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三角恒等变换 - 范文中心

高一数学三角恒等变换

06/01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一、课标要求: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

1.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2.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3.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 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 2. 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

3.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 4.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约3课时 3.2简单的恒等变换 约3课时 复习 约2课时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一、课标要求: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通过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本节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和差公式的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倍角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 2.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启发式教学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cos 45=

,cos30=,由此我们能否得到

cos15 =cos (45 -30 )=? 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 -cos30 呢?

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1,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

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cos (α-β)与cos α、

cos β、sin α、sin β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cos(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认识

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

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展示多媒体课件

比较用几何知识和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与便利之处. 思考:cos (α+β)=? ,cos (α+β)=cos ⎡⎣α-(-β)⎤⎦,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cos (α+β)=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三)例题讲解

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cos75 =cos (

45 +30 )=cos 45 cos30 -sin 45 sin30 =

c (

o s -45

1=21

⨯2

c o s 1 5=

)3=0

c o s 45 +c o s 30

s i 2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

cos15 =cos (60 -45 ),要学会灵活运用.

例2、已知sin α=

45⎛π⎫

,α∈ , π⎪,cos β=-, β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 513⎝2⎭

34⎛π⎫解:因为α∈ , π⎪,sin α=

由此得cos α===-

55⎝2⎭125又因为cos β=-

, 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sin β===-

1313所以cos(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 -

33⎛3⎫⎛5⎫4⎛12⎫

+⨯-=-⎪ ⎪

51351365⎝⎭⎝⎭⎝⎭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五)作业:P 150. T 1-T 2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

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研讨式教学 四、教学设想:

(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这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下面大家思考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 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

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和正切公式.

⎡⎛π⎤⎡π⎤⎫⎛π⎫⎛π⎫

sin (α+β)=cos ⎢-(α+β)⎥=cos ⎢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2⎦⎭⎝2⎭⎝2⎭⎣⎝2⎦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sin (α-β)=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 (学生动手)

tan (α+β)=

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 =

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tan α、tan β的形式呢?(分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 αcos β,得到tan (α+β)=

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

注意:α+β≠

π

2

+k π, α≠

π

2

+k π, β≠

π

2

+k π(k ∈z )

以上我们得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能否推倒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

tan α+tan (-β)tan α-tan β

tan (α-β)=tan ⎡α+-β==⎤()⎣⎦1-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注意:α+β≠

π

2

+k π, α≠

π

2

+k π, β≠

π

2

+k π(k ∈z ) .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sin α=-, 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3

5

π⎫⎛π⎫⎛π⎫⎛

-α⎪,cos +α⎪, tan α-⎪的值.

4⎭⎝4⎭⎝4⎭⎝

43解:因为sin α=-

, α是第四象限角,得cos α==,

553

sin α3

tan α===- ,

4cos α45

-

于是有

sin

ππ4⎛3⎫⎛π⎫

-α⎪=sin cos α-cos sin α=- -⎪=

44252⎝5⎭

10⎝4⎭

ππ4⎛3⎫⎛π⎫

cos +α⎪=cos cos α-sin sin α=- -⎪=

44252⎝5⎭10⎝4⎭

两结果一样,我们能否用第一章知识证明?

3

--1

π⎫⎛=tan α-⎪==-7

4⎭1+tan αtan ⎛3⎫⎝1+ -⎪4⎝4⎭

tan α-tan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π

n i 72c o s 42c o s 72s n i 42-(1)、s

o s 20c o s 70s n i 20s n i 70-;(2)、c

;(3)、

1+tan15

1-tan15

解:分析:解此类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看题目当中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

i s 72o c s 42o c s 72n i s 42n7i s 2-42(1)、n

o s 20c o s 70n i s 20n i s 70(2)、c

c o s 20-70

n i 3s 0

==

(

(

- +

=)=)

=

1

; 2

c o s 900

=

1+n a 1t 5n a t 45 n a 1t 5

=(3)、

1-n a 1t 51n a t 45n a 1t 5-

+

=n a t 45(

15 +n a t 60

=)3

=

例3

x x

解: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

1⎫

x x =cos x -x =sin 30cos x -cos30sin x =30-x

)(⎪2⎪⎭

思考:

,我们是构造一个叫使它的正、余弦分

别等于

1. 2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作业:

1、 已知tan (α+β)=

32π⎫1π⎫⎛⎛

() , tan β-⎪=, 求tan α+⎪的值.2254⎭44⎭⎝⎝

2、 已知0

值.

