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 - 范文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

10/26

现代教育理论

2007-07-20 21:16:1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

1、教育的本质:教育(教书、育人)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3、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这里,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以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思想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主张: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1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 的“泛智教育”

●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的是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 创始人: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也可以说是目前我国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1893年——1978年),凯洛夫的《教育学》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包括政治经济、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制约着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力如何决定教育的?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创建时间:1960年

(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4、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5、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艺术系就形成了艺术系的文化氛围——比较有个性,共同的思想观念是追求创新,共同的行为是方式衣服着装发型等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老师的引导(这种引导就是有组织的)非常重要,我国的任何级别的学校里都有思想政治课这是为什么?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同学、老师、专业多种多样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小)的缩影是校园文化(大)。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 校园文化的构成:

(1)学校物质文化——比如海师有椰子林这是我们海师特有的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3)学校精神文化——校训——崇德尚学、求是创新

(4)学校各种亚文化——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等都是这种 3

亚文化。如:逍遥自在的小资生活、舒适安逸的白领生活、享受孤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仰呈现真空状态、大学生未婚同居、同性恋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崇德尚学、求是创新: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比如我校的学习风气特浓。

5、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1世纪教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6、学生文化的特征

学生文化具有: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知识点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的孟子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的荀子;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五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顺序性(由幼稚到成熟,感性到理性)→ 循序渐进

(2)阶段性(儿童、青年、成年、壮年、老年)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青年是身心发展的高速期)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4

5、“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知识点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主要是指方向上引导。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能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谐一致;另一方面,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心理学家把少年期(初中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5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5、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 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 马克思语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才能得以实现。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6

素质教育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案例:为了检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市教育局检查组上午8时来到前进小学,检查组长向该校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等等,但现在学生们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

你认为该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正确吗?

8、普通中学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方面

9、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10、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11、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

(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案例: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教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

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他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7

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

第一节 传道者:道德观、价值观、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

第二节 授业解惑者: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解除学习困惑,启发智慧

第三节 示范者: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第四节 管理者:管理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第五节 朋友:与学生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第六节 研究者: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4、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5、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教师的优良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感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 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授受关系

(1)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 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 人格上:民主平等关系

(1)、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2)、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效率高

3、 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8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知识的买卖关系已经失去了道德规范

教学的角度:教与学

社会角度:社会互动关系。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精神上、道德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真正的威信在于教师人格的力量,他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知识点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

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 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

(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9

(2)培养目标 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www.21-edu.com

(4)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概念

狭义的理解是指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

广义的理解几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知识点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主要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3)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3、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那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

第三,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观实水平和教育现状,面对大多数学生。

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第五,兼顾学科之间和同一学科各年级内容之间的衔接。

第四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0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 安排课程表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第五节 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cIPP是由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 eval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

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警力那些步骤(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第七章 教 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 它指明各教育阶段、 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惟力和想像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1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间接经验)、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或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

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学科性质不同、教学目的任务不同和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式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惟能力。

《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12

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备教学内容:懂、透、化备教育对象:了解学生

备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编写工作计划:学期(学年)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

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道尔顿制(道尔顿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此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道尔顿制是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

3、班级授课制 (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3

●1902 年,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班级授课有以下优越性:

第一,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第三,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可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第五,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第六,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第五,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也是班级授课最易遭受批评的一个缺陷。

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第九章 德 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知识点

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的意义:(一)加强德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二)加强德育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三)德育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指明方向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护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利益的坚强意志的教育 2理想教育:

14

3集体主义教育:形成集体观点,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4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关于宪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关于遵守法律,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等。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a) 对学生知(品德认识)、情(品德感情)、意(品德意志)、行(品德行为)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b) 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 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 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l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无产阶级政治方向放首位,德育要求 与共产注意目标相联系。

l 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和给性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l 知行统一的原则:将提高道德理论的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养成结合起来。

l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个别教育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l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内在的动力,又要辅以纪律的约束,把两者结合起来。

l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到达长善救失目的。

15

l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l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同意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3、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德育坚持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辅之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便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l 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l 要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前进。

l 要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鼓励他们不断前进,抑制不良思想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l 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把耐心细致的说理疏导和必要的严格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4、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含义: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通过爱与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贯彻之?

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l 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l 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l 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德育。

l 要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

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1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有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 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第四节 德育模式 :

16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二、欣赏型德育模式三、对话性德育模式四、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五、生活型德育模式六、主体德育模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由班级学生共同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2.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一)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三)培养班级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级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最常用的方法);

(二) 激励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情境陶冶法

(五)舆论教育法

(六) 实践锻炼法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具体的方法

1. 了解研究学生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 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4.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家长、学校课任、社会“三维一体”。

5. 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

6. 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

7.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7


相关内容

  •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摘要:教学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达到教学的目的?是众多教育者思考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与系统的科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应用,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本文基于现代 ...
  • [通识教育与现代文明价值的传播]
    <通识教育与现代文明价值的传播>  文摘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 丛日云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人的教育和公民教育,是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教养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所以它承担着传播现代文明 ...
  • 教育部职成司考察新余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大江网新余讯 7月23日,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率考察组来我市考察指导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他指出,要不断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把现代学徒制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加强产业园区和职教园区的对接来实现企业 ...
  • 农村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计划最新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努力缩短城市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消除教育鸿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推广,让我校师生能更加充分享 ...
  •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大三上学期,我们开始了一门新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学.这门课在教学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我认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
  •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
    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热潮正旺,作为中医药学人,有亢奋有喜悦.但是,什么是中药,什么是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中医理论能否及如何指导中药的研究与应用--这些问题都属于学术概念问题,但不仅仅是学术概念问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学 ...
  •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 作者:邓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5年第06期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中受到很大的重视和支持,并且对我国的 ...
  • 山左口小学创建教育现代化传宣标语
    山左口小学创建教育现代化传宣标语 1. 2. 3. 4. 5. 6. 7. 8. 9. 唱响教育现代化主旋律 谱写和谐校园新篇章(8米2幅) 走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 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8米) 办山左口人民满意教育 建现代化和谐校园(10米) ...
  • 03046中药药理学
    高纲104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3046 中药药理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 ...
  • 教育现代化的八个特征
    教育现代化的八个特征 我们所要实现的教育现代化,应该是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为指针,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优化.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