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 - 范文中心

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

07/02

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几年来的教育改革,让更多的人开始深层次的对教育进行了思考。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是国民素质下降心胸不广、涵养不深,是一代少年儿童成了挣分的机器。家长责怪孩子不听话,老师抱怨学生难管理,校园暴力频传,犯罪年龄下降,君子之风的日渐消亡,社会正义感的日渐消亡,让我们深感责任在肩。教育不能是短视行为,功利性太强,而应着眼于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于是,本人和学校的全体师生进行了中华经典教育的实践,并将实践过程中的全部思索凝成了这篇论文。并通过了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实例分析、资料收集对比等方法,研究了其教育价值,并着眼于经典诵读教育的发展等问题。

本文提供了一些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方法及产生的教育效果,深入浅出的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范畴客观的分析了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价值,揭示了现代教育中所出现的一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索。

本文就带着这种思考,从导言开始追溯了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起源,在理解中华经典的涵义及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华经典的内涵的深层次界定,结合教育实践,分析中华经典诵读的形式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以了说明和分析,并以辽宁省鞍山市东长甸小学的教育实践为例证,提供了一些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方法及产生的教育效果。第二章从丰富知识积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力训练的功能两方面论证了文化经典诵读的智力开发价值。第三章探讨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品德培养价值。从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和锤炼道德意志、促进道德行为上深入浅出的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范畴客观的分析了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价值。第四章从民族意识强化价值角度阐述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利于确立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及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一)问题的缘起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最根本保证,采用怎样的教育手段,运用怎样的教育方法,选择什么教育内容,都直接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教育形式的实践、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充实和调整等等围绕教育自身的讨论,早已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和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却常常出现偏颇,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升,甚至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意义的缺乏理解和过分的功利主义追求使其迷失了方向。

纯粹的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世界一体化的、适应世界工厂的设计师、创作者,他们的才智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他们是工业社会的加工者。但是,繁盛的物质文明背后同时也潜藏着暗流——过多的追求纯粹理性化的训练必然导致人文素质的缺失,单纯追求更高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蔑视个体的存在价值。这些都会造成对生命价值的忽视,导致无法与自然的进一步和谐共存,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文化精髓之中,教育才会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与独特,以此渐臻教育的真谛。

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传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长,并启动其自由的天性。” 1其中既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又暗示出人文教育培养丝毫不应落后于单纯的技术教育。人文教育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会使生活富于韵味,它能够将古典文明延续至今,让我们可以从文化经典中去寻找生命中的情趣或排解生命中的困扰。早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就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80年代,叶圣陶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进行片面的单纯技术教育的弊端,为了培养更全面的人才,为了本国未来的国际竞争,纷纷加重人文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在最近一次学院发展评估中着重强调了目前哈佛学子所欠缺的是人文素质,所以在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大力增加了文化课程。在今天的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作文,语言能力低下已屡见报端,新一代青年的人文素质大为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若想真正解决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体制与教育内容。

教育的主要使命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人的造就。教育过程应当根据

文化基因的原理即认知心理的整体先于部分的原理以及记忆力与理解力相互促进的原理进行。中国过去的教育只注重最终考核的成绩而忽略了教育进程的重要作用所以才会出现所谓“有才无德、有分无才”的现象。根据上述这些原理,教育的首要内容应当是经典文化,这样才能为我们进一步了知人类文明创造最完整的认知背景,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那么这种经典文化的教育应该在什么时候、在哪些人群中开展呢?笔者认为,就现今的中国社会而言在青少年中间开展深入的中华经典学习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意义。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华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增进对于生命内涵的领悟达到与自然的进一步和谐共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儒家思想自战国时代起便影响规范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心灵之中,仁、义、礼、智、信,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厚的要素支撑着中华文明的代代延续。然而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纯粹的技术教育越发被人所重视,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单纯的文化研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这就促使人们对文化学习的定位出现偏差,甚至某些教育机构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出现轻视与遗弃的错误观念,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人文素质的急剧下降,近年来传统美德的沦丧都或多或少与之相关。

严峻的社会现实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都要求加强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增设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加强本土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明的宝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为未来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基础。

(二)中华经典的涵义及范围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经典奠定了中华文明声声不息得以流传的基础,在广阔的精神领域塑造着中国人的优良而独特的品性,规划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和历程。

为了深入探讨诵读中华经典教育的学术价值及实践意义,我们必须先澄清中华经典的涵义及范围。

“经典”一词早存于中国的语言中,起初专指儒家学说的著作,后来词义渐渐扩大,指一切精彩、精华的思想萌动,具有独特意义的理念。考证经典俩字的涵义,则知“经”与“纬”相对,“经”是“南北向的道路”跟“径”相通,有“道”之意,“经”就是常道、准则,“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经权相对,“经常”通达“权变”。经与典互释,但“经”比“典”更具典范性、权威性。《尔雅释言》曰:“典,经也。”典的本义是

