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 - 范文中心

论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

02/21

  摘 要: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学界众说纷纭,但无定论。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金圣叹对《水浒》接受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圣叹对《水浒》潜在的内涵进行了属于他的揭示和创造,金氏的才子个性在其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 才子个性 文学接受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金批《水浒》中这三个问题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而且历来众说纷纭,各有见地,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公断,同时这些问题也没有因为众人的解释而变得清晰明朗,反而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事实上,文学活动是一种交流、制衡的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人文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之间开放和流动的文化交流场,金圣叹对《水浒》的阅读点评活动,亦是对《水浒》潜在内涵的揭示和创造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金批《水浒》,其实是作为读者的金圣叹对《水浒》文本进行的一次阅读和诠释行为,同时也是作为接受者的金圣叹对《水浒》作品进行的创造性的接受行为。同时,由于金圣叹别样的个性和才情,其在阅读点评《水浒》时能够游刃于本文与读者之间,激情之余,又表现了一种发掘作品潜在意义的冷静。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从作为《水浒》的阅读接受者的主体——金圣叹的才子个性方面对金批《水浒》的这些问题做思考,以期有所突破。

  一、金圣叹其人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吴中才子,《清代七百名人传》称金圣叹“生而颖异,倜傥不羁”,而“万历之时,吴中名士之风已盛。喜放诞,不喜拘束。观唐寅钟伯敬诸人,可征一二。无怪圣叹之受其影炙,而为怪诞之论”[1]。作为才子的金圣叹受当时名士之风的影响,一生以其才自负,自称“目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并认为他这样的大材必能成就“绝世奇文”,“有非常之才者,必有非常之笔;有非常之笔者,必有非常之力”,“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2]。他很自负于自己的“才”,对他选定作为“名山事业”的“六大才子书”的评点,自称是“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为了标榜其才,他还特地对这六部书的作者进行了说明:“庄周有庄周之才,屈原有屈原之才,马迁有马迁之才,杜甫有杜甫之才,降而至于施耐庵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解元之才。”[3]言下之意,这六人都是惊世之才,然而我金圣叹却在挥手之间就把他们的大作评完了,也难怪他要说自己是“目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了,对其才情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派狂傲,毫不掩饰,可谓是真性情者。

  金圣叹不但自负,而且狂放。他在《沉吟楼诗选题渊明抚孤松图》中道:“爱君我欲同君住,一样疏狂两个身。”在《杜诗解》中又道:“愁闷之来,如何可遣?要唯有放言自负,白眼看人,庶可聊慰。”“我辈一开口,便疑谤自兴。”狂放之人定有狂放之性,朱熹《集注》就云:“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梁漱溟说:“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金圣叹就是这样的狂士,喜欢领异标新,为了引起世人的关注,常行狂诞不羁之举,甚至把科场前程之大事也视为儿戏。王应奎的《柳南随笔》中记载:“少年以诸生为游戏具,得而旋弃,弃而旋得。”“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4]顾公燮的《丹午笔记》中记载:“金圣叹岁试,作《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题。……以此考六等。(圣叹)挑红粪桶而出,遇陶庵子门。陶庵曰:君又何至于此?圣叹曰:吾岂不如老农!”[5]如此,可见金氏之狂非同一般。所以清人邱炜萱在《菽园赘谈》(卷七)中说:“圣叹愤时傲世,意以天下事无不可以游戏出之。”[6]

  金圣叹把他的这种自负狂放称为“自诚明,谓之性”,认为人人都应该强烈地尽心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说:“遂万物之性曰成”,要“尽天下人,但凭他喜,但凭他怒”,让他们“把调唱足”。至此,我们可以对金圣叹的个性作总结,那就是率性、任情、纯真、自然,而率性意识是他的价值观念中的主导因素。在率性意识的影响下,金圣叹实现了他别具色彩的一生,也极大地影响到他对《水浒》的阅读接受。

  二、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

  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的看法

  1.文以载道。金圣叹在《序一》中说:“作书,圣人之事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人可诛,其书可烧也。作书,圣人而天子之事也,非天子而作书,其人可诛,其书可烧也。何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书破道;非天子而作书,其书破治。破道与治,是横议也。横议之书,则乌得不烧?横议之人,则乌得不诛?”[7]主张小说的创作要有利于“道”与“治”,也就是要有利于儒家的伦理观念与政治秩序。在《序二》中金圣叹指出,施耐庵之所以创作《水浒传》,就是忧于一百八人不被剿灭,则会“将有若干百千万人,思得复试于后世”,“于是奋笔作传,题曰《水浒》,意若以为之一百八人,即得逃于及身之诛戮,而必不得逃于身后之放逐者,君子之志也”[8]。施耐庵作《水浒》,“备书其外之权诈,备书其内之凶恶,所以诛前人既死之心者,所以防后人未然之心也”[9]。这就是说,施耐庵创作《水浒》,是为统治者而“忧”,是有利于“道”与“治”的。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创作目的是一致的。

