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素 - 范文中心

教学设计要素

11/12

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

――― 初中生物

教学设计要素-----教学目标设计:

1、目标的多层次性特点:

生物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这样两类。这样分成两类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两个不同层次。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层次性。总体目标是原则性、综合性的,从层次上看看高标准的。它给不同的地方、学校和学生提出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应该说不论什么地方、什么学校什么学生,原则上都应达到这个目标。但由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对总体目标的实际达成上可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这种原因,标准提出了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的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最低指标,比如,在知识目标中的获得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发展方向成就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知识的应用,都是达成总体目标的最低标准,不同的学校可以在这个最低指标基础上制定超越这个指标的适合自己的标准。超越到什么程度呢?以课程总体目标为线。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与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的区别之一,就是具体目标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而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最高指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多层次性还体现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在生物课程标准中虽然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提出的,但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它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当割裂开孤立的运作。新课程要求在重视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在的老师可能会想: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那么知识目标是不是就不很重要了,而且新教材知识点比老教材又少了很多,或者说注重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培养知识目标所用的时间就会减少,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是不是就不扎实了?而且受传统的教学习惯的影响,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重点反复掂量,总是围绕知识目标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关键是是否将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到底怎样事例三维目标?例: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这一节,这里有一个个的知识目标:知道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说出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的结构特点。我们先看一看教材是怎样呈现这一知识目标的:教材只是通过一个资料分析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资料中给出了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大肠的结构特点的结构图交注以文字加以说明。在背景资料中是这样说的: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还是大肠中被吸收的呢?而不是直接提出:小肠是为什么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教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方法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而且在八年级下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中还对比较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具体学习。我们再来看一下资料分析的内容,一开始给出了小肠和大肠长度的比较,接着是小肠与大肠的内表面结构图,并用文字介绍了二者的结构特点,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

毛状突起小肠绒毛,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大肠内表面上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最后教材给出了一个讨论题:请你推测一下,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还是大肠?来激发学生分析资料寻求答案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个资料让学生分析,但对于二者内表面积大小的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有的老师采用制作小肠内表面模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点,在课程超标准中也提供了这样的活动建议用大小两个光滑的纸圆筒代表大肠的内外壁,用大的光滑的圆筒代表小肠外壁,而用小的有许多褶皱的圆筒代表小肠内壁。当然他们的长度相同。再将代表大小肠内壁的纸取出来展开比较它们的面积,这样就非常直观了。还有的老师采用数字来攻破这个难点,如果把小肠绒毛全部展开有220平方米那么大的面积相当于一个蓝球场的面积,这样使学生在形象上感知小肠的吸收面积。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一块知识目标的同时,通过资料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资料、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还有比较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就是以知识目标: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载体,进行能力目标的培养。再如,在四中听了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少,也很简单,就是生态系统的类型,描述生态系统各类型的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真正培养起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教材是怎样落实这个教学重点的呢?它是呈现在这一节内容的最后一部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是以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土壤消化这个例子来说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限度,教材举这一例子的意图也是让学生意识到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活动走出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最后进行这一情感目标的学习效果就不很理想,在四中听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不错,他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一个小组代表一个生态系统,通过每一个小组对自己所代表的生态系统通过看教材及自己对这一系统的了解来描述此生态系统,这样全班学生就知道了各生态系统的特点,并且也较节省时间,但是他这节课欠缺之处:就是没有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先学习知识目标,再进行情感目标的培养,就有一种被割裂开的感觉。比如在学习淡水生态系统时,学生回答了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这时老师说:淡水只占所有水资源的1%,只有这么少的可利用的水资源,但是现在很多淡水资源被人类污染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都排入江河湖泊中,导致水体污染,水中的很多生物都不适应环境死亡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保护淡水生态系统、节约用水。接着又学习另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这促情感目标的培养方式就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虽然学生说出应该保护生态系统,但是心里可能没有什么感触,怎样设计会好一些呢?比如说:淡水生态系统,学生在描述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后,教师如果出示几幅太湖污染前后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学生对太湖都不陌生,可能听说过出示图片及资料后,让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看样才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从这些方面入手效果可能要比单纯的说一两句好上些。再比如说节约用水,可引导学生说一下从自身做起怎样节约用水,就会有一定的实效性。 2、新课程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

