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 范文中心

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11/06

社会生活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赵婷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

P 展现2012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

T 熟悉的场景,热闹的场面,这就是每年一度的春节文化盛宴,春晚已成为新的文化传统,走进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回到宋元时期,来领略宋元时期的文化和生活。

T 宋朝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社会各阶层地位的提高,其中包括了士农工商。 P 展示史料:

(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拜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家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王夫之《宋论》

T 这点说明了谁的地位的提升?

S 文人

T 也就是士。同学们再看下书本111页的阅读卡,看看宋代农民的地位如何? S宋代的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

P 展示史料:

材料一:宋徽宗时,京师富商张家娶了三十多个宗室女。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高宗的吴皇后都是出自商人之家。

材料二:宋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

T 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S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T 另外宋朝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来比较一下。

T 我们春节除了有春晚,还有哪些民间习俗?

S 拜年、放烟花、贴春联

T 那宋元时期,人们又是如何过春节的,我们看一下王安石的《元日》是如何描述的?

P 展示: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S 放烟花、贴春联

T 除了这个,还有其他什么节日吗?

S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T宋元时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出现了新的娱乐场所:瓦子。

P 展示资料

瓦子,又称瓦舍、瓦肆、瓦市等,它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当时的综合娱乐场所。

在瓦子里,有许多用栏杆围起来的民间艺术演出的场子,叫做“勾栏”或“游棚”。北宋首都汴梁的几个瓦子中就有“勾栏”五十余座。

T 你们觉得,在瓦子里,能看到什么精神的节目呢?

S杂剧、说话、杂技、皮影、舞蹈等

T 为什么当时人们的生活会如此丰富多彩?

S 经济的发展,人们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

T 我们刚刚看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文人的世界。

T 欣赏这两首诗,寻找两者的差异。

P请你欣赏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第一首注重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第二首主要抒发作者游庐山的观感,在概括庐山的总印象后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T 所以,宋代诗歌作品的明显特征——富有哲理;宋代诗人的主要特征——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T请欣赏下列诗歌,说说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P 展示诗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S 1. 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2. 揭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揭示人只有常学习,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免于陈腐,得以进步和提高的道理。

T 宋代最流行的文化形式是宋词,分为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李清照)。 元代则因为没有了科举制度,文人开始接触民间底层文化,最流行的文化形式是流行歌曲(马致远散曲)杂剧(关汉卿)。

T 宋代文化为什么能够这么繁荣?

S ①统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

②经济的繁荣

③科举制度的完善

④印刷术的改进

T 我们今天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包括今天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都得益于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也希望同学们能不断学习继承中国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合作探究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生活中知识得到建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各种智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影响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内容

  •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第50卷第4期 2010年7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0No.4 Jul.2010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人教版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的反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殊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 ...
  • 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强国的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 ...
  • 监区文化建设之我见
    监狱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 监狱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人们认为监狱是没有文明,也不需要文明的,监狱一直没有被吸纳进社会文明的主流轨道上来.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可以培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自觉遵守社会法律规 ...
  •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总说: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 ...
  • 文化大繁荣
    第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 ...
  •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郝昆 清华环境系 摘要: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显著特征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 ...
  • 历年高考政治真题主观题(文化生活)
    (北京2013)41.(27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 ...
  • 论环境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与环境 <辞海>(1979年版)指出:"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社会 ...
  • 十八大精神体会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与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有幸可以听到武汉理工大学魏纪林教授的关于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精彩解读,魏纪林教授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解读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性,让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