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粮食作物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 范文中心

安徽省粮食作物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09/17

安徽省粮食作物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程宏

金融学 I14201035

摘要

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我国农业布局政策来说极为重要,也是各地确定农业主导产业,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基本依据。而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在全国范围内均占有一定的百分比,并且各个主要农作物发展情况不一致,因此研究安徽种植业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一个目前对于安徽农业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有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结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介绍和研究,首先从实际出发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探讨,并利用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比较优势模型用于对安徽省粮食作物4个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安徽粮食作物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农业发展 比较优势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入世之后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粮食作物农产品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凭借其价格和质量优势会更多地进入我国,这将对我国农产品构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必将会打破我国已形成的农产品市场格局,使一些缺乏价格品质优势的农产品被挤出市场。因此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作为我国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已经在经济学领域学术界引起了足够多的重视,但是由于目前研究多是以全国为作为整体来研究,做出的相关结论掩盖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发挥不出来,甚至有些地区不能准确判断其优势所在,所以研究农业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的分工或者满足国内需求都有重要的意义。

2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指标测算模型及方法

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模型有很多,但是大多以国与国之间进出口数据进行测算,这些指标都无法更好的分析安徽省作为国内的一个区域的农产品历年来的数据的不同比较,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影响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因素选用了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模型(RAP ),

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模型(RAS ),并结合两项数据建立了综合比较优势模型(RAA )。

1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模型

这一指标是指一国内某区域某种农产品的平均单产与该区域所有农产品的平均单产之比与全国这一比值相比较的比率 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为

P ij /Pi

RAP ij =

P j /P (2-1)

式中 RAPij 表示i 区j 种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 Pij 表示i 区j 种农产品的平均单产 Pi 表示i 区所有农产品的平均单产 Pj 表示全国j 种农产品的平均单产 P 表示全国所有农产品的平均单产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内不同区域同一种农产品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种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水平 如果RAP ij >1 则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该区域该种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2 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模型

生产规模指标是指一国某区域某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占该区域所有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与全国该种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国所有农作物总面积比重的比率 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为

S ij /Si

RAS ij =

S j /S (2-2)

式中 RASij 表示i 区j 种农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指数 Sij 表示i 区j 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 Si 表示i 区所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Sj 表示全国j 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 S 表示全国所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内不同区域同一种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同一区域内不同农产品生产规模的相对优势,如果RAS ij >1,则说明该区域该种农产品在国内具有生产规模优势。

3 区域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

区域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计算公式为

RAA ij

=RAS ij ∙RAP ij (2-3)

如果RAA ij >1 则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该区域该种农产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强,如果RAA ij

3 安徽粮食作物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差异分析

这部分研究以分析安徽种植业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的区域差异为主,选择研究对象

首先必须是在全国各省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其次在安徽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产量在安徽同类产品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所以按照上述要求,我们选取了安徽粮食作物2种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是小麦,另一个是稻谷。这2种农作物基本可以反映安徽粮食作物的基本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3.1 小麦

1、总概

小麦是安徽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2013年全国小麦的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1.95%,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55%。从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来看,2013年安徽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前5位,平均单产是5474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表3-1进一步分析安徽小麦在2000到2013年的发展情况。

表 3-1 安徽小麦生产增长变化表

从表3-1 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年到2007年变化比较大,由2116.7千公顷增长到2330.3千公顷,增长率达到10.09%,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11年基本没有变化,平均增长率仅为0.51%。

2000年以来小麦的产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2001年的741.9万吨下降到642.8万吨,年增长率为-4.67%;第二阶段从2004年的790.1万吨到2008年的1167.9万吨是增长阶段,年增长率为10.26%。

从单产分析安徽小麦经历了大幅度减少到高速增长再到稳定增长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3年,单产由3783kg/hm2减少到3159kg/hm2,年增长率为-8.62%。第二阶段从2003年到2006年是高度增长阶段,由2002年的3324kg/hm2增加到2006年的4567kg/hm2,年增长率为8.27%。第三阶段是稳定增长阶段,从2006年的4567kg/hm2到2008年的4977kg/hm2,年增长率为4.39%。第四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从2009年到2013年由4977kg/hm2到5474kg/hm2。年增长率为0.83%。