教学目标只有提的明确而具体,才有得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的组织教学过程,准确的评价教学水平,也能使教师将教学的意图清楚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达到具体的学习结果,可以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我们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行为动词上就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运用了“描述、解释、说出、识别”这样的行为动

词,同大纲所用的了解、理解这样的目标相比,就具体的多。比如在《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这一节内容,对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这个知识点上,教学大纲是这样要求的:了解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理解组织的概念了解理解让我们把握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解到什么程度理解组织的概念是把组织的定义记住还是让学生细胞分化成组织的过程弄明白?这就很难把握了。课程标准对这一知识点是这样要求的:概述生物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这就很明确了,只要能让学生将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描述,能认识几种组织就是应便于工作学生达到的最基本要求。所以课程标准抽出的目标更明确具体。在我们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具体的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目标。怎样制定教学目标呢?例:《空气质量与健康》这一节中,有位老师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说明空气污染是看样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说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尝试了解生活环境中的空气质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设计和实施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熟练使用抽样计数法,并能分析、解读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的艰辛与乐趣;养成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确立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1)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仅制定了知识目标;(2)具体:能用准确的描述教学活动结果的行为动词或用描述心理感受的体验性动词进行表述;(3)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目标:比如说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学生据生活经验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些原因。

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也要本着全面、具体、适宜的原则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一点: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举特长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民需求。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就会更有得面向全体。

教学环节要素――――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是指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围绕着主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炼,实现多方面的发展。主题探究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在现行的生物教材中有专门的科学探究栏目,而且贯穿在整套教材之中,在科学探究所包括的这些栏目中,我想重点分析探究这个栏目。因为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难点,而且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最多,老师们对它也有很多不理解之处,比如说很多探究活动一看到探究活动的题目,就觉得这个问题不用探究学生也知道问题的答案,如光对鼠妇的生活有没有影响这个探究不用探究,学生也知道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者有的探究是前人已经经过验证得出结论的事实,为什么还要浪费学生的时间再去探究呢?而有的探究很简单觉得没有让学生探究的必要。比如说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太简单了,不用教学生也能会。让学生测一测,算一算不就可以了吗?老师们之所以这样想,我觉得关键就是老师们不知道教材安排这些探究活动的目的。所以我先从整体上说一下教材为什么设计探究活动教材中探究活动的特点,再具体分析几个探究活动。

(1)、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分析:看下一教材这个探究活动的各个步骤写的非常详细,为什么这个探究活动教材给出的这样详细呢?这一探究是这册教材的第一个探究,也是整套教材的第一个探究,所以教材以粉字框给出了什么是探究。旨在通过这个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内容)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教材以详细的步骤告诉了学生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开展探究,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不能只追求探究的结果,而忽视了科学过程和方法。在这个探究中重点有两个:1、在探中如何

确定变量;2、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这一探究活动,教材一开始是这样写的:(幻灯片第一自然段)教材通过这样一段文字呈现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应对所提的问题作出假设,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教材又给出了这样一段前景资料:(作出假设一段文字)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制定计划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制定计划要用到实验的方法,所以教材用粉字框简单介绍了实验的方法。(教材中实验法)老师多举几个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关键之处,如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食物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接着教材给出了这个计划是如何制定的,实施计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得出结果后如何与同学们表达和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放在这它的目地有两个:1、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用实验法完成探究应注意的问题;2、因为这一节的内容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所以它的条二个目地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有这样一个小提示:此处可以看出,教材处处体现出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更简便易行、学生易接受、易理解的方法当然就更好了。我

