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众多的人口教案(精华版) - 范文中心

1.2众多的人口教案(精华版)

05/31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

比较法、小组讨论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人口数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请大家齐读这一行。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

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

核对计算结果后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的增长

(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860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85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85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

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解放后,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百年战乱结束,人民得解放进入了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时期,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间某些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1875万。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超过了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让两个小组就此问题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陈述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

(讲述)人是生产者,祖国的一切成就都是人民生产劳动的结晶。但同时人也是消费者,而且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而作为生产者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而且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内容,我国每年的新增财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人口数量过大,势必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增加沉重的负担,势必限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承转)那么人口应如何发展呢?我国是怎样做的呢?

请大家读P11页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生2.5亿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同时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80%,我国的粗文盲率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人数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三方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板书设计

众多的人口

●活动与探究

以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统计资料等途径取得当地(一个市、县或街道、乡等)的人口资料,试绘出近30年来当地人口增长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特点,并预测今后人口增长趋势(加快、放慢、平稳等)。

●备课资料

能力提高与反馈训练

1.填空

(1)我国有________亿人口(2000年),可谓世界第________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占世界的________。

(2)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就有________个。

(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其简称为________,其境内有我国著名的河流________。

(4)我国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其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

(1)人口增长越快,越能带动经济发展,因为人多力量大。

(2)人口增长越慢,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由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所以我国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4)人口的增长应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同经济发展相协调。

答案:1.(1)12.95 一 1/5

(2)9

(3)河南省 豫 黄河

(4)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1)× (2)× (3)× (4)√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1年3月28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艰苦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

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二、人口增长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了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三、家庭户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8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

四、总人口性别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

五、年龄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以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上常住的人。

3.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抽取602个调查小区进行了登记质量的抽样调查。抽查结果,人口漏登率为1.8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6.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

7.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8.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

现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 人口数(万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内蒙古自治区 2376

辽宁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龙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苏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江西省 4140

山东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广东省 8642

广西壮族自治区 4489

海南省 787

重庆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贵州省 3525

云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区 262

陕西省 3605 3471

甘肃省 2562

青海省 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25

香港特别行政区 678

澳门特别行政区 44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 22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250

注:

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5.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完)

中国可养活多少人

这是指“人口承载力”或“人口容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口容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关于中国人口的最大容量,经各方专家测算,结论均为16亿人,如超过18亿人,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破坏性影响。

人口知识简介

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人口学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还包括研究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诸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等分支学科。

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计划生育: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生育率(Fertility rate):按一定性别一定年龄计算的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供不应求数。

平均年龄(Mean age):根据各年龄组人数或比重所计算的、反映某一人群的代表性年龄水平的指标。平均年龄的数值取决于该人群最高年龄的水平和各年龄组人数的比重,通常以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平均年龄=(各年龄组的组中值×各年龄组人数)之和/人口总数。

年龄中位数(Median age):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也称中位年龄。可用来代表整个人口的年龄水平。

平均预期寿命:在一定的年龄别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确切年龄x岁后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简称平均寿命。0岁(即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表示一批人出生后平均一生可活的年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通常使用平均寿命一词,多指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

生命指数(Vital index):某一时期的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之比,或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即每死亡100人共出生多少人。

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在两年以上的时期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最常用计算方法是几何平均数法。

人口倍增时间(Time required for population to double):若人口按某一固定增长率增长,其总人数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调查:按照一定目的,采取科学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搜集有关人口方面的各项原始资料的活动。人口调查包括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人口统计调查。

人口动态:指人口数量、构成和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状态。包括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及其引起的人口自然增减情况;人口的迁入、迁出及其引起的人口机械增减情况和由此造成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年龄、性别和职业等构成的变化情况及其在地域分布上的反映。

人口地图:专题性地图。反映人口的分布、密度、分类、结构、迁移、变动的地图。可用点值法、分级统计图法、符号法、动线法绘成。常用于制订经济建设计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运输的设计以及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各项计划的参考。可分为普通人口图(如人口、民族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和专门性人口图(如工业人口分布图,侨民分布图,人口控制情况图等)。

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的变动。由于劳动就业、求学、婚姻等原因所形成的人口在国与国间、国内、城乡间、城市间、以及城市或地区内部迁徙移居的现象。

