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 范文中心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09/29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创造社:1921年2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它的发起人和重要成员都是留学日本的学生。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它的机关刊物是《创造》季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在创作上表现为浪漫主义倾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浅草社,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等,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其特点是遇到失败或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等手段来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它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弱点。由此揭出“国民劣根性”,唤醒国民的觉悟,探索造成这种病态性格的社会根源,去改变人们的悲惨境遇。

祥林嫂:《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勤劳、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人生目的只是想用勤劳的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由于她是一个再醮的寡妇,尽管她对待不公平的命运一次又一次挣扎,结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终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和封建迷信的毒害之下。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愤怒谴责了礼教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于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子君:《伤逝》中的人物,“五四”时代觉醒的新女性。有独立的人格,勇敢地发出“个性解放”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赢得了爱情。后来却逐渐变得平庸、麻木,甚至空虚、浅薄,最终在经济的压迫下和涓生分手,重新回到封建家庭,郁郁而死。通过这一形象时刻反思了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的五四文化启蒙运动。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提出以

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因为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出版而得名。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新月诗派: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的新诗流派。前期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提倡新格律诗。后期以《新月》为主要阵地,提倡所谓“健康”、“尊严”、“个性”。 为新诗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该诗派随《新月》终刊而衰弱下去。

《尝试集》:胡适的白话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1920年出版。内容上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这是一部首开风气的尝试之作,尽管内容和形式都有不足,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观念化与抽象化,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乡土文学: 20年代中期,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

“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语丝文体:五四以后,以鲁迅为首的一批作家在《语丝》周刊上发表的大量社会批评、文化批评的短文,这些文章虽篇幅短小简短,但内容深刻而风格泼辣幽默,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性,被人称为“语丝文体”。

美文:1921周作人在《美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爱美剧:“爱美”系英文业余的音译,爱美剧是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反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

社会问题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首次出现在剧坛上的一种中国现代戏剧,这种剧突出地反映了人们关注的妇女问题和婚姻问题。胡适的《终身大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是其发端。这种剧是在文学为人思想影响下,同时也受易卜生戏剧影响的结果。这种剧情节简单,冲突单纯,人物形象比较单薄,形式多为独幕剧。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

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以《南国》半月刊为主要阵地,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潘先生:叶绍钧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中的主人公,二十年代江南小镇的一位小学校长。他胆小、苟安、麻木、怯懦、自私、庸俗,“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由此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女神》:五四时期著名的新诗集,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1921年8月出版,是继胡适的《尝试集》之后,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个人的新诗集。《女神》以充分的五四时代精神和成功的自由体形式,把新诗艺术推向了新水平,是白话新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是现代浪漫主义的发端。

太阳社:1927年成立于上海,是共产党人作家为成员革命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和洪灵菲。该社出版的革命文学刊物有《太阳》月刊,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

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激流三部曲》:巴金的代表作,由《家》、《春》、《秋》三部连续性长篇组成,写于1931—1940年,表现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灭亡的趋势。

《日出》:曹禺创作的第二个四幕话剧,写于1935年,作者以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都市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通过陈白露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两地的种种纠葛,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并以砸夯工人的歌声,象征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

《雷雨》:曹禺创作于1933年的四幕话剧,处女作与成名作,作者以1923年前后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的悲剧,讽刺、揭露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表现“命运法则”的强大。

东北作家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陆续来到关内并从事创作的一批东北籍作家。主要有萧军、萧红等,他们满怀对日寇的仇恨、对故乡的思念,描绘东北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在文坛有较大影响。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穆木天、蒲风等,该会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矛盾,艺术形式上主张大众化。机关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运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首领是戴望舒,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雨巷诗人:指戴望舒。《雨巷》是其成名作,1928年8月在《小说月报》发表,给戴望舒带来很高的声誉,作者获得此美称。

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30年代以上海《现代》杂志为主要活动范围而形成的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等。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京派:是30年代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以表现