们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给的只不过是一个范例和操作方式。

案例: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课题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二类:1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空气等。2、生物因素。那么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没有影响,到底是怎样影响生物的呢?这节课我们用探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是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对探究的解释来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根据教材中给出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出可以是封的潮湿程度温度等。作出假设:会或不会。让学生说出做此假设的依据,以让学生了解作假设并不是随意作出的,要有一定的依据。因为是第一次的探究,而且也是在探究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实验,所以我给出了一些仪器供学生参考和选择以及通过对实验田法的了解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器材用具。我们教材中在制定计划中是将鼠妇放在纸盒的中轴线上,而学生制定的计划有的组是各放5个,我觉得这更能说明问题,如果在有光一侧的鼠妇均爬向了遮光一侧,而在遮光一侧5只还在原处,这不就更能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说明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探究的方法步骤: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记录的习惯?因为学生很多时候只顾观察,等汇报结果的时候,或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已经把重要的现象或数据忘掉了,比如:鼠妇爬向某一侧的数量,当要求计算平均值时,有的小组才想起观察后根本就没有记录数据。只有我们渐渐的培养学生才能形成好的习惯。关于湿土,应使学生认识到,在做实验时,我们创设的环境越接近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环境越好。灯念无法预约的精彩后:比如学生在设计对照实验这一步,有的小组选择了用书阻挡光线的方法,有的小组用厚纸板遮光,并把纸板压得很低,仅让鼠妇刚刚可以进入。有的小组做了一个两头通的长长的小纸筒,放在鼠妇的盒子里,筒里和筒外形成对照实验,结果鼠妇全部爬进了纸筒里。有的小组用手挡住部分光,让手下的那一小块地方成为一个黑暗的遮蔽处,鼠妇爬向了黑暗处,随着手的移动,鼠妇也随着移动。这样的设计与教材相比既简单又容易操作,而且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如果被老师采

纳了,会激发起学生对探究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继续学习探究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能也感觉到,这一探究活动用的生物是鼠妇,许多学生对鼠妇这种动物有厌恶情绪,特别是女同学。学生对鼠妇有这样的感觉,不利于探究的进行。如果我们把探究必为光能影响霉菌的生长吗?可能就容易收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食物发霉是我们生活中觉的事情,我们可以以教材中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为一个示例介绍给学生,通过对示例的分析,总结出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再引领学生在新的情境下,尝试运用获得的方法和技能,自己设计并探究光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样我认为有两个好处1、对探究方法的进一步巩固;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得出保存食物的最佳方法,真正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懂得探

究的实际意义。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分析:与第一个探究相比,这个探究活动从内容上看要少的多,我们从篇幅上可以对照一下,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材用了大约是两页半,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材只用了半页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在写法上也与第一个探究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处理呢?而不再是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果、表达和交流这样一个顺序呈现了呢?因为探究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化的一个学生活动,只有学生们不拘一格的去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学生都严格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去作,学生的思维肯定又要被束缚住了。在学习了第一个探究学生已经知道探究的方法后进行这样的编写,教材是为了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个探究的侧重点是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一个巩固。把它放在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节内容中还有这样一个目的:通过这个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周围的环境。

在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一探究中,教材先用几句话简单的提示学生怎样进行探究,在制定计划之前教材给出了六道思考题请学生思考,(六道思考题)其实教材设置的这六道思考题是从不同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充分的利用好这六道题,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第一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二题,培养学生作出假设的能力;第三四题,说明测量方法应该科学;第五题,说明对数据进行不同处理的意义;第六题,训练良好的数据记录习惯。接着教材给出了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继续探究。而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去做。使学生能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制作出有个性的方案。有的老师说实验器材中没有干湿计,其实这个探究放在这一节的目的是通过此探究让能生知道生物也能影响周围的环境。如果我们把干湿计换成温度计一样能达到这样的探究目的。所以不

要受教材中器材的束缚,应该灵活的运用手中的资源。

课堂管理行为要素――――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合作学习创意独特理论科学,对于弥补班级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交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被除数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生经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一些教育评论家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合作学习被引入我国后,在中小学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先看一个合作学习的教学片断:《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日常生活中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了解较少,为了引起学生的举课前我采集了葫芦藓、海带、肾蕨等,并悼念了一些藻类、苔藓和蕨

