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 范文中心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08/18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

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

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

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

〔即策士〕

游说之辞的汇编,

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6

:法家

吕不韦(?-前

235

年)

,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 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

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

“奇货可居”

闻名于世,

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

任秦国相邦十三年,

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

,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保

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

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在《报任安书》中,

甚至把它与《周易》

《春秋》

《国语》

《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客观

地说,

《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

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

“传言必察”

、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

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

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17

: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

许行

(约公元前

372

年~

289

年)

楚国

(都城江陵纪南城,

后迁安徽寿县西南)

人,

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

滕文公元年

(

公元前

332

)

,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 效果甚好。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幸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

的忠实信徒。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

“儒”论战

(

《孟子

?

滕文公》

)

《汉书

?

艺文志》近代史学家认为是许行的著述。在众多学术思想和流派中,农家以其独到思想见解和实践活

动,自成一家。农家的思想流泽久远,对中国千百年农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和领袖就是出生在郢都的许行。

18

:军事家

孙武(约公元前

535

-?)

,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 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

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

十三篇,

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

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

《吴孙子兵法》

《孙子兵书》

《孙武兵书》等,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

武著,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

两部是: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

(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19

:军事家

孙膑(?

----

316

年)

,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

,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

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

。传为著名军事理论家孙武后人,著述有

《孙膑兵法》

,指挥著名战役有“马陵之战”等。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

子》

,作者为孙膑,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

,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

《汉书

?

艺文志》称“

《齐孙子》

八十九篇,图四卷”

,但自《隋书

?

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72

年,临沂银

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

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

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20

:小说家

虞初

(

140-

87)

西汉小说家,号“黄车使者”

,河南洛阳

(

今洛阳东

)

人。汉武帝时为方士侍郎。小说家代

表人物。

《周说》原书失传。据东汉人应劭所说:

“其说以周书为本”

,就是说虞初是根据《周书》写成小说《周说》

。因

此有人估计《周说》很像是一部通俗的周史演义。

《太平御览》第三卷所引《周书》三则,其写作风格类似于《山

海经》

,清代人认为是虞初的佚文。虞初著《周书》

21

:医家

扁鹊(公元前

407

—前

310

)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

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

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

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

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

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

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

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症”

“诊法”

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分《灵枢》

《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

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

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

病理学、

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22

:医家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

(

陕西省岐山

)

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

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

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

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23

:法家

慎到(约公元前

390

年~公元前

315

年)

,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

齐宣王、齐泯王时游学稷下,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

渊等有较多的交往。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

道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

?

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

。徐广注释道:

“今《慎子》

,刘向所定,

有四十一篇。

”班固《汉书

?

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现存《慎子》只有七篇, 即《威德》

《因循》

《民杂》

《德立》

《君人》

《知忠》

《君臣》

。由此可见,

《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大多。

已经失传。慎子著。

24

: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

申不害

(

约公元前

385

~前

337)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

(

今河南新郑

)

人。他在韩为相

19

年,使韩国走向国治

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著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

20

30

岁之间。

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

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

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

李悝、

慎到的学术理论中都有

“术”

的成份。有人根据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他是由道入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

仅归为道法两家。

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任用贱臣申不害即为一例,申不

害才华得有用武之地。

作品:

《申子》是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申不害

(

约公元前

395

年~公元前

337

)

,郑国京(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人,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

主持改革,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他原来信奉道家思想,后来分化出来,成为法

家。他的著作《申子》原来有两篇,

《汉书

?

艺文志》中说是六篇。清朝时,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有《申子》

的辑本,但不是原貌了。现只在《群书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大体篇》和一些佚文。 25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

却屡遭排挤,

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

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有《离骚》

《九

歌》等。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

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

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26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前

578

-前

500

,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是齐国上

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

556

年)晏弱病

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晏子春秋》

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分内篇、

外篇两部分,

内篇分谏上、

谏下、

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

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

驳杂,

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

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互有联系,

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

子春秋》共

8

卷,包括内篇

6

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

2

卷,计

215

章,全部由短篇故事

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 27

、史学家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

今山东肥城人

)

,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

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

(又称《左传》

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

,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

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

,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现

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左传》

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28

、儒家宗圣

曾子(前

505

~前

432

,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 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

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

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

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

《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

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

“传”十章。认为,

“经一章盖孔

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

“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

“传”

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

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29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

483

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

402

年)

,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

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

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

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

庸章句》

,并把《中庸》和《大学》

《论语》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

《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

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

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

,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30

、史学家

司马迁(前

145

或前

135

—前

87

?)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

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

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太史公传”

,也

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

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三国志》

(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

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1

《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

书》

《礼记》

《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

《国语》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

990

)西征犬戎(约前

947

年)

,下至智伯被灭(前

453

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

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3

《尔雅》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

“尔”是“近”

的意思(后来写作“迩”

“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

,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

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

录于

《汉书

?

艺文志》

但未载作者姓名。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

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

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

尔雅整理加

工而成。

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4

《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

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

《四库全书总目》

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

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

18

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

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5

《易经》

也称《周易》或《易》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

《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

产生了易经八卦图)

,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

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

《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

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6

《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

(另外还有

6

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

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

,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

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

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7

《尚书》

又称《书》

《书经》

,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

,汉代改称《尚书》

,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 《文侯之命》

《费誓》和《秦誓》

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

《皋陶谟》

《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

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8

《山海经》

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

18

卷,包括《山经》

5

卷,

《海经》

8

卷,

《大

荒经》

5

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

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

《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

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羿射九日

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普遍认为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分享到:

嵌入播放器:

普通尺寸(450*500pix)

预览复制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你可能喜欢

较大尺寸(630*500pix)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相关内容

  •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_易中天
    专家论道 <新重庆>2009第10 期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中天 先秦诸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所形成的光辉思想对后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先秦诸子处在春秋战国时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道家思 ...
  •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作者:楼宇烈 [2001-10-12 15:49:5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 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 ...
  • 七年级第10课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一 [文件]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doc [标题]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教案/初一 [内容]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 ...
  •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_孔振斌[1]
    宝鸡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37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 孔振斌 道德素质, 就是人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行和素养.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其行为主体是个人, 它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辩证统 ...
  •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一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一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170万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 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战国(前770 ...
  • 文献综述-道家
    道家思想发展综述 摘要:道家自创始以来,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作为儒.释.道三大思想之一的道家在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对有体现. 关键字:无为而治.清静无为.人生哲学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其思想学说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