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鼎钧早期散文的人物形象 - 范文中心

论王鼎钧早期散文的人物形象

06/22

论王鼎钧早期散文的人物形象——以《碎琉璃》

为例

内容摘要:

王鼎钧是闻名海内外的散文大家,他一生创作了40多部散文集,其散文成就得到人们

的广泛认可和推崇。在他的作品中,我尤为欣赏他的一些小说化的散文,在这些作品中,

王鼎钧将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甚是耐人寻味。本文就是以王鼎钧的早期代表作《碎琉

璃》为例,来分析王鼎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次来揭示这些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真实

面貌,以及作者在他们身上寄予的真实蕴含,还有运用在其中的多样的创作技巧。细看

《碎琉璃》,我们会发现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散文中的故事就是在那

样一个环境中展开的,作者又不是单纯的在设定一个地点或环境,而是重在通过这些或

战乱或传统的大环境中来烘托其中小人物的形象,即这些人物在其中表现出来家国情

怀、母子情深、人性缺陷等等。

关键词:

王鼎钧;《碎琉璃》;人物形象;人物蕴含;创作技巧

目录

内容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 3

一. 散文大家——王鼎钧............................................ 3

二. 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3

三.王鼎钧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碎琉璃》(研究思路).................. 3

第一章 .《碎琉璃》人物形象背景的概述与分析 ............................ 4

第二章 .《碎琉璃》人物形象的蕴含 ...................................... 4

第三章 .《碎琉璃》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特色 .............................. 6

结语 .................................................................. 9

绪论

一.散文大家——王鼎钧

王鼎钧,是闻名海内外的散文大家,他一生创作了40多部散文集,在散文创

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推崇和认可。王鼎钧散文创作内容

涉及广泛,创作方式多种多样,有乡愁系列、回忆录系列,还有他的“人生三书”

及其他关于人性的探讨系列的散文。可以说,王鼎钧的散文创作功力已至炉火纯

青了。而他的这种成就来之不易,大概就如蔡倩茹在《王鼎钧论》中曾经写道的:

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

痕,在他的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

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划,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

心灵的飨宴,仿佛那浓浓的树荫。

二.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近年来,王鼎钧散文成就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些研究者关

注王鼎钧散文中的乡愁,从“原乡”形象看王鼎钧散文家园情怀的特质;有些研

究者关注王鼎钧回忆录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方面的追求对回忆录文体

的启迪和影响;还有研究者关注王鼎钧“人生三书”中的人生话题以及贯穿在他

的散文作品中对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认识与批判,如此等等,不一而论。

三.王鼎钧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碎琉璃》(研究思路)

王鼎钧在散文创作的艺术技巧方面作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取得了较大的艺术

成就。我认为,王鼎钧散文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塑造了众多个性鲜

明、意味隽永、富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些人物形象韵味深刻,即使放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也是鲜明、独特、引人瞩目的。王鼎钧在他的散文

人物中寄予了深刻的蕴含,并且他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

以,本文以王鼎钧早期散文集代表作《碎琉璃》为例,探讨王鼎钧散文中的人物

形象及其深刻的蕴含、多样的创作技巧,以及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塑造方面

的价值。

《碎琉璃》初版于1978年,是王鼎钧早期散文的代表作。《碎琉璃》书名的

涵义,作者在本书第四篇《一方阳光》里有间接的解说,它代表一个美丽的也已

经破碎了的世界。作者从那个世界脱出,失去一切,无从追寻,而今那一切却成

为作者创作的源泉。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称其“碎琉璃”而不是“琉璃”,大概

就是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不完美吧,而这些不完美恰恰就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那些

