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 范文中心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09/30

第26卷第3期2008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Quan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6 No.3May.2008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张 品 端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福建南平 354200)

摘 要: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才能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是朱熹修身工夫的三个重要环节。朱熹的修身思想,上承先秦儒家,下启宋明后学,对于人的存在的道德价值的完善,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朱熹;修身;意义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12-07

作者简介:张品端(1955- ),男,福建南平人,副研究员。

文章编号:1009-8224(2008)03-0067 05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儒家学说之所以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并对中国传统社会

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儒家思想以追求现实人生的存在和自我完善,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的。这不仅决定着儒家文化在传统社会的演变中不断地更新递进,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如何实现儒家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孔子、孟子、荀子、朱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修养完善自身的道德不仅是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儒学价值取向的前提条件。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才能够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因此,继承发扬朱熹修身思想中的精华,对于促进当今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依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断地自我完善,才能实现自我。孔子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即 性相近,习相远 [1] 论语集注 卷九,158。从德性的培养这一角度看,所谓性相近,也就是指每一个人都有大致相似的本性,因而都具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在个体道德锻炼过程中,孔子把作为外在标准的 礼 转化为主体的内在道德状态,创立了一套关于 仁 的学说。孔子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以 立仁 为核心的,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定了儒家个体道德论的基础。

[2]卷6,119

,从而奠

孟子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将孔子的 性相近 引申为性本善,并把人性本善说作为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这样,道德修养就有人性上的依据。按孟子之见,人性之所以普遍相近是因为凡人都有先天的善端,正是这种善端,为走向理想人格之境提供了出发点。这就是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 孟子集注 卷3,216。这种共有之 心 也就是仁义礼智四种最主要德行的始端。具体的说,仁义礼智就是道德修养的目标。孟子道德修养的核心是养心,养心之道有两个要点,即 存心 与 求放心 。孟子还把心、性与天联系起来,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3]卷13,324一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

哉 的道德自觉性的思想萌芽,但只有到了孔子,这一思想才真正得以确立。孔子适逢乱世,人生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突出主题,思想家们很自然地把思考的重点放在 人 的领域,以探求人生真谛。而孔子则把重点放在道德领域,对一切社会问题都用道德目光加以审视;其道德观的基本倾向是

6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5月

是他的道德思维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心性是一切的发端和核心。而存心、养性、事天是他的道德实践模式,心是主导因素。孟子认为,这种道德实践模式要求个体存心养性以事天,便可安身立命,自我才得以实现。

荀子十分重视修身,其论述的详尽长于孔子而又超出孟子,但荀子修身理论所讲的也是个体如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荀子亦讲养心,但养心的关键是 诚 。他认为, 诚 就是守仁行义。内心守仁行义的道德状态是 诚 , 致诚 可以 变化代兴 ,不断更新发展,这其中包括了自我的道德修养和不断完善。要做到守仁行义就必须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葘然,必以自恶也 。自存、自省、自好、自恶都是守仁行义的方法。这种强调主体自我的主动精神的道德修养方法与孔孟并无二致。荀子主张修身贵在于己,修身能否成功,根本在于自己的努力,放松自我改造而依靠其它力量(乃至天),是不可能守仁行义后致诚的。本然的我走向理想的我是通过后天修养获得的,只有在教育、学习等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外在的规范才会逐渐为个体所接受和认同,并融合于主体意识之中,这在根本上是通过道德修养获得的。

后来成书的儒家经典 大学 曾对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其价值取向予以简明精炼的概括,这即是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的 三纲领 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 八条目 。在三纲八目中, 修身 是中心环节。修身之目的,即 大学 所说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中 明明德 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德性修养得光明清净,不为私欲所蔽。那么,如何实现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大学 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由此可见,修身是实现修己而安人,内圣而外王的关键,而就修身而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4]124

儒家道德的提出,是儒家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存在特征的反躬认识而揭示出来的,是对人类社会得以运行发展的人道本质的求索而归结

出来的。其具体内容即是朱熹在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中强调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人道规范,亦即是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道德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它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运行发展的人道核心。故孟子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有仁义礼智的道德。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而能生存于社会之中,也就在于人类社会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纲纪和社会组织。人的存在的道德成就完善,人类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都是离不开道德的,没有道德则人难以体现出自身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类社会也将陷入残杀争夺的动荡混乱之中。所以,对于道德的修养和践履,是人之为人的存在要求,也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保证。

怎样才能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呢?朱熹认为,循 古人修身之道 ,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他说 身修则家可教矣。孝、悌、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1] 大学章句 ,9朱熹的修身,是指人在客观社会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于自身存在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的认识反思,识得成就自身存在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完善,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奠定必备的条件和基础。所以, 中庸 就把 修身 作为治理国家的九条主要原则之首,因为 修身,则道立 。只有注重修身,国家才能够走正道。就修身的方法而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是儒家修身工夫的三个重要环节。