指重要的文献、典籍。《说文》曰:“典,五帝之书也”。其重要性,有“常道、准则”之意。《文心雕龙》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典就是“天地间永垂不朽的作品”,她代表了往圣先贤留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中国古代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结晶的古书,后世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

中华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人类任何一个文化系统均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小学阶段诵读的中华经典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等启蒙学读物,也包括《四书五经》及诸子学说。诵读开展的初期,作为“养正”的基础,中文经典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弟子规》或《大学》,如果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或《孝经》)、《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

所谓中华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诵读的方法学习中华经典。坚持每天读20—30分钟,第一天读100字左右,读20遍。第二天复习第一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第三天复习前两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第四天复习前三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当读够80遍时,已经能够熟练背诵,而且是在没有丝毫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完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遗忘规律曲线要经常性地对旧知进行复习巩固,以免遗忘。教师在孩子们的诵读过程中可以“不求甚解”,让孩子去慢慢体会它的意境,听其自然,使经典的作用慢慢渗透进孩子们的心灵。对于中华经典的诵读,在小学阶段、尤其在入门阶段,《四书五经》无疑是最好的教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四书五经》是从中国500000种书中选出的9本,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儒家文化的灵魂。基础教育阶段,如能读完《四书五经》,一生的国学功底已经相当牢固了,而且思想扎实沉稳,将来无论学什么,这些书都是智慧的宝库。另外,《论语》、《孟子》是2000多年郡县社会及儒家思想的主体,一直是2000多年来中国的灵魂,自然也是阅读的重点内容。

任何民族的形成都离不开本民族特有文化的滋养。尤其是民族的文化传统起源于它的经典文本,元典,是民族精神的文本显示,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力量之源。一个有创造力的民

族,要不断地从元典中汲取养分。中华元典精神千百年来被中华民族一再实践,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在某些历史的转折关头,元典精神,因新的时代条件的激励,更要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早在1994年台湾的王财贵先生率先倡导“全球儿童读经运动”,这与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倡导的“重整中国文化断层,推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相互呼应。在国内中华经典诵读缘起于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的一个提案。会上,赵朴初、巴金、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员以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匹配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3

从1998年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先是在北京、湖北等地开展试点,提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确定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读经。“每逢周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先生和他的合作者都会教一群学龄前儿童读中国古代经典。这样的少儿读经班,已经遍布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几个省市,参加读经的少儿超过300万。”4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直接组织300—500万孩子参加读经活动,影响3000万成年人,使受到辐射影响的人超过一亿。他们从2000年3月起由激活了“古文诵读工程百县计划”准备花3年时间在100个县实现全县推广。5

(三)本课题的研究起点: 1、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谁最先培养出大批能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其国民教育,各国的研究机构也都致力于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的探索,尤其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最优教育方式的研发。在研究过程中很多专家都意识到,在儿童6—13周岁期间诵读教育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人格形成,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诵读教育能够使儿童善于累积字词等基础知识、记忆优秀语句、在内心中初步建立人文情怀。

国外学者近年来致力于诵读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着重研究诵读内容不同对学生的影响有何差异及如何选择最优诵读内容。国外学者一

致认为,“在最宝贵的年龄应该用最简洁的方法让孩子读最有价值的书,以作为一种可以终生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简单说,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的意义已获得国外学者的一致认同。德国学者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任钟印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罗伯特·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莫提默·艾得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等国外教育专家的论著中都涉及了上述的研究与观点,他们大都认为阅读应该以本国的经典文化为主,以诵读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进行。经典教育的价值历来就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如此来理解经典:“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同柏拉图写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地紧迫。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如果我们读牛顿的《原理》,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在活动。”6艾德勒教授这样来描述经典教育目的:“阅读这些书的目的不是研究文物,其兴趣不是在学考古学,也不是在学语言学„„反之,我们必须阅读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不因为岁月流逝而改变其重要性,而且因为他们论及的问题和提出的思想,不受生生不息规

7律(永无止境的进步规律) 所支配。”赫钦斯在强调经典教育的重要性时说:

“要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传统,并不需要焚毁书籍,只要两个世代不去读它们就可以做到。”国外许多教育专著中都强调了经典诵读对学生智力培养的作用。