个悲伤的故事。《碎琉璃》是一本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作品,它是王鼎钧的刻

意之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怀旧的口吻,敲响时代的钟鼓,每篇文章都有双重

的效果。他把“个人”放在“时代”观点下使其小中见大,更把“往日”投入现

代感中浸润,使其“旧命维新”。所以,分析王鼎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碎琉璃》

则是最佳选择。

第一章.《碎琉璃》人物形象背景的概述与分析

《碎琉璃》中叙说的是众多令人心碎的故事,大概作者的“碎”字寓意就在

于这些美丽却破碎了的故事吧。这些故事或实或虚,却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回忆,

《碎琉璃》让我们懂得了文学其实就是一种回忆,而文字记忆的就是回忆深处的,

或悲或喜的走动着的风尘仆仆、鲜血淋淋的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的历史。

这些走动着的人物就是在《碎琉璃》中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王鼎钧在

此并不是单纯的写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篇散文都是有背景的,鼎公是把

这些个鲜活的人物放在了时代的背景中,以小见大,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的同时

也把社会内涵表达了出来,所谓一箭双雕。

按照作者写得时代背景,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王鼎钧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在

这两种背景下展开的:

(一)血与火的记忆——战争舞台

王鼎钧把故事放在战争中体现,并不是他对战争钟情,而是无情的战神强行

的参与了王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塑造,作为作家的他,无法摆脱血与火的回忆。在

处理战争题材上,作者深知即不能一味的刻画丑陋,也不能化丑为美,为了真实

的表现战争,又尽量避开血淋淋的正面表现,王鼎钧采用了“计白当墨”的策略,

所以在这些作品中,或许有悲伤,但也不乏美好。

*战争与人性——《青纱帐》《看兵》《敌人的朋友》

*从战火中看母爱——《一方阳光》《失楼台》

*战场上的美好与希望——《红头绳儿》《迷眼流金》

(二)眼与心的审视——传统的舞台

王鼎钧早年接受私塾教育,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随后丰富的人生阅历,

又培养了他善于观察人生悲剧的眼和不断思考人的意义的脑。王鼎钧说:要从历

史“水成岩的皱折思想见千百年的惊涛拍岸”,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来审

视和表现一切。王鼎钧就是在此基础上回过头去看传统,得出了许多心得与感慨,

所以在他的某些作品中无不显露了他对传统的理性思考,也就是他在反思传统的

过程中的一些哲理。而对于这些,《疯爷爷》《哭屋》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了。

第二章.《碎琉璃》人物形象的蕴含

王鼎钧的《碎琉璃》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但细细读来,他却

并不仅仅是来单纯的写人的,而是把这些小人物放在一个大时代里以表达作者或

宿命般的乡愁,或对人性的批判,抑或是他对传统的反思、对美好的向往......

首先,在《碎琉璃》中,作者善于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

以怀旧的口吻敲响时代的警钟。例如,同样是写初恋,王鼎钧把儿女情长放在风

云变幻的时代大背景中写,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内涵,显得壮阔而深邃。在《红头

绳儿》中,“我”忽然爱上了校长的女儿“红头绳儿”,因为日军飞机空袭,“我”

和“红头绳儿”在防空洞里相遇,“我们的脸都红的厉害,我有许多话要告诉她,

说不出来”,决定写一封信给她,结果“警报解除,她走了,我还在坑里打腹稿

儿”。然而“我”童年这份纯洁美好的爱恋并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那个“手指尖

尖,梳着双辫”的小女孩,还没来得及长成美丽的大姑娘,没来得及嫁人、生子,

享受平常人的幸福,就在战争的空袭中离奇的失踪了。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的心愿,也阐明了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微妙关系。这种把恋情放

在战争的炮火中加以体现,颇有一种相互激荡、相互生成的混合美,你分不清作

家是在写爱的感情还是写恨的感情,是写初恋还是写抗战,是写国家还是写个人,

两者水乳交融,血肉不分。这种写法已经超出了“以小见大”的传统樊篱,带给

了我们意外的惊喜。

其次,在《碎琉璃》中,通过对某些人物的刻画,深刻的批判了当时被扭曲

了的人性。例如,在《青纱帐》中,他重点塑造了“中队长”和“寡妇”两个人

物,就是通过对着了两个人物的一系列描绘叙述,来表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故事写抗战时期,“我”刚参加了游击队,在高粱地里撞到一对偷情的男女,女

