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20**年1111 - 范文中心

孙政才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20**年1111

10/19

原标题: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汇聚各方面力量,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重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对总体区域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去年9月出台《关于深化平安重庆建设的意见》,对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刚刚闭幕的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现在紧接着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同时,市委还对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作出了安排部署。这些重大决策部署是相互联系、紧密相关的。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系统理解,结合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贯彻中央部署,立足重庆实际,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改革要求,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这次会议和《意见》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奇帆同志对《意见》作了说明,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助于大家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我都赞成。下面,讲四点意见。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等。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生态文明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和重大觉醒。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灾难,引发了人们的深刻反思。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新觉醒。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了自然资源与环境极限的概念。联合国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宣言,1992年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这些对生存与发展、经济与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不断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思想。西周时期,出现“天人合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道家讲“道法自然”、儒家讲“参天地,赞化育”。这些理念反映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不违农时”“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等农业生产原则。《礼记·月令》特别突出“时禁”,要求春天“禁止伐木”“毋覆巢”;《管子》认为“山泽各以其时而至,则民不苟”,都强调按时节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这些理念也融入到了水利建设、园林建筑等领域。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工程,“深淘沙、低筑堰”,依山就势、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生态的影响。传统园林建筑讲究“师法自然”“自然天成”,也表达了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追求。就我们这个地区来说,发源于上古巴渝的巫文化,也蕴含了朴素的人与自然相融一体的思想。古人造的“巫”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是两个“人”,一竖的寓意是天地人相通,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古人充满智慧的思想历久弥新,今天仍然可以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总揽全局、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防治污染、治理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挑战日趋严峻。目前,我国能源资源约束趋紧,耕地、水、能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这些问题,立足我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我们党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先后作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决策部署,注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表明,我们党始终能够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国情,积极应对挑战,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体现了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

重庆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央赋予重庆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等定位,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挥重庆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作用,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重庆的重要历史使命,对我市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市情和发展阶段看,重庆区域城乡差距大,“双欠”特征明显,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可持续的、包容的发展,不能发展速度上去了、经济总量增加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必须坚持全市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从区位和自然条件看,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重要性十分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母亲河的必然要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线,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是重庆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三峡库区属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留不住水,是全国地质灾害最密集、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水土流失面积大,石漠化、消落区治理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如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不能保护好、治理好,我们就无法向全市人民交代,无法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就是保护重庆发展的根本,就是守护中华民族未来。我们一定要切实肩负起这个重大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承担应尽的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除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靠能源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不可持续。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节点,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驱动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对生态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的趋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全市人民最基本生存发展需求、顺应群众热切期盼的善治德政。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目前,我市还存在不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比如,饮用水安全、农产品安全、污水垃圾处理、雾霾污染、噪声污染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重大民生问题。如果人民群众喝不上干净水,呼吸不上新鲜空气,吃不上放心食物,我们就是失职。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历史性任务。直辖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不懈地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我们相继实施清洁能源工程、蓝天行动等环保行动,对重钢等200多家企业实施环保搬迁,淘汰一大批小火电、小水泥等“五小”企业,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新增森林面积2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建成一大批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加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保护了生态脆弱区环境,促进了生态修复。这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着眼全局和长远、基于系统和整体考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目标和原则、方向和路径,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实效。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第一,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导,统筹谋划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全市“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是全方位、综合性、系统性的战略决策部署。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全市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基础、现状和潜力差异,综合考虑了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产业、市场等各种因素,对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城镇化布局、人口流向、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社会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体现了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一致。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有利于我们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破解转型发展面临资源要素瓶颈和生态环境约束,引领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极大地增强全市可持续发展后劲。

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各功能区域都必须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将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在发展定位、目标、重点和政策支撑各个方面。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严格落实“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按照“减载”的方向,在生态涵养和保护中走特色发展道路。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在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生态环保责任,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形成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发挥各功能区域的最大优势和整体生态效益。

