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圣"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 - 范文中心

浅谈"诗圣"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

02/24

  【摘要】 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和李白双峰并峙,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他的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深陷困境,但是他不会为自己的际遇而伤感,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势的安危,是百姓的疾苦。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其不朽诗作中充斥着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海洋中,始终荡漾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载着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其晚期代表诗作“三吏”、“三别”中,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本文将在简要叙述杜甫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基础上,分析其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内涵。之后,将主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唐代诗坛;杜甫;爱国忧民;“三吏”;“三别”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唐代自然就想到诗歌,而想到诗歌自然就会想到“诗圣”杜甫。他是唐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拥有真挚爱国忧民情怀的爱国诗人。在其众多诗作中充斥着对国家的热爱,洋溢着对民间百姓疾苦的同情。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杜甫对国家有着极为强烈的忧患,这种意识“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体现着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体现出其对国家的关注和挚爱。同时,其诗歌是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最真的还原,充斥着对贫苦大众的怜悯和同情。杜甫的诗歌传递着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洋溢着真挚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如此,使得杜甫的诗歌走上了现实主义创造的顶峰。   一、杜甫爱国忧民情怀的形成   在杜甫的诗歌中,尤其是其晚年时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呈现出真挚而深厚的爱国情怀,充斥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忧民情怀。这一切都源于诗人坎坷的际遇。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社会更加动荡,国势由盛转衰。杜甫的生活也被打破,漂泊于江湖。此时,杜甫接触下层贫苦民众的机会更多了,他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的批判,但是更多的是对国势的担忧,是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杜甫和很多传统士大夫一样深受孔孟“仁爱”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受到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杜甫的爱国、忧国情怀得以形成。杜甫的生活经历是其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杜甫的一生可以划分为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等共四个时期。我们将更加关注其安史之乱之后的蜀相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是杜甫的晚年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杜甫不停地逃亡和漂泊,居无定所。这样使得其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忍,目睹了国势的衰败,目睹了百姓的离乱之苦。虽然,在这一时期杜甫也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正是这样险恶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逃亡途中,杜甫途经石壕村、新安道等地。他亲眼看到的是国家的破败和满目的疮痍,他也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哀挽哭诉。因而,其诗情澎湃,就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诗人“长安十载乞食”,以及大半生的流离颠沛等使得他对“儒家”忠君济事思想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体味,其爱国情怀和忧民意识在诗歌中有了更沉郁、深刻的体现。   二、杜甫爱国情怀的内涵   杜甫的诗歌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呈现出出仕与报国的抱负。而这也正是诗人爱国情怀的体现,是其具体内涵的再现。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也是出仕报国,大济苍生,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生活状况。他也幻想自己能兼济天下,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期的杜甫信心满怀并不懈努力。但是,考场不利,未能如愿。杜甫在这样的打击下并未沉沦,而是选择留在长安来寻找被赏识和重用的机会,多方请求举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是其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知道,最终他通过向皇帝和贵人的献赋、投赠,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的小官,其政治抱负初步实现,且努力工作争取实现自我价值,报效国家。   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潜逃到凤翔,出任左拾遗。虽然其年华易逝,然而其寻找报国之坦途的雄心未泯,其大济苍生的理想以及报国之志荡漾于胸。虽然当时残酷的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黑暗的朝政等使其一生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等诗句也都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情感。但是,杜甫虽壮志未酬然情绪高昂,其爱国情怀普照人间。   此外,他通过其作品也表达出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揭露和不满,如“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等诗句,但更为主要的还是体现其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关怀和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爱国情怀的抒发。尤其是在其组诗代表作“三吏”、“三别”中有着更为清晰的体现,而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内涵。   三、杜甫爱国情怀在“三吏”、“三别”中的体现   杜甫晚期组诗代表作有《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尤其是“三吏”、“三别”集中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势的衰败和百姓的悲苦生活,诗歌中充斥着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集中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如《新安吏》中所写:“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以及“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而在《石壕吏》中,“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得知“一男”暂且生还,而“二男”却刚刚战死,该喜抑或该悲啊?正如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杜甫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极度痛苦生活充满着怜悯和同情。而在《潼关吏》中,诗人先是整体上介绍并概括了唐军加紧修筑潼关的景象,之后在与潼关吏问答中,指出了“修关”,“还备胡”,暗示了三年前的潼关失守一事,写出了诗人对战势的不可预料的担忧。但潼关吏“胡来但自守”的决心以及“艰难奋长戟”的英雄气概,呈现了潼关将士的报国情怀。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希望潼关吏能汲取教训,表现了诗人的沉痛抑或是悲愤之感。而这些情节和诗人情绪、情感的变化都能向我们呈现诗人对战势的关心,对国势的担忧,呈现了其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杜甫在《新婚别》中赞扬了新婚之妇的深明大义,写到新娘鼓励爱人参军,她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这里就真切地呈现了诗人的一种认识,新婚固然可喜、可贵,然而在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还是应该“舍小家”,而保“大家”,不只是顾念“小家”的欢乐,更应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而这也正是杜甫的伟大爱国情怀的真实再现。正如研究者所说,“热爱祖国使得杜甫虽同情人民的兵役之苦,但是仍含着眼泪去劝勉人民摒弃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再如《垂老别》中,老战士子孙阵亡殆尽,而老妻又缺衣少食。老战士并没有因此而选择退却或是逃避,而是愤然投军。这一个老翁是多么的正直豁达,又是多么的大度、爱国啊。杜甫借助这一形象来呈现其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正如王嗣�在评论“三吏”、“三别”组诗时:“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泪”。杜甫在这组诗中更为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同情,同时也洋溢着爱国情怀。如《垂老别》中的“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人对战争造成的国家的破败是多么的痛心疾首,这种情怀是多么的难以自抑。再如《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战后的乡村的荒凉和凄惨和战前这里的其乐融融和富有生机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呈现出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国势的担忧等,而这一切都是其爱国情怀的呈现。   四、结论   总之,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其“三吏”、“三别”呈现出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和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更为主要的是呈现给我们以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可贵的爱国情怀和忧民情怀。正如闻一多先生对杜甫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13 页.   [2]赵海菱.论杜诗的史学底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程诗惠.对“三吏三别”的诗史含义的重新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   [4]孙亭玉.杜甫诗歌“诗史”说溯源[J].长沙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   (编辑:陈岑)


相关内容

  •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中初中部 潘慧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到咱们学校,一是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诗歌,再一个是来交朋友的,大家愿意交我这个新朋友,大朋友吗?同学们真友善啊!希望这节课后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作为朋友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 ...
  • 议论文:杜甫---管翔羽
    议论文:杜甫 创作者:管翔羽 QQ:11067869 18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交游:因为狂傲差 ...
  • 3拟行路难
    <诗三首>导学案 [晨读在线]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 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不用 ...
  • 上海市文言文中考篇目文学常识复习表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 56. 词语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 ...
  • 文言文文学常识
    2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
  • 杜甫"很忙",经典"很受伤"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杜甫"很忙",经典"很受伤" 文/陆尚 ①近日,"诗圣"杜甫突然"很忙",在网络蹿红,然而他被广大网友热烈追捧的缘由却 ...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 ...
  •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文学常识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文学常识题 1.歌剧<茶花女>谁的作品?威尔第 2.<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问的是:张籍 4.被称为"三苏"的北宋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