鲁迅对新文学的独特贡献

鲁迅是中国 20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精神界战士, 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还是一个出现于五四时代的文化巨人。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他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个启蒙作家, 鲁迅以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创作,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开拓了广阔的天地。鲁迅以其小说、散文、杂文、新诗创作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实绩 , 并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他率先冲破了旧小说的陈旧格局而创造了现代多种形式的新型小说。他对现代小说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与创造 , 使现代文学真正成为关于“人的发现”和“人的觉醒”的“人的文学”。《故事新编》作为历史题材小说, 开创了以古喻今、古为今用的范例 , 影响深远。鲁迅“独语体”和 “闲话风”散文的创作, 开创了现代文学两种新的散文体式。杂文这一文体 , 也因鲁迅的推动而提高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获得巨大发展。鲁迅的文学创作已成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武库与土壤 , 显示出永恒的生命能量和艺术魅力。

鲁迅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讨和思想斗争方面, 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造国民性是贯穿鲁迅一生的理论主张 , 他认为救国之道首在“立人”, 把文艺当作改变国民精神、提高民族心理素质的武器 , 提出了“为人生”的文艺主张, 反对“瞒和骗”的文艺。在与复古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和对“自由人”、“第三种人”及御用文人的批判中, 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 充分发挥了文艺的社会作用 , 提出了科学的文艺批评观。

鲁迅是站在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来进行文艺创作的。他认为, 注重翻译, 以作借鉴, 其实也就是推进和鼓励着创作。其《上海文艺之一瞥》指出 :“唯有明白旧的, 看到新的, 了解过去, 推断将来, 我们的文学发展才有希望。”因此, 鲁迅历来注重外国文学的译介和中国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 提出了“拿来主义”原则。并身体力行, 翻译了大量外国作品及理论书籍, 整理、辑校了一批古代文献, 还

写了两部学术著作, 这对当时正走向成熟的新文学来说, 的确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和推动作用。鲁迅在进行社团活动、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上, 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参加过《新青年》编委会, 支持了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亲自组织和领导了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三个文艺社团, 领导、参加了左联, 培养、支持、带动了一大批文学新人, 从整体上推动了新文学前进的步伐。

鲁迅对新文学的全方位、多方面贡献表明, 他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试论《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呐喊》和《彷徨》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特色。1.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2.塑造了一群“老中国儿女”形象,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3.还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刻画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弱点,揭示了知识分子前进的正确道路。

具体体现为:1.对封建制度、伦理道德吃人罪恶的彻底揭露和严厉批判,2.对农民生活与命运的描写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对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探索。 试论阿Q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1.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阿Q地位低贱,受剥削,却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变得愚昧麻木、荒唐可笑。

2.作为一个农民他表现出一种自发的革命要求,不过,他的“革命”观是和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并没有真正觉醒。

小说通过阿Q形象及其悲惨的一生,鞭挞了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从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20 年代 “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乡土文学”是 20 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创作现象, 并形成了一个由一部分文学研究会作家组成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成员有王鲁彦、废名、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王任叔、许杰等人。他们来自乡间而侨寓都市, 把创作之笔伸向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农村 (包括乡镇)。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近的创作追求。

一是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 也是实际上的开拓者。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 继续着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塑造了许多鲁迅小说中写过的乡间国民类型 : 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 ”型。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 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作者在他们身上无不寄寓了 “哀其不幸 , 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 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二是鲜明的地域特色。

“乡土文学” 作家群的作品大都写出了自己故乡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 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 , 找到了文化之根。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 , 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活、风景传神。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 体现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 重新认识了自己。

三是“真气”中的乡愁。

20 年代的评论家对“乡土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真气扑鼻”。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昧的真实录写。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 , 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乡土文学”作家不仅追求“真”, 而且追求“ 深 ”。他们试图在对乡情乡音的精细描绘中展示真诚的乡思乡愁, 进而在对乡思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因此,“乡土文学”作家虽然所写地域不同、风格各异, 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悲剧品格。

