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发展与展望修改 - 范文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发展与展望修改

06/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的发展与展望

——以淮海戏为例

摘要: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走进全球化的时代, 是一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非常激烈的时代,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其文化成果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 并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发展和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戏曲具有为平民百姓代言的大众品格, 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人民大众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 并且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兼具优谏精神、娱乐功能以及教育意义, 是活跃人民生活、实现上通下达的需要。淮海戏目前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灿烂花朵, ,实属可喜可贺!今天的社会急剧变革, 淮海戏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也面临着难题与困境。本文针对淮海戏以后的生存与发展方向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淮海戏 发展 对策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is entering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a cultural exchange, the impact of even the fierce conflict era, as the Chinese opera world,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heatrical system, is the mos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yle, style,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 Chinese opera has the endorsement of the public for the civilian character, is to understand China hundreds of years, thousands of years to people's live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ere, with excellent remonstrance spirit, educational, entertainment, a pass issu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needs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Huaihai active play -. hundred Chinese Opera garden a brilliant flowers, has been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s, it is gratifying! drastic changes in society today, Huaihai pla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herein are hereby Huaihai pla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urvival and elaborate.

Keywords: Huaihai drama 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一、绪论

近年来,诸多戏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戴了一个光鲜的荣誉帽子,也不是获得了护身符和保护伞。对于戏曲而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是价值层面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各个剧种重新审视、定位和发展的契机,是剧种及时抢救、留存珍贵文献影像资料、扩大自身影响的良机。戏曲从业人员应珍惜这次机遇,真正借助“非遗”保护的良机把戏曲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赋予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二、淮海戏发展现状

“打门头词”、“小戏”、“淮海小戏”、“淮海戏”是淮海戏在两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名称,代表着淮海戏的三个历史阶段。清乾隆十五年(1750)前后,淮海戏出现了“打门头词”的演唱形式。最初形态应是艺人站在客家门口乞讨卖唱,后“打门头词”逐步形成发展为坐唱。清光绪年间,在京、徽剧流入后,“小戏”一名相对“京戏大戏”而生,淮海戏形成戏曲。从“打门头词”到“小戏”是淮海戏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小戏由北向南传播,在流行区域上完成了由海向淮的扩张,在唱腔上也逐渐融合“淮”“海”两腔,成为名副其实的覆盖淮海地区的流行剧种。从“小戏”到“淮海小戏”是淮海戏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1954 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由江苏省文化局定名为“淮海戏”,从此淮海戏迎来其崭新的发展阶段。“文革”十年,淮海戏的发展被迫中断,“文革”后,淮海戏恢复发展,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淮海戏的正式定名至八十年代末可谓之淮海戏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的活跃和辉煌时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薄,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目前淮海戏发展现状很不乐观,许多老艺人相继离世或年逾古稀,传承出现了严重青黄不接状况。

为了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传承和发扬淮海戏这一古老剧种,同时活跃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淮海戏一代新人,尽快从“娃娃”抓起。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文明新事的现代淮海戏,在观众中产生很大影响。虽然发展和传承淮海戏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仍然要相信,只要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根据淮海戏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措施,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要求,坚持人才培养,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的淮海戏,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它的发展也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淮海戏发展前景

淮海戏继承并发展了多种戏曲的艺术精华。淮海戏源远流长,从文学剧本到舞台风貌,从音乐体制到演唱技巧,从人物化装到舞台布置,都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淮海戏的唱词结构,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以及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淮海戏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坚持并已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的新传统、新特色。这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有别于“话剧加唱式”的现代戏表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我们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淮海戏的剧目对市场来说就是产品, 产品数量多少、质量的好坏, 地区地域性特点的影响程度, 都决定着产品的销售情况, 集中力量, 选好题材、精心策划, 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艺术性、思想性以及观赏性俱佳的作品来, 可以使创作作品在文化传播市场上产生强大的攻势, 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 还要精心打造淮海戏的个性品牌, 显示地方戏曲的魅力以及风采, 突出淮海戏的特点和个性, 使淮海戏可以和其它艺术产品相竞争。有了品牌实力以后, 还要继续培养消费市场, 做好作品的销售, 只有做好作品的销售, 才能让淮海戏产品亲近和接近已远离戏曲的现代观众, 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重新认识淮海戏, 进而观赏、热爱以及消费淮海戏。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恢复和拓展淮海戏在城镇和乡村已日益退缩的活动空间, 更好地保存淮海戏在城镇和乡村较为活跃的演出市场和空间。

