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互联网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 范文中心

如何认识互联网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04/11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二位。网络已深入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互联网发展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

网络大潮汹涌而至

“跃过长城,走向世界。”

这是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一个研究组的几位科研人员,向国际科学网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这是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由此揭开了中国运用互联网的序幕。

互联网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基本工具,通过开放式的网络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交换、信息发布而形成的一个方便快捷的庞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它一经出现,便以一种难以抵挡的神奇力量,潮水般地席卷了整个世界。10年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上网冲浪”还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东西。而到今天,我国的上网电脑已数以千万计,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亿万中国人有了信息化时代的新称谓——“网民”。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源自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一是数字化,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成数字进行加工处理;二是网络化,能把世界各地的用户“一网打尽”,形成即时互联互通;三是高速化,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极高的传输速度,把距离和时间瞬间融化;四是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了双向互动;五是海量化,带宽和容量很大,为信息洪流提供了充足的快速通道和存储港湾。

目前,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人使用互联网.并已联网市机数和上网人数还在快速增长。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运行、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互联网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有学者形象地比喻说,第一代的农业文化是一种“井圈文化”,它受到当时传播手段的制约,信息来源和活动视野都被禁锢在狭小的圈子里。第二代的工业文化是一种“河流文化”,尽管蜿蜒流长,但依然带有一种“界河”的分裂特征。第三代的网络文化则是把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的“海洋文化”,在信息的潮起潮落中把各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传统的三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主要以“平面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同,被称为“第四种媒体”的互联网是一种“立体媒体”。它能使声音、文字、图像等综合性很强的各种知识信息在瞬间生成、光速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人们坐在家中,凭借着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可以在信息海洋里遨游,达到“秀才不

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境地。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想观念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互联网也扩大了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网上交流使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当人们通过网络实现发送电子邮件、电子购物、虚拟旅游、交互式娱乐,或漫游于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等一系列网络应用平台时,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教育观念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互联网还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从未体验过的虚拟空间。在网上,网民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使人们更容易在互联网上比较真实地自由地表达意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互联网还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网络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教育载体——“网校”,凡有志于求知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取所需的知识,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想由此成为可能。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内涵,学生可以下载他所需要的各种教材和参考资料,可以选择他所喜欢听的课,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善于使用互联网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直面冲击应对挑战

任何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麻烦。就像核技术的发明,既开创了一个能源利用的新领域,也使人类陷入从未有过的巨大危险之中。

互联网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利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2002年6月16日凌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家名为“蓝极速”的网吧燃起了冲天烈火,造成25人死亡的惨剧。起因竟是两名年仅十三四岁,沉溺于上网的中学生,因与网吧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而故意纵火报复。这个极端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互联网能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5岁及以下,所占比例高达81.3%,而其中又以24岁以下的青少年为主。他们正处在思想活跃且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成长阶段,互联网所提供的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海量信息和新奇缤纷的内容,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容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内容是消极的。因此,在充分肯定互联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容易造成人际隔离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今天互联网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已经大大超越任何一种传统的媒体。到2005年4月6日,全球最大的搜索平台GOOGLE,能搜索到的网页已经达到难以想象的80.58亿页。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轰炸”,相当多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缺乏驾驭能力,往往不辨真伪,甚至在人云亦云中失去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并形成多种多样的不正常的“网络综合征”,如由于过分依赖网络,个人常常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一旦离开网络就无所适从,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更有甚者,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有些人完全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2003年3月29日,国内一家网站发出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假新闻。几天内,许多网站都跟风上演了这出“新闻”闹剧。2003年4月25日到4月27日3天时间内,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一个叫黄群威的人,编造了题为《绝对可靠消息,上海隐瞒了大量非典病例》等两篇文章,并在网上大肆散发,耸人听闻地宣称“某某市已有400多人因非典死亡,中国已有3000多人因非典死亡!”这些虚假信息造成的社会恐慌可想而知。

还应看到,互联网上各种思潮激荡,从不平静。有人说,社会上刮什么风,网络上就会下什么雨。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有意识地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新手段,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等多种方式,雇佣网络写手,在网上鼓吹西方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传播政治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大量制造、传播不良信息,宣扬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等。躲在境外的邪教组织“法轮功”也利用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进行反动宣传。他们力图欺骗网民,误导舆论,以此搞乱人们的思想,引发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此外,还有一些低级庸俗、淫秽色情、虚假欺诈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不断出现,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可见,网上有渗透,网上有政治,网上有较量。我们对此绝不能等闲视之。否则,将给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严重后果

挺立潮头把好舵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互联网似乎自在自为;但人们使用网络的行为,则需要有一定的规则。

在互联网出现不久,初步显示出其巨大发展潜力时,我国政府也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未雨绸缪,确立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提出要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并为此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些国家关于加强互联网监管的立法情况

美国1986年通过《防止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案》,1995年通过《计算机庄严法》。后一法律规定,网络警察可对互联网进行查验,对在网上散布下流信息者,最高可处以1万美元罚款或2年以上监禁。1996年通过新的《国家信息安全法案》,对惩治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作了明确规定。

新加坡政府也制定了《互联网络管制条例》,明确禁止利用网络散布破坏“社会道德、政治稳定性和宗教和谐”的信息。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互联网方面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1994年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刑法》也增加了惩治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的有关条款。针对未成年

人权益保护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网络规定,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我们依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打击各种网络色情、迷信、赌博等网络犯罪行为,同各种邪教组织、国内外敌对的舆论势力作斗争。2004年,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打击色情网站和利用网络传播色情信息的专项斗争,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我们还加大了互联网正面宣传的力度。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站等一批重点新闻网站,充分运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采取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人民网设置的“调查”栏目,针对社会上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在网上进行大规模的即时调查,反映舆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性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批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在日益发挥作用。各高校网站也都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窗口,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互联网正对社会舆论和人们思想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要立足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的有效做法,深入探索和遵循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互联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形成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行业协会自我约束、企业依法运营的工作机制,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强基固本才能增强竞争力。要不断增强正面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办好重点新闻网站,壮大网上评论队伍,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总之,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又要正确应对、趋利避害,使互联网建设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强大武器。


相关内容

  • 关于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策
    关于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策 论文摘要: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会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影响:对策 互联网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 ...
  • 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薛铭 [摘要]当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受社会多元化价值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价值观倾斜的现象.文章对影响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结合高职学生发展规律,优化育人 ...
  • 论对大学生优良人格特质的培养
    作者:陈伟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05期 一.关于人格特质的理性思考 所谓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人格特质是指人格在一定情 ...
  •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引言 互联网(Internet),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已在全世界迅速的发展起来.自从上世纪90年代登陆中国后,迅速成为科技革命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而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走在时代潮流和思想 ...
  • 入党动机不正确的危害
    端正入党动机是党组织对入党申请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入党申请者争取早日入党,成长为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前提.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正确.不纯洁.如:将入党作为博得老师或组织的特别关照的条件:作为就业竞争时找到好单位.理 ...
  • 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
    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自1994年4月我 ...
  •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创造比证明重要,尊重生命比别人看法重要! ●方向比 ...
  •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及发展进程.而要不断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以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 ...
  • 企业市场营销分析
    企业市场营销分析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如果不重视市场营销,就可能会在剧烈的竞争中遭到失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帮助企业适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探索和研究中国企业 ...
  •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
    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 德育天地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 ○林琼斌 摘 要: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培 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大学生存在社会公德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