简论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价值。

1.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弊,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显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2.他们的基本艺术倾向是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现实人生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同时又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道壮阔的洪峰。 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1.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零余者”的哀怨。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3.自叙传的形式、浓重的感伤颓废色彩和露骨的病态性欲描写。

试述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作的贡献。

1.创作富于时代精神。 2.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 3.现代历史剧创作的开拓者。 4.在小说、散文、传记文学和文艺理论方面亦有重要建树。 简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思想上1.追求爱与美、光明与自由的人生理想。2.反映黑暗现实,表现对下层人民的同情。3.消极、颓废的情绪。艺术上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简述田汉早期话剧的主要特色。

思想内容:1.揭露控诉黑暗社会和传统势力罪行,高扬强烈反封建精神。2.抒发苦闷、感伤情绪以及对光明理想的热烈追寻。3.推崇和夸大艺术改造人生的作用。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与写意。2.强烈的戏剧性。

试论《家》的思想意义。

1.暴露了封建旧家庭的腐朽与黑暗,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2.批判“作揖哲学”、“不抵抗主义”。 3.揭示了封建旧家庭必然灭亡的命运。

4.歌颂了年轻一代的反封建斗争。

简述《寒夜》的思想意义。

反映了国统区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哀愁和悲惨遭遇,控诉了那个为金钱和势力所控制的极不公平的黑暗社会。对人物的性格弱点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启人思索。 以《家》和《寒夜》为例分析巴金前后期小说的风格转变。

由于现实语境、人生经历、创作心境、艺术追求等各方面因素,巴金前后小说创作呈现不同的特征

(一)情感基调由“热”到“冷”。《家》是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而《寒夜》变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冷静、客观,同时也是更加深刻的剖析。

(二)主题由呼唤革命到写凡人琐事。《家》反映的是封建大家庭“父与子”的冲突,《寒夜》展示的是灰色的、充满家庭琐事的平常图画,主人公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三)刻画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入内心世界。《家》注意较多的是那些悲剧事件、动人情节,《寒夜》着力于刻画人物隐秘的心理、病态的灵魂。

试论祥子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祥子是从农村破产流落到北平的一个人力车夫,勤劳、正直、善良、能干、朴实,如骆驼一样地具有韧性。他拉车、买车、丢车,经历了“三起三落”,最后堕落了。其意义在于:控诉了黑暗社会的吃人罪恶,批判了个人奋斗的生活道路。 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及其意义。

祥子原是一个憨厚、勤劳、能执著追求理想的人力车夫。他靠自己的努力买到一辆人力车,却被军阀逃兵连人带车抢走;为了再攒钱买车,他不顾一切地抢生意,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抢走;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了车,不料虎妞又难产而死,只好又卖了车安葬虎妞,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车。在生活的不断打击下,经过“三起三落”的祥子终于走向了堕落。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有二。一是主观①小农意识,眼光狭隘,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②心理上对接踵而来的打击缺乏自制能力。二是客观①社会的逼迫,饱尝艰辛。②虎妞的诱骗。他与虎妞之间无感情可言,理想存在冲突。③城市文明病所造成的价值失范和人性失落

意义:;批判了个人奋斗主义的道路;。

作品通过祥子的人生悲剧深刻揭露了黑暗社会的罪恶本质,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有力地谴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劳动者依靠个人奋斗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并且对都市现代文明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简析虎妞这一艺术形象。

虎妞性格复杂。有剥削阶级的本性。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性格粗野,心理变态。但她也有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她是她所属阶级的一个牺牲品。

论述《骆驼祥子》在心理描写方面的主要特色。

在作品中,由于祥子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常常沉默寡言。因此除了作者的叙述,心理描写就成了塑造其形象的重要手段。其心理描写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描写与作者的叙述融为一体,如描写祥子刚买到新车时的激动:“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二是善于描写人物在不断遭受生活打击时的内心矛盾,表现出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他在第一次丢车后,为了多挣钱不顾脸面拼命抢买卖时的心态:“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绝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还有对他在受到虎妞诱骗后内心种种痛苦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