淮海戏文化的发展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当代的淮海戏工作者, 应当做一些符合时代精神的工作, 应当把繁荣淮海戏事业看成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一种历史使命, 应树立起全局发展的理念, 不为一时的私利所驱动, 把更多的精立放在基础、人才队伍以及建设软件和硬件的环境上, 从小事做起, 脚踏实地, 客观地反思和审视, 做些可行和务实的建设性工作, 只有巩固的基础, 淮海戏才可以走出困境。要具有充足的知识和创新的艺术, 大力做好有拓展性、科学性、务实性、建设性的艺术准备,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机遇来临的时候, 淮海戏一定会一鸣惊人, 佳作迭起, 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四、推广淮海戏的对策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将地方戏曲作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招牌,大力挖掘地方戏曲的经济价值,让地方戏曲为地方经济做贡献。但过分地强调地方戏曲在文化旅游方面的作用,一门心思揣摩游客的喜好,而忽视本土观众的要求,是得不偿失的。许多演出往往外人叫好,而当地群众却对其并不感冒。失去了本土根据地,地方戏不可能有发展,更谈不上振兴,淮海戏也一样。在走向全国成为吸引异方游客的文化盛宴之前,淮海戏首先是一种长期扎根于淮海地区的地方剧种。淮海戏的根在淮海地区,淮海戏的接受主体也在淮海地区,因此淮海戏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土。同时,淮海戏的创作与演出不能全以行政指令为标准,或以少数专家学者的评判为准绳,而应该充分尊重群众审美趣味,淮海戏的文化属性应该向民间向群众回归。立足本土,回归群众应成为淮海戏发展与振兴的首要指导思想。立足本地、回归群众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努力。内容上的回归主要指戏剧剧目的创作与编排上要让当地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习惯,不能一味地追求戏剧的深度与思想性。形式上的回归是指淮海戏的演出形式应如历史上的灵活多样,不能把剧院演出当成是唯一的舞台,要加强对农村与基层演出市场的关注。淮海戏走进城市剧院本是戏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淮海戏的成熟与繁盛有重要意义。但淮海戏却是以国营剧团的形式进入城市剧院的,自从进入以后,淮海戏就失去从城市辐射农村的动力,下基层演出大多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慰问演出。各职业剧团没有积极性去开拓农村市场,而剧院演出的高门票又将众多淮海戏爱好者挡在了门外。久而久之,淮海戏的群众基础自然被分化,尤其年青一代,从小根本就很少接触到淮海戏,哪还谈

得上兴趣与喜爱。所以淮海戏要想深入群众,应该采取不拘一格的演出形式,让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更容易接触到淮海戏,了解淮海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淮海戏作为扎根于淮海地区的地方剧种,有着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淮海戏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自身问题的存在,不知不觉走向了边缘。淮海戏所处的当今文化语境是:文化多元化,传统戏曲边缘化,戏曲的市场在萎缩;同时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但还是未能扭转戏曲式微的颓势。要想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发展和振兴淮海戏,淮海戏必须在反省自我的基础上采取有力的应对策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具体而言,淮海戏应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努力。首先,淮海戏要立足本土,回归群众,从容和形式两方面向地方群众回归。其次,淮海戏要注重培养观众,储备人才,为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培育坚实的文化土壤,储备优秀人才。再次,发展淮海戏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变管理体制,使淮海戏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只有如此,淮海戏才能在当今文化语境下走出困境,迎来复兴。

参考文献:

[1] 张溪, 王安顺. 振兴与发展淮海戏的思考[J].剧影月报,2003(4).

[2] 朱彬, 皇甫启彬. 淮海戏声腔构成及其发展[J].剧影月报,2002(3).

[3] 姜国贵. 谈淮海戏音乐唱腔的发展[J].剧影月报,2001(4).

[4] 张国居. 我对“唱”“做”的一点体会[J].戏文,2011(2).

[5] 李宏权. 谈谈戏曲配乐[J].中国音乐,2011(3).

[6] The Closet Drama and Performers’ Revisions in Traditional China[J]. Chinese Culture, Taipei, 1992(03).

[7] 汪人元. 京剧“样板戏”音乐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56.

[8] 陈辽. 也谈昆曲的保护和发展——有感于昆曲或联合国殊荣[J].剧影月报,2001(4).

[9] 金芝. 优势论——黄梅戏发展的历史经验[J],黄梅戏艺术,2011(1).

[10] Noel Barnard, Monumenta Serica[M]. England: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1958:37.

