明养蚕抽丝技术和衣裳的是谁吗? ( ) A.黄帝 B.嫘祖 C.炎帝和妻子嫘祖. D.黄帝和妻子嫘祖 12.下列人物经过禅让当上部落首领的是( ) A. 黄帝 B.炎帝 C.大禹 D. 蚩尤 13.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珠江

14、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奴隶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⑵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⑶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⑷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哪一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课后反思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认识在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

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者: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来商朝又叫殷朝。 3、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4、周文王重用姜尚

5、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第20~2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夏

商 西周

2、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3、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4、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 巩固训练

1、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 )

A、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B、生产力不断提高 C、出现了私有制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 下列哪一时期( )A、黄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3、“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 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 ) A、启 B、汤 C、武王 D、盘庚

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的是西周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君主制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 B、发展社会经济

C、保卫镐京的安全 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7、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9、阅读下列材料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天之下,莫非王臣。

——《诗经》请回答: ⑴这句话大体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⑵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⑶写出几个你知道的反映这种现象的朝代。 课后反思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

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问题:

⑴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⑵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 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⑶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家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2、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 巩固训练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 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 因为( )

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 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 D、这些人是罪犯

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 )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9、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已有( )

A、3000多年 B、4000多年 C、5000多年 D、6000多年 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畜牧业 ④商业

A、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 ⑴墓主是什么人?殉葬者又是什么人?

族不受处罚。这是 )

⑵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课后反思

温馨寄语: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 学习重点 齐国和晋国的称霸 学习难点

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在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的典

故与周幽王有关)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 (列举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三个暴君、末代国王

夏:启、桀、桀 商:汤、商纣王 西周: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

时期;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齐桓公称霸的条件:

A: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B: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

D: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6、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齐国和晋国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出你的理由。 巩固训练

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 A.晋文公 B.楚庄公 C.齐桓公 D.越王勾践 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 ) 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 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 C.各诸侯王参加会盟 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 )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 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

①“田氏代齐” ②三家分晋 ③桂陵之战 ④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 ) 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 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 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 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⑴这副对联说的是古代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⑵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人物?

⑶举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成语故事4个。

⑷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可贵品质? 课后反思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学习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

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很多,这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我国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

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四、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 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 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巩固训练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

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7.阅读下列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

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课后反思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

文字的演变,古代历法。医学成就。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文字: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二、天文、历法:

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

2、夏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的记录;商朝 3、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有关屈原的材料“长太息以掩梯兮,哀民生之多艰”1)选自屈原《离骚》2)该诗句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反映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6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随着文字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2、谁能说出一句关于24节气的谚语,或背诵24节气之歌。 巩固训练

1.据说今天的农历来源于夏朝,所以又叫( ) A.夏历 B.周历 C.商历 D.阳历 2.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诗人是( ) A.宋玉 B.屈原 C.李白 D.杜甫 4.闻名中外的甲骨文的发现时间和地点是( )

A.19世纪末的河南安阳 B.19世纪末的河南商丘 C.20世纪初的陕西西安 D.世纪初的河南洛阳 5.最早留下哈雷慧星的记录是在我国( )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6.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 A.齐国 B.燕国 C.楚国 D.秦国

7.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也叫“铭文”。

8.望、闻、问、切四诊法,是由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总结出来的。 9.楚国优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千古传育的抒情长诗《》 10.“大篆”这种字体出现在晚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11.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 ⑴这句诗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⑵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后反思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学习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

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 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对教育的贡献: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⑴什么叫百家争鸣?

⑵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对你学习有什么意义?

⑶用列表方式总结本课的内容: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巩固训练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颜子 C.孟子 D.曾子 2.下列关于老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姓李名耳 B.道教创始人 C.他的思想反映在《道德经中》 D.春秋楚国人 3.“知已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 A.韩非子 B.墨子 C.孙膑 D.孙武

4.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出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是(5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庄子 6.下列哪 些不是韩非子的观点( )

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②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③支持正义战,反对不义战争④提倡法治,主张改革 ⑤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

7.“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 A.庄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孙膑 8.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是战国时期的( )

A.孙武 B.孟子 C.韩非子 D.孙膑

9.“齿以坚折,舌以柔存”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此语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0.阅读下列材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回答:

⑴这句话出自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谁?

