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 范文中心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07/03

2005年9月第27卷 第5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Sep.2005Vol.27 No.5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民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工程文化和移民文化。

关键词:三峡文化; 内涵; 山水文化; 史前文化; 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63S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5)05-0005-06

  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风生水起和流域文化研究

的云蒸霞蔚,一种兼地域文化和流域文化特性而有之的区域文化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就是内涵独特且风采卓异的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就是长江三峡地区的文化。因此,要界定三峡文化,必须先界定三峡地区。关于三峡地区,目前有三种概念。一是微观的三峡地区,指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的193公里江段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个大峡谷的沿江地带;二是中观的三峡地区,即通常所说的三峡库区,是指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受到淹没影响的有移民搬迁的29个县、市、区(其中重庆25个,湖北4个),地域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三是宏观的三峡地区,即指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划分的三峡地区,地域范围包括重庆市和湖北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含54个县、市、区,地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三峡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我们主张采用宏观的三峡地区概念。

同三峡地区的概念相仿,三峡文化的概念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三峡文化,是指文化地理学或历史学意义上的三峡地区的文化。广义的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换言之,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其概念内涵既有专门性和特指性,又有包容性和序列性。为了从整体上认识三峡地区

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三峡地区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民族与文化以及研究它与长江流域的古今文化交流,我们倾向于把研究的视野投向广义的三峡文化。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山水文化

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长江三峡支流众多,形成风光各异的“小三峡”:嘉陵江的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御临河的老鹰峡、仙女峡、白龟峡,大宁河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清江的平洛峡、巴峡、伴峡等。此外还有支流的支流的“小小三峡”,如大宁河支流马渡河的三撑峡、长滩峡、秦王峡等。正是这些如同纬线的“小三峡”和“小小三峡”与宛如经线的长江三峡,共同交织成“绝壁天悬,腾波迅急”的峡谷风光。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它从天

收稿日期:2005-08-30作者简介:刘玉堂(1956-),男,湖北大悟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5

柱山江边向上层层叠起,形成刀削般的悬岩剖面,酷似万卷史书,铭刻着三峡8亿年的沧桑;坑口直径62米、坑深660米的奉节荆竹乡天坑和长37公里、壁高250米的天井峡地缝,被国际洞穴探险协会专家称为天坑、地缝的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而具有重大水文价值的涪陵白鹤梁刻石,更堪称天下奇观。

重修岳阳楼的巴陵郡守腾子京,在请求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书信中说:“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雄才巨卿者不成著”。这番宏论将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三峡山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自然与人文的互渗和辉映。在三峡地区,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是如实地模写神奇的山水景观,而是将山水拟人化,达到山水与人合一的境界。如瞿塘峡口的滟澦滩,本是随水势变换自己形象的一处自然景观,民间传说《滟澦滩》却把它比作桀骜不驯的夔龙;巫峡神女峰本是自然山峰,民间传说《神女峰》则把它描绘成为民除害的天女瑶姬,宋玉《神女赋》更是虚构了楚襄王与神女巫山云雨的轶事;西陵峡中的黄牛岩本是镶嵌在一排黄白相间的峭壁上的一块巨石,民间传说《黄牛岩》则把它神化为帮助大禹凿穿长江河道的神牛。自然与人文合一的特色,不仅表现在神话传说上,也表现在文人墨客吟咏三峡的诗篇上。如杜甫《瞿塘怀古》:“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李端《巫山高》:“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在这些绚丽诡奇的诗句中,人与奇山秀水已浑然一体。

的地位则勿庸置疑。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主要有湖北宜都九道沟和长阳清江伴峡小洞遗址,前者是与最

