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范文中心

第七讲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2/25

第七章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又要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说明:

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更替,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据此,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认为正是这一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扩大,客

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全社会所有,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分配。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最主要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

①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生产力的社会化,

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大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自由竞争阶段,以独资经济为主要形式;在垄断阶段,以股份制经济

为主要形式;在“二战”以后,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和明显的社会化的特点。它不仅表现为股份制经济和合作经济的新发展,而且表现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和“利害攸关者经济”的兴起,还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是以股份制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股份制经济是随着生产社会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制度服务,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资本家私人控股的股份制经济,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形式;国家控股的股份制经济,是国家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以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仍然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这是问

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毕竟发生了重大变化。股份制经济,虽然仍然是私有制经济,但它毕竟不同于传统的私有制经济。相对于传统的独资形式的私有制经济而言,股份制经济有两大特点:一是可以通过发行股票集中小资本为大资本,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二是它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可以相对独立地运用股份资本开展经

济活动。股份制经济的这些特点,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已经具有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资本占有形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一种形式上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一种否定,反映了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发展趋势。早在19世纪后半期,当股份制经济刚刚兴起的时候,马克思就预见到,这是“通向另一新的生产形式的

①单纯过度点”。

股份制经济作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表现。“二战”后,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出现的持股法人化和股权分散化的特点,以及职工股份所有制的出现,在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形式的基础上,当代资本主义还出现了国家所有制经济,合作制经济以及“利害攸关者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这无不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正逐渐滋生起社会主义因素,反映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

(2)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对其起调节

作用的,除了“看不见的手”之外,又增加了一只“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各国已经形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计划指导、法制规范、政策调节和行政干预等内容。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实现了从单一手段的市场调节向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转变,实行的是有政府干预和调控的市场经济。有的西方学者把这种市场经济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一重大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消除了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无序化,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生产的“有政府状态”和经济运行的“有序化”。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

①降,”无政府状态正在向有政府状态转变,这种

转变自然是一种质变。

其次,它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特点或因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一直把整个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节看作未来社

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

①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而目前,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已经开始让位于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国家对经济的强有力的调控。这说明,在国家对经济运行调控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一种质变,它摒弃了资本主义原有的东西,具有了未来社会主义的某些特点或因素。

(3)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由于出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更由于国家干预经济和工人阶级的长期不懈的斗争,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在继续实行按资分配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了国家的税收调节,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甚至实行利润分享制度等,从而呈现出了某些兼顾“公平”的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收入分配的现实是:在

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兼顾“公平”的情况;在贫富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的同时,在某些西、北欧国家中出现了收

入均等化的趋向;在阶级剥削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化的现象。正如我国学者周弘所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按资本分配为主的历史阶段中,也夹杂有按劳动和需求进行社会再分配的因素。这种社会再分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表现为受法律约束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和政

①府通过税收和财政发放的各类福利补贴。”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分配制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分配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从分配角度考察,已经更加明显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长。

通过以上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的介

绍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

度的框架内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即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没有改变。由于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阶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压迫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它国家的

侵略扩张依然存在。这仍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诸多社会问题和国际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所在。

2.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说明,当今的资本主

义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即在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非根本性质、非基本矛盾已有所改变;在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尚未改变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出现了局部的改变;在资本主义社会内,一些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因素或社会主义因素在生成并发展;“社会主义入口”的特征日益增多。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3.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还说明, 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有多种途径, 知识工人将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不存在暴力革命的形势,但却存在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和变革,克服资本主义坏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因素,从量变到质变, 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工人阶级仍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但已不是传统的产业工人,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掌

握现代化技术的知识工人。正如旅居美国的中国自然科学家李靖炎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社会主义问题之我见》的文章中所说,知识工人,“这个目前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但是正在日益发展中,迟早有一天会变为工人阶级的主体的阶层,这个在目前阶级的自觉性还极低,但是迟早会觉醒起来的阶层,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惟一能在将来开创新的社会以取代资本主义制

①度的阶级力量。”

3.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社会主义运

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第一,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

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社会主义的出现,就像东方地平线上的曙光

照亮了人们的心田,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已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不仅共产党人为之奋斗,而且广大劳动人民和一切进步人士也把它当作消灭剥削制度及各种不合理现象的惟一选择。即使在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依然明亮。即使在西方学者中,承认这一点的人也不少。例如,美国事业研究所研究员詹姆斯·格拉斯曼在他的文章《卡尔·马克思无形的手》中说道:“在柏林墙被推倒9年之后,卡尔·马克思成了人们打趣、讽刺和表达怀旧情绪的对象。”然而,事实是:“他们思想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我们竟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他的同事乔治·赖斯曼说,马克思理论仍然是“20世纪自由主义的整个经济和社会纲领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著作,被学子们反复研读,被专家学者,包括一些西方学术权威所引证。《资本论》名列人类社会出版、发行、流传最广的著作之前茅。1999年下半年,英国广播公司举行了整整一个月的网上投票,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另一家媒体,英国路透社评选千年伟人,第一名是爱因斯坦,并列第二的是卡尔·马克思和印度的圣雄甘地。这些事实说明,社会主义观念已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的伟业不可抹杀,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光明。

