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 范文中心

郑振铎: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05/19

郑振铎(1898—1958),祖籍福建长乐,号西谛,又写作C、T,笔名郭源新,其藏书题识常署名为纫秋居士、幽芳阁主、幽芳居士、幼舫等。郑振铎的活动交往大多在文学界与藏书圈。数十年来,学界研究聚焦于作为作家、编辑、藏书家的郑振铎,但他对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仍未得到充分的挖掘。

直接与闻图书馆建设筹划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图书馆建设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清理了反动、淫秽的书刊,增加了马列主义和经典著作,改变了图书馆的藏书成分,同时也加强了党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

在对各图书馆的接收中,郑振铎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站在建设国家图书馆的高度给予关心和指导。尤其是对北平图书馆的接收,他从该馆领导班子的配备到各项重要规划,都直接与闻,凡有接收捐献或收购到的重要善本,都优先转给北图庋藏。当时,上海还没有一个大型的公立图书馆和博物馆。他非常着急,多方呼吁。1951年4月,他在致端毅(当时的华东文物处副处长)的信中说:“此事必须早日办,上海市实在不可一日无图书馆、博物馆也。”后来,他多次到上海视察、商量、督促。1952年3月,上海正式建立了图书馆和博物馆。他又给陈毅市长等人写信,推荐可以发挥一技之长的人士,其中有“邃于版本目录之学”的瞿济苍、瞿凤起两兄弟。1950年,他领导成立了图书分类法工作小组,参加者有于光远、王重民、向达等人,甚至革命前辈徐特立也被他请来参加了座谈,几经努力,制订出新中国第一部比较科学的图书分类法。1954年,他亲自主持了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并主讲“中国古典文学的宣传”,此外,还邀请冯雪峰、傅青华、何干之、袁翰青等名家去讲课。

为发挥专业刊物导向作用,1950年1月,他主持创办了《文物参考资料》月刊,并在该杂志上开辟“图书馆专栏”。1955年,他创办了《图书馆工作》双月刊,扩大了图书馆的宣传阵地。他辛勤地做着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九载辛勤筹划忙”,“规划苦君常不眠”,他的同事王冶秋所写的悼念诗句正是他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

明确图书馆职能定位

郑振铎认为图书馆的职能就在于充分发挥藏书的作用,藏而不用,那就失去了价值。他常常对人说:“图书馆的书是要读、要用的。从前的藏书楼,像宁波范氏天一阁,只是藏书而已。不要说外边的人,连范氏的子孙们也只许每年在晒书时候才和书见面一次,实在太可惜啦。”他多次指出:“有书而不加整理,不给人使用,不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让它们为科学研究服务,那就是把持资料、垄断学术的霸道行为。”他十分重视图书整理工作。他在《谈整书》一文中提到:“有一个督促加速整理的办法,凡新书没有整理好的,暂时停止买古旧书,外文书刊没有整理好的,暂时停止买外文书刊。等到把旧的整理好了,才能买新的。否则越积越多,何年何月才能清理完毕呢?再者旧的没有整理好,特别像古旧书之类,也没有法子再去购买,因为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这些书。”

他强调要认真对待图书资源的共享问题。他在《谈分书》一文中说道:“把自己所不需要的或不合用的书报,分配给了别的图书馆,那是功德无量的事,那是毫无私心的光明磊落的事。书是天下公物,谁也不能坐而拥之。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彼此互通有无,谁也没有保密的必要。”现在,有的图书馆还存在着本位主义,自己不用,也不许别人用,这是极大的浪费,应坚决摒弃。

他呼吁图书馆应该重视宣传馆藏资源,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他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后,虽工作更加繁忙,但他看到许多有价值的图书仍尘封在图书馆,深感痛心,自愿当起导读的角色。他在《人民日报》开了一个轻松的富有诗意的书评专栏——漫步书林。他说:“书林是一个最可逛、最应该逛的地方,景色无边,奇妙无穷。不问年轻年老的,不问是不是一个专家,只要他(或她)走进了这一座景色迷人的书林里去,只要他在那里漫步一会儿,准保他会不断地到那儿去的,而每一次的漫步也准保会有收获的。”他还热心回答读者的来信,鼓励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