类植物图片。我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整合。

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我按照课前预设的计划引导,引导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归纳后我一一板书。接着就按照课前预设的的分组方案将学生分组,下面你们按问题组,藻类组、苔藓组、蕨类组,以组为单位观察实物、图片,讨论、归纳自己所在组的问题,问题组准备向他们提出疑问。我说完后将实物、图片分发给相应的各组。一发完,各小组就心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同学马上你争我夺起来,有的抢葫芦藓,有的夺图片。一番抢夺之后,紧接着是让我先看,让我先量的一阵喧闹,还有些旁观者开心地笑着。我有些生气了,提高声音说:十分钟后,看哪个组能最先解决问题。看出我生气了,学生安静下来,有的学生开始看书,有的同学在讨论着,我看到学生已经开始合作学习了,便感觉轻松了很多,也随机参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时,学生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各组只是几个学习较好 的学生回答了问题,多数还是照本宣科,其他学生一副与已无关的样子。问题组也是象征发球提出来几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一堂课在沉闷和无聊中结束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可见教师本意是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引导 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但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在于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分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导致分组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等设计不当。如教师随机将学生分成四大组,人数过多加上座位限制,学生无法有效交流更无法开展小组合作研究;组员没有明确分工,给学生提供推卸责任之机;课前教师准备材料太少,不足以学生观察,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学生是否愿意自主地学习是否愿意主动的获取知识,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而这关键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合理调控。在这个安全中,教师如果课前能将学生按照男女、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差异进行异质分组,小组长组成后,各小组内产生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材料悼念员等,在明确个人职责的基础上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就不会相互推卸责任,也不会出现少数优等生垄断课堂的情况。教师课前采集材料如果变成教师带领各小组两名学生去采集,既能满足学生对材料的数量需要,又可以在合作学习时,由采集员给大家讲述这些植物的生存环境及他们在采集过程中尝到的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得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在老师们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方面:

(1) 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有些合作学习缺乏精心的设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发现学生兴趣索然,便随机要求同桌的或前后桌同学说一说,讨论讨论怎么回答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之间讨论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的,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听或只看好学生的发言或操作,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有的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开始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没有充实的时间独立思考,没有深刻的思维过程;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在三言两语地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有些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常

常在小组中领先发言,他们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学习后进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坐在组内听着,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冷落和忽视,他们往往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主要充当听众的角色,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因而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其余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悠闲自在。此类小组合作学习,给少数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没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益较少,合作退货为劳逸不均。

(3)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及性格等不同,对同样的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另外,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悦纳他人的意见,主动与他人合作,更缺少宽容和理解精神。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各行其是的现象。 (4) 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5) 平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或重个体、轻整体,不能将二者有机的整

合起来。

(6) 班级人数过多,不得分组活动。

(7) 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将合作学习等同于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有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特定品质,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之所以了出现很多问题,造成合作学习的误区,我认为是教师没有深刻把握合作学习的理念,不能全面把握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三个方面来分析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包含六个基本要素。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全面把握这六个基本要素,才能深刻把握合作学习的理念,才能采取多样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认知和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

一、 混合编组

小规模混合编组通常被看做是合作学习模式在形式上的要素。所谓混合编组就是指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对学生进行混合编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合作需以成员间紧密而频繁的互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享信息和资源作为前提。学生单调质量的互动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所难以保证需要的。混合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可以确保小组内的成员得到更好地发展和提高。因此,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就是小组学习和长方体教学的紧密配合。

二、 小组目标:合作学习小组首先要有一个或若干个被全体组员所认同的

目标,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有清洁空气、温暖空气、湿润空气的作用。呼吸道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些功能相适应呢?小组内首先达成共同的目标,比如有的小组选择呼吸道有哪些特点使它具有清洁空气的作用。小组长的共同目标将小组长内部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小组内的每一个成