  2.文以自娱。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金圣叹提出了关于《水浒》创作动机的观点:“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10]第二十八回总评中亦有相似的看法:“呜呼!古之君子,受命载笔,为一代纪事,而犹能出其珠玉锦绣之心,自成一篇绝世奇文。岂有稗官之家,无事可纪,不过欲成绝世奇文以自娱乐,而必张定是张,李定是李,毫无纵横曲直,经营惨淡之志者哉?则读稗官,其又何不读宋子京《新唐书》也!”[11]在其伪造的古本《水浒传》施耐庵序中,金圣叹指出《水浒》乃心闲之际的“灯下戏墨”,“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12]。在这些地方,金圣叹认为《水浒》之创作与政治无关,与社会无关,只是作者出于自己的消遣而进行的“灯下戏墨”而已。   3.发愤、怨毒著书。在《水浒》楔子回总评中,金圣叹两次感慨地指出,如果一百八人原无其人,那么作书之人“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13]。在第一回总评中他又借史进的名义发了一通议论:“记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谓之史也,何居?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也。庶人不敢议而又议,何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曰:王进去而高俅来矣。”[14]这段批语指出《水浒》写一百八人之事,是“庶人之议”,即是老百姓的舆论和老百姓的心声,是老百姓对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不满,只要天下无道,就会有“庶人之议”。这不仅指出了小说创作的批判性,而且指出了这种批判的必然性。在其他各回的批语中,金圣叹也多次论述这一观点。这说明金圣叹认为《水浒》一书,是出于作者对贪官污吏乃至整个统治集团的不满与痛恨,一腔悲愤之气无处发泄,特借一百八人之故事以泄之。这种观点,可以“怨毒著书”概括之。

  (二)金圣叹对《水浒》人物的主观性点评

  在《序二》中,金圣叹批《水浒》众人曰:“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朴劓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者也。”[15]在第一回回首金圣叹借洪太尉在龙虎山遇见一虎一蛇评《水浒》人物曰:“次出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盖隐括一部书七十回一百八人为虎为蛇,皆非好相识也。”[16]在第一回回首总评中又说:“然则彼一百八人也者,固王道之所必诛也。”[17]在《序二》中,金圣叹有一大段对“忠义”的论述,认为《水浒》中无忠义可存,所以他“削忠义而仍《水浒》”,言下之意,《水浒》中的人物皆为不忠不义之徒,比较嫌恶。他的这些言论及态度,与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及在正文的点评对《水浒》众人的褒奖及喜爱之情大相径庭,他本人也察觉到矛盾的存在,因此用“略其形迹,伸其神理”来解释他的人物分析方法,试图掩饰已经存在的矛盾,但这对他对宋江形象点评中存在的矛盾于事无补。金批《水浒》中,金圣叹由着自己的性子,任凭自己的喜好,对宋江的评改几乎完全改变了作者的初衷,把一百零八将之首的英雄人物宋江硬是改造成了一个不忠不义、非贤非孝只会玩弄权术的奸恶之徒,“金圣叹独恶宋江”也由此成了《水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金圣叹对《水浒》的个性化评改

  首先是腰斩《水浒》这件事。金圣叹因为不能容忍《忠义水浒传》中把一百零八名反叛官府、落草为寇的不法强徒塑造成忠君护国、保境安民而又被朝廷加害的悲剧英雄,便对其题署、书名及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剥离和修改。在金圣叹看来,《忠义水浒传》的题目和内容会给广大读者形成“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18]的负面影响,其作用实在与“宋江之赚入伙,吴用之说撞筹,无以异也”[19],并认为这是“后世好乱之徒”对《水浒》“谬加以忠义”之目之事的结果。因此,为要还施耐庵《水浒传》的本来面目,就“削忠义而仍《水浒》者,所以存耐庵之书虽小,所以存耐庵之志事大。虽在裨官,有当世之忧焉”[20]。他从自己的担心出发而对《水浒》进行删削,他所说的“耐庵之志”不过是他借腰斩《水浒》的行为而表达的个人之志。虽然在腰斩《水浒》之后,他不停地在“古本”和“俗本”之间来回比较,以令人相信他的所作所为,但是他对《水浒》的腰斩不仅是事实,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人之举。

  其次是他的《水浒》批文的潇洒随意。他根据自己的胸臆才情,随读随评《水浒》,对他认为满意的地方就大声叫好并详加点评,“妙”“妙绝”“绝妙”“令人绝倒”等词在他的评语中几乎是随处可见,而将他认为不好或他不满的文字或情节就进行删改,或是大刀阔斧地大段大段地删削,或是对个别字词进行修改、加工、润色。另外,他还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水浒》中的诗词进行了删留,120回本《水浒》中共有诗词822首,他删去了回前诗71首,文中诗470首。所有这些,不仅让人感受到金圣叹的才情,而且让人感觉出金圣叹的随意。

