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2) - 范文中心

高中政治(2)

02/16

类别: 高中政治 推荐选送单位: 湖州第五高级中学

生活,教学的源头活水

—— 论 “生活教育” 理论对思想政治课改的指导意义

湖州市第五高级中学 赵爱琴

[内容提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流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目前的政治课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生活化教学是根植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的教学状态,能够适应模块设置的需要,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需要。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需要尊重学生、开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同时避免课堂教学过程的庸俗化和无序化,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凸显模块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课程改革 生活化课堂 模块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中形成的“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分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块。它根植于生活沃土,在特有的大众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教育的三维上,融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于一体。这种“三维一体”的特征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这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新课程改革虽然没有明确“生活教育理论”是其理论基础,但是课程改革实践却始终渗透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并对当下的课程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更加关切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更加关注人。这些可喜的变化应当说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由,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的痛心疾首的批判和对教育与生活融合状态的追求。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传统教育中学科课程的长期开设使学生陷于知识割裂和脱离生活实际所带来的困境之中,使学生游走于相互独立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远离了社会生活。随着弊端的逐步呈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重塑课堂势在必行。

一、改变课堂教学,理念更新先行

重塑政治课堂,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教师的种种理念必然会表现在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行为

之中,而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对于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而言,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①,必须选择一种紧扣政治课各模块的内涵,体现教学的优势,能够促进学生当下与今后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其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无疑是优选策略之一。

二、“生活化课堂”的提出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的意思是: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它与生活同步,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作为“教育即生活”的倡导者杜威的学生,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与之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陶行知先生更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为生活服务。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必须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②。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关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课堂”,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三、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策略探讨

1、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里集中地论述了陶行知先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第一,教育与生活是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生活结合为一体;第二,一般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统一,因材施教,发展儿童的特殊才能;第三,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把全面发展人的多方面的素质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以“生活即教育”为代表的大教育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政治生活的第一课第一目(本文皆以政治生活为例),叙述完“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这一案例后,教材提出两个问题:比较两次抗洪救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学生要带者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等,教材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这实际上是把观点、结论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在案例中、问题中,而不是先出结论,简单地、生硬地要求学生记忆、表达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尊重学

生学习、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选择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接受新知的条件和基础。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形成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得以互动,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教学相长,使教学活动呈现多彩的局面。这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石。

2、呈现真实现实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对教育领域的突破,这一观点是承“生活即教育”而来的。先生主张“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③。“今日之生活”,即现实社会的生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那么“社会即学校”的提出该是顺理成章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他的这种观点,就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到真实的社会中去,过真生活,吸收真知识,长真才干。

过去的政治课教师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世界与科学世界,漠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同时,在追求政治课德育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会充斥着大量假命题、假情境、假课堂,这些均让学生感觉课堂是不真实的。而政治课模块教学走向生活化,则直接将理论的张力建构在生活世界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有了生活意义与生活价值。在生活化的舞台中,教学由独自走向对话。学生不断选择,学会判断,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生活的哲学、经济学,来辨别国家的大政方针。教材在每一框的开始都选用了典型的案例、情景、资料、图片等作为学习的导入。引领学生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第一课第一框的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第二框反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图片,第三框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四组镜头等,都是从学生可感、可知的政治生活案例、情景等出发,进而对相关理论作系统的阐述。师生一起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知识的建构者、真实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构起真实的课堂。

生活是政治课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今政治课模块的安排,在内容上强调了与生活的联结,这就对生活化教学提出了要求。同时,高中学生与初中时相比,他们更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与自然界真实的问题,这更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生活化教学可以充分发挥高中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多提供各种活动设计,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政治、经济、道德尽可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觉得熟悉,易于体悟。

3、引入多种教学形式

生活认识论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价值为终极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离不开个体的体验与参与。在体验过程中,教学过程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体分离。首先,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材料不单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中介物,而是作为类主体与施教者、受教者相互交流,与主体的生命和情感沟通;其次,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也不

机械地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或是在不同条件下互为客体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必然发生交往行为,产生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沟通和融合⑤。

新课程观指出,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当看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即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

把握教学活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活动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单一的“满堂灌”不是教学活动;单一的“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也是与教学活动化的理念相背离的;都设计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要根据丰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