员国发送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前提和关键。

三、 积极的相互依赖:合作学习要想获得预期效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应该使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所谓积极的相互依赖,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他们之间是同舟共济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应清晰地认识到他与组员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组员成功,自己才能成功;自己成功,组员才能成功。为此,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发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应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功发送的和必不可少的条件;小组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积极贡献。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主要通过如下的方式来完成。1、积极的目标相互依赖:在被全体组员所认同的总目标下,可分为若干个子目标,由不同个体去分别承担。在这种合作性的目标结构下,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组内没有竞争压力,学生们都能明确认识到:只有组内总的目标达到时,他们才能达到个人目标;反之,也只有每个人达到个人目标,小组总的目标才能达到。小组围绕一个清晰的小组目标,使小组目标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这种目标结构有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是形成小组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个总体目标时,我们可以在这个总课题下设立五个子课题,分别是:1)、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有无关系;2)、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的关系;3)、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的关系;4)、馒头变甜是否是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5)、馒头变甜与口腔的温度有没有关系。我们可将全班分成六组,每组二个人,这样在一个小组内每个组员承担一个子课题,每个组员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整个小组才能完成任务;只有小组完成任务,每个人才能真正完成任务。但如果这这样,每个组的五个成员分别承担一个问题,那组内还怎么讨论,没有共同的讨论题,那这样的合作不又流于形式了?其实并不是每个组员拿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而是每一个组都有承担同一个问题的同学,比如:在这六个小组里,承担第一个问题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的关系,每个小组一个人,这样有六个人共同研究这个问题,那么就按承担的问题分成五个新的组,因此可称为专家组。第二步:进行专家组研究,每个专家组用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操作模型的方式讨论所承担的问题,采取自由发言方式,可以争论,最后就问题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个别不同意的同学也可以保留意见。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可以用问题来提示,但不可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当每个专家组都就算书报问题做出解答后,进入第三步。第三步:专家讲解,小组讨论。专家组成员各自返回原来的小组,由每个问题的专家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承担的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指出个别同学的保留意见。第四步:小组汇报。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列出问题,同学们选择后,针对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入研究、讨论同时注重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专家组把所有的同学都分完,使每一个同学都在某一个专家组里,都是专家,因此,回原组后有给本组同学讲解自己承担的那个问题的任务,这就使所有学生真正全体参与了学习,而且专家在回到原组后,

要把问题的讨论结果讲给其他组员听,在学习中,听和讲的比重当然是不一样的,要想讲好,就要做到更深入的理解,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承担问题一的小专家通过交流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回原组后又讲给本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那么其他同学承担的不是这个问题,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自己无关,而不认真倾听,思考了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在小组汇报时,不用每个小组承担问题一的专家来汇报。这样就可以促使全体学生参与所有问题的思考、讨论了。2、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为了完成小组的任务,必须要给每个成员安排互补且相互联系的角色以明确各自的责任。如,可安排如下角色: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整个组织、协调;总结人负责总结、归纳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检查者负责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改善或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此外还有诸如读题员、朗读者等等各类角色,角色安排的类别与多少要依据具体任务和具体情景来进行。当你给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安排了一系列互补而且又相互联系的角色,那第,你就已经在小组成员之间创造了角色相互依赖的情境。这些相互依赖的角色对高质量的学习十分重要。3、积极的奖励相互依赖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达到了某种标准或要求时,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比如,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有的教师事先规定,小组每个成员的错误不多于三处时,小组的阅读成绩是优秀;不多于五处时,小组的阅读成绩是良好;五处以上则为不及格。而当小组达到预定的目标时,每个组员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奖励。如果每个组员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教师可根据情况给予增加奖励。这种积极的奖励相互依赖打破了小组由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经常庆祝小组的努力和成功可以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合作质量,并能够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品质。4、积极的资源相互依赖:我们知道,每个小组的成员只占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一部分信息或材料,要想成功,必须对这些信息或材料进行分离和共享。如四到五人的小组共享一份阅读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又不能保证小组每一成员都有机会阅读完整的材料,这就迫使小组成员必须要进行分工,不同的组员负责阅读材料的某一部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才能使所有成员对材料都有完整的认识。5、积极的身份相互依赖: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一个发球该小组的归属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更大的社会团体,乃至一个国家也常常运用积极的身份相互依赖来增强其成员的合作与互助。

四、 个体责任:个体责任的存在是所有成员都能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使每个成员都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个人成功,小组才能成功。每个组员都应明确认识到个人的存在对小组的意义,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对集体负责,主动参与讨论学习,克服消极等待或依赖别人的思维惰性。因此,个体责任可以被看做是合作学习的另一个实质性要件。在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承担自己的一份职责,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必须为团