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人口统计:指在特定的期限内,人口及其变动的统计。主要内容有:人口数、人口的地区分布、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各种构成,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和婚姻状况等统计。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人口的经常登记和人口普查,经过整理分析,作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研究人口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用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表示。反映某一区域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乃至一个城市内某居住区或街坊)居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常作计划人口迁移、制订城乡规划以及其他同居民生活直接有关的各项计划和指标的参考或依据。

人口普查:指在统一的调查时间内,按照统一的调查内容和要求,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口(人口数量或人口构成等方面)进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人口普查资料是编制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和研究人口发展、变化等的重要依据。

人口出生率:指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一年内出生婴儿数(不包括死产)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一年内出生婴儿数/年平均人口数(‰)

它是人口自然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研究人口变动的重要依据。

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分科。研究人口的数量、构成的地理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是:研究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构成和分布的发展变化条件和特点;评价劳动资源,探讨劳动力的合理利用和部门分配;研究人口的地域移动和城镇人口聚集的规律。广义的人口地理学还包括居民点地理学(或称“聚落地理学”)。

人口死亡率:指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一年内死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

人口死亡率=一年内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它反映人民的健康和医疗水平,是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因素和研究人口变动情况的重要依据。

人口理论:预测人口增长趋势的学术观点。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近200年来,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于人口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许多人口理论。最主要的有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人口论、马寅初“新人口论”、适度人口论和人口循环论等。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1798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他的论文为《人口法则随笔:它对社会进步的潜在影响》。他在论文中指出:人口增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而生产资料的增长是按算术级数进行的。所以生产资料的增长越来越落后于人口增长;为了限制人口增长,疾病、战争、灾荒等都是合理手段,即“积极抑制”,后来又提出“道德抑制”手段,即节制生育。与马尔萨斯持相同观点的人被称作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其人数有增长趋势。他们认为人口压力造成的灾难的严重程度恐怕连马尔萨斯本人也预料不到,人口问题即使到下世纪达到稳定时期也不会彻底解决,认为人口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强有力的控制人口政策和其他有关措施。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学者的批评,其主要观点是:关于粮食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由于土地的大量开垦、良种的推广和各种肥料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粮食也可按指数增长;马尔萨斯抛开了人口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认为人民贫困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革,而是仅仅通过节制生育就能达到的。这些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的人口论认为,人有两重性。人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消费生活资料;人作为生产者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年龄条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为消费者,不能作为生产者;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残废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难成为生产者;再次,人作为生产者要占有或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此外,作为生产者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所以人口增长要与物质资料增长相适应,如果做到这点,无论是人口多,还是人口少,都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如果人口增长大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过剩人口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将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这将加重社会负担;如人口增长慢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生产资料将无法与人口相结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样会影响生产发展。所谓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并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长速度。马克思认为,通过人口自我调节,人类完全能够使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相统一。

适度人口论是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坎南提倡下发展起来的,其代表著作有法国学者索维的《人口通论》等。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不足,劳动力和生产专业化发展困难,社会不可能因为合理分工而获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但人

口过剩对资源压力大,人均收入下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适度人口是较为理想的人口规模。所以适度人口理论致力于追求一定资源、技术水平和资本设备条件下,使商品和劳动实际收入最高的一定数量的人口。我国宋健等人利用适度人口论,通过我国耕地、草原和水域现状及未来可能达到的产量,根据每人每天需要消耗的2272千卡热量,预测了三个适当人口方案:第一,如果使我国人民能获得必需的营养,人口不能超过10亿。第二,按法国目前的消费水平,适度人口为7.5亿;按美国目前的标准,人口为7亿。此外,宋以成还从我国淡水资源的丰度,探讨了我国现代化后所养育的最高人口数。适度人口论的不足之处是忽略了人口的质量因素。

人口循环论又称“人口过渡论”或“人口转换论”。1929年桑普森提出,1940年以后又为诺特斯坦所发展。该理论认为,人口自然增长是由死亡率和出生率两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人口增长的一般过程分人口低增长、人口膨胀、人口控制三个阶段。中世纪以前,人口出生率很高,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抗衡自然的能力不高,灾害、瘟疫、战争使人口死亡率保持很高,结果人口增长率低;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迅速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口迅速增长;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相应下降,人口增长势头有所下降,与第一阶段有某些相似之处,故称为“人循环”。如英国1980年人口出生率为11.8X,死亡率为11.7X,净增率为0.1X,出现接近稳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循环论对研究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未来人口有一定参考价值。

新人口论是本世纪50年代初由马寅初先生提出的,他通过5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必须与工农业生产增长相适应。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与轻工业争原料,从而使农、轻、重出现不良循环,最后的结论是控制人口规模。