沈从文对国民性的独特思考

与鲁迅一样, 沈从文也清醒地看到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病态 , 并希望以文学创作来实现改造国民性、重造社会与国家的 理想。但他对国民性的思考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鲁迅在挖掘国民劣根性之根源时 , 发现“奴隶根性”的形成是与专制社会压抑了人之个性密切相关的。因此他注重对民众进行个性意识、独立自主精神的启蒙。这一认识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中 , 就是多侧面地揭示国民性的种种病症 , 追根索源地对封建文化思想和伦理纲常进行深刻的否定与批判。而沈从文在寻找国民病弱的原因时 , 更多地注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病态人生与病态人性 : 人们正因为丧失了原始野性人生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淳朴忠厚、坦荡侠义、雄强勇武、纯洁互助的人情美人性爱的宝贵素质一一才逐渐变得虚伪狡诈、委靡堕落的 , 是封建文明尤其是资本主义文明破坏了社会朴素的自然形态和人 性的本真善良。因此他认为城里人和城里人的现代生活方式多 是病态的 , 而乡下人和乡下人的自然朴拙的生活多是健康的。他由此把国民性重铸的希望 , 寄托于对乡下人特有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描写和歌颂之中 , 希望通过人情美人性爱的倡导弘扬 , 能重新激活现代人向善向美提升人性的热情 , 以实现改造国民性、重造社会与国家、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

由这种独特的思考和认识出发 , 沈从文在城市题材的小说中 , 讽刺批判了“文明的现代人”、那些“绅士淑女们”精神的空虚与生活的糜烂——如热情中的虚伪、高雅中的庸俗、张狂中的卑怯、亢奋中的委靡、大度中的自私、社交开放中的堕落无耻等丑态恶行。沈从文指出这是“生物学上的退化现象”, 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人生的病态。而在这些都市人生的背后 , 始终有一个精神与道德淳朴诚实、健康强悍的乡下人与之对照。

而另一方面 , 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 , 极力歌颂乡间小民的心灵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突现了乡下人所独具的单纯执著的生活信仰 , 朴实宁静的生活方式 , 勇武勃郁的生命活力 , 纯洁高尚、无私助人的精神品质。沈从文认为 , 只有自然质朴的乡下人 , 才能“很从容地在那里尽情性命之理”,优美健康自然地

生存 , 既宣泄着生命的美丽又体验着生命的庄严与价值 , 也只有这种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人情美与人性爱 , 才是疗救病态人生、改造国民劣根性、并由此重造社会和国家的良药。于是 , 沈从文一往情深地描写歌颂着湘西边民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 甚至流露出为“美”而不惜牺牲“真”的倾向。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形式”

沈从文是一位终生虔诚地“信仰生命”的作家, 其艺术创作的全部宗旨, 就是捕捉生命的光影, 表现生命的高贵与优美, 揭发不尽如人意的生命缺憾, 以发扬光大“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生命之火, 短短照人, 如烛如金”。

他的湘西小说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 其主题重在探索 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承传生命的理想与精华。他具体描写了三种类型的生命形式 , 并借此寄寓自己对生命的情感道德评价 :

