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东:"历史科学的生长点的问题"是个永恒问题 - 范文中心

瞿林东:"历史科学的生长点的问题"是个永恒问题

08/21

作者: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生长点”在今天好像是一个新的词汇,其实侯外庐在20世纪60年代就使用了这个词汇。1962年,侯外庐在中央党校的一次“关于学习历史的方法”讲课中,首先就讲到了“历史科学的生长点的问题”。当然,他说的“历史科学的生长点的问题”,不是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问题。侯外庐认为:

所谓历史科学的生长点,就是说在研究历史科学时,应从哪方面着手才能带动起整个历史科学发展的问题,就像很多科学的发展都是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而生长起来的一样。这是科学界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这一论述来看,侯外庐是从时代出发,站在鸟瞰科学界的高度而提出“历史科学的生长点”问题的。显然,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有它的历史时代性,也有它的现实性。侯外庐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个问题,充分反映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在科学上的战略眼光。

那么,历史科学的生长点究竟在哪里呢?侯外庐从矛盾学说的角度作出说明,他认为:“到底什么是我们的生长点呢?我看历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批评、斗争;没有斗争就不能发展。这是主要方面。当然,其他方面,我们也要把握好,要把握史料,不说空话。”侯外庐结合当时的历史形势,举出一些“生长点”同“斗争”的关联。联系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历史,其前进的道路并不都是坦途,不同形式的批评和斗争确是存在的。这里,我想结合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说明“批评”对于“生长点”之产生的重要。举例来说:班彪、班固父子对司马迁《史记》的批评而有《汉书》的撰写;唐太宗对十八家晋史的批评而有唐修《晋书》的面世;李大师、李延寿父子对南北朝官修正史的批评而有《南史》《北史》的撰成;欧阳修因不满于《旧唐书》《旧五代史》而著《新唐书》《新五代史》;郑樵批评班固“断代为史”、背离了“会通”的为史之义的传统而作《通志》,等等。这种实例,在中国史学史上举不胜举,显示出批评对于“生长点”的催生作用。从这个意义说,对中国史学批评史的研究,将有益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重温侯外庐关于“生长点”的论述,深感其立论高远,对学术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也促使人们产生许多联想。记得1984年,白寿彝先生发表一篇短文《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旨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推进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深入。文章写道:

近两年,国内的形势很好,在某些战线上,大有突飞猛进之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史学史工作也应该甩掉旧的躯壳,大踏步前进,把新的史学史学科早日建立起来。这件工作牵涉的方面比较多,但我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是应该多下点工夫及早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史学史这门学科就可能面目一新。

我说的这两个问题,第一,是对于历史本身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第二,是史学的社会作用的发展过程。这里说的“甩掉旧的躯壳”,是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一般“史书要籍介绍”的影响。

作者认为对上述两个“重大问题”的研究、论述,将有利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这两个问题,一是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一是史学家对史学的认识。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如何说明历史怎样产生史学,以及史学如何反作用于历史这样一个存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为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当然,白寿彝先生并没有提出“生长点”的问题,但他的这篇短文确实起到了催生“生长点”的作用。诚如作者所解释的那样:“在中国史学史上,重要的问题不少,这两个问题,恐怕是当前更为重要的问题。在史学史的编撰上,一个史学家一个史学家地写,一部史学名著一部史学名著地写,这可以说是必要的,也可以说是研究过程中所难免的。但是否可以要求更高一些,要求更上一层楼,是否可以把这些以人为主、以书为主的许多框框综合起来,展示出各个历史时期史学发展的清晰面貌呢?这当然不容易,但总还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前进方向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史学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其中一个原因。

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侯外庐在五十多年前提出的“历史科学的生长点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这是因为学术总是在“日日新,又日新”的运行轨迹中前进的,而寻求“生长点”就是寻求新的创造。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内容

  • 历史书籍.doc(2)
    1.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中华书局1960年代至1980年代出版或多次重印.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 ...
  • 对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中_经验_的理解
    第21卷 第1期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o1.21No.1对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中"经验"的理解 武泉华,任国彩12 (1.山西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9;2.太原市第十二中学,山西太原030002) 摘 要: ...
  • 法治的价值追求
    法治的价值追求 张智远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法治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对法治的价值的研究,无论层面上还是向度上均存在重大不足.针对这一研究现状,笔者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法治价值的经典论述,明确指明了法治的价值追求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类自己的 ...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田园城市: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实际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齐沃斯. 带型城市: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玛塔提出1883年. 美国 ...
  • 半月谈20XX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北京人事考试网: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苏北 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 ...
  • 无土栽培园
    ',1)"> ... 您当前位置 -> 技术展示 1.什么是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栽培作物,而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可以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温度,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 ...
  • 宋渠宋炜的诗
    宋渠(1963- ).宋炜(1964- ),1984年与万夏等人发起整体主义运动.大佛 少小离家 大佛 不会在冬天的寒颤中离开家离开柔和的面孔谁也不会 这个下垂的黄昏沉寂而贫血 象一只暗哑的铜钟飘忽如梦幻 大野中旋转的树丛后面有被铸成口碑的 ...
  •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摘要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鲜明的特色.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依然保持着本民族浓厚的传统音乐特色.本文重点探究印度音乐如何传承 ...
  • 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一般特征
    作者:邵强进 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0年03期 [中图分类号] B81-09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0)01-0101-07 古印度逻辑是世界逻辑思想发展的三大发源之一.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逻辑学 ...
  • 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
    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几年来的教育改革,让更多的人开始深层次的对教育进行了思考.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是国民素质下降心胸不广.涵养不深,是一代少年儿童成了挣分的机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