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此人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 课后反思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焚书坑儒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文化方面:

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3、思想: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三、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⑴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⑵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①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③全国推行郡县制;④统一了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⑤修筑了长城;⑥开凿了灵渠。 巩固训练

1.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 ) A.商鞅变法以后 B.战国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 D.长平之战以后 2.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3.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5.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赵括

6.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

①长江 ②黄河 ③珠江 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材料分析题

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2)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 课后反思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

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知识链接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合作探究

归纳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巩固训练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 ) ① 商 ② 西周 ③ 秦朝 ④ 西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3、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 )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高祖 4、材料:“夫农,天下之本也”

(1)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是汉文帝说的,这句话是说明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2)举例说明汉代以农业为本的做法。 重视农田水利,治理黄河,改进农具。 (3)出现了什么后果? 出现了文景之治。

(4)该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5)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为暴政而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5、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 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课后反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学习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学习难点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

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

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两汉经济的发展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2、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属于( )

A. 农业生产工具 B. 灌溉工具 C. 冶铁工具 D. 纺织工具 3、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有( )

①水排 ②钢材制作方法 ③瓷器的发明 ④发明铁农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始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战国 D. 春秋 5、汉朝城里专门的商业区叫( ) A. 铺 B. 坊 C. 市 D. 市场 二、填空题

1、秦朝统一使用铜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钱。

2、东汉的南阳太守,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3、西汉的都城在,东汉的都城在。 课后反思

第14课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匈奴的兴起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简述匈奴与秦、西汉、东汉的关系

(1)秦统一后,派蒙恬率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回大片领土,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进攻; (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4)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5)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6)东汉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2、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答: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是:时战时和。 一、战。

(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2)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二、和亲。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巩固训练 课后反思

第15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

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1、简述匈奴与秦、西汉、东汉的关系

(1)秦统一后,派蒙恬率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回大片领土,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进攻; (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4)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5)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6)东汉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2、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答: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是:时战时和。 一、战。

(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2)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二、和亲。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巩固训练 课后反思

第16课 秦汉文化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成就——造纸术、数学、地理、医学。 2、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蔡伦改进造纸术;地动仪。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 三、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2、“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四、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仪器 五、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1、西汉前期,我国已出现了用于书写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2、《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有许多数学成就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3、东汉科学家张衡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议器----地动仪;

4、东汉名医华佗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他发明了“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以上是我国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著作是( )

A、《离骚》 B、《诗经》 C、《九章算术》 D、《缀术》 5、下列医学成就中,能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是( ) A、四诊法 B、《伤寒杂病论》 C、五禽戏 D、《黄帝内经》 6、在我国的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是( )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完成表格 领域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造纸 数学 天文

医学

巩固训练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 )

A、西汉麻纸 B、埃及草纸 C、欧洲羊皮纸 D、蔡侯纸 2、下列人物中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张衡 D、扁鹊

3、华佗的弟子照着老师传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你知道这种方法是( )

A、经常饮酒 B、常服“麻醉散” C、常练“五禽戏” D、常吃中药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7、列举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后反思

D、造纸术

第17课 秦汉文化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司马迁的《史记》、秦兵马俑的有关知识。2、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司马迁的《史记》;秦兵马俑。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

(注意内容第105页):天是自然的存在,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人死了骨肉化为灰土,神? 也随着消亡,怎么会变成鬼?世界 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完成表格 领域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造纸

数学 天文 医学

巩固训练

1、关于道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C、它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 D、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2、要了解陈胜、吴广的历史,可查阅( )

A、《春秋》 B、《左传》 C、《诗经》 D、《史记》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4、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积极扶植和提倡,最根本的原因是( )A、信佛来世可得到幸福 B、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C、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5、下列人物生活在东汉时期的是( ) (1)蔡伦 (2)张衡 (3)司马迁 (4)张仲景 A、(1)(2)(3) B、(1)(2)(4) C、(2)(3)(4) D、(1)(2)(4)

6、《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因为它( ) A、内容丰富 B、开创了编写史书的新体例

C、歌颂了农民领袖 D、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 7、 阅读下列材料: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请回答:

(1)这是鲁迅先生对哪一部书的评价?该书的作者是谁?

(2)该书记载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3)从创作体例上看,该书有什么贡献?

(4)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哪些优秀品质?

8、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 是司马迁说的;答:写在《史记》上。 2)他生活在什么朝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生活在西汉。 答: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

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

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作者曾做过什么官? 答:做过太史令。

6)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为什么这样评价?