82、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有着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并能够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相应的科研理论。多年来的系统研究及大量实验使国内学者得出了相近的观点,即中华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智力与品德培养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郭齐家的《寻回民族智慧 重植文化之根—重视对中华文化元典的诵读和教育》、初文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钱汛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两个问题》、荣长海、蒋小妹《关于民族精神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等论著都探讨了经典诵读对教育及儿童成长的作用,在这一相关领域做了很深入的挖掘。

还有一些文献在这一范畴内提出了相当多的有益的建议和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永捷在《漫谈“传统文化进课堂” 》一文中就采用对比方法界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阐述出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情怀培养方面的显著意义,总结了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得失,给予传统文化学习以理论指导。台中师大王财贵博士在其近著《儿童经典诵读的基本理论》中系统阐释了儿童诵读中华经典的意义及影响,指出儿童经

典诵读不仅不是扼杀孩子天性的“填鸭”教育,而是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并且其实施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具有启发儿童深层智力的深远意义。余一彦的《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同样谈到了经典诵读能够激活儿童大脑的深层皮层,从而开发儿童自身潜能,还进一步论证了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教育步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主持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 效绩相关实验,为中华经典诵读在教育领域推广提供可行性理论依据及操作原则;同时也从新时代教育的新需求的角度论证了中华经典诵读对人类潜能开发的教育实效性,通过具体科学测试的数据分析这种古老的教育方法中所蕴涵的科学性和高效率性。

上述国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相关研究虽在文化经典界定、诵读的意义、中华经典范畴、诵读的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构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资料储备,但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整合上述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鉴于此种情况,本课题将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中华经典的内涵的深层次界定,结合教育实践,分析中华经典诵读的形式及意义,进一步阐述中华经典诵读对于培养小学生智力、道德品质及人文素养的价值。最终提出一种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华经典诵读的模式和建议。

(四)案例简介

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的实践活动,在2002年9月“东小”就全面开设了“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各年级分内容,分层次进行。一年级主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诵读《千字文》、《大学》,三年级诵读《中庸》、《论语》,四年级诵读《孝经》、《孟子》,五年级《老子》、《庄子》等。低年级重点进行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高年级则通过诵读进行反思,使其在读经中有一个自我完善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们也尝试着渗透经典。语文课中,教师充分发挥诵读的创新效应,已经收到了实效。在二年级语文《诚实》这一单元中,教师用《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来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讲信用。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们经常让学生听中西方古典音乐,观看传统戏剧、欣赏名画和名山大川的图片,力求使孩子们耳之所听、目之所视皆是最好的内容。在思品教学中教师针对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主题,引导学生读“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并创编情景剧,引导学生从小就做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孩子。在课堂上教师用经典的古文诗句作为教学环节的转换,同时各学科有机渗透经典,已成为“东小”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别致的风景线。另外,在学校管理上,学校别有创新地率先采用了古诗音乐铃的方式,时刻向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之类的亘古流传的美言佳句每天的课间都会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回响。

季羡林先生曾经给中小学生写过这样的话:“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同伴和睦”。我们的学生已经在“父母呼、应勿缓”的话语中懂得了如何去尊敬长辈;在“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的诵读中懂得了怎样去对待学习;一句“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中学会了同伴间的互相谦让;在“上善若水”的篇章中学会了宽以待人。做少年君子,当从一点一滴、从爱护校园、爱护身边的环境做起。如今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蔚然成风。

