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 范文中心

[经][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03/03

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1.铄:(shuo硕)《六书故·地理一》:“铄,消渗因谓之铄。”这里用为渗入之意。

2.蓰:(xi洗)《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金史·宗叙传》:“官吏为奸,率敛星火,新费倍蓰。”《集韵·纸韵》:“蓰,物数也,五倍为蓰。”这里用为五倍之意。

3.烝:《诗经"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无戎。”《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向蹄,烝涉波矣。”《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尔雅·释诂下》:“烝,众也。”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4.彝:《书·洪范》:“皇极之敷言,足彝是训。”《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里用为常道、法度之意。

5.懿:(xi意)《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懿,美也。”《尔雅·释诂上》:“懿,美也。”《易·小畜·象》:“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说文·壹部》:“懿,专久而美也。”段玉裁注:“专一而后可久,可久而后美。”这里用为动词,犹言“修美”之意。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没有善也没有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兴起,人民就喜好善;幽王、厉王兴起,人民就喜好暴行。’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当尧为君主时就有象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时就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王这样的兄长的儿子,而且做了君主,就会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人。’如今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

孟子说:“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赏析】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解读】

孟子再次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类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圣王兴,则民好善”。因为,没有圣王以前,人民也是好善的。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很远,如原始社会、古人猿社会。按照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人是由猩猩、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在猩猩、猿猴的社会里,有没有善恶观念呢?回答是有!它们善其同类而恶异类,善异性而恶同性。那么在猩猩、猿猴以前的动物,又有没有善恶观念呢?回答亦是有!这就说明,在人类进化为人之前,善恶观念就存在于动物之中。人类进化为人之后,善恶观念更得到加强,随着人类识别能力的提高,是非曲直观念、羞耻观念、恭敬观念、恻隐观念都一步步产生,尔后圣王兴,则人民更趋向于为善!至私有制产生,并且畸形发展,人性才逐渐趋向恶的方面。虽然,私有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在这其中,如果多提倡恻隐、羞耻、恭敬、是非之心,使人们趋善避恶,那么人类社会就会稳定发展。因此,孟子认为,正因为人类本性当中有善的因素,人们才会彼此相互亲爱,人们才会有团结的思想,人类才会组成社会。如果没有,人类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而依然还和其它动物一样,是猩猩猿猴。告子说:“食色,性也。”其实告子也已经知道了饮食和爱人是人的本性,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因为,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所以,孟子提出的“性本善”是很有道理的。


相关内容

  •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 ...
  •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
  • 历史必修三测试题一
    专题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 ...
  •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第26卷第3期2008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Quan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6 No.3May.2008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张 品 ...
  • 谈儒家的仁爱思想
    谈儒家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通过对天.地.人的思考体悟而达至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体验.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室权贵,无不受其影响.仁的思想在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形成国人的风俗伦理观 ...
  • 国学名言警句
    成教中心国学系列名言警句 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 四库全书目录
    四库全书导航经部... 图文书籍 经部 十三经(简介)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穀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史部... 图文书籍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
  • 沪教版八年级上古诗词(完整版)
    沪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古诗词(完整版) 致建平中学西校初一13 14班全体同学 以下内容由初一13班 施启翔编辑.整理 绝对正确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三衢(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