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决定着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人口流向。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了空间布局,为各功能区域明确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特色在哪里。要着眼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强化开发边界和红线的约束,使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形成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格局,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要通过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强化政府规划引导约束作用,制定完善差异化的产业、土地等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功能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生态资源,利用价格信号全面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进一步促进发展理念转变,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市委全面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特别是降低了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的GDP考核要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的权重,实行差别化财税政策,就是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差异化。要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引领,让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都从保护生态环境中受益、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受罚,形成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社会新风尚。

第二,严守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决不能”的底线。市委反复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发展中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这就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也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发展环境的追求背道而驰;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金山银山”,为了“金山银山”毁掉绿水青山是竭泽而渔的不智之举,没有绿水青山,何来“金山银山”;决不能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为了短期利益而急功近利肆意开发,“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彻底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认识和做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违背规律、破坏生态必将招致自然的惩罚,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决不能对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苗头性问题疏忽大意、无动于衷,既要及时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防微杜渐,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握好基本原则。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明确若干基本原则,这就是: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坚持依法保护、依法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意见》对这5条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这既是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成果,也是紧密结合重庆实际、总结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实践成果。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原则,切实贯彻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第四,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绝非朝夕可就,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市委明确提出,要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这一目标,既考虑了当前实际,又兼顾了长远利益;既考虑了人民生存的需要,又考虑了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考虑了自然因素,又考虑了人文因素,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一定要全面理解、科学把握。碧水青山,就是要保护好我们的山川河流、田园森林,让重庆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更优美,真正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绿色低碳,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结构更优化,要素配置更合理,能源资源利用更高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文厚重,就是要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注重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包容发展。和谐宜居,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使生活环境更舒适宜人、吃穿住行更安全放心,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亲近、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进一步鼓足干劲、扎实工作,朝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奋进。

三、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既有全面安排,又重点突出,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个方面,有些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有些是带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任务。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这里,我重点强调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国土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重庆山水纵横交错,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即使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都市区,也呈现“三山并列、两江分割”的复杂地形地貌,一方面,可开发空间受到限制,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具备天然的打造美丽山水城市的本底。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每一寸土地,立足重庆特色,科学规划布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优化调整空间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格局,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新增工业项目更多地向城市发展新区布局,现代服务业更多地向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聚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更多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等,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要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引导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人口向城市发展新区有序转移,同时注重城乡建设的协调性,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让城市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要保护好生态空间,城中见山、城中有水是重庆特色,一定要保护好、彰显好这个特色,不能犯无法纠正的错误,不能留下难以补救的遗憾。我们在推进产业发展、园区开发、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懂得和明白师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天成的朴素道理,认识到山水城市的美丽与难得,从本地实际出发,倍加珍惜独特而宝贵的山水资源,不随意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现有生态植被,不搞大拆大建,不片面追求大绿地,更不搞大树搬家。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的高度自觉,充分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凸显重庆美丽山水的特色。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关键要守住生态红线。全市耕地面积不低于3300万亩、林地面积不低于6300万亩和森林面积不低于5600万亩是三条生态红线,这是“警戒线”和“高压线”,决不能突破。要围绕这三条红线,严格落实分级分类管控制度,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

第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方式问题。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造成的。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及比重,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部署,以市场化的办法,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转型的坚决转型,要加大力度,依法关闭一批小煤矿、小矿山和污染严重的企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我市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培育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改造、再生资源回收等示范工程,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休闲旅游地产开发,必须坚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按规划进行。

节能减排是硬任务、硬指标、硬约束。要狠抓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降低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配置效率,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新型能源保障体系。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减轻环境压力和负荷。

第三,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坚持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集中整治结合、辖区治污和区域共治联动,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切实解决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保护好水环境对重庆至关重要。重庆因水而兴,但搞不好也可能因水而废,必须把护水治水兴水作为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全力涵养和保护好库区水环境,加强消落区治理,搞好沿江防护林建设。要加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实现工业园区、工矿企业、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利用效率最大化。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彻底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确保饮水安全。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特别关切,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重点要加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PM2.5的治理与监测,抓好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和能源结构调整,开展大气污染预控预警和联防联控,努力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很重要。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树涵养土,土涵养山,山涵养水,水涵养树。要大力植树造林,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实施天然林保护以及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搞好工矿采空沉陷区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恢复生态系统。我在库区调研,看到奉节、巫山、云阳等区县在治理石漠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宜树则树、宜草则草,效果比较明显。要统筹做好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杜绝污染源向农村转移,做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过的弯路决不能在农村重演。

