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文明与文化--"陶器"和"种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范文中心

再谈文明与文化--"陶器"和"种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05/01

文|黄饮冰

一、非文明、文明和文化

文明是人的全部存在和人的全部的创造的总和,所以文明实际就是人的存在的某一种进步状态。

文明之前是一种非文明的状态。文明是相对于这个非文明的状态来说的。这个非文明的状态是人类的动物式的生活状态。对于人类非文明的动物式的生活状态,也不能用野蛮来定义,因为在动物世界无所谓的野蛮,动物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原生的自然存在,即原生态。

在时间上进入文明有早晚的不同。不同的人群都有各自的与之相适宜的文明状态。

文明也有状态的不同,每一个状态的文明都是与某一种人群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故文明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但文明之间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带来了人类文明之间的竞争和融合。通过学习和借鉴,文明也可以趋同。

文化是人类创造成就的具体表现或集中表现,所以文化可以是文明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文明的全部。文字和技术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简单地说,非文明和文明是人类存在的状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果。

二、人的概念——动物人和伦理人

在人类未脱离动物界之前,人类的存在只能称为“人类痕(遗)迹”,不能称为“文明”或“文化”。“人类痕(遗)迹”是一种非文明状态,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在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之后,人类的存在才能称为“文明”,人类的创造成就才能称为“文化”。

我把脱离动物界之前的人类称作“动物人”或“原始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脱离了动物界的人类称作“伦理人”或现代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和“文化”是现代人类的创造。现代人类的历史从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开始。

三、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产食经济的建立

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是什么呢?这要从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来定义。

如果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与动物一样,是从自然界索取食物为主,如采集渔猎,那么这样的人就没有脱离动物界,这样的人与动物的生活方式是一样的,无论你使用不使用工具,这个时候的人与动物没有区别,人的存在其实就是动物的存在,这个时期没有人类的文明存在,只有动物人的生活遗迹的存在。所以动物人存在的状态是原生的自然状态(原生态),而非文明状态。

如果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依靠人类自己生产食物为主,如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业生产,这个时候人类摆脱了自然界的束缚,有一定的自主度和较大的自主度,才表明人脱离了动物界。这个时候人的存在才能称为文明。

在人类建立了产食经济之后,人类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的文明状态有决定性的作用。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又与人类的生产工具紧密相连。生产工具的改进会促进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又是人智驱动的结果。

四、人和动物的区别——“火”与“种”

1、人脱离动物界,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

人逐渐不同于动物,或者说人逐渐脱离动物界,首先是从用“火”开始。

人类用火也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开始是偶然利用自然火,接着是有意识地保存自然火种,在人类需要时随时可以起火。接着是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人工取火技术让人类在用火方面彻底摆脱了自然界。

农业种植的产生,也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这里不多说。

2、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和动物的第一区别不是会不会使用工具,而是会不会用“火”。

人和动物的第二区别,是能不能够自己生产食物。动物是不可能自己生产食物的,他们只能取食于自然界,而人是可以自己生产食物的,如发明农业种植业。

所以我提出“火”与“种”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火”与“种”是不能分离的,只有这两个基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才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状态。

3、“火”与“种”的认定器物——陶器和种子

“火”与“种”的认定需要刚性指标。

利用自然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这些发明距今很远,我们无法从人类遗留下来的火堆灰烬上判定谁是利用的自然火,谁利用的是保存火种技术,谁又是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没有标准,就可能导致纠缠不清,谁也不服谁,无法判断谁的文明早、谁的文明晚或者谁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这就要找用火的标志性器物。

人类利用火创造出的标志性器物是什么呢?当然是“陶器”。陶器是人类利用火进行化学反应来改变物理性状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新器物。陶器是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完全是人类的创造。石器也好、木器也好、竹器也好,制作的材料的物理性状是没有改变的,人类只是利用了自然材料进行了加工,他们的本质材料我们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铜器需要冶炼,但有些地方在自然界本身就有铜存在,只需融化铜材料即可。我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提出,作为人类“用火成就”的最早的证据,除了“陶器”,再也没有其他的器物可以胜出了。

那么种植业又怎么来认定呢?有人说“我这里很早就萌芽了农业”,如新月形地带。这个说法正不正确呢?还必须有过硬的证据。这个过硬的证据,就是人工培育出来的“种子”。种子的鉴定不是问题,专家们很容易分辨出自然种子和人工培育的种子。所以用“种子”这个硬性指标,就没有争议了。我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提出“种子”才是种植业存在的有效证据,没有种子存在,就不好证明原始农业的存在,尽管你那里也许真的很早就萌芽了农业,但没有种子作为证据,也就只好不能认定了。

3、“陶器”和“种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性器物

总之,“火”与“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陶器”和“种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性器物。“陶器”和“种子”是人类进入文明状态的硬性标准,而且是二者必备的双性标准。

对于文明,我以前在多篇文章中谈过,并且提出“陶器”和“种子”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第一标志和硬性指标的观点。

目前最早的种子是稻种。古栽培稻的稻种在湖南道县的玉蝉岩和江西万年的仙人洞(吊桶环)都有发现,现代栽培稻的稻种在湖南澧县的彭头山和河南淮水流域的舞阳贾湖都有发现,所以最早的种子是稻种。那个号称最早就有萌芽农业的新月形地带,到现在还没有能提供出最早的种子,而且那里的陶片也比中国湖南澧县玉蝉岩的陶片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的陶片晚了几千年,最早的文明产生在西亚的新月形地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石器、陶器、文字、城市或村庄、青铜器、铁器,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一系列成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但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全部。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可以对应地称它们为石器文化、陶器文化、文字文化、城市或村庄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等。在称这些东西为文明时,也只是人类文明状态在某个时期的一个标志而已,其实质还是文化。如陶器文明,说明这个时候人类在使用陶器;青铜文明,说明这个时候人类在使用青铜器。特别是文字,并不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因为很多的文明发展到很高级的程度,依然没有文字,但你不能说这样的人群没有进入文明吧?再如,玉器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钻石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你总不能说玉器是文明,钻石不是文明吧?