人(寡妇)警告我如果我说出去她就死,后又与中队长、娃娃护兵夜间放哨,在

小茅屋里又“抓”住了那对男女,中队长和娃娃护兵趁机占有了寡妇,寡妇当夜

悬梁自尽。整个故事借鉴了小说的写法,以“我”的单纯善良凸显中队长、娃娃

护兵的奸诈丑恶,以“我”的满腔热情报国心切衬托中队长、娃娃护兵打着抗日

的幌子满足私欲的阴险,以用死殉情的女人来显出逃走男人的猥琐软弱,展现的

就是一个人性泯灭的悲剧故事。就这样,美丽而神秘的青纱帐,在作家的回忆世

界里,却始终回荡着一个郁愤的冤魂。

同样是作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批判的人性的文章,不止《青纱帐》一篇,

在《碎琉璃》中,《青纱帐》写得是好色的游击队长陷害村中年轻寡妇,终至逼

迫寡妇自杀的故事,而另外一篇也较为典型,即《敌人的朋友》。《敌人的朋友》

更惊人,在开头写道:“在抗战时期,敌后游击队对罪犯执行死刑,从不浪费子

弹,那是流行的办法是活埋。那些庄稼汉喜欢这个办法,他们给这个办法取了一

个代名,叫做‘栽’。”然而故事中被“栽”的人,不是日本人,而是隔邻另外一

支游击队的人。这支游击队“栽”了那支游击队的人,于是那支游击队也抓个这

支游击队落单的人,一“栽”还一“栽”,何等的荒唐!一场抗战,牵扯了太多的

人性戏剧,远远超过了中日冲突,王鼎钧是勇敢的,他敢于写别人不敢碰触的题

材,太多的不堪与暧昧,为的就是开创批判人性的先河、表现人性的深度。

最后,在《碎琉璃》中,作家还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提出了质疑,也就是通过

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在体现反思传统的哲理美。王鼎钧的许多散文中都写了惩

罚与毁灭的主题,描绘了传统文化、传统心理在裂变蜕化时的压力和痛哭虽然让

人悲伤和无奈,却无疑是从旧的向新的进化的必由之路。王鼎钧说过“用异乡的

眼,故乡的心”来看待这些传统的东西,楼肇明分析王鼎钧说,“用异乡的眼”

来审视“故乡的心”,对于“故乡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硬性切断了祖国大陆

的血脉联系,作家对于“失去的一切”怀着无限的爱恋与怀念,而异邦文化的濡

染,使得他有了相互比较的优势,这里,回过头去再看传统,无不生出“远近高

低各不同”的心得和感慨来。《哭屋》里的“二先生”和《疯爷爷》里的“疯爷”

就是对这一蕴含的深刻体现。

《疯爷爷》中的“疯爷”是兰陵王氏最后一位前请进士庶出的独子,为进士

公做京官时的侍妾所生。人说“疯爷”疯,我却认为他不疯,他“沉湎于酒,胡

言乱语,乃是身处乱世,效古人佯狂避祸”。疯爷有与生俱来的童年时期留下的

心理缺陷,加之身处乱世,乱麻缠身越缠越紧,但是他不得不是整个偌大家族产

业的唯一继承者,这无疑给他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我认为,“疯爷”之所以“疯”