后鬣狗并存的石器文化,后者的时代为距今13万年左右,虽晚于长阳人,但基本上同处于一个大的发展时期。与小洞遗址紧密相连的榨洞遗址,不仅出土了打制石器,而且还出土了许多磨制的骨器以及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时代距今2万7千余年,属旧石器晚期的重要发现。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城背溪文化因位于湖北宜都城关镇北部的城背溪遗址而得名,同类遗址在渝东地区和湖北秭归柳林溪、宜昌路家河、长阳深潭湾都有发现,时代距今7400年左右。大溪文化是继城背溪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因最早发现于重庆巫山大溪而得名,三峡地区同类型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渝东地区和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当阳杨木岗、秭归朝天咀、宜昌中堡岛等地,其年代距今6300年~5300年。屈家岭文化是继大溪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最早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三峡文化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大多直接叠压于大溪文化晚期遗存之上,其时代上限与大溪文化相接,下限为距今4600年左右。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民族文化

三峡民族文化包括三峡地区的古今民族文化。尽管人们对巴人的起源各执一词,但三峡地区是古代

二、史前文化

三峡史前文化指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其下限与三峡地区民族文化相衔接。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200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此外,在湖北建始清江北岸的高坪乡龙骨洞发现的3枚“亦人亦猿”的牙齿化石,虽说学术界对其究竟属于,6

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则无异辞。

至迟在夏朝建立前后,我国西南地区已有巴人活动。约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据《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巴国最盛时其版图“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与秦、楚、邓为比”。鱼腹即今重庆奉节一带,僰道即今四川宜宾,汉中即今陕西汉中地区,黔涪指今渝黔湘鄂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地区。同书又谓:“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江州即今重庆市区,垫江即今合川,平都即今丰都,枳即今涪陵。无论是从其版图来看,还是从其都城来看,巴国的腹心显然在三峡地区。

,

相加。据《史记 秦本纪》记载,至公元前361年时,“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说明楚人已占领今渝黔湘鄂边界一带地区。正由于楚巴文化长期以来在三峡一带碰撞交会,所以,三峡地区不仅出土了虎钮钅享于、直援戈、柳叶形剑等典型巴式铜器和平底罐、圜底釜、三足盉等典型巴式陶器,也出土了典型的楚式铜剑、戈、矛和陶鼎、盂、罐、壶等。楚人占领巴地后,广迁其民至江州一带,与巴人杂居错处,至秦汉时期,江州及其以东已出现巴楚混融的局面。此即《华阳国志 巴志》所谓:“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

据文献记载,先秦及至秦汉时期,今清江流域也活跃着一支巴人———廪君蛮。《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氏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又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约能浮者为君,独务相能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虽说对廪君蛮的来源和迁徙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但其长期居住在清江流域则是学界共识。

自先秦至唐宋,今三峡西南部曾先后分布着濮族和僚族,其椎髻、凿齿、着通裙、织斑布、住干栏、击铜鼓、行崖葬等民俗文化,也极具研究价值。

宋代以下,巴、濮、僚人大多融入汉族,只有居于今湘鄂渝黔交界山区如清江、澧水中上游等地的巴人,因山高水险、森林密布、地形幽闭,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习俗,成为近代土家族的先民。此外,三峡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苗族、瑶族和侗族等,同土家族一样,他们的文化也各有特色。