第二,社会主义实践,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尽管曾经遭受过严

重的错误和挫折,但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创造了这

些国家自身发展史上的最光辉的成就,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正逐步走向成熟,社会主义前景光明。

回顾20世纪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

义正是在不断地自我纠正错误,不断地改革探索中前进的。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种制度能够像社会主义那样敢于彻底揭示自己的弊端,纠正自己的错误;能够像社会主义那样发动如此规模宏大、深刻而广泛的自我革新。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中国、越南、老挝、朝

鲜、古巴等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

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模式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的多模式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正逐步走向成熟,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前景。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困难和失败,也有顺境和胜利;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飞跃。其中,最有影响的飞跃可以说有三次。第一次,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主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形成;第二次,20世纪初叶,列宁促进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20世纪末叶,邓小平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出现。三次飞跃使社会主义发展上了三个新的台阶。

如果以三次飞跃为主要界标,可以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150多年的历史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的破产。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大发展和大挫折。

第二个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三大胜利,也遭受了三大挫折。

第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新时期。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多模式发展的新局面,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既由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更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所决定。

第一、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

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也不能例外。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以往的社会更替更艰巨复杂,要经历一个更加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社会革命。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工程。

列宁把社会主义建设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探、人迹罕至的高山,而不是宽广、笔直、平坦的涅瓦大街,对它的困难和曲折,人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指出:“在这样崭新、艰难和伟大的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失望或者张

①皇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

第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花费更长的时间。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 ①《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130页。

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情况。二是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三是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本身的性质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来看,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正确看待苏东剧变,科学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在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时候,面对现实,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苏东剧变说明了什么?它留给了我们哪些历史教训?

1.要全面评价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历史,不能因为苏东剧变而抹杀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犯有许多错误,但成就是主要的、第一位的,错误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谈到苏美经济比较,还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客观因素,即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领土都是主要战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使

苏联工业生产下降36%,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下降了23%。战争加上战后恢复国民经济,大约有20年时间未能正常进行建设。而美国本土始终没遭到战争的蹂躏,战争不仅没有破坏美国经济,而且应该说美国是发了战争财的。在顺逆迥然不同的客观条件下,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不能不承认,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基本成功的表现。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联在经济工作中犯有许多错误,甚至严重错误(这一点在下文中谈到)。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错误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苏东剧变是在内外反共势力联合进攻下发生的,共产党领导人的政策错误是其重要原因,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因素。

其次,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

当然,之所以会被敌对势力和党内叛徒有空子可钻,也不能不看到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身的错误。也以苏联为例。我认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错误表现在四个方

面:一是经济管理体制长期僵化不变,使得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二是国民经济结构长期比例失调,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下降;三是简单地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多交了不少“学费”,多走了不少弯路,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四是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和缺乏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造成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作风严重,腐败现象逐步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无须讳言,这些错误是造成苏东剧变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错误不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而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结果。

第一,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违背了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

第四,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3. 苏东剧变的教训警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原则

回顾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给我们最重要的警示是:社会主义

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和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才能更好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才能真正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革,二者共同服务于统一于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

四、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就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它国经验,社会主义事业就挫折、就失败。

十月革命的胜利,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巴黎公社实践经验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既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结果,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革命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

相反,在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也有过违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而导致社会主义运动挫折和失败的惨痛教训。

总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各国共产党人只有努力探索并找到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才能推进本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随之繁荣昌盛。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内容

  •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刘先春/王晓敏  2013-01-09 09:56:02 来源:<唯实>(南京)2012年7期 内容摘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要讲话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 ...
  • 马概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 ...
  • 城市化对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影响
    第16卷第6期2008年12月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Vol.16No.6Dec.2008 城市化对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影响 图 娅 (新疆职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 ...
  •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 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 ...
  • 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2
    浅论科学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在这三十年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胡锦涛在早稻田大学演讲所说:"三十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 ...
  • 不忘初心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定稿)
    不忘初心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牢把握社会 ...
  •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
    五.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安全风险防范战略 主权国家的全球战略所关注的主要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全球活动以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必须的成本分担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等等.后发展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是实现经济起飞 ...
  • 马基辨析题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答:唯物主义的确重视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也的确重视精神的重要性.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并不在这一点.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 ...
  • 毛概考试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中 国 共 产 党人通过理论创新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实际上可以作出两种分类: 一是按照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来划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分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 教学设计-经济大危机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繁荣"及其崩溃:2.罗斯福新政 本课内容属于世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