  金圣叹之所以会对《水浒》做出以上创造性的阅读和接受,从而发扬光大《水浒》,进而成就他本人,“金本一出,他本尽废”,联系金圣叹的个性特点,答案自明。金批《水浒》的过程就是金圣叹阅读接受《水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会贯穿始终,其个性气质、心理因素、文化修养、生存环境及生活阅历等方面都会影响着他对文本的解读,具体来说,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直觉顿悟、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或者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和判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金圣叹在阅读和诠释《水浒》的过程中,他的才情禀赋及个性气质等必然会在字里行间流溢,他对《水浒》的创造性点评充分体现了他的率性的个性。

  当代心理学认为性格制约着个体活动的指向、态度与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互为表里,气质影响整个文学审美活动,对鉴赏影响尤为显著。金圣叹点评《水浒》很显然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因此,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就不会将对《水浒》的接受作为一种被动的吞咽,而会把它作为个人心灵的一种寄托形式,成为自己的艺术再创造。这种艺术再创造,以原作为基础,在接受过程中又程度不同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意大利美学家弗·梅加利曾提出“创造性的背离”这一概念。他在《论文学接收》一文中指出:“有一类读者对文本的解释持另一极端,他明确宣布自己不受文本的任何约束,而是把它当做个人思索和想象的起点和诱因。”[21]金圣叹在阅读接受《水浒》的过程中,就表现了显著的“创造性的背离”倾向。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金圣叹性固聪明绝世,而用心虚明,魔来附之。下笔益机变澜翻,常有神助,然多不规于正。”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点评和接受正是因为他的“机变澜翻”而导致的“不规于正”,而这种“不规于正”或许正是他“聪明绝世”的才子个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覃贤茂,金圣叹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9.

  [2][3]陈曦钟,侯忠义,等.水浒传会评本(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

  [4][5][6]覃贤茂,金圣叹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20]陈曦钟,侯忠义,等.水浒传会评本(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1][意]弗·梅加利.论文学接受译文见《文艺理论研究》1983,3.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金批《水浒》”(09SJD750037)阶段性成果。


相关内容

  • 现代视角:电视剧[水浒传]的深层改造
    作者:李跃红 当代文坛 1999年01期 电视剧<水浒传>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改编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剧中演员表现导演调度等无疑出色,且已然淋漓尽致于荧屏,而一般隐于幕后常为人们忽略的编剧功夫,在热烈的评 ...
  •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金圣叹,明末清初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是清代小说批评家中做负盛名的一个,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十多部书都有评点尤以评点<水浒传 ...
  • 水浒传读书笔记(初三)
    作者: 施耐庵(1296-约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本名彦端,汉族,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元末明初小说家.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施耐庵 ...
  • 五台山与[水浒传]
    摘 要:五台山是文殊道场.著名佛教圣地,<水浒传>是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长篇小说.但二者却结下了相得益彰的殊胜因果:五台山不仅解决了作品的某些情节问题,丰富了人物形像,突出了作品主题思想,而且反映了农民起义胜利后不知何去何从 ...
  • 李逵性格特征
    浅析<水浒传>中李逵的性格特征 摘要 李逵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尽管如此,但他的天真烂漫.鲁莽叛逆.仁孝忠诚.疾邪憎假,扶危济困等性格特点一直被人们所 ...
  • 闲谈[水浒传]之[水浒传]描写的是农民起义吗?
    闲谈<水浒传>之<水浒传>描写的是农民起义吗? 发布时间:2014-06-13 文章来源: 尼勒克县 谈到<水浒传>,大部分能想到的大概就是农民起义,英雄好汉,替天行道,这几个词语了.我们在中学受到的教育 ...
  •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
    作者:潘建国 <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1年06期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1)01-0118-007 关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问题,由于资料匮乏,国内研究者基本 ...
  • 古典小说评论
    大师叙写的民族心灵史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问系列"丛书总序 宁宗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而且历千年而血脉不断,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蔚为奇观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准确地说:"中国是特别东 ...
  • 水浒传张顺这人咋样
    水浒传张顺这人咋样 张顺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之一,他的特点是皮肤非常的白,并且极善于在水中来去自如,是个善于水性的个中好手,于是也因此得了个"浪里白条"的绰号.在小说中张顺本来只是一名鱼牙的主人,也是张横 ...
  • [水浒]反腐败
    写下这个题目,我先自笑了,或许有人说我不通,会问:反腐败是当今流行的一个名词,<水浒>里面又有什么腐败与反腐败呢?看官莫急,容我慢慢道来-- 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宋徽宗那个时代不仅有腐败而且还腐败得不轻.官逼民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