焉”,可见当时巴人就以丝帛作为贡品。时至今日,三峡地区人们在婚丧嫁娶中仍以丝帛作为最珍贵的礼品。今峡江地区流行的西兰卡普和民间挑花,是丝帛文化的现代珍品。

鱼盐茶橘文化是三峡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三峡人们傍水而居,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巫山大溪文化遗址133座墓葬中,专门用鱼随葬的就有7座。西陵峡中堡岛大溪文化遗址中,仅鱼骨就有200多个。长阳香炉石等夏商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钩、网坠、鱼猎敲砸器具等。三峡地区的居民歌鱼、绘鱼、祭鱼的崇鱼之风为他地莫及。三峡地区自古为食盐重要产地,《水经注 江水》、《华阳国志 巴志》均谓三峡乃至川东是盐业的兴盛之地。《后汉书》引《世本》关于盐水女神劝廪君不要离开时说:“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其实,神女以“盐水女神”名之,本身就说明盐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在三峡地区,大盐井比比皆是,如奉节的白盐碛、云阳的云安井、开县的温汤井、万县的长滩井、忠县的涂井、长宁的安宁井和恩施的盐泉等都是古今闻名的盐井。三峡地区是我国最早的产茶地区,据称巴王向周武王进奉的贡品就有“丹漆茶蜜”。茶作为一种饮料被广泛饮用,始于汉代巴蜀地区。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兼指巴)而后,颇知有饮茶之事”。至唐代,峡江一带的茶树远近闻名,陆羽《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茶从野生到家植,从引用鲜叶到精细加工,是三峡人民的巨大贡献。橘是三峡地区最负盛名的水果,《史记 货殖列传》谓:“蜀汉江陵千橘树”,屈原的《橘颂》就是以橘为喻抒发自己“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傅巽《七海》曾将“巫山朱橘”与“南中茶子”对称并举。时至今日,橘仍是峡江人们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最喜食的的水果。峡江人民最喜爱的特色食物菜肴是金包银(玉米粉拌熟大米蒸饭)、懒豆腐、炕洋芋、火锅和杂广椒、。

三峡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湿润,古代巴人因地制宜并受到楚人“层台累榭”的影响,创造了房屋底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也即今土家、苗、侗等族流行的吊脚楼。三峡地区山高水险,水陆交通主要凭借舟船和栈道。正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船,所以三峡地区人们在死后还要以船为葬具,如涪陵小田溪就出土一种独木舟式的船棺。至于栈道,文献不乏其载,《史记 货殖列传》说:“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此外,在江河险绝处过渡则是依靠溜索和悬索吊桥。

7

四、民生文化

民生文化主要指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文化。桑蚕丝帛文化是三峡地区服饰文化的特色。

据《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

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教民种桑养蚕,巢丝织帛,是中国桑蚕生产的发明者。尽管此“西陵”是否三峡之“西陵”尚待探讨,但三峡地区与嫘祖同时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大量陶纺轮却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崇尚嫘祖之风在三峡地区由来已久,远安苟家垭镇在古代就建有嫘祖庙,当地流传一首《竹枝词》也有“蚕乡家家板屋连,缧车低就树阴圆”的诗句。史载,

五、军事文化

三峡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战国时期楚人曾筑扞关、阳关、沔关以拒巴蜀。秦以后,在三峡地区发生了三次事关古代中国命运的战争:东汉建武十二年,汉征南大将军岑彭率军攻荆门、虎牙,冲破蜀王公孙述所扎浮桥,直捣其分裂朝廷———益州;西晋时,司马炎为谋求统一,派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浚率战船出三峡,在虎牙、荆门山对峙处与东吴守军发生铁锁沉江的血战;南北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国,派大将军杨素顺江东下伐陈,在虎牙、荆门山与陈兵发生激烈水战。三峡地区的上述三大战役,都是关系中国统一的关键性战役,其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之重要不难想见。三国军事文化是三峡军事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国演义》所载战事,有40多次发生在三峡地区,如刘曹长坂之战、陆逊在峡江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和关羽败走麦城之役等。因三国战事而衍生的人文景观有白帝城、孔明碑、兵书宝剑峡、永安宫、八阵图、张飞庙、长坂坡、亭、麦城、回马坡、关陵等,也是三峡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

近代以来,三峡地区的战争锁钥地位更加突出。尤其是抗日战争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三峡人民不屈不挠,任凭敌机狂轰滥炸、毒气肆虐逞凶,坚持用鲜血和生命死死守住每一寸阵地,为保卫战时首都重庆和大后方的安全上演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活剧。

三峡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军事以防御为主的战争格局,因此,这里有着众多的防御工事和器具遗迹,如依山而筑的城墙、关隘、堡寨和因水而设的浮桥、铁索、攒柱、铁钩等。与此相应,三峡地区的古代兵器既有适于水战的长兵器戈、矛、戟、钺和短兵器剑,也有适于山地战役的远程兵器弓弩。此外,三峡地区陆续出土了巴人军乐器虎钮钅享于,它是三峡地区战争中特有的用于号令军队进退攻防的“军号”。