2、小麦比较优势的变动

根据上一章节所介绍到的模型计算出安徽小麦的RAP ,RAS ,以及RAA 如图3-1所示。

图3-1 安徽谷物RAP RAS RAA

观察图3-1可得出安徽小麦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RAS 从2000年一直到2013年一直大于1.4,且保持慢速增长,表示安徽小麦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优势,并且优势变化不大,波动范围小;而安徽小麦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RAP 显示,从2000年到2013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6年安徽小麦的生产效率在全国内并没有比较优势,除03年由于全国粮荒,RAP 达到1.27之外,其余各年均小于1,第二阶段是在06年左右安徽启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后,从2007年到2013年RAP 比较稳定且大约等于1,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保持稳定;从综合的比较优势指数RAA 来看,从2000年到2013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0年到2004年是波动阶段,在2002年降到最低1而在2003年由于全国粮荒却涨到最高的1.4,从2004年到2013年是稳定慢速增长阶段,即便安徽小麦的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不明显,但是由安徽小麦的生产规模比较优势的拉动,整个综合比较优势自2000年以来一直到2013年均大于1,2008年后稳定在1.3,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3.2稻谷

1、总概

稻谷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还是我国具有出口潜力的产品。2013年全国稻谷面积占总共农作物面积的27.18%,产量占35.19%。从全国来看安徽的稻谷面积位列全国前八,达到2214.1千公顷,产量位居全国前7位,为1362.3万吨,单产为6153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表3-2进一步分析安徽稻谷在2000到2011年的发展情况。 表 3-2 安徽稻谷生产增长变化表

来源: 根据《安徽统计年鉴》整理

从表3-2可以看出安徽稻谷的种植面积从2000年到2013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波动阶段,从2000年到2004年呈现升高后降低而后又升高的波动轨迹,第二阶段是稳定阶段,从2005年的2149千公顷到2013年的2214.1千公顷,年增长率为0.62%。

安徽稻谷的产量从2000年到2013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波动阶段,产量由2002年的1327万吨降到963.7万吨,年增长率为-27.40%,第二阶段为恢复稳定阶段,产量一直保持少量上涨,由2004年的1292.1万吨到2013年的1362.3万吨,年增长率为1.02%。

安徽稻谷的单产与产量发展情况相似,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波动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6年经历了先增后降再涨,同样是受2003年的自然灾害的影响,2003年单产一度降到4886kg/hm2,其后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2013年是稳步增长阶段,由6150kg/hm2涨到6153kg/hm2,年增长率为0.28%。

2、稻谷比较优势的变动

根据上一章节所介绍到的模型计算出安徽稻谷的RAP ,RAS ,以及RAA 如图3-2所示。

图3-2 安徽稻谷RAP RAS RAA

根据图3-6所示分析安徽稻谷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RAS ,从2000年到2013年一直大于1.2且保持稳定保持在1.3,表明安徽稻谷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通过分析安徽稻谷的生产效率指数RAP ,从2000年到2013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波动阶段,2000年为最高达到1以上,但是从2000年到2002年RAP 指数一直下降,2002年仅为0.8,在2003年全国粮荒的大环境下安徽稻谷的RAP 大于1.2,第二阶段是稳定慢速增长阶段,从2004年2011年保持在0.9周围,各年均处于1之下,表明安徽稻谷的生产效率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发展平稳但是不具有优势,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优势指标RAA ,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波动阶段,与RAP 变化类似,2000年最高1.2开始到2003年处于下降趋势,到2002年跌到1,在2003年涨到1.3,之后第二阶段是平稳慢速增长阶段,从2004年到2013年保持在1.1周围,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着综合比较优势。

4. 安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04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此后连年稳步增产,粮食连续丰收,但是根据上一章节所做出的农产品比较优势折线图分析,依然暴漏了诸多问题,安徽小麦和安徽稻谷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均比较低,稻谷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甚至在2003年之后小于1,低于全国范围平均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1、单产不高,生产能力低下。安徽粮食种植面积自2004年以来持续提高,单产