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教材设计了观点的辨析、选择、阐明、归纳、归类、列举实例、谈看法、提方式、评估、填表、按重要性的程度对当选者应具备的条件排序、提出建议等。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教材设计了模拟听证会、调查、制订监督方案等。针对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重点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是每目导入部分,都有“探究与共享”栏目,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案例进行思考、探究,与学生或老师交流共享;第二个是每个单元都要求设计一个“综合探究”,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像第一单元安排的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学生要查阅资料,要列举案例,要比较分析,要尝试制订规则。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面向学生的全体性。生活认识论认为,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生存之域”,也是一个以“你-我”关系为基础的世界④。因此要求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活动形式,往往会出现偏向少数活跃学生或尖子学生的倾向,一些学生可能会成为活动的看客,因此要通过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实现面对学生全体性,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多面性,使不同智力水平和体验经历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另外,组织各种各样的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方式,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中,无论是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还是其他的形式,大都可以通过小组来实现,在小组内可以有分工、可以互帮互学、可以组内交流 ;小组间也可以有交流和竞赛,这样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共同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进步。

4、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如果说“教学合一”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概念,那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这一方法论的提出,则使传统的学校概念、教学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⑥作为一种方法论,它保证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有效施行。生活教育理论至此已浑然一体,前后贯通。以做生活中的事为起点,统帅教和学,使学习走出纸、笔、书本的范围,直面生活和社会,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针对旧教育“死读书”、扼杀儿童创造力的弊病,陶行知先生划时代地提出解放儿童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

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纵观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要旨,不外乎让学生改变单一“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增强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材提供了一些供学生感受、理解和学习的情景资料,倡导教师和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适当地搜集更有时效、更恰当地阐释教材内容的资料。如,在讲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时,教材列举了参与居委会或村委会的管理、参加“双拥”活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等,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加以补充。对同一观点,学生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不同、认识程度的高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回答,教材要求的答案也不是固定的、唯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去查、去做,从而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所以,政治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真正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方面实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追求。

四、构建“生活化课堂”要注意的问题

1、紧扣模块主题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思想政治各模块的主题,所选择的事例,所引用的数据均要围绕该模块的主题,而且应当精确到所授课内容中的具体主题来进行,以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导致主题迷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个必修模块,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主题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日常授课中,我们必须将每一课的主题目标具体化。我们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既可以将不同的生活内容整合到所授主题目标中,也可以实现散射状状态,即通过各种生活案例来突出主题。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着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每一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2、生活化不能导致无序化

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课堂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意味着要开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个过程既要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安排,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纯粹的玩玩、走过场,那样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无序化,不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德育目的也无从谈起。

由“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对加强教育与社会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博大精深且富有生命力,对我国当今实施的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实施“生活化课堂”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我们对“生活教育”思之越深,思想政治课新课改所获得的理论滋养就越多,“生活化课堂”构建地也就越精湛。

参考文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2002。

③⑥《陶行知教育文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 ④《我与你》,马丁·布伯,陈维刚译,三联书店,2002。

⑤《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孙俊三,《教育研究》,2001年2月。


相关内容

  •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常州市第八中学 翁明星 赵文金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急需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民创新精神和实 ...
  • 如何正确认识政治教学中出现的社会性偏差
    引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着社会性偏差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且会对政治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必然性,认识到它对政治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 ...
  • 论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据某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男 ...
  •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
    1. 1 掌握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 (1)预习 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做好预习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A.列预习提要.B.做好笔记.C.发现问题.D.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 ...
  • 高中历史微课设计
    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微课设计 学校:彬县中学 设计者:王娟梅 时间:2015年6月 一. 微课基本信息 1.知识点名称: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教学内容:高中历史必修1 ,高一年级 学生 3.学时:15分钟 二. ...
  •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经过自1994年上半年开始,至199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终于形成了送审稿.等待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审批后,将于1996年在全 国颁布试行.并根据此大纲,从1997 ...
  • 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单元 生产 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 ...
  • 浅议高中政治时事评论题的写作
    摘要:文章从2014年江苏政治高考以及各市模拟测试的时事评论题出发,探究时事评论题的一般写作技巧与方法,如:紧扣主题.构建框架.精选知识.理实结合.书写规范等.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政评论题:写作 2014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坚持能力立意为 ...
  •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
    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留给考生朋友们的时间也是有越来越紧迫了.所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提高分数是当务之急,下边小编为大家总结高中政治知识点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 ...
  •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好用)
    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轮总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一.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洋务运动标志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