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_地理论文 - 范文中心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_地理论文

02/24

提 要 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是《21 世纪议程》中对各国提出的科学技术优先研究领域,国土资源部已开始了该研究项目。论文就此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进行了探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分析归纳了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状况及可借鉴之处;指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与评价的研究中,必须从 3 个方面开展深入探讨。第一是土地利用分区及制定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第二是研究制定主要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第三是研究制定典型区域 ( 以县域为单位 )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只有把 3 个方面的研究有机融合起来,互相反馈,互为依存,才能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阈值;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系统中图分类号 F30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1)04-0197-071 引言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经济社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和技术的活动,是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或周期性经营过程。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制约,又受经济、技术、社会条件的重大影响,所以,土地利用现状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共同影响的产物。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开始土地利用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土地利用问题的关注研究,包括土地利用分类、区划、配置以及规划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对土地的利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者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的非持续性问题。在“人口—资源—环境”系统中,土地资源处于基础地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及其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取得了显著增长,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等危机又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迅速发展。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21 世纪议程》第 10 章 ( 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综合方法 ) 第 14 节提出:应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并需考虑环境、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和政治因素 (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sustainability for land resources, taking into account environmental, economic, social, demograph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actors),以此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我国是《21 世纪议程》的签约国,建立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既是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能为我国在有关土地利用的国际谈判中提供科学依据。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2.1 理论和方法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它是对土地适宜性在时间方向的延伸趋势进行的一种判断和评估,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进入 90 年代,国际上一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伸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的概念。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是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 Rodale 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讨会(新德里,1990 年 2 月)上正式确认的。该会议主要是讨论了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建议建立全球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究网络。

1991 年 9 月在泰国举行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1],1993 年 6 月又在加拿大召开了“21 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2]。两次会议都出版了论文集 (ACIAR/IBSRAM,1991;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1993) ,许多学者从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在这些国际会议的基础上,FAO 于 1993 年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FESLM 》() 等指导性文件[3],《FESLM 》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程序和 5 项评价标准 (pillars),即:土地生产性 (productivity)、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 (security)、水土资源保护性 (protection)、经济可行性 (viability) 和社会接受性 (acceptability),并初

步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indicators)。《FESLM 》提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成为指导各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纲领。但是《FESLM 》只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框架,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还有待深入研究。而且即使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思想原则一致,由于各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在具体的评价指标 ( 特别是阈值 ) 上肯定不同。为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都以此为指导,探讨适宜本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1994 年,杜曼斯基 (J.Dumanski) 调查了加拿大影响农业土地利用的因素,以《FESLM 》为依据,评价了该国萨斯喀彻温省的农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4]。约翰 (John) 等评价了肯尼亚莫卡科斯地区 1930~1990 年间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帕雷利 (Preri) 等根据国际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评价中土地质量方面的评价因素[6]。提斯德尔 (Tisdell) 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在经济方面的评价因素很难确定,因为一个农业生产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土地的自然质量[7]。哈特密克 (Hartmink) 通过 5 年的定位实验研究了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性质方面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指示因素,包括有机质、容重等[8]。波曼 (Bouman) 等通过经济因素 ( 投入、产出、效益 ) 和自然因素(N 、P 、K 平衡,硝酸盐淋失,温室气体释放等)两者的结合,综合分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9]。 国际上有关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 1997 年 8 月在荷兰恩斯赫德召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上[10]。在这次会议上,一些学者提出“选择指标应遵循 3 个原则,即数据的现成性、灵敏性和可量化性”,并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有三类:“一类为环境和技术指标,二类为经济指标,三类为社会指标”;帕雷利等主要研究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中有关土地质量方面的评价因素或指示因素 (indicators)[11],如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林地退化、草地退化、地下水下降、盐渍化等;德利森 (P.M.Driesen) 认为,评价一个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可持续,可简单地用“产量差”,即目前的产量和最大潜在产量的差值来衡量[10];林珀 (A.Reenberg) 更强调了地权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性[10];杜曼斯基把有关土地质量的指示因素分为短期内可观测到的易变化的指示因素和在较长时期才发生变化的指示因素[12]。伽美达 (Gameda) 等探讨了加拿大农场水平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接受性 5 个方面的指示因素和评价指标[13]。贝罗特朗 (Berroteran) 和辛克 (Zinck) 以委内瑞拉为例探讨了国家级水平上可持续农业(土地利用)的某些指示因素和评价指标[14]。从这次会议看,对土地质量和环境方面的指示因素有了大体一致的意见,但关于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评价因素研究较少,争议颇多。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评价一个土地利用系统是否可持续,必须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习惯与法制等各个方面的效应。但对于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评价指标会有差异。如在当前化肥农药投入已经引起或将要引起水土污染的情况下,是应继续增加土地投入,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以保证人民温饱,还是限制投入,控制水土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性”和“保护性”评价指标的“阈值”上肯定不同,其社会“接受性”也肯定不同。因此,要开展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具体地区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区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区域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此外,国家、地区和农户等不同层次(尺度)的土地持有者或利益集团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指示因素和评价指标的认识肯定不同。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国家、地方政府和具体的农户肯定有不同的标准;国家往往从比较长期的生态经济利益考虑,而农民则更关心眼前的温饱问题。因此,关键是针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容易定量的区域性的不同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际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LQIS(land quality indicators) 研究已被土地科学研究