体的成功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并对自己和团体工作的最终结果负责。构建个体责任的一般方式主要有:1)、保持团体的小规模。一般而言,团体规模越大,个体责任就越可能不明确,就越可能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规模越小,个体责任就越大越明确。因此,为了确保严格的个体责任就应该注意保持适当的小规模团体。2)、角色互赖。在小组活动中让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如前所述的组长、检查员、记录员等各种角色不仅使每个成员都能明确各自的任务,而且还能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个人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个人的责任。3)、分配任务。如子课题。4)、随机提问。随机提问小组中的任何一个成员,根据仓皇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由于是随机提问,每个组员都有可能代表小组来展示活动成果。如果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就可能在被提问时难以应答或应答不理想,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评价结果。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员不认真学习,都会影响到集体,这样由集体而产生的群体动力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增强责任心,并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来。5)、个别测试。在学习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采取一些评估手段来检查、督促每个组员尽到的个人责任。如,对每个学生进行测验;随机抽查一个学生让他向教师或全班同学介绍他所在小组的工作;观察每个组并记录下每个成员为小组做贡献的次数;在小组里安排一个学生做检查,检查者要求其他组员能解释答案的推理过程和理论依据;让学生向别人教授自己所学的知识等。

五、 积极的相互作用:积极参与的相互作用是指,为了达到小组的目标,

组员之间彼此相互鼓励并积极促进。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之间能够得到较多的机会彼此进行交流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尽管合作学习可能是分成几个部分由组员各自去完成,但是,组员之间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相互提供反馈信息,互相提意见;组员之间需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积极的相互作用的具体特点是:组员之间相互提供有用高效的帮助;在行动中表现出信任他人和值得他人信任的品质;给其他成员提供反馈,以提高他们的未来绩效;对其他成员的结论和推理过程提出质疑,以提高其他成员对所考虑的问题的决策质量和思考深度。

六、 小组自我评价。

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1、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之间往往产生合作的需要;学生意见不统一时,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拓展,受到多方面的启发。

2、教师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与一般性小组讨论的概念差别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确少不了讨论交流但这种讨论交流是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之上的,并指向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明确个人的责任使小组成员意识到任何一个成员的表现都与小组的最后得分息息相关,只有大家互帮互学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3、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哪些学习内容只宜个体学习,哪些内容必须互动,合作什么?怎样合作安排多少时间?有哪几个环节这些都要设计好,

想周全,做到胸有成竹。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讨论的问题,设计讨论问题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一般来讲,教师设计讨论问题时一般应注意如下几点:

1)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在体现的新理念;还要吃透学生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2)讨论题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题的数量要适度,不宜太多,更不能散,要避免随意设题。

教师播放流动献血车的图片,提出问题:你见过这种车吗?在哪见过?你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说:大学生王景在公园门口看到这种车以后,他是怎么做的?教师接着出示一则资料:王景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周末他在公园广场看到流动献血车,就主动上前要求献血。医生询问了他的年龄后,要求他填写关于健康情况的表格然后为他验血型,是B型。身体检查合格后,王景同学无偿献血200毫升。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出:读完这则资料,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献血前为什么要对王景的身体做健康检查?献血前为什么要询问王景的年龄?献血前医生为什么要化验王景的血型?王景同学的血可以给哪些血型的病人使用?献血200毫升会不会影响王景的身体健康如果你是王景,你会参加无偿献血吗?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3)讨论题的难易要适度。一般来讲,老师提出的讨论题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人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全力可保障小组合作的成功。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若是问题太难,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造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若是任务指向不明,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无法讨论但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若是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流于浅层的思维,不能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究,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得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了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最近发展区内,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这些问题经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努力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发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这一节内容时,有的老师提出生物有哪些特征?问题指向不明,难度大,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学生讨论不起来。若把问题改变为生物有哪些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这样学生就会知道从哪入手来解决这个题目了。

课堂教学类型要素之――――复习课

复习课指的是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发展生物学能力的课型。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生物教学过程中一种通过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强化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案例: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

师: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严谨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