加强图书馆藏书建设

郑振铎认为藏书建设是图书馆的最基础工作,如何使用购书经费,把钱用在刀刃上,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也不是派某某总务科的工作人员到书店里跑一趟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如果要买书,书目非由专家开出不可。各研究单位或大学图书馆的人员,必须综合各位专家所开列的单子去买书。公共图书馆也应该时时请教当地的专家,了解他们的需要,再动手买。

为节省图书经费,他主张进书渠道多样化,充分发挥社会捐赠的力量。他参加华东工作团,在紧张工作之隙看望了著名藏书家,常熟铁琴铜剑楼的后人瞿济苍、瞿旭和、瞿凤起三兄弟。铁琴铜剑楼藏书保存五世,历年逾百,就经历之长而言,仅次于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且精品甚多,实海内私家藏书中最完整的宝库之一。瞿氏兄弟久已仰慕郑振铎的学识和热情,毅然将珍贵的宋元刊本及抄校本52种、1800余册捐献给国家,并且将另外一些善本作价归公,这批书全部都归藏于北京图书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较早一次捐献,在当时影响较大。他称赞瞿氏三兄弟“此项爱护文化、信任政府之热忱,当为世人所共见而共仰”。他指示各图书馆应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特别是赠书部分,一方面让大家观赏,另一方面也是对捐献者的宣传表扬,同时也可以教育更多的人来关心图书工作。在他的过问下,北京图书馆一年总要办几次展览会。

他不仅发动社会捐献,自己也以身作则。郑振铎是藏书家,“予性疏狂而好事,初搜集词曲、小说、弹词、宝卷,继集版画,皆举世所不为者也。抗战中为国家得宋元善本、明清精椠一万五千余种。近则大购自置东西文美术考古书二千余种,复集汉、六朝、唐俑五百许品。心殚力竭,劳而不倦,而意兴不衰。”他一生惜书如命,但他把所藏全部献给了国家,这些书约10万册、1.7万种,北京图书馆接纳了这笔无比丰厚的遗产,以“西谛书库”专室储之,后来还编印了《西谛书目》。

郑振铎为处于转型时期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开创性的工作,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之一。毛泽东曾诙谐地说,“图书馆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流露出他对郑振铎主持图书馆工作的充分信赖和赞许。


相关内容

  • 绍兴名人论文
    鉴湖越台名士乡 --列数绍兴名士,传承"胆剑精神" 摘要 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两千多年来,胆剑精神从绍兴走向全国,变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培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民族 ...
  • 和鲁迅有关的人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 支持者 ...
  • 郑振铎"盗书"
    郑振铎是新中国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好读书,喜藏书,爱书如命.郑振铎游学欧洲,第一站是法国巴黎.到巴黎后,便急不可耐地在国家图书馆办理了一张长期阅览证.他在这里借阅的第一本书,便是具有稀世珍品.无价之宝之称的敦煌抄本,当他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 ...
  •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 ...
  • 话题作文素材大全--.爱国
    话题作文素材大全--.爱国 话题作文素材大全--.爱国 "爱国"二字是神圣的.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民族精神财富中最珍贵的,它具有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的感情在一切感情之上,它是一种纽带,一种号令.没爱有国,国家 ...
  •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 ...
  • 世界文学史中的易卜生叙述问题
    世界文学史中的易卜生叙述问题 易卜生不仅是挪威的著名戏剧家,也是整个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戏剧大师.无论挪威文学史,抑或世界戏剧发展史,易卜生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众多研究者赞誉他是"自莎士比亚以来最伟大的剧作家"或&qu ...
  • [课程]青岛大学_红楼梦导读_ 第一章 [红楼梦]概况
    第一章  <红楼梦>概况 一.曹雪芹的生平 有关曹雪芹的生平材料非常少.他的几个朋友 : 敦敏.敦诚 ( 他们是兄弟 , 是清朝的宗室 ) 和张宜泉的诗集中有一些有关曹雪芹情况的零星记载 , 虽然数量不多 , 但却是目前我们了解 ...
  •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初中篇 一.文学 本领域图书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再收入,且每位作家一般只收录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切实吸引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对社会与人生进行全面的观察.细腻的体味.深入的思考,并在丰 ...
  • 民进四川省委会组织沿革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民进的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