一是自然的生命形式 , 这是与自然文化时代相适应的以自然人性为基础的一种生命形式 , 人性的天真自然无拘无束是其 本质特征。《雨后》、《夫妇》、《阿黑小史》等小说就是这种生命形式的记录。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有未经文明开化的原始蒙昧意味 , 所塑造的人物是些天真朴拙颇具野性的山村儿女 , 他们在爱情和两性关系上表现出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行为 , 完全出于自然的情欲本能。他们认定只有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才是婚姻行为的前提 , 因而他们的举动更多流露出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 天真质朴又颇带几分放纵。这种自然人生形式 , 产生于封闭偏僻的湘西边地 , 较多保留了原始社会遗风。沈从文通过对这种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 , 着重肯定并歌颂了其质朴鲜活的自然人性和生命元气 , 以表达对封建文化压抑人性、对资本主义文明婚姻虚伪性的憎恶之情。 二是自在的生命形式。被动地承受 , 缺乏自主自为意识是这类生命形式的特点。《萧萧》、《柏子》、《贵生》等小说是这类生命的写实。童养媳萧萧的生活遭遇是悲剧性的 , 但她一直在淡漠平静地默默承受着 , 对命运缺乏理性的自主吉为的把握 , 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一种蒙昧落后的状态。沈从文通过对这种悲凉人生的刻绘 , 表达了他的悲悯与早日摆脱这种生命形式的渴望。

三是自为人生形式 , 这是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不仅具有质朴鲜活的自然美质 , 而且还具有健康美好的德行和自主自为的理性。《边城》描写歌颂的就是这种人生形式。翠翠是沈从文理想中爱和美的化身 , 她对爱情怀有美好憧憬和忠贞不渝的操守。虽然命运并未给她任何许诺 ( 爱人傩送远离他乡 , 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 ), 但翠翠仍一往情深地期待着。由这自主自为的祈望等待 , 使她的生命获得了自由的心性和充实的内容。沈从文通过对翠翠自为人生形式的赞美 , 寄托了对湘西新一代儿女生命未来发展和民族性格新生的美好理想。

结合《边城》说明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与自然景致美融为一体的意境,并说明这种意境的内涵。

《边城》等作品所描写的湘西农村,自然环境虽然偏远而闭塞,但都十分纯净优美,不仅未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的污染,而且还保存着淳厚古朴的民风。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几乎每一个都是“善和美”的化身。他们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安宁的生活图景,形成了人情美、人性美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的意境。作者对这种意境的描写蕴含了他对现代都市的丑恶现实和道德沦丧的不满与憎恨。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有何重大贡献?

将现代话剧文学推向新阶段,主要表现在:

1.他之前的剧作大多不从生活出发,不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而他的剧作则以表现人物为中心。

2.他之前的剧作大多结构松散,平直,冗长,多为独幕剧,他的剧作能在多幕剧中驾驭多组冲突线,形成复杂、严谨、精巧的艺术结构。

3.他之前的剧作,人物语言多为作者主观设计,标语口号、独白演说盛行,而他的剧作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能充分恰切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独特地位

中国现代话剧是五四时期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戏剧形态 , 由于它较多地采用西方戏剧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 , 因此与现代小说、诗歌、散文等相比起步较晚 , 成熟也最迟。 20年代的现代话剧文学尚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 , 带有草创期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题材面不够广 , 主题不够深刻 , 人物性格不够鲜明 , 在艺术上较为粗糙、稚嫩等等。到了30 年代 , 曹禺《雷雨》、《日出》等相继问世 ,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发展、新成就 , 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 同时也推动了话剧艺术创 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曹禺首先是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话剧史上的 , 他的作品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诗化现实 主义的戏剧美学风格。曹禺始终以诗人般的热情拥抱现实 , 追求着诗与戏剧的融合。他甚至说过 , 写《雷雨》就是在写一首诗。在这部作品中 , 他把对时代的感受、对现实的激情同自然界的雷雨形象交织起来 , 使雷雨般的激情同雷雨的形象浑然一体 , 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卉禹剧作的诗化现实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总是带着理想的情慷去观察现实描写现实。作家不仅用严峻而冷酷的笔触无情地暴露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 ,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当他以一颗诗心去观察、表现现实时 , 不仅描绘出一种诗意真实 , 同时也包孕着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沉思。