人口自然构成:指不同自然特征的人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和人口的性别构成两种类型。人口年龄构成又称人口的年龄结构。在人口研究特别是城市人口研究和城市规划工作中,一般将人口分为5组,即托幼年龄人口、小学年龄人口、中学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年龄人口。各种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便是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年龄构成常用人口年龄构成分析图表示。它是用坐标形式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年龄构成情况的。纵轴代表人口年龄,一般分为0~10岁、10~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70~80岁、80~90岁、90~100岁等10个年龄组。横轴代表男女性别,表示各年龄组合分别占男、女性别总人口的百分数。人口年龄对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有深刻影响:①根据人口年龄构成资料可分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及其潜力,并能根据不同年龄人口的增长趋势估算远期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如低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表示未来劳动力资源丰富,反之,如果低年龄人口比重低于正常情况,预示未

来劳动力资源紧张。②根据人口年龄构成可合理确定城市和地方的人口劳动构成。一个时期地区劳动力的安排不得超过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③有助于合理确定和规划幼托、学校和其他生活、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模和数量。④为人口自然增长趋势分析提供依据。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不同年龄组的人口在人口年龄构成分析图中至下而上移动。根据这种趋势便可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如果一个人口年龄构成分析图(又称人口百岁图或人口年龄金字塔)中,低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过大,预示未来人口增长迅速;如果低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过小,则预示未来人口增长缓慢。人口的性别构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统计中男、女性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指标是性别比例,它是指100名女性与男性人口的比值。性别比例在不同国家也有差异。不发达国家,儿童死亡率高,由于生育和医疗条件较差,婴儿往往伴随母亲死亡,结果男子的平均寿命高于女子,所以男性多于女性。在发达国家,由于男子死亡率高,男子平均寿命低于女性,所以男性少于女性,人口的性别构成对社会有深刻影响。如果性别比例正常,预示人口出生和人口增长将循既定的规律。如果性别比例不正常,无论男性过多女性过少,还是女性过多男性过少,都影响到婚姻家庭的正常组合,进而影响到人口出生和人口的增长率。此外,人口年龄构成还影响到社会风气、道德规范。在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国家或地区,上述问题存在较多。

人口素质:指人口的质量特征。包括人口体质和人口文化素质两个方面。人口体质指人口健康状况。人口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的福利状况有关系。对健康水平的衡量有多种标准:①营养状况。②婴儿死亡率。③平均寿命。

人口文化素质指人口受教育状况和与此有关的人口的生产经验和技能。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有多种:①用每一千人口中大学毕业人口数表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学毕业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大学毕业人口少。②用文盲率表示。人口的文化素质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盲率呈反比例。经济发达地区文盲率低,经济落后地区文盲率高。如我国12岁及12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率,北京、天津、上海分别为14%、17%和16%,而云南、贵州、甘肃分别高达49%、47%和48%,而西藏自治区则达73%。③每一千人口中技术人员数表示。技术人员分布与工业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凡工业基地、国家重点开发区,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都比较高。据1985年统计,全国工程技术人员约156万,其中近一半左右分布在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

人口,尤其是经济人口,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人口的素质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素质高可促进生产发展,人口素质低则限制生产发展。经济落后地区开发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区域人口素质的状况。

人口城乡构成:指城市和乡村的人口组合和数量比例。它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化的函数。随着工业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乡人口构成不断发生变化。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将人口城乡结构分三种类型:①乡村人口大于城市人口的国家,其特征是城镇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比重在70%以上。这些国家大多是不发达国家。其中城镇人口比重最低的有非洲的莱索托,城镇人口仅占3%,此外布隆迪、卢旺达和不丹等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也仅有4%左右。②城乡人口大致相等的国家。其特征是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乡村人口比重在70%~30%之间。这类国家情况较复杂。既包括苏联、东欧国家,也包括南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既包括瑞士、挪威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北非、西亚、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③城市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国家。其特征是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乡村人口比重在30%以下。这类国家包括西欧、北美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以及温带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此外,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特别迅速的科威特、以色列、黎巴嫩、委内瑞拉也跃入这一行列。