格物致知 原出于 礼记 的 大学 篇中: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其本来意思只是属于儒家的道德修养范围的术语。朱熹对 格物致知 的阐述,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认识的意义,既是一种求知方法,又是一种修养方法。就修养方法而言,格物致知主要是指人通过客观经验

第3期张品端: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69

性,其目的在于认知天下事物之中所蕴涵和展现的道德义理,提升和完善个人的道德存在。朱熹认为, 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待自家者已定

叠,然后渐渐推去,这便是能格物 [5] 朱子语类 卷15,463。就是说,格物应从自我修养开始。人生之所以需要格物,是因为人的良心受到私欲的遮蔽,格物穷理就是去掉私欲,恢复良心的明觉。 致知 有推及己知和知至两层含义,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就要知至,对每一事物都要认识其表里精粗和上下体用,这样才能诚意正心,若不知至便不是诚意,所以,朱熹说: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 [5] 朱子语类 卷15,473。又说: 格物是物物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 [5] 朱子语类 卷15,471格物是从客观的角度对人生道德修养过程的描述,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操作方式,二者虽是修养的两个步骤,但却是一个时间过程。

格物致知不仅是人生体悟天理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人生正心诚意的前提。人的道德修养以正心诚意为主,而正心诚意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实现。朱熹说: 须是真知了,方能诚意。知苟未至,虽欲诚意,固不得其门而入矣,惟其胸中了然,知得路径如此,知善之当好,恶之当恶,然后自然意不得不诚,心不得不正 [5] 朱子语类 卷15,484。他认为,人之所以需要格物,是因为心中意不诚,受到私欲的蒙蔽,格物穷理的目的就是正心诚意,只要物格知至便自然意诚而心正,穷得二分天理,便去掉一分私欲,因此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正心诚意的过程。

既然,人生的道德修养以正心诚意为主,那么人应当如何正心诚意才能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呢? 大学 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诚其意,就是不自欺,不自欺就是指既知修身应为善去恶,就当持守自身对于道德践履的内在意志的纯洁专一。这种内在意志的纯洁专一,不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更不是为了迎合外界和他人的赞慕,故君子诚意修身尤能慎其独。慎独是指自己独处幽居之际,自觉自律地践履道德。 大学 又说: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所忿嚏;有所;[1] 大学章句 ,4

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其心,就是将自身的意识和行为规正于道德,不要让自身喜怒哀乐的心理情绪和外界的社会现象,阻碍了对于道德践履的自觉内在向善意志。因此,朱熹等儒家的修身,就是正心诚意而已,正心诚意是落实并表现于格物致知的具体道德实践过程中的,它与格物致知是密切相关,彼此一致的整体性修身工夫结构,亦即格物致知是在正心诚意的道德自觉意识和道德自律意志的统率和推动下去实践的,正心诚意是自身道德完善的起点和前提。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朱熹特别注重躬行践履,他说: 既得知,若不真实去做,那个道理也只是悬空在这里,无个安泊处。 [6] 朱子语类 卷69,2303如果只注重个人明德、修身,而不推及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之有体而无用。他批评 世俗之学,所以与圣贤不同者,亦不难见。圣贤直是真个去做,说正心,直要心正;说诚意,直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饷;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饷;说修身,又将圣贤许多说修身处讽诵而已。或掇拾言语,缀辑时文,如此为学,却于自家身上有何交涉? [5] 朱子语类 卷8,281又说: 专做时文底人,它说底都是圣贤说话。且如说廉,它且会说得好;说义,他也会说得好。待它身做处,只自不廉,只自不义,缘他将许多话只是就纸上说。廉,是题目上合说廉;义,是题目上合说义,都不关自家身己些子事。 [5] 朱子语类 卷13,412朱熹在道德修养上要人做到言行一致,不能口说空话,做纸上文章。这就是道德修养最终都要以见之行动为归宿。

个体生存于社会之中,无不在追求着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从而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是由外在异己于人类自身的虚幻力量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身向善趋善的现实实践活动所决定的。由此,朱熹指出,在个体存在价值实现和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过程中,道德修养则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个体的存在价值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始终探寻践履的一个问题,因而朱熹的修身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其可资借鉴的价值。尽管朱熹的修,

70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5月

形成于传统的等级社会,也已不能完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但是朱熹的修身思想中对于人的道德自觉意识和道德自律意志的培养提升,以及蕴涵于朱熹道德思想之中的对于人的向善成善潜在能力的肯定,是有价值的。具体而言,朱熹修身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朱熹的修身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的存在的道德价值完善。他认为,成就自身的道德善性,不仅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体现,而且是实现修己安人的人生追求的基础。而只有培养人们对于道德践履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志,才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前提和方法。