是被那个传统时代所迫的,是被中国旧文化先天的淤积的结果,疯爷是一个不堪

重负却生来就要承受重负的人。

《哭屋》里的二先生也是个耐人寻味的人物,同样,在我看来他也是传统旧制度

下的一个悲剧人物,让人想起了孔乙己、俄狄浦斯王的可悲与悲壮。二先生是老

进士的次子,老进士的性格很是倔强,他的这种性格似是完整的遗传给了二先生,

两人一旦发生重大争论,必是谁都不会让谁的。二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跟父亲一

样中个进士,但是批八字的人说了,他没有中进士的命,二先生不信命,他先后

三次进京赶考,可是三次都没有考取,就像冥冥之中有股力量抑制他,干扰他,

是他迷乱。到第三次的时候,勉强交了卷子,二先生也绝望而归了。回到家后,

为了发泄他作为一个男人失败后的郁闷和压抑,二先生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抱头痛

哭。三次可以说是与命运的抗争把二先生逼进了一个绝境,这种失败他无以承担,

只能自杀身亡。二先生因为未及“进士第”,活着哭,上吊自尽后做鬼还哭,书

房也历经战火,或为废墟,当听到熟悉的唐诗,哭声又起的传奇的故事,这个“聊

斋式”的故事反应了一个读书人的灵魂被时代套上枷锁难以摆脱的哲理,这些都

无不蕴含着王鼎钧的理性思考。

所以,作家在“三先生”家学四书五经的时候,才会经常听到一个男人的哭

声,甚至是痛苦的呻吟声。二先生的悲剧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该怪老进士没有迁

就他给他找枪手,还是怪二先生自己呢?我想他是输给了科举制度,输给了功名

心,他是被传统束缚住了,这着实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

第三章.《碎琉璃》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特色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在语

言,还是心理等方面描写都很细致,除此之外,《碎琉璃》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在

创作手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些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首先,从文体上看,《碎琉璃》的结构与文调与其他散文大大不同,即小说化的

散文文体。王鼎钧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结构引进叙事散文中来,在《碎琉璃》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故事,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作家一样有人物,有地点,有小

说里的故事情节,例如《哭屋》写得就是二先生的故事,《疯爷爷》写得就是疯

爷的故事,只不过在讲故事的同时作家注入了更多的蕴含而已。 在这种介于散文与小说的文体下,作者为了扩大散文以小见大的容量,在《碎

琉璃》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意象象征。《碎琉璃》中故事的背景大多是一些不

方便的真实,因为要碰触这些,王鼎钧索性让这些篇章都带上了强烈的寓言色彩,

使这些故事指向某种更庞大的,更加更难以言明的人生意义。例如在《一方阳光》

中,“母亲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

我,站在一片昏天暗地里,不能行动,因为她的双足埋在几寸的碎琉璃渣儿里面,

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好像一个琉璃做成的世界完全

毁坏了,堆在那里,闪着磷一般的火焰。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

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对不设防的人,发出无情的威吓。而母亲是赤足的,

几十把琉璃刀插在脚边。”“我躺在母亲的怀里,睡得很熟,完全不知道母亲的难

题。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越来越重,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

那样一个什么都打碎了的时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的食物都转变成最可怕的威

胁了,这就是寓言式的嘲讽。

而意象方面,我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迷眼流金》了吧。《迷眼流金》展现

的是一个早熟的、多思的心灵在童年的黄昏里丰富、阔大的情感世界。作者在这

篇文章里不停的提到“黄昏”“死”等字眼,在古诗词里,“黄昏”是一种意象,

大概就似象征短暂生命的日暮一样。可幸的是,少年王鼎钧并没有沉湎于这种迫

近死亡的忧惧里,相反,在他看来,一天的结束时如此的美好。或许是受流亡的

国文老师的影响,王鼎钧觉得哭泣好美,流亡好美,恨不得替国文老师去流亡......

其次,从形态上看,王鼎钧一反传统,在他笔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发,无不具有一种拂逆传统的欣赏心理的悲剧美,带有双重苦难的性质。王鼎钧说:由于“时代把我折叠了很久,我挣扎着打开”,因此他要从历史“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的惊涛拍岸”,就“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来审视和表现一切。“用异乡的眼”来审视“故乡的心”,对于作为“故乡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内文本”的迁徙、变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方阳光》中,作家着意描写了母子两人在不同轨道上滑行的心理轨迹,儿子大了,不能始终陪伴母亲,于是就有了“母亲放了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的境界来,我们不能不为凭空善意翻新的手法叫绝。

然后,从创作手法上看,他在《碎琉璃》中不时的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王鼎钧发现,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虚构与想象的手法显然比纪实手法用起来更能恰当的传情达意。所以,在《碎琉璃》的篇章里充满了传说和梦境,这种想象方式不得不值得称赞。例如在《瞳孔里的古城》叙述祖先的迁移过程用的就是传说,“据说,祖先们本来住在低洼近水的地方,那很远的地方盛产又甜又大的桃子,种桃是每个家庭的副业,桃园在结成果子以前,满树满林都是美丽的花,而有桃林的地方总离不开绿波碧草。那是图画一般的世界......”此处,对于祖先的迁徙过程用的就是一个传说。另外,《哭屋》中二先生的故事也似真似幻,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或许这些都是王鼎钧在写这篇散文集时充分想象后的结果。

