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论文 - 范文中心

数学之美论文

01/17

学之美论文

题目: 数学之美 美在古诗词

——谈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姓名:吴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系 学号:1011551)

摘要:很多人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的皇冠,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数学有它另一面的风采。本文没有从技术层面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着眼于我国古代语言艺术中的数学影踪,发掘和体会其中的巧妙与智慧之处,充分展示出数学之美! 关键词:成语、古诗词、语言文化、完美结合、数字妙用

所谓先秦文化,魏晋风范,临安风骨,唐宋遗风,明清志异,中国的古代文化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数学的身影。这些神奇的数字,或者是由此而转化的各种数学题目,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有可能,聪明的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深奥智慧,擅用数学与语言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流传千古的绝句!下面就由本文作者,做一次您的导游,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数学的影踪,带您共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1、成语里的数学运用

成语是语言里的“大族”。在汉语丰富多彩的成语海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用数字构成的成语。从其形式结构来看,四字格的短语形式居多。其中两个数字一般是分别镶嵌在成语的下、三位置上。例如:“三言两语”、“千呼万唤”(联合结构) ,“一字千金”、“千虑一得”(主谓结构) ,“一泻千里”、“一掷百万”(动宾结构) 等。

上述类型成语中的两个数字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类:

1、数目相同,描述强调。如“一唱一和”、“十全十美”。

2、数目相近,语义联贯。如“五湖四海”、“七上八下”。

3、数目成倍,对比泛指。如“一麟半爪”、“五风十雨”。

4、数目悬殊,夸张突出。如“九牛一毛”、“挂一漏万”。

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但运用在成语中的数词并不完全是代表它所指事物的确数,往往只是一般的虚指。例如“一树百获”中的“一”可以理解为“一次”,而“百”呢,就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一百次”。它并非实指种植一次收获一百次,而是虚指可以有很多的收获,以此来比喻培养人才可以长期收益。成语中的数字大多属于此类,如“韦编三绝、四分五裂、七情六欲、八面威风、十全十美、百思不解、千变万化”等。但是有些古代沿习

下来的成语中数字是实指的,例如:“八仙过海”是八个神仙过海,“三气周瑜”是气了三次,“六出祁山”是六次山出兵。这些数词都是实指,一眼就可以看清。有一些成语中的数词,原来是实指,以后才演变为虚指。如“六韬三略”中的《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名,原系实指几部兵书,后来则用“六韬三略”泛指所有的兵书、兵法,“六”、“三”也就变成了虚指。再如“十室九空”,原意是说十户人家九户空,后世则用来形容人民遭到灾祸和压榨后贫困、死亡、流离失所的凄凉景况。“十”、“九”也变成了虚指。

2、数学给诗增韵味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词,在优秀诗人的驱遣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雷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数”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文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恰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请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长,再写到凄切哀怒情感之悲,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的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出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数字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舶东吴万里船”。首句写“两个”黄鹂,从“点”着墨,先写近景;二句写“一行”白鹭,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而柳宗元诗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上下左右数字的搭配都是绝对对称的,这是一种形式美和外在美。

3、对联诗歌中的数学题

1、据说清乾隆曾经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到京城。有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乾隆看到了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2、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3、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4、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 斗。得[(2x -1)×2-1]×2-1=0,解得x =7/8。

5、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

(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6、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12/9×1000-999)÷(12/9-4/7)=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梨的总价: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4/7×343=196(文)

7、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

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 人。则得方程: 4x+4=8x -8

解:

x =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8、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解各层倍数和:1+2+4+8+16+32+64=127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

3、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学之美,玄哲妙理,光彩异样。中国古代语言艺术恰似一条绵长绚烂的丝绸锦帛,数学之美亦如那丝帛之上鬼斧神工的点睛之笔。二者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文理并存,既让人领略了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又使人体会到了数学妙用的渗透力。我们泱泱中华的魅力文化,闪耀着数学的魅力,在千世万载的流传中,会使后人铭记。待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闲居散座于夜影孤灯下,亦会暗暗惊诧于那字里行间的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妙用古诗词,巧解数学味》作者: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钟珍玖

《中学生数学》2004年20期《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作者:童晓明 《教育学刊》2010年2期《语文中的数学知识》 作者:董鸿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22期《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作者:林玲


相关内容

  • 数学之美课堂论文
    论数学之美 班级:工商1110班 学号:20113463 姓名:魏林杰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概念会有所发展,分类也不相同,但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最简洁的文字 ...
  •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
    分类号 密 级 编 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题 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 学 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 级: 2011级物理(2)班 作者姓名: 杨晶晶 指导教师: 路飞平 提交日期: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 ...
  • 复变函数论文
    复变函数的精确之美 --学习复变的感想 对于理科类学科的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概念的清晰程度.因为所有的推导.证明以及应用,归根结底都是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因此只有将相关概念真正理解同时牢记于心,才可以真正地走进一门学科,真 ...
  •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学生: 学号: 通过选修宝石文化鉴赏我了解了,在我国,玉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涵义.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可以说玉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 ...
  • 音乐中的物理
    音乐中的物理 一.表观联系 首先,我想先从表观和感性的角度谈一谈物理与音乐的联系. 从美学角度谈起.音乐之美在于每一个音符(不论单音还是和弦)都让人感到快感.艺术家们就是利用这一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旋律中,让人们在音符的跳动中或喜或悲.单纯分 ...
  •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中学阶段是数学知识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阶段,也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困扰,面临失去信心的阶段.如何让学生重新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和谐:爱:灵动课堂:数 ...
  • 试卷作文和诗歌分析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15年备考 高考作文依然押在材料作文上,分清类别好下笔 第一:依才行文,就事论事(适合新闻时事类的材料)如2013 年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 ...
  • 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
    FieIdfor Young日墨墨四学苑新声 作者认为:"除去迷信的一面后,风水学反映着科学的宇宙观,大到一个都城,小到一间房屋,从方位到空间布局,都是一个微缩的世界". 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 ■项之圆 重庆吊脚楼 山 ...
  • 12.桥之美答案
    桥之美答案: 夯实基础: 3.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 ...
  • 如果说这是化妆品学术界的"奥斯卡",雅姿就是今年的大赢家
    各家媒体的美容"种草"清单和"获奖"榜单年年大不同,精明的你当然会参考有份量的那一份.但如果要说权威性,被誉为美妆风向标的"COSME大赏"也许只能靠边站.这个行业大会,说是化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