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因为这部书语言生动,写人物时栩栩如生,时一部历史学名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7)请简要介绍一下这部书。

答:《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既是伟大的历史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课后反思

第18课 三国鼎立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

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 三、三国鼎立:(列举三国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魏:220 曹丕 洛阳 ;

蜀:221 刘备 成都(存在时间最短) 吴:222 孙权 建业(存在时间最长)

四、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知识链接

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合作探究

(1)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巩固训练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 )

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重视农耕 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

A、蜀 吴 魏 B、吴 蜀 魏 C、魏 蜀 吴 D、魏 吴 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

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与曹操有关 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 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7、材料:“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 208年的赤壁之战。

(2)在古代历史上,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举出两个)

前207巨鹿之战; 200官渡之战;208赤壁之战 ;383 淝水之战。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课后反思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晋的建立、灭亡以及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以及原因。 学习重点

淝水之战;开发的原因。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二、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氏、羌 三、316年匈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四、淝水之战

1、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2、383年,苻坚率前秦攻打东晋,东晋抵抗,双方在淝水大战,前秦失败,这又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风声鹤唳”的成语和这次战役有关。)

3、淝水之战之后,前秦统治瓦解 ,北方重新陷入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暂时暂时稳定。420年刘裕称刘裕称帝,国号“宋”,东晋结束,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南朝”。五、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B:有优越有优越的自然条件;C:江南战乱少,社会社会安定。 知识链接

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合作探究

(1)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巩固训练

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刘裕 B、苻坚 C、王猛 D、司马炎

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

A、氐 B、羌 C、鲜卑 D、匈奴 3、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苻坚轻敌 B、军心不齐 C、骄傲自大 D、指挥不当 4、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5、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6、东汉末年以后一直到两晋,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长期战乱 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7、为什么西晋统治统治短暂?

(1)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

(2)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8、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的意义?为什么?

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某些相似。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

则也就不会改变。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借鉴的意义。如《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课后反思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掌握北魏建立以及统一北方和孝文帝迁都的有关知识;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

3、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北方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二、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实行改革: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 D: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 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的风气。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并存,东魏被北齐代替,西魏被北周代替。历史上将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巩固训练

1、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 )

A、使用汉语 B、改汉姓 C、与汉人通婚 D、迁都洛阳 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 ) A、北魏 B、北周 C、前秦 D、西晋 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 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4、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 ) A、西晋 B、曹魏 C、北魏 D、西汉 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 ) A、前秦 B、西魏 C、北齐 D、北魏 6、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

④用22个字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后反思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记住祖冲之、圆周率;《齐民要术》、贾思勰;郦道元和《水经注》;记住书法上的王羲之、绘画

上的顾恺之以及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2、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龙门和云冈石窟。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

一、数学成就: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北朝)著有《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一、书法艺术: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书圣”王羲之(东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二、绘画艺术: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四、思想:范缜著有《神灭论》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与科技文化繁荣的关系? 巩固训练

1、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是( )

A、辉煌灿烂 B、达到鼎盛 C、承上启下 D、无所成就 2、在你计算圆面积时,必须使用的一个常数是( ) A、半径 B、直径 C、周长 D、圆周率

3、《水经注》描写:“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中提到的“巴东三峡”在( A、黄河 B、长江 C、黑龙江 D、淮河 4、《齐民要术》的要术是指( )

A、果树种植技术 B、农民要求的技术 C、农业技术与方法 D、养殖家畜的技术

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 ) A、前秦 B、西魏 C、北齐 D、北魏 6、书法字体有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是在( ) A、东汉末年 B、北魏 C、魏晋 D、西汉 7、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 ) A、“天下第一行书” B、“天下第一隶书” C、“天下第一楷书” D、“天下第一草书”

8、山西大同是煤都,在这里还有著名的石窟艺术,指的是(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乐山大佛

9、材料:“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1)这段文字出自何书? 出自范缜的《神灭论》

(2)“神”和“形”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神”即人的精神;“形”即人的肉体。表达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 课后反思


相关内容

  • 20**年-20**年上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2015-2016上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共有四单元二十二课的内容,第一单元重点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重点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三单元重点讲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四单元重点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 ...
  •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9月月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9月月考质量分析 一. 出题设想 1.出题人: 彭艳梅.欧建勋 2.试题结构:考试内容为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课至第11课共11课内容.全卷满分为40分,共分两大题.其中选择题20题,占20分:材料分析题3 ...
  •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商鞅变法.统一国家的建立等史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了解民族 ...
  • 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答案填在表格中(共45分) 1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 ...
  •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这是外国侵略中国的开始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案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 年级上册 第 四 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8.19.20 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课型:复习课 (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四)教具: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 ...
  • 战争与民族交往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 [基本知识]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 [重点知识] 1.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流和各种文明的冲撞和融合,促进了人类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进程. 2.如何理解战争推动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客观 ...
  • 九年级上册历史填空题
    九年级上册历史填空题 1.14-17世纪的意大利---------运动被称为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核心是----------,代表人物有-------,--------,----------.先驱是------,代表作--------.人 ...
  •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教案川教版
    第 2 课 上古亚非文明 记住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 种姓等级:了解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 性:理解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
  • 20**年岳麓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西周的衰微同步练习
    第6课 西周的衰微 1.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牧野之战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