最后,王鼎钧先生在写《碎琉璃》时,文字俭省,语言简洁,却感觉不到细节的匮乏,即《碎琉璃》在语言、心理等方面都有许都细节的刻画,栩栩如生。 《碎琉璃》中大多数语言都是形象的,声音、色泽、内心的感觉充满了字里行间,而这些,又编织成一个接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叙述中流淌而出。例如在《红头绳儿》中,开篇写钟、钟声,直到“庙改成小学,神像都不见了,钟依然在,巍然如一尊神。钟声响,引来的不再是香客,是成群的孩子,大家围着钟,睁着发亮的眼睛,伸出一排小手,按在钟面的大明年号上,尝震颤的滋味。”这是最有历史跨度的概括啊,可是王鼎钧又是写得何等具体、形象,最后一个细节——孩子们扶钟感受震颤的滋味,多么独特而经典的细节......

另外,王鼎钧的《碎琉璃》在语言上是善于写声音的,即有一种声韵之美。《红头绳儿》里的钟声,“钟是大庙的镇庙之宝,锈的黑里透红,缠着盘旋转折的纹路,经常发出苍然悠远的声音,穿过庙外的千株槐,拂着林外的万亩麦,熏陶赤足露背的农夫,劝他们成为香客......钟声何时响,大殿神像的眼睛何时会亮起来,炯炯的射出去;钟声响到哪里,光就射到哪里,使鬼魅隐形精灵遁走。半夜子时,和尚起来敲钟,保护原野间辛苦奔波的夜行人不受邪祟....”;《失楼台》里外祖母水烟袋的呼噜呼噜声,“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轰。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狂吠。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哭屋》里二先生的哭声,“谁呢!这会是谁呢?再仔细听,那声音还在继续。那并不是呻吟而是一个人想哭、但是又坚决不让自己哭出来。他残酷的约束自己,就像是熔炉约束火红的铁浆。可是那铁浆的高温反而把锅炉穿透了,融化了。在理智溃散以后,喷出了一阵呵呵的狂叫,那真的是一个

男人的号啕,我在老一辈的葬礼上,曾听见过这种哭声,哭的人张开大口,全身发抖,连续不断的呵呵着,如果来不及换气,随时可以吞声昏过去......”此景此景,我大概是可以想象到的场面,因为在现实中不乏这种场面,那么用声音来状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碎琉璃》里的心理描写也是相当细腻的了,这是吸引人的一个细节。《青纱帐》中就用诸多“我”的心理描写以乐景写哀情,来揭示了中队长与娃娃护兵的猥琐。

心理刻画最细腻的当属《红头绳儿》了,王鼎钧在心理刻画中挖掘亲情、友情和纯美的爱情。小镇居民的古道热肠,父亲对女儿的无言疼爱,纯情少年对女生爱的萌动,都表现的逼真而舒展。“我有点舍不得他,当然更舍不得红头绳儿。泱泱朝学校走去。我已经写好了一封信,装在贴身的口袋里发烫。一路宣着誓,要在静悄无人的校园里当面交给她。”可以说,作家在这篇文章中展现和刻画人物心理方面是尤为卓越的。

结语

王鼎钧是享誉世界的华文作家,其作品丰富、风格多样,尤以散文见长。王国维曾言:“散文易学而难工”,散文不像格律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就文体自身来讲又无过多限制,看似只要抒发心中所感所思就能成文,实则并非如此。抒情容易,但如何用个体的心性语言容纳整个人生的厚重,摒弃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泛情滥情,这就并非易事了。而王鼎钧却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酿造出了醇香浓郁的老酒,用平实朴拙的笔触在描绘一方内心世界的同时,又刻画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和独特感知,难能可贵。