喂年饭和下定钱、惊蛰射虫等习俗。三峡地区的一些形状奇特的山峰和岩石,如神女峰、马归山、黄牛岩和石宝峰等,被幻想成为某种自然神灵而被披上神秘的原始宗教外衣。三峡古时因航道曲折、江水湍急、暗礁丛生,先民只好把自己的安危寄托于神灵,从而有了航船过峡前祭水神和龙王的宗教习俗,不仅留下了镇江寺祭坛、黄牛庙等祭水遗迹,而且编织出天生桥、仙人桥、九龙奔江、下牢溪、夜明珠、流来观、白龙井等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

三峡地区先民的图腾崇拜是多元的,巴人因其支系或居地的不同,分别视虎、蛇、鱼、鸟为图腾,西进的楚人又带来崇凤的习俗。图腾崇拜在三峡地区留下了大量遗迹和民俗传说。

鬼神崇拜在三峡地区颇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丰都鬼城。鬼城看似渲染的是“阴曹地府”鬼魅的生活情景,却具有惩恶扬善的警世功能。三峡地区原始的崇巫尚鬼的习俗,成为屈原《招魂》的素材。

三峡地区不仅有着浓郁的原始宗教文化,而且是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盛地。儒、道、佛“三教合一”是三峡地区一道奇特的宗教景观。重庆大足妙高山石刻就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并立的造像;重庆万州太白山太白庙上,也供奉着以上三位圣人的雕像。被称为道教七十二福地的平都山传说是阴长生、王方平成仙飞升之地。

三峡地区最著名的佛教寺庙是被尊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大祖庭之一的当阳玉泉寺,寺门外佇立的铁塔是我国铸造艺术的珍贵遗产。三峡地区与佛教相关的景观不胜枚数,如大宁河小三峡中的“观音坐莲台”、兴山高岚风景区的“卧佛山”和附会唐朝高僧西天取经传说的“灯影峡”等。而那些镌刻在峡江两岸悬岩峭壁上的佛像故事,则见证着佛教传入三峡的历史。

基督教15世纪正式传入三峡地区,由于传教士的国籍、教会、语言各异,所建教堂的风格也迥然不同,一憧憧罗马式、哥德式、拜占庭式教堂点缀于土家吊脚楼群落之中,形成一道道靓丽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风景线。但三峡地区诸教共处也出现过不和谐音符,为了反对披着“传教士”外衣的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三峡地区先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宜昌教案”、“巴东教案”、“恩施教案”和“万县教案”,这是三峡文化中扣人心弦的反帝爱国的篇章。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也渗透到三峡地区,象征着伊斯兰教信仰标志“新月”的清真寺,遍布于三峡大小城镇,“阿里巴巴”、“芝麻开门”、“天六、宗教文化

远古时期的三峡先民尚处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阶段,思维朦胧,认知有限,对宇宙万物因无法理解而产生种种神秘之感。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寻找自己所熟悉的神祗来庇佑自己,从而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宗教崇拜对象,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鬼神崇拜。

自然崇拜突出表现在对土地和山水的崇拜。三、8

句子歌、风土谚语等。被誉为“国宝”的民间故事家刘

七、名人文化

严格说来,名人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为由名人产生的文化可分属于各个文化类

型。之所以将名人文化单独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是因为三峡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的杰出人才群已成为中外区域文化史上的奇特现象。

三峡名人文化是由历代名人在三峡地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活动而凝结成的一种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化形态。从名人的构成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诞生于三峡本地的名人和在三峡地区活动过的外地名人。