二、文化经典诵读的智力开发价值

(一)丰富知识积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从出生到老死,无不是在学习与考验中成长,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伴随着成长,对人生的历练都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与思考。特别是人到中年,再回头看过去,总会觉得自己因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而年龄一大,再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何况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集中的时间来学习,为时已晚。“幼不学,老何为?”幼时的经典诵读学习是为后业的学习扎根的教育。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验的积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传承圣贤的智慧经验,这也是人一生立身处事的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预先垫底,有了基础,将来才会运用,才会创新;就像盖一座高楼,没有地基和预先的框架是绝对不可能盖起来的,所以用中华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它会让我们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中华经典诵读可以改变重理轻文的不良倾向。这些年社会上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以为自然科学直接与生产力挂钩,可以立竿见影地取得经济效益,而人文科学是不能直接产生这种效益的,它只是社会的一种点缀,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结果就形成前些年大学招生,文史哲等学科往往不能满额,或由于考生质量低,不得不降格以求。等他们毕业出来,找工作又很困难。重理轻文的另一表现就是,过去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多由文科学者担任,而这些年多改由理工科学者或行政干部担任。他们中文理双修的通才毕竟很少,对文科的特点、功能并不是十分了解,往往采取轻视态度。人文学科滑坡,是影响人的素质的重大问题。不能想象,如果人民文化素质日益衰微,还能建设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即使在Internet (互联网)的时代,不论是学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要把知识放在人脑而不是计算机里,才能有所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人才应该思想广博。外国一般对所有博士,包括理科、工科、法科等等,均称哲学博士(Ph .D ),表示人文科学是各学科之统帅。只有对世界、对社会和人生有全面的了解,才可望成为健全的人。今天我们在学术文化的很多方面比前人有差距,其实不一定差在专业教育,但儿童教育基础确确实实已经不如上一代。问题的关键在于急功近利,重视技术,轻视人的情绪、思维和情操的全面发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韵味、智力和美德,它的效果可以说非常明显。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在他的一本物理学著作的扉页上,曾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件事情或许可以让我们好多人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并且会让我们受到相当大的震撼。首先,当然是这句格言本身所具有的气魄,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作出伟大贡献。为什么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数学、物理教科书的扉页上,不把庄子的这句格言写上去呢?其次,无论学习哪一科,我们都要不断地从中华古诗文中吸收营养。相似的例子还有杨振宁博士,少年时代的杨振宁,就在数学方面突显出自己的不凡,但他的父亲在此时却没有像别的父母那样专注培养他的数学,而是在暑假期间给他请了一位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师,教他背诵《孟子》。一个半月下来,小杨振宁已把《孟子》背得烂熟。后来杨振宁认为《孟子》教会了他思考,在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当中起到了重要的突破性的作用。他说他对汉语的论述曾经有过许多冲动,而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的古文功底,他的好多高分子物理理论都受到《孟子》的启发。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诵读对于丰富知识积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的中华经典既是文学、又是历史、还是哲学,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能从中得到无穷的启发。这就是我们积极开展小学生经典诵读教育的重要原因。例如《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诵读它可以培养我们缜密的思维体系。虽只五千余言,却是一个智慧的宝库,取用不竭;翻开《老子》,便是与智者对话的开始,启人心智,发人深思。“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对宇宙起源和终极真理的思索,至今仍光芒闪耀。“反者道之动”,老子辩证的目光洞穿了万物依存转化之迷。“柔弱胜刚强”更是智者告诫世人如何处世立身的名言。还有“无为无不为”,对后人治国治民的影响难以估量。与这位睿智的先哲对话,可以引发无尽的思考。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反者道之动”?为什么“柔弱胜刚强”?为什么“无为无不为”?《老子》的每一章几乎都能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 “庆幸自己是中国人”,原因之一就

是中国有老子。他有漫画书,名为《老子说——智者的低语》。还有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认为,儿童就该背《老子》,那能奠定一辈子的聪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规定所指导的博士生,1998年入学的,必须学、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还得加上学《论语》,背《论语》的第一篇到第七篇,否则,不予论文答辩。他说:“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纵鉴历史,横观现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落后,听命于人甚至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经历五千年风雨,特别是一百多年的前赴后继的艰苦斗争中蓬勃壮大,就不值得深思吗?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其重要性尽人皆知。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9

尽管中华文化经典是民族财富,但千万不要变成包袱,不要用这个去抵制、防范现代化的思想,如民主与科学。不要把诵读中华经典变成狭隘民族主义的工具。中华经典诵读会让我们丰富知识积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倡诵读中华经典,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企图通过它来抵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不要以为提倡一个方面,就是抹杀其它方面,或者把这一方面看得比所有方面更要紧。这种看人论事的坏习惯,我们必须抛弃。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考核和分辨,探索并找出适当的资源,来和汲取过来的外来文化同流合轨,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五四”时说过不要读中国书,这是特定时期的偏激之辞,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今天对传统文化要冷静思考、科学对待。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

(二)、智力训练的功能

经典的典范性、权威性多在于其原创性、奠基性。如《老子》、《庄子》、《墨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学记》、《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周易》、《诗经》、《 管子》、《韩非子》、《离骚》、《史记》等。经典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精华,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一切文献的根本和源头活水。既是经典,便是永恒。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关怀,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在经典的世界里,没有古今的隔阂,没有空间的距离,它不因时代变迁而减损其价值,经典是可以不断引发创造,历久弥新的。因为经

典所蕴含的即是人们的心灵,只要人存在,经典便永远存在。

中国先秦的封建贵族政治体制时期是出经典的时代,经典之义理“虽百世可知进取”,道家要人“无执无为”,佛家要人“无住无相”,都是最开放的心灵,最多元化的态度。古人云“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不为任何专业行业所拘、不为一时一地所限,是事事通达无碍的通才。“读经”是鼓舞人做一个君子,做一个为自己幸而活着的人。这种幸是以人格换取来的,是永恒而舒畅的。夫子说:“天下没有不晓事的圣”,圣贤不会是呆子!读经就是期待你的下一代负起小则撑起个人,撑起一家;大则撑起一个社会,一个天下。就是让生命的希望常在,让人间的美好永远流传!读经是文化教育之“固本培元”的工作,直指人性根源,“今日不做,必贻明日之悔”。