π

4

3π⎛π⎫3⎛3π⎫5

求s ,cos -α⎪=,sin +β⎪=,n i

4⎝4⎭5⎝4⎭13

(α+β)的

§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

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研讨式教学 四、教学设想:

(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tan (α+β)=

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

我们由此能否得到sin 2α,cos 2α, tan 2α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β看成α即可), (二)公式推导:

sin 2α=sin (α+α)=sin αcos α+cos αsin α=2sin αcos α;

cos2α=cos (α+α)=cos αcos α-sin αsin α=cos 2α-sin 2α;

思考:把上述关于cos 2α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sin α或cos α形式的式子呢?

cos 2α=cos 2α-sin 2α=1-sin 2α-sin 2α=1-2sin 2α;

cos2α=cos 2α-sin 2α=cos 2α-(1-cos 2α) =2cos 2α-1.

tan 2α=tan (α+α)=

tan α+tan α2tan α

=.

1-tan αtan α1-tan 2α

注意:2α≠

π

2

+k π, α≠

π

2

+k π (k ∈z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sin 2α=解:由

5ππ

,

π

4

π

2

, 得

π

2

125, cos 2α===-. 又因为sin 2α

=1313于是sin 4α=2sin 2αcos 2α=2⨯

5⎛12⎫120

; ⨯ -⎪=-

13⎝13⎭169

2

120

sin 4α120⎛5⎫119

;tan 4α=. ==-cos 4α=1-2sin 22α=1-2⨯ ⎪=

119cos 4α119⎝13⎭169

169

-

例2、已知tan 2α=解:tan 2α=

1

, 求tan α的值. 3

2tan α12

=,由此得tan α+6tan α-1=0

2

1-tan α3

解得tan α=-2

tan α=-2

(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五)作业:

P 150. T 3-T 4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

一、课标要求:

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五、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讲授式教学 六、教学设想:

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们以习题课的形式讲解本节内容. 例1、试以cos α表示sin

2

α

2

,cos 2

α

2

, tan 2

2

α

2

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cos α=2cos 因为cos α=1-2sin 因为cos α=2cos

2

2

α

2

2

-1和cos α=1-2sin 2=

1-cos α

; 21+cos α

. 2

α

2

来做此题.

α

2

,可以得到sin

α

2

α

2

-1,可以得到cos 2

α

2

=

又因为tan 2α

2==1-cos α. 1+cos αcos 2

2sin 2α

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

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

例2、求证:

(1)、sin αcos β=1sin (α+β)+sin (α-β)⎤⎡; ⎣⎦2

(2)、sin θ+sin ϕ=2sin θ+ϕ

2cos θ-ϕ

2.

证明:(1)因为sin (α+β)和sin (α-β)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

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两式相加得2sin αcos β=sin (α+β)+sin (α-β); 即sin αcos β=1sin (α+β)+sin (α-β)⎤⎡; ⎣⎦2

(2)由(1)得sin (α+β)+sin (α-β)=2sin αcos β①;设α+β=θ, α-β=ϕ, 那么α=θ+ϕ

2, β=θ-ϕ

2.

把α, β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 θ+sin ϕ=2sin

思考:在例2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 θ+ϕ2cos θ-ϕ2.