三峡地区东西过渡的自然地理优势和南北交会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灿若星河的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嫘祖、巴蔓子、屈原、王昭君、严颜、秦良玉、杨守敬、熊会贞、邹容、傅作楫、顾嘉蘅、曹延杰、杜镇远、卢作孚、杨闇公、何其芳、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贺炳炎、邱少云等。

三峡壮丽的山水与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文坛巨擘和学界宗师纷至沓来,其中前者的代表性人物有宋玉、扬雄、陈子昂、沈诠期、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贺、刘禹锡、苏轼、黄庭坚、欧阳修、陆游、范成大、赵孟頫、王士桢、郭沫若、刘白羽等。后者的代表人物有《尔雅注》的作者郭璞、《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宜都山川记》的作者袁崧、《神灭论》的作者范缜和《茶经》的作者陆羽等。许多中外科学家的名字也与三峡连在一起,李四光、萨凡奇就在三峡留下了他们科学考察的足迹。

此外,三峡地区还是北宋名相寇准的初兴之地和三国风云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陆逊、陆抗、步阐等施展抱负的平台。

德培和著名农民诗人习久兰,就是诞生于三峡民间文学沃土中的两枝奇葩。

民间歌舞主要有川江号子、龙船号子、清江号子、峡江号子、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五峰山歌、长阳民歌、恩施灯歌、哭嫁歌、涪陵车灯、秀山花灯、浪花灯、巫舞、跳丧舞、长阳巴山舞、地花鼓、薅草锣鼓、栽秧锣鼓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哭嫁”与“跳丧”。生活在今清江流域的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其独特的民俗歌舞“哭嫁”和“跳丧”,体现了他们对待生离死别的纯朴而炽烈的情感和乐群而达观的精神。

民间曲艺主要包括长阳南曲、利川小曲、川东竹琴、宜昌细乐、兴山围鼓、宜都梆鼓、宜都渔鼓、远安花鼓、当阳漳河大鼓、枝江楠管、单手鼓、满堂音、土笛吹管乐、木叶吹歌和当阳玉泉寺佛乐等。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长阳南曲。长阳南曲是一种弹唱艺术,曲调婉转动听,音乐刚少柔多,长于叙事,优于抒情,是土汉文化在民间曲艺方面的结晶。民间戏曲主要有梁山灯戏,柳子戏、踩堂戏、傩愿戏以及八叉子戏等。

九、工程文化

三峡工程文化主要是以水利枢纽和电力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工程景观所承荷、蕴藏、折射的一种充满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特色文化形态,它主要由大坝景观、电站景观、航道景观和桥梁景观等有机构成。

大坝景观。仅宜昌中心区域方圆50公里内,就有5座水电工程大坝,即已建成的长江葛洲坝大坝、清江隔河岩大坝,即将全面竣工的长江三峡大坝以及正在施工建设的清江高坝洲和水布垭大坝。其中,三峡大坝坝顶高185米、坝长2309米,位居世界第一,是堪与中国陆地长城媲美的水上长城。

电站景观。三峡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768万千瓦,是此前世界最大水电站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的1.4倍,是原居世界第二的美国大古力水电站的2倍。三峡水电站连同三峡地区数百座水电站的序列组合、空间排列、比例规格、造型样式、质地色泽、格调氛围等,形成和而不同的建筑景观。

航道景观。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双线五级运行,可将万吨巨轮提升百米多高,仅船闸6道24扇大门(单门重860吨),就足以让世人叹为观止。长江通航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

桥梁景观。三峡地区是我国长江大桥最多的地,、、

9

八、民间文化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多民族混融杂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交融互摄,创造出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

间歌舞、民间戏曲和民间曲艺等。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如塑造大禹疏通三峡河道壮举形象的《夔门》、讴歌渔民父子与邪恶势力英勇抗争的《七道门》、颂扬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巫山神女和九兄弟义举的《灵芝峰》、盛赞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殊死搏斗的《崆岭滩》、描写青年男女为爱情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的《滴翠峡》和《白龙过江》,以及关于赞美屈原和王

