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 - 范文中心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

04/11

Finance

金融视线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郭玮 苑连霞 张海风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尚处于积极试点摘 要:

阶段,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概念、特点、模式进行了论述,并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因素。

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资产池 SPV 关键词:

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2(b)-112-02中图分类号: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融资方式,其最大的

特点就在于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建立了沟通与转换渠道,同时也在金融体系中的银行信用和市场信用之间建立了相互转化机制。这对提高金融行业效率、推动资本市场的深化和成熟、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实施的概况,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增大市场的流动性与提高市场的融资能力。

1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以商业银行作为发起机构,将其信贷资产中缺乏流动性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未来现金流量的信贷资产,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向市场发行证券,从而转换成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在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信用为基础,通过信贷组合,破产隔离,信贷风险的资产及利益分割和重组,并为此支撑,进而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的流动的资产支持证券,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基于信贷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机制发行的证券。

2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过程

2.1 组成证券化的资产池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应首先选择合适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信贷资产,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证券化的预期方向,对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信贷资产进行清理、估算和评估考核,根据历史数据对整个现金流的平均水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通过尽职审查、分析信贷资产质量和预期损失率,以构建成一个同质的资产池,确保资产池产生预期现金流可以匹配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收益偿还。这一步骤要点在于被选择的信贷资产组合应该符合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以下特点:

第一,信贷资产必须是有一定规模的,未来能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第二,信贷资产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有相似的到期日结构期限,贷款合同还应具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款;第三,基础资产的持有人要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坏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统计记录,可以预测未来发生类似损失的概率,有持续一定时期的低违约率,低损失率的历史记录。信贷资产的抵押品具有较强的变现价值;第四,资产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度,使投资者可以评估资产的真实性;第五,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还款期限可以分摊在整个资产证券化的存继期。

2.2 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并实现资产转让

112

2014年2月 www.chinabt.net

发起人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把贷款组合首先卖给SPV,

SPV通过发行证券所取得的资金用于偿还购买发起人基础资产的价款,最终实现资产的真实出售,使证券发行人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相隔离,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2.3 设计交易结构并进行资产内部评级

特殊目的机构SPV取得基础资产后,根据基础资产的现金流特征,设计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结构和操作模式,旨在达到证券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目的,并由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结构进行内部评级,并根据内部评级结果决定所需的信用增级幅度。

2.4 对资产池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

根据资产证券化运作交易特征,采用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方式降低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损失。SPV通常通过调整证券化的结构、对现金流重新分配,使资产支持证券达到所需信用级别,也可通过除发行人之外的机构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用担保。SPV可通过与相关方签订担保投资合同、流动性便利合同,金融互换、外汇交易及其他合约,以获得相应的资产风险管理辅助安排,同时降低可预见的信贷风险,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2.5 对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正式信用评级

首先,信用评级机构对SPV发行的证券进行初步评级,在信用增级后的正式评级,并向投资者公布评级结果。在证券存继期内评级机构也应进行跟踪监督,并将对其评级做出调整或维持现状的决定。

2.6 安排资产支持证券的销售

在信用提高和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由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资产支持证券,销售方法可以采用包销或代销。特殊目的公司SPV从承销商获得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收入,用来向发起银行支付信贷资产的购买价款。至此,商业银行的融资已经完成。

2.7 对资产池现金流管理与到期支付

SPV委托发起银行作为资产服务机构负责收集贷款本金及利息,定期提供必要的信用报告;收集和记录证券化资产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存入SPV指定托管银行专门账户,由受托管理人分配本金及投资者的利益;未到期证券偿付期的现金流由SPV按资产风险管理辅助安排进行处理。偿付投资者证券权益后,SPV支付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费用。如有剩余,按协议规定在发起人与SPV之间进行资产收益余值处理。

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及应注意的问题

3.1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旨在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保护投资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丰富证券品种,正式启动了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第一轮试点在2005年启动后,到2009年一季度陷入沉寂。直至2012年6月,第二轮试点工作又正式启动。

2012年6月,监管层再度推出5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基础资产种类有所扩大,除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当时被业界普遍关注风险的“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也在支持范围之列。投资者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养老基金、国家社保基金以及其他获批合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012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集中配售101.6亿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是中国自2005年开始资产证券化以来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单。这单产品名称为“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法定到期日为2018年1月12日,划分为三个层次:优先A档、优先B档、次级档证券。分别为80.68亿元AAA评级的优先A档、12亿元AA评级的优先B档、8.9844亿元未评级的次级档证券。