论语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经典的价值必须要我们去推广,经典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经典是生活的指引者,是生命的指南针,经典作为学习与启发之基础,有效地把控自己的行为准则,积极处理外在的事物。如果一个人脱离人类经典的熏陶,则会成为文化的侏儒,迷失精神的依托,缺乏创造力。经典可以培养人的文化气质,开拓人生境界,启悟生命智能,发挥理性功能,教导人生安身立命直探人性本源。

西方文艺复兴,由复古而得文化的新机。人生学问,有的是会随着时代而进步的,进步是一个概念,没有量化的参照物,如经典的永恒性,是无所谓进步不进步的,善用古典,复古就会成为创新的一个源泉。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其性向纯净时,及早选取传统中有高尚意义的文化资材教养之,教化一个民族的幼苗接受其先哲的智能的熏陶,在熏陶、教养的过程中达到智力训练的功能。

人们都知道,“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10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组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斯德伯格开始对智利进行深入研究,他对智力进行全新的分析和界定,他认为,“一个人适应环境能力的好坏,或智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体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更于后天的学习、培养有关。”11中华经典诵读,就能起到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的功能。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医师论证说: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序,程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与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

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十三岁以前儿童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因此,提倡这段时期诵读中华经典的效果最好。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在其《雄辩术原理》中强调“记忆力不仅存在于儿童时期,此时期的记忆甚至更加牢固。”12这段时期,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讲完全一样,而前者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的组合时,却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任何一段,教小学生像唱歌一样,轻松愉快地高声朗诵,朗读遍数多了,音韵和字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读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悟进去,将来长大后的学问就广博了。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辜鸿铭先生精通数国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13个博士学位,其深厚的西文素养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等经典的经历。在北大教英语时,有学生向他请教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晚年时曾说:“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但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 ”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将人文教育缺失的大学毕业生说成是“几乎没有什么理解力,也完全没有智慧”13丰子恺是中国杰出的漫画艺术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作家。“重复”是丰子恺读书的秘诀。“他读外语时,每读书都要重复22遍。具体做法是:第一天,读第一课书,要重复读上10遍;第二天,读第一课书5遍,读第二课书10遍;第三天再读第1、2课各5遍,读第3课书10遍;第四天,再读第1课2遍2遍,读2、3课各5遍,读第四课10遍;这样第1课累计读了22遍才结束,如此坚持下去。”14诵读经典作品的不断重复,不仅可以使我们记住所读内容,奠定未来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训练记忆能力的办法。此外,这种简单的不断重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训练表达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训练过程,我们未来又如何能够学会规范表达呢?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中华经典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这些好语录、文章、诗词背诵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语言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智力开发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思想、宝贵经验和智慧是用语言

的形式向下一代递的。小学生诵读大量中华经典后,胸有万巻书,自然下笔如有神!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中华经典是重演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和规律,是利用读经更简洁、更迅速、更有效地学会做人,求知,做事,共处,养成谦虚,充实,有智慧,有广阔胸怀,有良好德性的精神品质。著名学者、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吴宓先生诵读经典有这么几条好处: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命的意义不在学历的高低、知识学问的好坏、钱财的多少、能力地位的上下,而是在你奉献的多少。古人强调读书在于培养通才,不会问你是什么文凭,只会问你通了没有! 凡合乎人性,合乎自然之理念,必定为人所乐受。诵读经典就是符合人性,符合天地自然之理,立足于文化,实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品德培养价值

江泽民同志1992年9月9日在北京师大庆祝校庆九十周年之际为师大的题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10月6日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及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及其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历史联系。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个著名的演讲,他说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角度,因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的文明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些论断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价值,而且说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一)、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陶

冶道德情感

通过经典诵读可以达成“童蒙养正”,从“本”到“末”,“纲”举而“目”张。中国古代的前期教育就是培养“正知、正见”;在生活教育当中,培养他们的勤劳,洒扫应对,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在德行、学