丰都、万县、巴东、西陵、宜昌、枝城9座大桥,还有五龙、亭2座大桥正在修建之中。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技艺之精湛、风格之多彩在全国首屈一指,是世界罕见的“桥梁展览馆”。

从文化角度看,三峡工程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昭示、对非凡气势和神奇力量的艺术凸现及其在创造主体上的群体效应,使其成为集各种艺术、科技和尖端工艺为一体的文化景观。

化、移民管理文化、移民环境文化、移民物质文化、移

民精神文化和移民新区建设文化等。从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看,移民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故土文化(原居住地的本土文化)与迁居地文化的混合体,包容性强,传播面广,影响力大,敏感度高,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十、移民文化

三峡工程坝区征地和库区淹没,涉及到重庆市和湖北省所辖的19个县(市、区),规划动迁人口113万,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三峡百万移民工程。它既是艰巨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又是复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转型过程。世世代代喝三峡水长大的人们,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献出家园,离开故土,必然引起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引起生活状况和劳作方式的突变,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适,引起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等,这些都是三峡移民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峡移民文化可分为移民搬迁文化、移民安置文

[1] 刘 琳.华阳国志校注 巴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5.

[2] 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

之发现[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3] 宜昌市长江三峡文化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长江三峡文化开发

战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4] 彭万廷,屈定富.巴楚文化研究[Z].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7.

[5] 邓新华,张道葵.三峡景观传说美寻[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

社,1999.

[6] 郑敬东.中国三峡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7] 蓝 勇,等.中国三峡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8] 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移民研究[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

社,1997.

[责任编辑:刘自兵]

MainConnotationofThreeGorgesCulture

LIUYu-tang

(HubeiAcademyofSocialSciences,Wuhan430072,Hubei,China)

Abstract:TostudytheThreeGorgesculture,itisnecessarytounderstandandgraspitsmainconnotationfirs.tThelong-standingThreeGorgescultureisplentifulandprofound,mainlyincludingthefollowingaspects:landscape

culture,prehistoricculture,raceculture,people'slivelihoodculture,militaryculture,religiousculture,celebritycul-ture,folkculture,projectcultureandemigrationculture.

KeyWords:ThreeGorgesculture; connotation; landscapeculture; prehistoricculture; religiousculture

10


相关内容

  • 三峡教案选
    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 生:长江. 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 生:三峡. 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 ...
  • 解读葛洲坝
    解读葛洲坝 张立先 初识葛洲坝,我认为她是一幅画. 再看葛洲坝,她亦不过是一片风景或一首诗. 久驻葛洲坝,细细品味,她竟是一本包装精美.内涵丰富的历史大书了. 认识上的三种变化,费时整整十年.十年前我调入葛洲坝当新闻记者,耳闻目睹,被表象所 ...
  • 20XX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简报
    2010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简报 2012-05-31 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估报告撰写组 中国文物报在总结2008-2009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于2011年6月至12月开展了2010 ...
  • 20**年版思修教案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教案]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教材兼顾小学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为此,这两册教材不 再着眼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在设"语文天地"中的单项练习, 不在通过"金钥匙"学习某一种学习方法或策略, ...
  •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学 部: 专 业: 班 级: 学 生: 指导教师: 论文编号: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引言 „„„„„„„„„„„„„„„„„„„„„„„„„„„ ...
  • 孙政才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20**年1111
    原标题: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 ...
  • 赞美重庆的句子
    1. 重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之城,是一座有山有水,灵气十足的城市. 2. 我们能够找到大隧道惨案旧址.大轰炸死难同胞墓地.白骨塔,那是让人心痛与悲愤的历史:我们能够找到抗战胜利纪功碑.罗斯福图书馆,那是让人激动与自豪的历史:我们还能 ...
  • 关于人口承载力的文献综述
    摘 要:本文综述了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由来和发展,其次总结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定量方法.虽然已有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承载力的概念的复杂性.系统性,从现实的标准看,有可能将人口承载力测算的问题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