使诗人的笔挥舞。绿色植物的作用真的如此巨大吗?绿色植物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大家想知道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今天我们通过复习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知识,就会更加理解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的这段话了。绿色开花植物由哪些器官构成?由俗话“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引出根的结构和功能。复习根尖的结构。由植物发达的根系能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那么你们知道植物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水吗?引出水在植物体中的作用。再由看来水对植物体来说作用是太大了,水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从土壤到达植物体的内部,动力来自于何处呢?引出蒸腾作用的复习。这一作用主要靠叶片来进行,这样来复习叶片的结构用为什么能失水,师:同学们知道吗,植物根吸收来的水分有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这是否是一种浪费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再发表见解。来复习蒸腾作用的意义。那1%的水分在植物体中有什么作用呢?有一部分用来参与光合作用,引出光合作用的复习。

复习课既不能上成新授课,也不能上成重复课。本案例立足于学生的本性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就已失去新鲜感,甚至认为已全部掌握,因而往往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求。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和欲,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对已有知识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就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多个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恰当设疑,激发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主动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复习起了定向作用。不足之处。

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复习课是学生对已记忆知识的再现和梳理。为了避免将复习课上成重复课,发挥复习课的作用,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1、明确复习的目的性。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有了学好的决心,学生便会产生永久的雇它,以便将来应用它的积极心理状态,就会对知识记得更多更持久。2、选择正确的复习形式。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刺激,更能有效的激活记忆中枢的神经联系,有得信息的持久贮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复习当作一种简单的重复,必须采用新的角度和新的形式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比如用新情境、新要求、新知识结构表述方式新的授课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理解层次。3、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解伴随着思考,积极思考有利于扩大大脑皮层记忆中枢的神经联系,保持记忆的持久。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生物学知识的保持与回忆。复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或知识网。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和次数。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因此,要及时地进行复习。复习的真正意义不是去恢复已经遗忘的东西而是为了防止遗忘。4、运用联想和推理的方法。


相关内容

  • 什么是音乐要素
    一.什么是音乐要素 在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的时候,就不仅仅要关注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这么简单了,而是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织体.曲式等等.这些就是音乐要素,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
  • 恒隆集团人员素质测评系统设计方案
    恒隆集团人员素质测评系统设计方案 一.前言 人员素质测评,就是指测评主体从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出发,运用各种测量技术,收集受测人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对人的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求对人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从而为人力资源开发 ...
  •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VILLAGE PLAN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05 目次 1 总则.................. ...
  • 20**年注册测绘师真题(全三科)免费
    2013 年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综合能力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共 80 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最符合题意) 1.一等重力点联测路线的测段数最多不应超过( )个. A.4 B .5 C.6 D .7 2.布测 C. ...
  • 建筑策划导论
    哈尔滨商业街休闲空间调研 一.背景介绍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商业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传递的窗口.商业街在不断的发展中早已一改之前单纯的购物消费的功能,转变成集中购物.休闲.娱乐.居住.办公 ...
  •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结构化面试命题概述
    登仕路教育领导干部考试研究院 曹生民 对党政领导干部结构化面试命题工作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有助于考生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时快速分析问题.找出试题的考查目的,从而使作答更具有针对性,从而赢得考官的青睐. 一.命题设计 组织开展结构化面试命题 ...
  •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太有价值了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直观学机械关注我们 法律顾问:赵建英律师 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 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 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 ...
  • 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设计(一)
    一.绩效考评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1. 什么是绩效 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和表现,及其直接的劳动成果,工作业绩和最终效益的统一体 2. 设计指导思想 现实出发 -注重科学性 -系统性 -严密性 -可行性 3.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区 ...
  • 函数的有关概念
    >说课稿 各位上午好!我是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函数的概念>. 首先,我对本节的教材进行一些解读 1.教材地位 函数的有关概念>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二 ...
  • 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不外乎也就"三体"."六要素"!
    休闲农业旅游是从旅游业当中提炼出来的新型旅游模式,当中包含了农业的与旅游的特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成果.休闲农业旅游是满足现代人们休闲.旅游.减压等功能的新鲜产物,她多以农旅结合的形式,推出新鲜趣味的农业活动,其中包含休闲.度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