问根本上,培养他的真心、真诚,即儒家所说的“诚意、正心”。

如果今天孩子们读了中华经典,诵记于脑海,一时没有办法用出来,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看法、人际关系处理,懂得借用圣贤典籍的教诲,也就能做到最合理的应对;对技能的学习、科技创新也就可能从圣贤经典中得到启发;最起码能在人生旅途中明白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譬如,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以后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况且从小接受圣贤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伴左右,一旦遇上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传统文化典籍原来就是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走向光明,而当面对挫折时,也会有勇气接受。正如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兰所说:“儿童在背诵古诗之始就会校正他的情欲,就会让他自己处于一切情欲的情景之外,迅速升华为感情,从中发现人间真理。”15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成年人也一样可以提高品德才能,促进家庭和睦,净化社会风气。教学相长,教学中最大的收益者乃是教师和学生家长,老师和学生家长在指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一同诵读。一旦成年人体会到中华经典的个中道理,就会深切向往古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传统精髓就会不知不觉的日常生活中加发挥运用;况且诵读也可以陶冶性情,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为父母能率先以身作则,家庭和睦,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社会中多数人都彬彬有礼,焉有社会不良风气存在的空间?同时,这也是修学最好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社会安定能不能维系这些遗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就看我们能不能把中华文化典籍融入到自己的脑海里,而后在日常生活中用活它。

(二)、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助于锤炼道德意志、促

进道德行为

当前学校教育,由于普遍重视知识、科技教育,加之人民群众心态功利,都要接受良好优质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大规模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学校因办学力量所限,德育更多的流于形式,甚至说教。把德育这把“盐”一汤匙一汤的喂给孩子吃,也缺少方法和人文关怀,无法真正的做好人文精神的教导。结果之一就是教出的学生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的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易起冲突,也不懂得如何的做人,如何的处事,间接的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当前的家庭教育又如何?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家庭对未成年

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现在许多家长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科技人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这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就成了最薄弱的一环。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而人文精神失落。人们发生了人性的异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合理的限度,最大程度的追求感观刺激,物质享受,完全忽视了精神生活。道义、理想、道德情操更是被淡化,被置于脑后。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弟子规》中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亲。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长大后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这种古代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也是和现代小学思想品德课涉及的内容相吻合的。在《论语》中,指导道德行为的句子更多。“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行”与“言”相比,“行”更为重要。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告诫我们要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孔子提倡个体的道德行为应时时、事事、处处都服从道德的目标—“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就是说,即使在“乱世”和“颠沛”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个目标行事。这个思想,与今天我们所讲的“道德习惯”,有相合之处。除了孔子之外,墨子、孟子、朱熹等都有不少杰出的思想。墨子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主张重视劳动,提倡节俭,注重道德意志的锻炼。朱熹主张应从小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他强调“必须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并指出这样培养应同儿童的日常生活结合,“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无不顺受。”„„“故养正当于蒙”这些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当然,由于学生年龄小,有些词句学生暂时理解不了,但长大后必然会成为构筑一个人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的基石。

“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他对学生

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16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不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给他中华经典的熏陶,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经典的智慧和德行,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上康庄大道。

四、中华经典诵读的民族意识强化价值

(一)、确立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中华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

金庸先生认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不是要让学生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著名学者,《科技中国》杂志主编陈越光先生说: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美国人本心理学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在著述《人的潜能与价值》中曾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精辟观点,认为老子总结了许多更为深刻的观念,“道出了我们西方社会迄今尚未完全领悟的真理。”17

中华经典诵读能够使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即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融会在中华经典中的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中。据中国青基会资料统计,到2005年,全国已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8000多所学校170多万青少年参加诵读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已被学校、社会普遍认同,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方面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中华经典诵读教育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经典文化的博大内涵,更能够领略到伟大的中华民族素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完善自身

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确立深厚的民族观念、极大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二)、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它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烙上了龙的传人印迹。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2003年春节期间,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时曾号召大家学一点古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的重大意义。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文精神建设乃是立国之本。古老的《易经》里有一句至今犹值得深思的名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崛起,异质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的商品大潮对人文情趣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乃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大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不仅要使自己内在的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还须要兼济天下,还要“亲民”,要把自己的学问修养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然后再“止于至善”。“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经典名句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21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言:“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

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中华经典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全人类而守护它、传承它。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就应该让孩子们从小汲取中华经典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信念,把古代伟大作品中的智慧、启示和经验,转化为塑造新历史的力量。”18只有这样,在经济全球化,各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大环境中,他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将来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的竞争。

五、结语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前的经典诵读还只是一个摸索的阶段,毕竟《四书五经》中的有些话语离我们已经相隔太远,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而且学术界的观点还处于争议期,研究其价值体现,还没更多的实践作为我们的依据,但我们东长甸小学希望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解答我们曾经的疑惑,来证明经典诵读对于学生的意义。毕竟我们在为期不长的时间里已经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改变,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这种改变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将追寻传统文化的路途走下去。

未来的日子,我们将在开展“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特色诵读的基础上,成立校本课研发小组,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我们将成立以传统文化为主体,覆盖各艺术门类的校本实践课。包括:舞蹈,声乐,戏曲、书画、茶艺、武术、象棋等课程。以使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全方位、深层次地影响我们、陶冶性情。我们将本着边培训边实践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力争一年后研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我们坚信:后人一定会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提高了素养,再度走向了深遂与博大。我们要感谢中国的古代文明,让后人有如此的收获,让我们的人性有如此的熏陶。我们将我们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和浓厚的热情投身于活动中,我们将生命的长流和历史的沉淀凝成审美的永恒《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从读经开始,希望从少儿读经,然后影响全国读经,传承命脉,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再次点燃,凝成无尽光芒!

