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教师) - 范文中心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教师)

03/03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暴,同“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同“毋”不要)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2)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3)以地事秦。(侍奉)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6)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7)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1)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2)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4)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1)不能独完。(保全)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3)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1)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1)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2)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3)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6)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7)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8)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四、虚词归纳 1、焉

(1)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 (2)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 (3)二败而三胜。(表并列)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 (5)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 (7)赂秦而力亏(表因果) 3、之

(1)破灭之道也。(的)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 (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 (4)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

(5)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 (6)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

(8)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 (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

(11)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1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3)以有尺寸之地。(连词) (4)举以予人。(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 (6)洎牧以谗诛。(因为)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8)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1)其势弱于秦。(比) (2)以趋于亡。(向) (3)赵尝五战于秦。(跟) (4)齐人勿附于秦。

(5)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 (6)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五、一词多义 1、为

(1)以荆卿为计。(作为) (2)邯郸为郡。(成为)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1)六国破灭。(灭亡) (2)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 (2)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1)非兵不利。(兵器) (2)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 (2)良将犹在。(还) 6、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1)大则得城。(得到)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3)诚不得已。(能够) 8、势

(1)有如此之势„„(形势) (2)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 (2)始速祸焉。(才)

(3)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4)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 (3)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1)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 (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1)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

(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1)暴霜露。(暴露) (2)暴秦之欲无厌。(凶暴)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1)则秦之所大欲。(想要) (2)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1)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类) (2)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1)举以予人。(拿) (2)函谷举。(拔,攻占) 20、下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2)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1)尽态极妍。(达到顶点)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1)以地事秦。(侍奉)

(2)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七、文言句子翻译

(3)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1)廊腰缦回。(像缦一样)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1)举以予人。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1)赵尝五战于秦。 (2)其势弱于秦。

(3)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1)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1)并力西向。 (2)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1)戍卒叫,函谷举。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洎牧以谗诛。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采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6、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走廊像缦带一样回环曲折,突起的屋檐上翘,犹如禽鸟仰首啄物。依随着地势回旋环抱,围绕着中心向外开拓。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10、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如果秦始皇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如果后代人哀叹它可是不以之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八、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扌票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群,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B、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C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段以一组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

快失掉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黎民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最初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

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用者“可怜焦土”一语表达惋惜之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自身原因,即不爱惜民力,

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而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四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倦 .

C.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夫韩、魏,诸侯之障 障:屏障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赂秦而力亏 骊山北构而西折 ..B.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輮使之然也 ..D.秦之用兵于燕、赵 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6.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韩∕ 魏 折 而 入 于 秦 ∕然 后 秦 人 得 通 其 兵 于 东 诸 侯∕ 而 使 天 下 遍 受 其 祸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回忆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或“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

到很少的土地。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或“面对”)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

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

8.两篇选文各围绕一个字展开议论,请找出这两个字,并说明际的理由。

答:选文(一)围绕“赂”字,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后分列“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然后围绕分论点二展开论证,批评统治者对外忍辱苟安的国策;选文(二)围绕“势”(或“障”)字,从得失韩、魏对于秦与六国的战略影响(即“势”)的角度展开论证,批评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不识形势。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9—13题。

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京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授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

(《新唐书•文艺传•吴武陵传》)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於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节自司马迁《史记》)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请以第一人处之 处:论处 B、敢献所益 益:优秀 C、郾谢已得其人 谢:推辞 D、属之咸阳 属:命令 10.下面五对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京都 牧方试有司 ②吾闻周文王都丰 帝王之都也 ③君方为天子求奇材 周驰为阁道

④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⑤始皇以为咸阳人多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A、①⑤相同 B、②④相同 C、③相同 D、以上都不相同 11.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类的的一项是( A ) A、因出袖中书 B、公卿咸祖道长乐 C、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D、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12.对上述两段文字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吴武陵向崔郾推荐《阿房宫赋》时,当场朗诵了赋作。尽管如此,崔郾还是没有听从。但起码说明一点,《阿房宫赋》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B、阿房宫之所以后来被人们叫做阿房宫,实因宫殿修建在阿房这个地方。阿房宫先建前殿,终始皇之世,全部工程并末完成。即使全部完成,也谈不上《阿房宫赋》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

C、秦始皇三十五年才开始修阿房宫,因而《阿房宫赋》说“宫人”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不符合事实。

D、从史料来看,《阿房宫赋》把阿房宫的兴建完全归因于“秦爱纷奢”,也不确切。这说明文赋并不拘泥于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和夸张,其用意则在于借历史题材来说今事。 13.翻译语句

(1)不尔,宜以赋见还!

译文:不这样,你就干脆把赋还给我! (2)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译文:阿房宫还没有造成,等造成了想另外选择一个好的名字给它命名。 参考译文1:

太和(唐文宗年号)初年,礼部侍郎(官职名)崔郾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公卿大臣都到长乐宫送行,吴武陵最后到达,对崔郾说:「您就要替皇上选拔奇材,我谨推荐一个好人才。」并从袖内掏出一卷书,崔郾一看,原来是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言辞雄壮,警句频出,吴武陵读来声音洪亮流畅,在座的人很是惊奇。吴武陵说:「杜牧刚参加了考试,请您把他点为第一名。」崔郾推谢说第一名已有人选。一直到第五名,崔郾仍然没有同意,吴武陵勃然大怒说:「既然不行,你应该把这首赋还给我。」崔郾说:「就按您说的办吧。」杜牧果然被选为优异 参考译文2

三十五年,开始修筑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笔直贯通。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听说周文王建都在丰,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在阿房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又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爱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有的去营建骊山。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朐山上竖立大石,作为秦朝国境的东门。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相关内容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测试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潮阳区黄图盛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测试 命题人:姚惠华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
  • 如何提高平行班的高考语文成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提高平行班的高考语文成绩 作者:王春艳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2期 相对于实验班的学生,平行班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语文基础差.语文成绩滞后很多,该如何 ...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
  •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 ...
  • 初中升高中的衔接教育
    初中升高中的衔接教育 刚刚结束完中考的学生如今又该为新学期的到来忙碌了.初中升高中不仅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学业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进度.方法.习惯.心态等方面都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何做好初中升高中的衔接工作,成为 ...
  • 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
    <师说> 主备人:杨莉 审校人:孙振 学习目标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实词: 学习"之.其& ...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
  •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_语文_课标解读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 一.构成 语文必修5由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四个单元构成. 二.要求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 ...
  •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资料汇总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资料汇总 说明:考试范围:高中语文必修三 试卷样式:仿照高考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无垠.( ) 沼.( )泽 生意盎.然( ) 堆垛.( ) 层峦.( )叠嶂.( ) 吟哦.( ) 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