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CLO)试点工作会议,明确让20家参会的中资银行申报CLO的试点方案及发行额度,并表示本轮试点获批后会陆续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发行。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施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成为商业银行常态的资产管理工具。

3.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也只有3000亿左右,相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存量来看,规模依然较小。要顺利推进,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3.2.1 证券投资主体问题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活跃交易市场的作用,目前,因为政府对机构投资者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使得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主体缺乏。虽然证监会明确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投资,但该证券必须由具有评级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持续的信用评级,并且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不低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AAA级或者相当于AAA信用级别。由于政策对投资主体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化产品交易的活跃程度。国外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国内现阶段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大多集中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相关机构。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应该对某些政策、法规作出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放宽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逐步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放资产证券化市场。以促进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全面发展,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

3.2.2 真实销售问题在我国,银行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运行状态,产权观念淡薄,产权关系混乱。当前银行正在进行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全面明晰银行产权关系,但产权制度改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银行部分信贷资产权属关系不明确,对这部分信贷资产的所有权不完整,难以实现真实销售。此

金融视线

Finance

外,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对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步骤“真实销

售”做出规定,实践操作缺乏统一标准。

对此,一方面要尽快完成银行和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资产的权属关系;另一方面,应制订完善相关会计准则,规范资产销售的会计处理,尤其是带追索权的销售,并明确规定“真实销售”必须符合的条件,以利于判断。

3.2.3 信用评级问题

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和客观的信用评级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评级机构还不规范和完善,从而影响了信用评级的结果,使其不够公正、客观。同时,信用评级的结果没有体现出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没有对风险充分的揭示。虚假审计报告、逃废债现象严重、评级管理混乱。此外,目前市场上尚缺乏被投资者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信用评级机构,从而影响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接受程度。为此,应该尽快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评级体系,保持我国资产评级机构独立性规范性,采用科学的评级方法,引进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和经验,扩大评级范围,从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02).

[2] 吴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探讨[J].时代金融,2012(12).[3] 胡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益[J].浙江金融,2012

(01).

[4] 吴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导

刊,2012(03).

[5] 李胜南.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研究[J].财经纵

横,2011(11).

[6] 叶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环境分析[J].金融财税,2011

(12).

[7] 周昱.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

息,2011(04).

[8] 程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J].东方企业文

化,2011(03).

www.chinabt.net 2014年2月

11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郭玮, 苑连霞, 张海风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 & Trade2014(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honggsm201405054.aspx


相关内容

  •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题目说明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 ...
  • 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wwww
    专题 ・交通建没筹融资・ [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016(2∞9j Q2-16-14 .__j' -=, 同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研究 肖来久,孙鹏搏,刘晓梅,田 朋 (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 ...
  • 美国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探究
    美国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探究 王琼芳丰兴东黄婵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610074响,所以内部阻力较小,凝聚力较强. 2.采用"从零开始"实现途径的 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组合的成本低于多家专业机构提 [文章摘要] 全能银 ...
  •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划与建议
    商业银行发展史 回首过去,我国的商业银行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后来的股份制改革,其发展和历程经历了从原有的计划经济逐步往市场经济过度的3个主要阶段: 1984-1994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式成立,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 ...
  • 经济法论文选题
    经济法论文选题 1.加强经济立法是建立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保障 2.试论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试论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及其法律调整 4.试论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5.试比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异同 6.论网络经济 ...
  •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可以解释金融企业集群的原因或优势所在.如金融产业集群易形成专业人才市场,降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杨 娥1.2 博士生(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院 上海 200025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上海 200237)中图分类号:F830 ...
  • 会计学毕业论文6.14
    引言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 1引言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夫·泽夫(Stephen Zeff)1978年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指 ...
  • 以房养老养老模式的文献综述
    以房养老养老模式的文献综述 一. 前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 单纯依靠现有的社保制度和传统的 家庭养老, 越来越难以适应加速来到的老龄化危机.面对汹涌到来的银色浪潮, 以房养老模式, 也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 ...
  • 关于金融机构破产制度之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96-03 摘 要 新的<企业破产法>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该法更是首次专门就金融机构破产做出规定.但该法中都是原则性的规定,本文就 ...
  • 大型企业融资途径
    前言 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也是中国企业界的30周年.恰好在这一年,全球经济出现整体性危机的前兆,中国企业界也相继进入"过冬"状态.从国际的环境看,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危机的悲观情绪仍在全球蔓延.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