注释

【1】(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P.50

【2】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P1

【3】转引自郭齐家文《寻回民族智慧 重植文化之根—重视对中华文化元典的诵读和教育》

【4】参见光明日报2003年1月19日李煜萍文《少儿读经班,复古还是创新》

【5】参见张立民编《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第一卷ICI 国际文教基金会 武汉大方文教 P.511

【6】(美)罗伯特·M ·赫钦斯著、江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P.168

【7】(美) 莫提默·J ·艾得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 》 商务印书馆 2004 P.106

【8】(美)罗伯特·M ·赫钦斯著、江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P.53

【9】参见《中国教育报》 2000年3月29日 专版--弘扬民族文化 加强素质教育——中央教科所、中国青基会、中国教育报研讨会摘要 杨叔子

(一)素质教育应从人文教育入手

【10】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P273

【1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P273

【12】任钟印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P178

【13】(美)罗伯特·M ·赫钦斯著、江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P.62

【14】张景义编《名人读书方法100例》 山西教育出版 1999 P65-66

【15】洪丕熙译《世界教育名著通览》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P248

【16】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P10

【17】(美)罗杰斯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 华夏出版社 1987 P126

【18】韦政通《中国的智慧》-长沙:岳麓书社,2003 p163页

参考文献

报刊杂志类:

1、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3.7

2、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南京师大学报 2003.4

3、钱逊《关于传统文化的两个问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3

4、邓卫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桂海论丛2003.10

5、李锁华《高科技时代的新课题: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人民日报1995.6.30

6、潘懋元《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研究 1996.6

7、吴端阳、吴绮云《东纳亚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2.6

8、荣长海、讲小妹《关于民族精神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道德与文明2003.4期

9、徐嘉《诚信建设与价值导向》道德与文明2003.6

10、贺更行《墨子伦理思想的历史流布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

2003.6

11、刘晓东《论“儿童是成人之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4

12、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

13、王财贵主编《读经通讯》1期

14、翟本瑞《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思》

15、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与潜能开发”效应相关研究报告》

16、朱安邦《经典教学实务与评鉴——我只是这样教学生》

17、《“古诗文诵读”工程综述》人民日报2000.1.31

18、《寻回古典智慧开拓中华未来》亚洲周刊 2000.4.3

19、罗建新 《论语里的德育思想》

20、余一彦 《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

21、熊良山 《浅析〈道德经〉中“道”的含义和性质》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增刊

22、刘铁芳 《生命 道德 教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书籍类:

1、陈国庆《中国儒家精神》[M].西北大学出版1999.5

2、[法]《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0

3、[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

4、[瑞士]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1.

5、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

6、[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3.5

7、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8、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

9、[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

1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

10、[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1.1

1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

1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1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14、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2

15、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长沙:岳麓书社2003.12

1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5.

17、蔡克勇 《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

18、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

19、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

20、南怀谨《论与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21、南怀谨《老子他说、孟子旁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22、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10

23、郑杰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4、熊良山《道德经浅释》[M].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9

25、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M].长沙:岳麓书社2005.3

26、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

27、朱高正 《中国文化与中国未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0

29、邱进之《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4

30、海的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

后记

在教育岗位中不断探索了这么多年,可以说,走过的路是不断思考的沉淀,当我从一线教师的角色转变到教育管理者的角色中时,我更加深刻地思索着教育的本质。我渴望从更多的书籍与学习中提高教育的价值。

这些年的在职研究生生活,也堆积了我不少的汗水,但这些汗水已经让我品尝了读研的快乐!虽然它已经接近尾声,但导师们的尊尊教诲依然记忆犹新,同窗们的真挚情意,从不曾忘怀。

我的导师程刚教授,以深厚的素养、若水的性格、谦和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这种感染常像一面旗帜,让我在面对教师们、学生们时,都时刻去尊重,去关爱。在论文写作前后,张君教授、张国瑞教授、朴雪涛教授、齐梅副教授等几位青年学俊无私而中肯地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令我倍加感念。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不断的查阅资料,又一次从心底里感受到教育的不易,文化的精深。在这一期间,也烦扰了导师的正常工作,得到了宝贵的悉心指教,受益匪浅。

在此,向曾经帮助过我的师长及学友们道一声谢谢,希望未来的路充满祝福与希望!