例2 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

例3

、求函数y =sin x x 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y =sin x

x 这种形式我们在前面见过,

⎛1⎫π⎫⎛y =sin x +x =2 sin x +x =2sin x +⎪ ⎪, 2⎪3⎭⎝⎝⎭

所以,所求的周期T =2π

ω=2π,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点评:例3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y =A sin (ωx +ϕ)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

小结:此节虽只安排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作业:

P 157-P 158 T 1-T 4

《三角恒等变换》复习课(2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如何利用正、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与二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

二、知识与方法:

1. 11个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余弦的差角公式是其它公式的基础,由它出发,用-β代替β、π±β代替β、α=β等换元法可以推导出其它公式。你能根据下图回顾推导过程吗? 2

2.化简,要求使三角函数式成为最简:项数尽量少,名称尽量少,次数尽量底,分母尽量不含三角函数,根号内尽量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的求出值来;

3.求值,要注意象限角的范围、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之间联系与影响,较难的问题需要根据上三角函数值进一步缩小角的范围。

4.证明是利用恒等变换公式将等式的左边变同于右边,或右边变同于,或都将左右进行变换使其左右相等。

5. 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与方法,实际上是对三角函数式中的角、名、形的变换,即(1)找差异:角、名、形的差别;(2)建立联系:角的和差关系、倍半关系等,名、形之间可以用哪个公式联系起来;(3)变公式:在实际变换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公式加以变形后运用或逆用公式,如升、降幂公式, cos α= cosβcos (α-β)- sinβsin (α-β),1= sin2α+cos2α,

1+tan 300tan 450+tan 300==tan(450+300)等。 0001-tan 301-tan 45tan 30

例题

例1 已知sin (α+β)=

21tan α,sin (α-β)=,求的值。 35tan β

例2求值:cos24°﹣sin6°﹣cos72°

1222231;(2)sin αsin β+cosαcos β-cos2αcos2β。 -2sin 200sin 700例3 化简(1)

例4 设为锐角,且3sin 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求证:α+2β=π。 2

例5 如图所示,某村欲修建一横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水渠,为降低成本,必须尽量减少水与水渠壁的接触面。若水渠断面面积设计为定值m ,渠深8米。则水渠壁的倾角α应为多少时,方能使修建的成本最低?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作出横断面的图形,要减少水与水渠壁的接触面只要使水与水渠断面周长最小,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将倾角为α和横断面的周长L 之间建立函数关系,求函数 B C 的最小值


相关内容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目录
    必修一(高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2.1 指数 ...
  • 分析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变换
    2013年第2期1盟盐翌坚竺坚L. 分析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变换 ■何庆文 摘要:三角函数变换就是利用三角函数公式把三角式从一种形态变换为另外一种形式,三角函数的变换具备多向性.不定性,因此,在变换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本文就根据实际例子来对 ...
  • 空间数据误差校正
    摘 要 主要介绍了图形输入过程中引起误差的原因.误差校正的原理及一些常用的误差校正方法,特别是在MAPGIS 中应用的分块误差校正方法,实践表明效果很好,最后还简要地介绍了图形精度的评价. 关键词 数字化,控制点,误差校正,数据精度. 中图 ...
  •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知识总结 必修一 一.集合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 ...
  • "变幻能测"的三角板
    三角板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 以三角板为道具,以学生常见.熟悉的几何图形为载体,并辅之以平移.旋转等变换手段的问题, 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空间,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能力以及运动变化.分类讨论思想等 ...
  • 高一数学组集体备课[20XX年5月21日]
    高一数学组集体备课 时间:2014年5月21日 周三 发言人:王芳 参加人员:董主任及高一数学组全体成员 具体过程: 一.上周总结 1.各班进度交流:进度基本一致 2.近期学情交流及对策::主要问题集中学生的重要题型遗忘比较大, 对策:每周 ...
  • 高一数学上学期月考
    郑州新东中学2010--2011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 (数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sin600°的值是( ) 113 3 A. 2 B. -2 C. 2 D. -2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模为0的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
  • 金外七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金外 七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第 二 学 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有 ( ) A. x +y = 5 B.3x +y 2 =1 C.xy = 3 D. 1x + y =2 二OO 七学年度 2. ...
  •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像性质
    y=Asin(ωx+φ)+B 一.图像变换(平移时: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A :(振幅变换)上下伸缩--A >1伸A <1缩 B :(上下变换)上下移动--(上加下减) ω:(周期变换)左右伸缩--ω>1缩ω<1伸( ...
  • [线性代数.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__12208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积分变换 英文名称: Lineay Algebra Integral Transforms 课程总学时: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