第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结合重庆实际,严格源头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土地、水严格管理、集约使用、损害赔偿等方面制度。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尤其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既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又是生态脆弱区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为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理应得到生态补偿。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环境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领域的公众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生态环保没有区域边界,要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特别要按照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廊道”的要求,重点完善我市与周边省份的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保护好三峡库区水安全。

第五,完善经济社会政策,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立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首先,要把好产业准入关口,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落实好五大功能区域产业“负面清单”,引导和鼓励各功能区域和各区县按照功能定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要“捡到篮子就是菜”,不加选择地发展产业。其次,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投融资政策必须有明确的生态环保导向。要加大对生态环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排污权抵押贷款、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三要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引导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落实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国家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第六,坚持创新驱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集聚要素链,运用科技创新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重庆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有一定的优势,一些在渝大型央企也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把这些创新力量和资源利用好。要注重应用导向,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生态文明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突出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中科院绿色智能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力争在清洁生产、低碳节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物联网、页岩气开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强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吸引各类生态环保创新资源向重庆集聚。

第七,加强法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法治管长远、管根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市委四届五次全会部署依法治市工作,强调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法治化的要求。要完善我市生态环保法规,清理现有法规规章中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相脱节的内容,加快制定和修订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制度。要严格执法,推进资源环境独立行政执法,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要强化司法保护,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犯罪行为。针对各类环境纠纷,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司法渠道解决,切实维护公众环境权益。要加强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强化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守法经营的环保责任观念,使尊法用法守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

第八,培育和繁荣生态文化,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灵魂。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要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生态文明道德和行为的养成,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文化,鼓励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大力保护、挖掘、发展具有重庆特色的生态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推进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重庆特有山水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卫生城区、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区等创建工作,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四、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调配合,强化责任落实,有效整合力量,全力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和问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考验领导能力,也检验政绩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监督检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一部署、共同推进。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考核。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督查范围,加强日常督查和重点督查。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责任主体,必须严格追究责任,而且是终身追责。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教育。要加强生态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科学确定部门职能,合理配备人员,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协调联动执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政策落地难点在基层。要强化区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力量,保证有专门机构管理、有专职人员负责生态环保工作,实现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引进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生态科技专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局,全社会都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一致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主体作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媒体要发挥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同志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


相关内容

  • 20XX年中考重要时事政治
    2016年中考重要时事政治 (2015年4月-2016年3月,不分中外,以时间为序) 1.1990年4月4日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已经走过了25年辉煌历程.25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香港"一 ...
  • 十二届党代会四次会议县委工作报告(全文)
    适应新常态 共创新辉煌 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而努力奋斗 --何海生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苍溪县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5年2月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苍溪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
  • 20**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讲话(贾)
    抓住战略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 (2011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农村.林业工作会 ...
  • 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10-09 08:30 分享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
  • 黄奇帆市长在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黄奇帆市长在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今年商务领域的重点工作 今年,全市商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力争16%以上:利用外资保持100亿美元规模:外贸进出口增长25%,努力争取700亿美元:服务贸易力争突破1 ...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2600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余士明 我们都知道,四中全会召开前后国内外都是高度关注的,确实这一次四中全会的召开对我们整个的改革进程影响也是非常深远.那么,为什么国内外对这次四中全会高度关注呢?对四中全会来说,一个 ...
  • 工会代表大会开幕式讲话稿3篇
    工会代表大会开幕式讲话稿[篇一] 各位代表.同志们: 哈尔滨市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工会工作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表示衷心的感 ...
  • 节约主题班会
    "节约用水,关注生命之源"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背景: 2010~2012年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其中 ...
  • XX县第十三次团代会工作报告(定稿)
    肩负光荣使命 凝聚青年力量 在建设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的 伟大实践中谱写青春华章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XX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XXX 2012年3月2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共青团XX自治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