论文作者

2005年8月20日于鞍山

个人简介

边艳红,女, 1969年12月生于辽宁鞍山,1989年7月毕业于鞍山师范学校,同年被分配到鞍山市铁东区向上小学工作。1997年被评聘为小学高级教师,2002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年考取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

从教15年,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校长助理、教学校长,现任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校长。

“九五”期间,承担课题《活动课模式研究》、《创新能力研究与学科整体改革》,获辽宁省“九五”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辽宁省“十五”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基础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省级科研课题《青少年科普教育研究》,市级课题《参与发展研究》的研究任务。

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3篇,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篇。

其中,论文《浅谈引趣教学在数学课上的应用》发表在国家级教育刊物《教育科研论丛》杂志;

《考试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发表在省级教育刊物《辽宁教育》杂志2002.4;

《推进考试改革 促进能力培养》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教学参考》杂志2002.6;

《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三个结合”》发表在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学与管理》杂志2003.10。

《巧用家长资源》发表在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学与管理》杂志2005.8。

《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工作会议上作交流。

附录:东长甸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相关纪实

诵读教育过程:

第一阶段:

2002年9月03年8月,校本课程中开设“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传统文化导读活动。选用了《弟子规》、《论语》、《老子》、《大学》、《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进行导读。在1—3年学生中开展了“端端正正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的书写硬笔字活动。自编校本教材,推出硬笔书法等级制度,定期评选书法小明星。

第二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教职工利用课余时间抄写经典,诵读经典,形成了“堂堂正正做中国人,端端正正写中国字”的校园氛围。聘请鞍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双有老师来校讲学,进行诗歌创作培训,组建小作家协会,出版了我校学生诗歌集《绽放》。

第三阶段: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拓宽诵读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如剪纸、民乐、中国结等。进行校本课程研发,确立校本制度,提高特色教育成效。

诵读成效对比:

传统文化导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两年来的经典诵读,学生们在写作活动中,再也不见皱眉头的、咬铅笔头的、搓手指的,同学们“言之有物”了,写文章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并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达到学以致用。我校学生创作热情高涨,学校于2003年出版了学生诗集《绽放》。

学生言语实录:

徐婉竹同学在我读古诗文征文中这样写道:“诵读中华传统美文,是对

我们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有益途径,因为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我们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而且诗句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教给了我们青少年如何立志,怎样做人,这些道理使人深思,时时的激励我进步。”“现在,我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并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在家里,我尊敬长辈,听从父母指导,妈妈说我长大了,懂事了。我想这是我诵读古诗文后所取得的进步。”

在与学生交流诵读体会时,三年二班的付多娇说:刚开始诵读古诗文时,觉得头痛,在读了一段之后,越来越喜欢,现在甚至在老师没有让读写的时候,能自觉读诵,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正所谓“读书既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学生对后一句的理解是“做了好事不要回报这样才会安。”

4年4班吴俊宜说:“我越发得喜欢读《老子》一书了,它教我怎样做人,怎样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使我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大大增强,我下决心背熟《老子》!另外,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我决心按老子的教导去做人,去处事,让圣人的智慧融化在我的心里,滋养我的生命,使我也能成为一个‘博大真人!’”

家长也因指导儿童读经,自己或多或少的接触了经典,从而自我受益。亲子关系因读经教学而更亲密,师生关系,亦获改善。学生们的变化,使得他们的家长不再只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他们开始去关心、去鼓励孩子的成长,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营造着更为温馨的家园。


相关内容

  •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关概念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 ...
  • 经典诵读(1)
    "三二一.四步走" 中华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 一 )课题的理论依据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 ...
  • 诵读经典光亮人生
    [摘 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 ...
  • 20**年经典诵读方案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 文化经典优秀资: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落实中共中 央.国务:二.活动主题:诵读国学经典,宏扬中华美德: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进校园. ...
  •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
    菜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计划 "扬中华美德 做时代新人"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以培育学生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 精神.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为内容,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全方位,立 ...
  • 书香养德.读书励志典型案例
    "书香养德 读书励志"促花蕾绽放 常丰镇中心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德润杜阳.书香麟游"德育教育活动在我校全面展开,塑造了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一批少年儿童形象.学校坚持遵循" ...
  •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 ...
  • 小学生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欢迎大家阅读愉快! 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 关于总体把握--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应是:重在诵读,辅之以教, ...
  • 德育绩效评估报告
    德育绩效评估报告.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 诗礼相承 闪亮自我 --握山小学德育绩效评估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建校于1960年的握山小学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