[11] 倪金雷, 高建立. 制约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对策[R].连云港

市第二届文化理论新研讨会征文,2011(7).

[12] 郭妍琳. 戏曲如何应对文化经济时代——戏曲的观众问题与市场策略探析

[J].艺术百家,2011(6).

[13] 张庚自. 中国舞台剧的现阶段. 张庚自选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24.

[14] 尤涅斯库. 戏剧经验谈[J].朱静, 译. 成都:外国戏剧,1983(4).

[15] 汪人元. 戏曲音乐的现代转换[J],艺术百家,1997(3).

[16]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86.

[17]廖奔. 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9.

[18]夏兰. 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00、101.

[19]张溪,王安顺. 浅议淮海戏唱腔的传承与创新[J].剧影月报,2007(2):53.

[20]张寿山,李殿明. 淮安特色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58.

[21]中国戏曲研究院. 戏曲音乐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22]赵鸣,刘守标,倪爱德等. 经典连云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3]江苏省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江苏戏曲志:淮海戏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45.

[24]江苏省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江苏戏曲志:淮阴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353-354.

[25]李渔. 闲情偶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6.

[26]朱林. 百丑图——淮海戏名丑杨云发[J].上海戏剧,1999(3):52.

[27]李敬民. 论音乐文化的过渡与融合—以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的基本特质.[J].2006,(04).

[28]朱守和. 连云港民歌[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

[29]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 中心,1992:846.

[30]程芳银. 宿迁特色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17.

致 谢

大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感受颇深,收获丰厚。经过将近几个月的时间,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告一段落了。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

选题、资料查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借此机会我向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向在论文写作中给予我悉心关怀、鼓励和指导的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老师执着忘我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受益匪浅,并终身难忘。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他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我,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我。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舞。正是老师的热忱鼓舞与无私帮助,我的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谢谢老师!

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们,他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珍贵的建议,启发了我的创作的灵感。在这里表达深深的谢意。

最后,对评审论文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内容

  • 文化遗产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化遗产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化遗产学概说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遗产学 一.定义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研究文化遗产的界定.分类.价值评估与传承和保护方法的学问. 三.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和视 文化遗产学的视角 文化遗产学旨在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 ...
  • [新提醒]猴年春节假期,上海最强玩乐指南在这里!
    [兜魔都]猴年春节假期,上海最强玩乐指南在这里![复制链接] MaLgiCe紫荆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 关注 注册申友 Lv5 粉丝 6 注册时间 2015-12-15 最后登录 2016-2-1 主题 24 帖子 207 金币 348 TA ...
  • 璀璨的元曲
    璀璨的元曲 元曲是指元代北曲杂剧和散曲,不含南曲系统的南戏和散曲.由于元曲研究以杂剧为要.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继唐诗.宋 ...
  • 许昌市"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许昌市"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孔德慧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以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为 ...
  • 古城保护:苏州写给未来的"情书"
    没 有 古城,苏州便不是苏州. 然而,古城保护面临挑战.如何化解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的摩擦,留住古城个性与风貌,苏州一直在探寻平衡点. [旧而不废,在使用中刷新"苏式符号"] 昆曲悠扬,碧螺飘香,是联萼坊给人的第一印象.这 ...
  • 潜山弹腔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两次实地采风,详细记录了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许家畈弹腔班的生存状况.从而与史料记录中的弹腔形成对比,尝试找出当下弹腔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 ...
  • 汤显祖不只有[牡丹亭] 其文学家身份有待发现
    作者:邵岭 发布时间:2016-03-04 10:33:53 来源:文汇报 字体: 大  |  中  |  小 昆曲 <牡丹亭> 剧照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除了其戏曲代表作"临川四梦"将被完整搬上舞台 ...
  • 从地方戏曲到国家艺术
    潮剧在泰国的遭际为移民族群艺术的典型个案.泰国是东南亚建国最早且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独立国家.长期以来,移民泰国的华人族群与所在国社会保持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泰国潮剧不仅是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及地域特色文化.呈现其内在情 ...
  •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一.先秦 1.<尧典> <尚书>:<书>.<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 ...
  • 山东音乐文化特色
    山东音乐文化特色 乡音乡情谱乡韵 山东原野板胡曲的风格及独奏曲板胡 ,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于 1 94 7年把板胡搬上独奏舞台以前 ,这一乐器历来只为戏曲伴奏 ,而不是一件独奏乐器.一种乐器成为独奏乐器 ,是与它是否具有表现宽广音域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