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 范文中心

6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08/01

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陈彩霞2014.11.24

摘要: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设计的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重要性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关系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利用校园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利用校园环境文化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利用校园环境文化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解析、重要性、路径、与教育的关系。

正文: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是靠精神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会消沉、颓废、一蹶不振。同样,一个校园如果没有文化精神引领,它就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所以说学校不能缺失文化精神。

一、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

1、文化的概念

人们对文化的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的定义被普遍认同,经过梳理我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习性,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觉的概念和方式。

2、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生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而所谓环境文化是指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硬件和软件。具体表述有差异,但其内涵都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

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校风、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现。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二、校园文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学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学校的崇高使命。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

3.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化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

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

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关系

1、校园环境建设路径

⑴、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3)、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

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4)、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

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就要注重“四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

2、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是靠精神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会消沉、颓废、一蹶不振。同样,一个校园如果没有文化精神引领,它就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所以说学校不能缺失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就以我校为例,说一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漫步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教学楼楼道的墙壁上、以及楼梯的台阶上都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道德小故事,名人名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礼仪画报,学校草坪、花圃中树立着各种警示语,提醒牌,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学楼走廊的外墙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醒目可见,学校宣传栏内展示着小明星的先进事迹,上下楼梯墙上挂有学生优秀作品,安全制度,安全小卫士,一些安全警示语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粘贴了图文并茂的班风、班训、班级口号、光荣榜等。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舞蹈室、科学室,计算机室等,完善的设施配备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真正实现了学校每一面墙、每棵花草树木,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让学生在“文明、整洁、美观、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利用校园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

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协诵关系、鼓励竞争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通过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等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从个人生活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规范、个人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抓实抓实。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根据形势、任务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成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如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月开展学雷锋、树立风活动;“三八”妇女节开展孝敬日的活动;三月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四月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月民族的各项团结教育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十月开展爱国活动;十二月开展辞旧迎新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情感。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劳动,清除废物,护绿保洁;开展军警民共建育新人活动;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我校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队员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仍以我校为例来谈。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不偏重课程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学校方面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开发了兴趣课程。我校的兴趣课程主要有:文学素养课程,如朗诵班;艺术星空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鼓号队;体育保健课程,如乒乓球、篮球、田径;阳光活动课程,如环境教育。兴趣课程的具体科目均由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条件个性化创设,课程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师兴趣的传播,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引领。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在班队会这一课堂设计中,开学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交通安全在我心”、“为困难学生捐款”、“庆祝教师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

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5、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值周班级,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对此,用马克思有关的理论说,这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等需要之后,自觉地向高层次升华的体现——一个人在一种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建立之后的理性的愉悦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6、利用校园环境文化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优美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志趣、爱好、情感等不可或缺,而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他们生命旅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中美好的园林化、艺术化环境,能给人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之感,各种宣传报道、文化艺术活动,能让学生体念美、表达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灵的提升”,达到发展审美素质,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7、利用校园环境文化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必须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如果欠缺了合作意识,那将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现今大力提倡的有效课堂,就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全新模式,这些合作方式的探索,让学生渐渐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将会根深蒂固,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激烈,要使学生今后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浓郁、良好、有序的竞争气氛,可激活学生的竞争欲望,满足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当然这种竞争需要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校园竞争文化,使学生们在这种紧张活泼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弘扬自己的个性,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作为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同样是一个特定的精神和育人环境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相关内容

  • 校园环境文化论文
    校园环境文化论文 校园环境文化论文 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而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来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在校园文化建设 ...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 1.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3. ...
  •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9卷 第5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9 No.52011年10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Oct.2011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曹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 650500) ...
  •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 2007-07-20 21:16:1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 1.教育的本质:教育(教书.育人)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
  • 家文化的影响
    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不可忽视,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 阶段,孩子在那个时期接触的最早.最持久的环境是家庭环境.本文就针对家庭环境 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庭文 化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 澳大利亚心理学者罗拉黑尔曾 ...
  • 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解析
    [摘 要]师生关系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传承形态和方式,无论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推进还是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应以"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友爱和谐"为基本特征和有效途径,加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
  •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 ...
  • 民族学博士论文选题
    民族学 序号 中文题名 1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 2 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 4 宗教与西部少数民族现代化 5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6 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7 ...
  • 政工考试内容
    一.单选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是由党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逐渐衍变而来的. 2.在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