曹禺还是作为一个天才的“摄魂者”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他剧作的艺术重心在于倾力塑造典型形象 , 特别是把探索人的灵魂、刻画人的灵魂放在首位 , 力求写出人物心灵的诗。曹禺一再说 , 他写戏 “ 醉心于” 对 “人” 的刻画。尤其是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 , 不论身分地位如何 , 几乎都有着种种美好的心灵和道德 , 都是一首首充满着丰富而复杂内涵的诗 , 是作家独创性

的诗意发现和创造。

曹禺剧作的贡献还在于他的现实主义的民族独创性的特征。在对待外国戏剧的态度上 , 曹禺实行着最广泛的借鉴 , 但他的现实主义的美学选择 , 还充分考虑到如何使话剧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 , 如何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精神需要。一方面他以作家的艺术主体去消化外来的东西 , 同时又以民族的主体 , 即以强大的自主的民族灵魂和艺术传统去汲取西方戏剧中的优良经验。像《雷雨》之于古希腊悲剧和易卜生的《群鬼》 , 《北京人》之于契诃夫 , 《原野》之于外国表现派戏剧 ,既有着借鉴性的一面 , 更具有个人的风格和浓郁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他把外来的话剧创造性地转化为民族的 , 充分表现出他的现实主义的开放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统一。

试谈《雷雨》艺术结构的特色。

1.集中:采用回顾法,将幕前情节与幕中情节交织起来,将长达三十年的纠葛集中在一天内和两个场景中充分展示出来。

2. 紧凑:戏剧冲突场面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而矛盾焦点又都集中在周朴园身上。

3.严整:矛盾铺排有层次,场次分明各有重点,各有冲突发展的波澜和高潮,层层推进,使剧情达于全剧的总高潮。

《日出》比《雷雨》在创作上有何发展?

1.《雷雨》为家庭剧,《日出》为社会剧。

2.创作《雷雨》时动机不十分自觉,主题也欠明朗,创作《日出》的动机明确,主题鲜明。

3.《雷雨》人物仅八个,均网在血缘关系之中;《日出》人物多

4.戏剧结构上,《雷雨》采用锁闭式,严整而精巧;《日出》采用开放式,松散而从容。

戴望舒诗歌的创作阶段

1、早期受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诗风的影响。“倾向于把侧重西方的诗风的吸取倒过来为侧重中国的诗风的继承。”以《雨巷》为代表。2、中期的诗,“恰到火候的时候,发生一种与众不同的声调,即现代风味”。以《我的记忆》为代表。3、后期的诗,“试图协调旧的个人哀乐和新的民族社会意识。”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

《雨巷》的艺术特征

1、借鉴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情韵。2、由于运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诗歌带有象征派音色交错、诗意朦胧的特点。3、诗歌的音乐感。


相关内容

  •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科简介 一.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简介 1. 学科专业简介: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于2010年 开始从应届毕业的中文本科生中招收海南省"农村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
  •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文学文化-论文中心
    2001年度的中国文艺理论虽然依旧保持着世纪之交特有的活跃状态,但就其关注的问题而言,理论的创新意识正在相对减弱,长期困扰理论界的当代文论的体系建构等问题始终得不到令人满足的解决,传统的理论范式和话语系统正在逐渐失去往日的效力,而新的理论格 ...
  •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第10卷第4期 2007年12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10,No.4Dec.,2007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 ...
  •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
    1.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转)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 ...
  • 第一单元导学案1燕子
    1燕子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俊.俏"等9个生字.会写"燕.聚"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19个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要理解课文内容,抓 ...
  • 高一语文第五次周测(重点班)
    高一语文第五次周测试题(重点班)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络上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正初露峥 嵘.但是,网络语言在向传统的书面语言挑战的 ...
  • 1张杰简介
    1.张杰简介 张杰,男,1956年生,浙江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俄语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 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 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语言符号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巴 ...
  •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长沙师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是为培训湖南导游人员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解决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对导游人员的需要,规范加强全省的导游教育工作.使导游人员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