总之,使用什么器物是文化,主体器物可以作为文明状态的标称,但这种器物的使用还是文化。

五、人类的文明状态——主要划分标准是人的组织状态和生产生活方式

第一文明时代:也是人类的初级文明时代。进入第一文明时代的标志性器物是“陶器”和“种子”。

在第一文明时代早期,人类发明了陶器和稻种,种植业开始形成产业。这个时候人类还处于洞穴聚居阶段,如中国的玉蝉岩和仙人洞(吊桶环)。渔猎采集在经济部门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第一文明时代晚期,人类形成了村邑聚落文化。人类形成村邑聚落居住的经济基础是农业,所以第一文明时代晚期也可称成为农业文明时代。村庄是集中居住区,就是村落。邑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领地范围。

反映这个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字是“或”。“或”的本义是“域”,就是某群人拥有的一块不受侵犯的传统活动范围,这是一种传统习惯的划分,还没有明确设立边界,只是在村庄周围有环壕。环壕主要也是防备野兽攻击的。

第二文明时代:是人类的中级文明时代。这个时期,人类种植业是主业,手工业、畜牧业等经济部门也相继建立,人群之间的交换也成为常态。人类形成了城邑聚落,城市是中心,村邑是城市的附属。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为城邑聚落文明时代,即西方所谓“城邦时代”或中国古书所记载的“古国林立”时代。

反应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字是“國”。國的本意“城”。这个时期居住区的中心是城,比村庄大多了,有城市的功能划分。城四周早期是环壕,后来有环壕也有城垣,城垣后来又演变成了城墙。城墙是防卫设施。这个时候一般是一城一国,城和城之间建立联邦。

第三文明时代:是人类的高级文明时代。这个时期国家的地域性更加扩大,多城为一国,最后发展为统一的国家。这个时代就是国家文明时代。

反应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字是“国”,有统一的王,实行的是“封建制”或“郡县制”。统一的“王”是天下“共主”(天子)或“皇帝”(龙子),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国家。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也。

当今是现代文明时代。

黄饮冰2016年5月22日星期日于孝感。

【昨日回家,接受父亲教诲,嘱咐吾少操其他的心,实在要多思,则应专心于历史研究。吾父曰:“所谓历史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命在与不在自在天。思大罪已犯至天庭,诚不见责任主体被惩处之原因,则万事昭然也。然规矩和纪律却是为我辈所立。我等凡人,好好地过自己的生活为好,尽孝道守本分。”闻父言吾惶惶然。

夜思大儒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者,立的无非是一个“仁”字。“为生民立命”者,张扬的无非是一个“义”字。“为继往圣绝学”者,无非一个“忠”字。“为万世开太平”者,无非一个“孝”字。但古往学人书生,终究没有绕开“货与帝王家”的宿命。傲傲然或戚戚然,均归于此。吾不学也,归心于“孝”,侍奉老父之享天年。

秉父教,立后志。吾将至孝至诚,不惑生民。图强图新,积德广成。执着于中,孤诣文史。远尘世之萧筱,听琴台之高山流水,思杏坛之谆谆教导,吾从儒也。

故今日重回文明研究,心幽静于陋室,笔袅袅而出此文。】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首倡人类起源于中国说和中国是世界人种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即中国中心论,并把中国中心论系统化和理论化。研究成果汇集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一书(未出版)。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是大同思想网和博客中国开专栏作家。


相关内容

  • 初中历史与社会提纲
    人猿揖别 站立起来的祖先: ◆ 19世纪中,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研究挑战,高级动物是由低级动物发展进化而来的 ◆ 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叫史前时代 ◆ (一千多万年以前)东非大裂谷-------被迫下地.直立行走-------人类的进化道路- ...
  •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2
    第七讲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 口 典型案例 口 本章小结 口 关键概念 口 复习思考题 口 实训题 口 自测题 教学目的 认识工艺美术民俗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 ...
  • 中国传统图形与包装设计
    [摘 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结合了艺术的审美性与技术的实用性,越来越重要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的古代先民为当代视觉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如何设计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包装设计作品热潮正在兴起.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能够 ...
  • 论仰韶彩陶文化的艺术特征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 题目:浅析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课程:艺术设计概论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学号:13078406 姓名:郑欣 2014年8月 一.摘要: 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就是其出土的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 ...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彩陶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 旋纹彩陶罐 马家窑又称马家窑期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465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但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甚至在少量的夹砂陶上也饰彩,多为橙黄陶.施以浓墨式的黑彩,有时辅以少量白彩,形成 ...
  • 工艺美术考题
    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 釉下彩 ...
  •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 ...
  •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的发现使得20实际后半叶人类可以再分子水平上对生命进行干预.1.0 分 A. DNA结构和功能 B. 酵母菌人工染色体 C. 核糖核酸 D. 锌指蛋白 我的答案:A 2中国古代所有思想文化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全套)
    初一历史上复习提纲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