在《碎琉璃》中,王鼎钧就把这些血肉注入了其中的人物里,让这些人物读起来是丰腴的。王鼎钧在《碎琉璃》中人物塑造所表达的蕴含以及他所运用的创作技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鲜明的、引人瞩目的,其成就及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碎琉璃》是王鼎钧第一本自传式系列的散文,从此他朝向艺事不朽的永恒走去,是王鼎钧写作生涯重要的里程碑。《碎琉璃》散文集主要包括散文:《瞳孔里的古城》、《迷眼流金》、《青纱帐》、《失楼台》、《一方阳光》、《红头绳儿》、《哭屋》、《疯爷爷》等。在《碎琉璃》中,他用这些人物象征性的诉说了自己淡淡的哀愁,也诉说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与沉思。以方面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乡愁,如《瞳孔里的古城》;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迫害,他以“怀旧的口吻,来敲响时代的警钟”,从而说出了他对人性美以及美好家园的渴望的心声,如《青纱帐》《迷眼流金》《红头绳儿》;还有就是他通过作品来反思传统的哲理美,如《哭屋》《疯爷爷》。

《碎琉璃》是王鼎钧的刻意之作,我们通过其中的人物,看清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内心感受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惶恐与不安,当然也有美好与希望的一面。“碎琉璃”之所以称之为“碎”,确有它的不完美之处,我在感叹它的缺陷美得同时,也确实明白了作者的用心。

这些只是通过《碎琉璃》我们看到的王鼎钧先生的散文成就,实际上,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造诣之深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需要我们慢慢研读王鼎钧的散文作品来慢慢体会。

参考文献:

【1】王鼎钧《王鼎钧散文》伊始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

【2】蔡倩如《王鼎钧论》 台北尔雅出版有限公司 2002

【3】徐万华《文学史上的王鼎钧》,《齐鲁学刊》 2005年第1期

【4】徐学《孤侠与乡愁——王鼎钧短片小说研析》,《台湾研究集刊》 1994年 第3期

【5】王鼎钧《碎琉璃》 九歌出版社 1978

【6】倪金华《庄谐杂出 雅俗共赏——王鼎钧散文艺术论》 1998

【7】楼肇明《评王鼎钧的散文》 台北吴氏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78

【8】王鼎钧《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台北吴氏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78

【9】王鼎钧《新版后记》 台北吴氏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78

【10】陈义芝《当代台湾十二散文名家选集》 台北朱衣出版社 1999

【11】王鼎钧《王鼎钧自选集》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1975

【12】王鼎钧《大气游虹》 中国友谊公司出版社 1994

【13】高彩霞《从“原乡”形象看王鼎钧散文家园情怀的特质》 2005年第4 期

【14】吴达芸《台湾当代小说评论》 高雄春晖出版社 1999

【15】尉天聪《乡土文学讨论集》 台北远流长桥联合发行部 1978

【16】刘春城《台湾文学的两个世界》 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 1992

【17】管管、菩提《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 台北源成书店 1977

【18】安作璋、王志民《齐鲁文化通史》 中华书局出版 2004

【19】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20】王鼎钧《一方阳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相关内容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阿长与 ...
  • 人物形象分析
    ● 諶容<人到中年>--------陆文婷 1, 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 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 ...
  • 量子论和古代文学对立统一的概述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王禹偁的散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用竹楼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心情,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 2.文学史上"宋初三体"是指白体.晚唐体和 ...
  • 自考外国文学史笔记
    1.古代文学:古代希腊文学.古代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世俗与人本意识.神圣与理性意志,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两大源头) 2.人类童年时代:古希腊文学.特征:a.古希腊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c种类繁多具有开 ...
  •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 ...
  • 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作者.作品:鲁迅,原名周作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 ...
  • 第五单元七下
    黄河化险 教学目标 一.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 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7卷第5期,Sep.,2007,Vo.l37,No.5 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 ...
  • 九年级下知识点
    九年级(下) 第1课 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 yǎ) 嘶哑 (hóu lónɡ) 喉咙 (xiōnɡ yǒnɡ)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
  • 浅论张晓风散文的超性别书写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以散文集<地毯的另一端>蜇声文坛.当时诗人余光中在<我们需要几本书>一文里毫不讳言"至少有三个因素使早期的张晓风不能进入现代:中文系的教育,女作家的传统,五四新文学的余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