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UNDP) 确定为优先研究项目。其核心是土地利用的压力、土地退化等问题,实质就是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15]。2.2 可持续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

国际上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更为注重制定指标体系,这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目前,就已经提出的众多方案而言,大致可分为几类 [16]:

(1) 单一指标类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 (HDI) 仅有 3 个综合指标组成;世界银行提出的新国家财富指标也是如此。这种类型的优点是综合性强,容易进行区域间的比较,缺点是反映的内容少,需要许多假设的条件,提供信息量不够充足,难于全面反映态势与问题。

(2) 综合核算体系类型:联合国曾开发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SEEA),把经济增长与环境核算纳入一个体系,荷兰把环境、资源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社会核算结合在一起,建立综合指标体系。这种类型的优点是基本解决了度量问题,也就是各个指标可以直接相加,缺点是一些资源、环境、社会指标的货币化计算依据还有很大争议。

(3) 菜单式多指标类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CSD)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有 142 个指标,英国政府提出的有 118 个指标,这种类型的优点是覆盖面广,有很强的描述功能,灵活性、通用性较强,许多指标容易做到国际一致性和可比性等,缺点是综合程度低,在进行整体性比较上有一定困难。

(4) 菜单式少指标类型:针对上述指标较多的状况,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性指标比较少,如环境方面的指标只有 4 个(资源净消耗率、混合污染、生态系统风险、对人类福利影响),经济方面也是 4 个(GDP 增长率、存款率、收支平衡、国家债务)。北欧国家、荷兰、加拿大等国根据多少不等的几个专题,每个专题下设二三或四个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这类指标多是综合指数,直观性差一些,与目标、关键问题联系不太密切。

(5)“压力—状态—响应”(P-S -R) 指标类型:这是加拿大统计学家最早提出,后被广泛应用的指标类型。他们认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人类从自然环境取得各种资源,通过生产消费又向环境排放,从而改变了资源的数量和环境的质量,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福利,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据此设计的指标的优点是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但在可持续性方面并不都存在这种关系,从而不能都纳入指标体系,实际上 UNCSD 的菜单式多指标体系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一框架设计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指标并不严格存在着压力—状态—响应关系。2.3 国内的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在相关领域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也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在土地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以及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都涉及到可持续利用的内容。随着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研究的进展,可持续农业评价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张凤荣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全面介绍了《FESLM 》,在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几个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原理,并应用《FESLM 》的原理,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系统、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系统、珠江三角洲基塘土地利用系统等进行了典型分析评价[17、18]。傅伯杰等也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相关内容

  • 如何做研究和撰写论文
    如何做研究和撰写论文 陆铭教授(复旦大学) 今天这个题目,如果由一个研究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来讲可能更有好处.但是现在来讲这样题目的人太少了,所以我愿意来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现 ...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指标理想值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指标理想值 李翔 靳相木 [摘要] 设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的技术路线,由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 两个前后连贯的部分组成.根据杭州等地高新区的实践探索,评价工作的发动者设置开发区土 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 ...
  •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_高鹭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7卷 第2期 CH INA PO PUL AT 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 NT Vol. 17 No. 2 2007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高 鹭 1, 2 * 张 ...
  •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学 部: 专 业: 班 级: 学 生: 指导教师: 论文编号: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引言 „„„„„„„„„„„„„„„„„„„„„„„„„„„ ...
  •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总第146期城市同题2007左簧9翱 [文章编号]1002-203J(2007)09-0037-06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单刚王晓原王凤群 [摘要]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通过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健康& ...
  • 论文城中村改造探讨
    城中村改造探讨 --以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例 摘 要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现象,目前在各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近年来,城中村在建筑.规划.管理.治安.消防等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
  • 关于人口承载力的文献综述
    摘 要:本文综述了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由来和发展,其次总结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定量方法.虽然已有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承载力的概念的复杂性.系统性,从现实的标准看,有可能将人口承载力测算的问题简 ...
  •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2期 CHINA POPULATION,RKSOURCI强ANDENVIRONMENTV01.18No.22008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齐晓娟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 ...
  • 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摘 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生态水文效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LUCC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使景观破碎化等途径.本文以生态水文学为指导思想, ...
  • 从达尔富尔危机透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冲突
    ・热点透视・ 从达尔富尔危机 透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冲突水 李岩王礼茂 内容提要达尔富尔危机始于2003年2月.这场冲突的矛盾根源是达尔富尔的环境难 以承载本地居民与外来生态移民的共同需求,由此引发双方对生存资源的争夺.气候变化是达尔富尔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