我国人口城乡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①城镇人口密集区(区位商数大于4)。属于此类的有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为124人。②比较密集区(区位商数在1~4之间)。属于此类的有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城镇人口的平均密度为36人。③比较稀疏区(区位商数在0.1~1之间)。属于此类的有内蒙古、广西、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6省区,城镇人口平均密度为5人。④稀疏区(区位商数小于0.1)。属于此类的有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城镇人口平均密度在1人以下。我国城镇人口分布有4个趋向:趋向沿海、沿江;趋向陆上交通枢纽;趋向自然条件优越的农业区;趋向正在开发的工矿区。

影响人口城乡构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影响外,还受区域历史状况、自然环境和国家人口迁移政策的影响。

人口年龄构成:又称“人口年龄结构”。在人口研究特别是城市人口研究和城市规划工作中,一般将人口分为托幼年龄、小学年龄、中学年龄、劳动年龄、老年人年龄等几个年龄组;各年龄组人口数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年龄构成。城市人口年龄构成资料,对分析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及其潜力,估算远景劳动资源的数量;为确定今后城市人口劳动构成,分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估算远景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为规划幼托、学校等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都有重要意义。

人口劳动构成:又称“人口劳动结构”。一般指城市人口中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广义上也包括:城市中非农业人口

与劳动人口的比例,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人口职业构成等。是城市人口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拟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

人口性别构成: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人口统计中,男、女性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口职业构成:国家或地区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城市中,也即各部门(如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行政机关等)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机械增长,主要受国民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与城市性质、规模、发展阶段和城市的劳动资源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又称“人口净增率”。指一国或地区(城市),年净增人数与总人口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或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它是反映人口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自然增减情况的一项指标。较长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资料可以用来表示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规律。

人口年龄构成分析图:又称“人口百岁图”“人口年龄金字塔”。按照人口统计的数字,用坐标形式(纵轴代表人口年龄,横轴分别代表男、女性别的人数)实而形象地反映一个城市(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的情况。

人口问题:指因人口数量过多而对各种自然资源、能源以及环境构成压力,甚而造成各种耗竭及污染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直接威胁人类的继续生存。在人类影响环境的各种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和根本的,因为在人口较少和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时期,社会的物质和文化要求较低,地球的生态系统能自净人类生活和生产所排出的废弃物,因而不存在环境的污染问题,更不存在资源的耗竭问题。综观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一方面是要开辟更多土地提供生活空间,而更严重的是为提供更多粮食而增加对耕地的压力。在有限土地可供开辟的情况下,化肥和农药将大量使用,从而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壤退化,最终导致粮食减产。②对木材、矿物资源的压力。③对能源生产的压力。④对城市生活环境的压力,其中包括用水需求、交通、住房环境、各种城市污染等。⑤对大气层以及气候的影响。因生活、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燃烧过程的增加,使排

入大气的有害或潜在有害气体持续增加,从而导致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放录像片段:密集的人流和车流)

(讲述)看着这人头遄动的画面,大家回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口呢?(12.95亿)这众多的人口在我国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分布。

[讲授新课]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人口密度这个概念。

(提问,学生回答)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内每平方千米的平均人口数。 请大家计算一下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计算:12.95亿人÷960万km2=134人/km2,这一数字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三倍多,说明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世界上共有四大人口稠密区(指图讲述),它们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东北部。这些地区大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工农业比较发达。

(承转)那么我国的人口是否也分布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中、东部地区呢?

(活动)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有什么特点?以哪条线为界?

2.找出江苏、山东、新疆和西藏四省区的人口数和面积数,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

3.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省的人口密度的大小,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东西差异。

(提问读图、计算、比较结果、归纳总结)中国人口的分布,东南多,西北少。东南沿海各省的平原地区,每平方千米达500~600人,而西部地区平均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50人以下。东、西部大体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县划一直线为界。此线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的,因此又称“胡焕庸线”。自胡先生提出此线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且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的人口分布格局更加显著。此线东南部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以上;此线以西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57%,但人口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6%。

(补充)我国四大人口稠密区,列出比较表格,然后指图讲述。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大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从上、中游带来的巨量泥沙,逐渐向东冲积而成;同时与山前倾斜平原连接。土层深厚,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暖温带为主的气候,垦殖历史悠久,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千里中原,历来是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至今工农业生产发达,铁路纵横,是我国的经济荟萃之地,分布着一系列大城市,因此容纳了巨量的人口。

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下游平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垦殖,到盛唐之际即已成为我国经济最繁华的地区。该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原上河湖密布,一直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长江中游平原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该区域为中亚热带气候,地势低平、堤垸纵横、湖沼密布、港汊交织、耕恳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飞速发展。

