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的建设思路和建议 - 范文中心

两化融合的建设思路和建议

08/31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思路

(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不是要取代工业化

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走的是一条从轻纺、加工制造、重化工业到服务业的传统发展道路。我国的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条件,不允许我们照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们不能像某些产业较为单一的国家或地区那样,完全脱离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否则就意味着揠苗助长;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后再过渡到信息化的模式,那样只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越拉越大。我们只能根据本国国情,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对立起来。有了信息化,不等于不要工业化,不要各种物质的生产。我国的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工业、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推进,如果孤立起来片面强调信息化,信息化不融入其他领域,不对传统产业起催化、带动作用,我们建再好的网络,通信再发达,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而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将有力推动工业制造业的高技术化,为其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极大地带动工业制造业的整体提升,加速

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同时,工业制造业基础的整体提升,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驱动和物质基础。

(三)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和跨国公司的并购浪潮的出现,以及国内需求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将在提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技术水平中发挥核心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努力提高能源、交通、原材料、机械等领域一批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及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使之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促使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

(四)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保障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工业产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工业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内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工业制造业的产

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以及实现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提供保障。

(五)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当今世界,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通过注入新的技术,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又是以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支撑发展起来的。能否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坚持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装备能力急需增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要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支撑水平。

(六)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 政府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制定好政策,引导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推进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议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奠定基础

信息产业是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基础。因此,要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强化政策支持,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 推动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抓好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制造、装备和材料的技术水平,提高关键工艺装备和基础材料的国产化程度,完善软件与集成电路的产业扶持政策。二是加强软硬件融合,优化产品结构。要促进软硬件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大力发展与硬件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鼓励在汽车、医疗、机械等领域发展大宗软硬融合产品。三是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实施大公司战略,优化企业结构。要引导企业联合重组、优势互补,更加注重加强研发、资本运作、品牌建设和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发挥优势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协调能力。

2. 着力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完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的结合,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支持标准的制定,以标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

展,使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信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要继续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和首购制度。

3. 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节约资源、控制污染是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污染控制,根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体系。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贯彻执行力度,加快制定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准和能耗标准,编制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目录。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现对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加强废旧电子信息产品的回收利用,并从财政、税收上出台专项政策,对有毒有害物质替代材料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进行扶持。

(二) 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满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是推进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业的全面转型。推进电信业务创新,转变电信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创新业务和运营模式,完善服务产业链。推进计算机与其他信息

终端的普及和应用,积极发展固定宽带多媒体和移动多媒体信息服务,促进宽带业务的发展。

二是推进软件外包服务发展。抓住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在软件服务和现代商务流程外包等方面有所突破。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围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链,带动一批软件服务外包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加快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发展。

(三) 构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支撑 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计算、通信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将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信息网络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一个完善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平台

发展各种行业软件、行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及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平台、公司,研制适合行业需求的各种信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及成套产品,多种途径开展技术服务。建立与完善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为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引导行业内大企业联合建立服务全行业的共性信息技术应用平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体系;支持大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部门独立出来,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等。

(五) 加快培育信息人才,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出新路子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能简单地以机械化、自动化代替劳动力资源,它应该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同不断培育相关人才、扩大就业领域二者互相促进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面临着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将世界上22%的人口全面带入小康社会的挑战。这就决定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须处理好工业部门间的发展差异,处理好工业部门内部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走既能较好地体现现代化大生产的生产效率,又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较低成本优势的发展路子。

(六) 制定政策,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体制保障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一系列变革。从经济系统看,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些行业属于公共事业还是竞争性产业需要界定政策界限。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出台设备更新投资政策等。从政治系统看,社会对政府工作的“开放性政务,规则化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从社会系统看,成为焦点的是产业重组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如何消化。这都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形成协调机制,在通信市场监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机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体制保障。


相关内容

  • 文物保护与传承指南
    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 一.形势与需求 ................................................................................................ ...
  •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VILLAGE PLAN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05 目次 1 总则.................. ...
  • 广东省新兴县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充价值链,最终达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这样的发展路径是目前新常态下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新的尝试,在广东新兴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逐渐有了雏形.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 ...
  • 会计流程内嵌审计流程的基本思路探讨
    作者:阳杰应里孟 商业会计 2012年07期 审计和会计的发展关系密切,会计系统的每次重大变革伴随的都是审计模式的随之调整.在IT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供求矛盾,使得会计流程要结合其所处的信息生态环境进行再造.会计流程再造首先应该保证会计信息的 ...
  • 区域发展规划
    重庆市永川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重庆自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永川作为渝西的卫星城市,紧跟重庆的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本 ...
  •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 ...
  • 沈北新区转型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沈北新区转型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 张建军,宫远山,王 玲,王柄荃,李佳阳 [摘 要]目前沈阳市战略性新形势和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促成了新区转型的条件,拉开了沈阳北部区域联动发展的帷幕,且随着城市空间向北拓展核心区的趋势,使沈北新区面临新的 ...
  • 战争与民族交往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 [基本知识]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 [重点知识] 1.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流和各种文明的冲撞和融合,促进了人类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进程. 2.如何理解战争推动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客观 ...
  • 安康学院发展战略规划
    安康学院发展战略规划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校升本以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为了保持我院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使我院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将我院建设成为 ...
  •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 要 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针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独到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现状 发展思路 1 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1.1 区间性 文化活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文化的使用范围指的是该种文化的"区间性&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