也在不断的提高,2011年安徽粮食作物单产达到了5422kg/hm2,但是由于安徽经济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环境依旧比较落后,基础薄弱,从而单产目前仍然没有全国平均粮食作物单产高。

2、基础落后,配套设施陈旧。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安徽总体发展依然落后于我国

东部富庶区域,大部分设施老化,配套简陋,不利于粮食生产发挥比较优势。2011年宿州市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旱冻灾害,原本全市原有300多个电灌站,今年抗旱仅数十个能正常使用。因此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已经迫在眉睫。

3、制度保守,科技进步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城

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收入进一步拉大,我国现在的农村土地制度大多不太完善导致流转程序不太合理,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科技号称是农业的“翅膀”,但是由于安徽农村交通不便,种植者自身素质低并未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导致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作业,也就是说,科技的发展未能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外,政府工作责任缺失也沉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宿州市每万亩土地拥有基层农技人员还不到1名,存在热情不高的问题。

5. 提高安徽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的对策思考

粮食是关系我国民生的重要商品,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产品,粮食生产在满足区域内需求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把握粮食生产要义,更好的发挥安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

1、提高单产,优化结构。要保证粮食生产供给的稳定增长,除了继续增大种植面

积以外还要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依靠增加投入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粮食的生产结构。因此在布局粮食生产方面,要多种优势作物,少种劣势作物,尊重自然规律,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粮食增产的总目标。

2、投资基础,完善政策。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水利、道路以及生态环境基础设

施的建设和保护,落实好强农惠农的补贴政策,逐渐增加农业补贴的资金规模,向粮食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新增补贴,进一步完善农村补贴政策,继续增加农机补贴的规模。其次应当开展各项工程类涉农民生工程项目,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清洁卫生、危险建筑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

3、制度改革,进步科技。改革目前的家庭承包制度是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比较优势

的重要措施,应当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以股份合作的办法建立公共土地所有制,这种公共土地所有制以采取组建农业公司形式,让有经济能力和具有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人向集体承包土地。另外,在对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应当同时注意科技对粮食生产的作用,科技进步的差距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的根本标志,所以应当同时两手抓实现体制和科技的同时进步。

参考文献

[1]朱钟棣. 国际贸易教程新编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陈同仇 薛荣久. 国际贸易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7

[3]多米尼克 萨尔瓦多. 国际经济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144.

[4]成宪 韦金鸾 应诚敏.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2009 年6月第三版

[5]张毅 焦秀红 迈克尔特.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商业经济 1998 (3) [6]陈富桥. 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

[7]孙能利. 区域农业竞争力的途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8]刘展 冯宗宪. 我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行政学院 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相关内容

  •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要小得多,这容易引发上游政府对污染治理采取非重视态度,而下游政府虽有心治污,但受辖区限制及资金约束,往往无能为力.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当匹配有损于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因此,需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及各类型污染特性,科学界定中 ...
  • 浅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36-02 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理念不断应用,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调整,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 ...
  • [农业经济问题]摘要20**年01
    题名: 发展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 作者: 段应碧 中文刊名: 农业经济问题 单位: 中国扶贫基金会 摘要: 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必须培育和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小额信贷组织只有连续运营才能降低运营成本 ...
  • 中国玉米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
  •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1日 李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 ...
  • 地理结业复习提纲
    1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2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域(热带.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工业区等).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发展研究_任军军
    2010年6月第7卷第6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Jun.2010Vol.7No. ...
  •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班级:07级地理科学 姓名:周院 学号:075021005 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 ...
  • 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1 1.1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1 1.2研究过程及内容--------------2 1.3主要研究结论------------- ...
  • 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性质及实践意义
    作者:何为东钟书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02期 2007年,我国科技管理领域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省部科技会商机制经过几年的政策试验,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科技管理模式与政策.省部科技会商从2004年出现到2007年科技部<部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