四川盆地从西向东分为三部分,即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全境为亚热带暖湿气候,发育了肥沃的富含磷、钾的紫色土。远在公元前200年,蜀郡守李冰父子就率众在成都平原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使“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旱涝保收,至今仍是我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上述四大区总人口418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7%,面积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6.97%。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小的人口密集区,例如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平原、河南省南阳盆地等,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我国东部人口众多。

(承转)为什么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呢?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通过刚才我国四大人口密集区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我国东部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发展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加之东部地区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所以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地势高亢,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耕地少,气候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沙漠、草原,加之西部工商业落后,交通不便,城镇少,因此西部人口稀疏。东部的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承转)是不是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应该把东部地区的人口采取措施迁往西部呢?

(活动)请大家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看P14图1.13)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以及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西部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针对西部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经济滞后的状况,国家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宏大战略,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西部经济的腾飞,必将吸引东部的人口流向西部,去寻找更好的机遇,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西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人口分布特点

●活动与探究

查阅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本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备课资料

知识要点与检测

能力提高与反馈训练

1.填空

(1)人口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人口的分布大体以________省的________到________省的________一线为界,以东南人口________,以西北人口________。

(3)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________人/km2。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________人/km2,我国是世界的________倍多。

2.读a、b、c、d四省区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1)________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其简称是________,省会是________。

(2)________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其简称为________或________,省会是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相邻。

(3)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________,其简称________。

(4)________是我国人口总数居第二位的省,省会是________。

3.读下图回答:

(1)该省是________省,简称是________,省会是________。

(2)该省的面积为10.26 万km2,人口7438万,该省的人口密度是________。

答案:1.(1)单位面积(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数

(2)黑龙江 黑河 云南 腾冲 稠密 稀疏

(3)130多 43 3

2.(1)河南 豫 郑州

(2)云南 滇 云 昆明 缅甸 老挝 越南

(3)西藏自治区 藏

(4)山东 济南

3.(1)江苏 苏 南京

(2)675人/平方千米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4月2日公布的二OOO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第二号公报显示,目前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约为百分之二十八点一,比一九九O年人口普查百分之二十八点四的比重下降了零点三个百分点。

公报显示,过去十年间,广东省人口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七。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省份是黑龙江省,十年增长不到百分之五。

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中,有一半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和陕西省,其中广西省增长率最低,十年增长百分之六以上。

西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十年间增长幅度在百分之十九到百分之二十七之间。

统计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总人口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六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约为百分之十点三三。

过去三年间,绝大多数中部省份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南部沿海省份和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人口增长速度均为两位数,而且都相当于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关内容

  • 东南亚教案
    第七章 第二节东南亚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
  •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生命是宝贵的 第一课 生命的奥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 能力:通过认识生命的独特和可贵,初步培养学生 的比较能力,概括能力. 知识:知道人类源于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独特 ...
  •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案精华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热爱科学的情感. 3.了解太空蔬菜的变化和作用,初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 ...
  • 八大中国最美步行街
    八大中国最美步行街 1. 南京新街口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的中心区域,是一处著名的商业中心,有"中华第一商圈"的说法.新街口商圈核心区域为:东至洪武路.洪武北路,南至石鼓路.淮海路,西至王府大街.管家桥,北至长江路.华侨路. ...
  • 公务员考试申论对策题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申论对策题解题技巧 申论考试中,许多人都面临着对策的提出或验证对策的有效性这样的难题.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情可原的.一般来说,前面的概括题客观性比较强,只要能够分析透彻材料内容,就可以基本能够把握住答题的信息点.但对策题相对来说,具 ...
  • 家风家训征文
    家风,传承的美德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风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成为日 ...
  • 地理第二册印度
    地理第二册印度·教案示例 作者:中国教师 文章来源:中教育 点击数: 3772 更新时间: 2004-11-23 19:11:47 第二节 印 度 [教学目的] 一.知道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了解地形.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工 ...
  • 如果说这是化妆品学术界的"奥斯卡",雅姿就是今年的大赢家
    各家媒体的美容"种草"清单和"获奖"榜单年年大不同,精明的你当然会参考有份量的那一份.但如果要说权威性,被誉为美妆风向标的"COSME大赏"也许只能靠边站.这个行业大会,说是化妆品 ...
  •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岳麓版]
    16 丝绸之路的开辟 课标内容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 丝绸之路的开辟 1. 通过观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示意图><丝绸之路>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