朱熹关于个体存在的理论,是以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为其核心内容的。而道德价值首先表现在人的存在的道德善性的成就,这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从儒家对于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来看,无论是孔子提出的 性相近,习相远 说,孟子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3]卷11,304的性善论说,荀子的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形成的性恶论说,还是程朱理学 性即理 说,陆王心学的 心即理 说,他们都充分肯定了道德属性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也都明确指出了人的存在就是对于仁义礼智道德善性识得成就的道德存在,而且人人通过格物致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工夫,皆可具备止于至善的道德人格。朱熹认为,人存在的道德善性,不是已成的,而是待成的,如何由待成达至已成,个体只有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自身对于道德善性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志,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我主动地遵循践履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由于人的存在的道德善性,是由个体的社会行为具体体现出来的,所以朱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正心诚意地对待自身的社会行为,以是否合于道德要求来取舍抉择自身的行为。正心诚意地对待自己,努力践仁行义,去实现自身的道德完善,完成自身的社会职责,做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生境遇,持守道德要矢志不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正心诚意地对待他人,就在于笃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论语集注 卷3,8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卷6,120的立身之道,以道德规[4] 荀子 卷17,265

任和义务的完成。故朱熹等儒家提出了正确对待他人的 挈矩之道 ,指出个体存在的价值完善,是与他人存在的价值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朱熹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已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对于现代社会人的道德完善,依然具有内在合理的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修身思想有利于推进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他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和谐有序地进步发展,是由人类自身来回答和解决的,而要正确地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则缺少不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一重要基础。因为修身对于个人来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就自身的人生价值,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法之一。

社会和谐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不仅需要外在强制性的刑政之道,更需要以内在自觉性为特点的礼乐之道。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卷1,49。朱熹亦说: 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为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以行政和 政刑 来约束民众,虽然可使人畏罪而远之,但却不能使其自觉知耻向善;而实现礼乐之道,以 德礼 来管理和教化民众,却能使其自知迁善。因此,修养自身道德,规范自身行为,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而且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发展,进而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同时,修养自身的道德,是以实现个人的社会职责为其价值追求的,道德的修养是落实于自身的社会活动之中的,只有完成自身的社会职责,才能展示出自身的存在价值。所以,只有每个人在其社会活动中,都能持守道德自觉自律地完成自身的社会职责,才能实现社会的运行发展。由此可见,朱熹的修身思想所强调的个人社会职责的完成,就其现代价值而言,它还有利于培养人的职业道德,这对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朱熹的修身思想有利于使人人都能树立起家国的观念,促进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他认为,修齐治平论是内圣外王思想的核心内容,把,[2]卷1,49

第3期张品端: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71

国、天下之中,树立起家国的观念,这显然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考虑。政治家如果能化除私欲,达到身心的和谐,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就会逐渐去平衡社会与众生。修身是通过克已而实现最高

的精神境界的觉悟,而不是伪装和压制自己的人性。事实证明,人的欲望可以通过心灵的净化而去除。修身克已,然后才能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朱熹提倡的诚意修身,维护人伦道德,实现和谐相处,作为人们提高理性,维护社会秩序及世界和平的指导思想,日益显其重要。当前,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一代新人的目标,而且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

良知、正义感、荣誉感和羞耻心,充分发掘人们内心世界的 善性 ,从而使人们能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94.[2] 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 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4] 四库全书:第69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 朱子全书:第1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朱子全书:第1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林振礼)

Zhuxi sInheritanceofConfucianIdeasonMorality

CultivationandItsModernSignificance

ZHANGPin-duan

(WuyishanResearchCenterofZhuxiStudies,Nanping354200,Fujian)

Abstract:Onlybythecertainmethodsofcultivationcansocialmoralstandardbetransformedintocon-sciousbehaviorofmoralsubject.Theideasof GeWuZhiZhi (格物致知), ZhengXinChengYi (正

心诚意)and GongXingJianLv (躬行践履)arethreeimportantlinksofZhuxi smoralitycultiva-tion.Zhuxi sideasonmoralitycultivationhavepositivesignificancetotheperfectionofpeople'smoralvalu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realisticsocietyandnationalstabilityandeverpeace.Keywords:Zhuxi;moralitycultivation;significance


相关内容

  •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Z1101 22号 张慧 朱熹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对朱熹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阶段的划分.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探讨,于当今教育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对 ...
  •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第37卷第4期 2007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l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V01.37.No.4Sciences)July2007 主题研究:文明和谐与创新 关 ...
  • 儒学与生活10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的态度. A.逃避 B.积极 C.散漫 D.无所谓  我的答案:A 2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 A.&l ...
  • 古文-励志
    言多必失!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岳麓书院讲解词
    岳麓书院讲解词(初稿)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说到古代四大书院,它们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具有办学雏形,最早可以追溯 ...
  •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
  • 浅析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诚信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儒家思想中, 诚信被认为是一种道德价值.人格品质.社会秩序, 在整个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 是交友之道 , 是经济活动的重 ...
  • 抚州先贤陆九渊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