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 范文中心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04/22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摘 要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存在、相辅相成,有着本质的联系又有所区别,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前者服务于诗句,后者服务于全诗。意象作为诗词的细胞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重要的、常见的意象进行总结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信息检索、网上浏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明月、杨柳、鸿雁等意象进行了总结,并加入了个人较为创新的观点,将关山、夜雨等提及的较少的意象加入其中。提出了组合意象生成的新意象如关山月、梧桐雨。同时对一些不常见的意象进行了分类总结,战争类意象如投笔、请缨;典故类意象如莼羹鲈脍,双鲤等。

在高考对诗词鉴赏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本文对诗词意象的总结和研究有助于语文诗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同时提升个人修养,加深其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古代诗词; 意象; 常见; 组合

绪 论

近年来,“意象”研究成为我国文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有关的论文论著数以百计。虽然目前研究成果很多,但散乱重复和各执一端的情况比较严重,有必要加以整理和评介。本文主要对古代诗词中的常见的、重要的意象进行总结和研究,在前人对意象、意境的定义和研究上进一步分类整理,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扩展了意象意境定义,及两者的关系,对诗词的作用。写作初期,主要是阅读和选题有关的书籍如:陈向春的《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王立的《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人间词话》等。并翻阅了《全唐诗》、《全宋词》等工具书搜集包含所需意象的代表性诗作,通过阅读提高了自己对选题的了解,后期主要通过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相关资源查阅资料、丰富论文内容,意象的总结和整理归纳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同时又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意象对于古代诗词来说就像是浪花之于大海、音符之于乐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是诗词的意境塑造的神来之笔,一首诗,意境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象的正确应用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意象与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其中的古典诗词更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宝藏,提到诗词,必然离不开两个术语,这就是意象与意境,意象和意境作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已经成为诗歌研究、鉴赏必定提及的两个词语。

(一).意象

何谓意象呢?韦洛克. 沃伦的说法是:“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理查兹则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的结合。”也有人从文学角度认为:“意象是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中,融合着主体的情思和寄托着主体情感的物象在作品中的显现。”不过尽管文学理论家的意见尚有分歧,但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

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正如康德所说是“想象力重新建造起来的感性形象”。总的来说,就是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几乎每一首诗都有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词的细胞。

(二).意境

关于意境的说法,《人间词乙稿序》有一段论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shu ——)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意思是说文学能够感人的无非是意与境二者,最上乘是意境二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其次要么是境胜于意,即偏重于景物;要么是意胜于境,即偏重于情感的表达。这样看来,“意”是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而“境”是表达的一种情境,那么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任何一首诗词中,意象和意境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首先它们有共存性,少了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不能独立存在;其次,意境依赖于意象,前面说意象是诗词的细胞,如果没有了细胞这一最小的存在单位,高级单位也自然不会出现;第三,应该说,意象是为意境服务的,诗人不会写任何一个没有用处的意象在诗中,写了就一定是为了意境这一主要目的服务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另外,意象是表面存在的,意境却是内在的,需要去挖掘的,一般人鉴赏诗词的时候,都能找到诗中的意象,但是意境美的感受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对于“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如果欣赏它的人是个未经世事的孩子,或者从来没有过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的经历,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萦绕的那种思乡的深厚情感的。又如:处于国泰民安的时期的人们一般都不能体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凉和辛酸。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词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衡量诗词艺术高低的标志。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所以,对鉴赏诗词的人来说,体会意境才是目的,意境是诗词的主旨、是诗词的根本、是诗词的灵魂,读懂了意境,你才能说你读懂了这首诗,读懂了诗人。

二.意象总结

(一).常见意象总结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很多意象已经有了固定的含义,并得到了世人普遍的认可,这些意象也作为常见意象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下面总结一些常见的意象:

1. 月亮

(1).思乡怀远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常常被赋予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当人们在内心愁苦,夜不能寐之时,

似乎就只有天上的明月才能懂得他们落寞的心情,慰藉他们孤苦的灵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一句已经成为思乡的典范,此句一出,所有思乡的话语、所有羁旅的愁思、所有飘泊的孤独,都在这抬头低头的瞬间变得简单,也变得神圣,月亮这一意象从此成为思乡怀远的代言。

月亮从古到今都只有一个,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过只是看月亮的人心境不同罢了,同样无论是漂泊在外还是团聚在家看的月亮也都是那一轮,因此会让人觉得同样的月光下就仿佛是和家人团聚一样,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说思念的人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可是也因为了这一轮明月射下的共同的光辉而觉得彼此是那样的接近。“地理空间上虽遥不可及,但在宇宙时空中却可以共对同一轮明月,明月就仿佛连接异地的天之使者一般,同时吸纳着彼此的思念牵挂之情所以才是天涯共此时。”不过也有不一样的见解,可能但凡是诗人总是有着忧思的情结的,因此面对家乡总是有着愁苦的不能释怀的心结的,觉得凡事都是故乡的最好、最温暖,就连月亮也是故乡的更明亮,所以就有了这句千古绝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 象征团圆

月亮之所以比星星还有太阳要受欢迎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圆和缺的交替,当代研究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人习惯于描写一种有缺憾的爱,同样,正是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所呈现的不完满,让人们觉得它更贴近生活,相比较,亘古不变的星星和月亮会让人觉得不食人间烟火,不可接近,这种有缺憾的变化给诗人们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也正因为月亮每个月只有几天是圆的,所以显得更加珍贵,而月圆正应了团圆,所以每当月圆之夜也就成了团圆的日子,这之中,八月十五中秋节莫过于最好的选择,这又给诗人提供了思乡情绪变得浓烈的原因,于是一篇篇中秋咏吟月亮的传世之作纷纷诞生,唐代诗人中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而在数不胜数的中秋之作中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富含了哲理又蕴含了美好的祝愿和希冀在里面,千百年来传诵不息。另外,苏轼还有一首著名的《中秋月》以比喻的手法将冷月清辉写的美妙绝伦: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抒发离愁别绪

其实月亮的圆缺本和人间的团圆无关,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感受觉得没有生命的月亮其实是能够感知的,可是它却故意不肯团圆,于是久而久之人们就埋怨它了,又认为它永远是孤单地挂在天上冷眼看着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孤独清冷的代表,时间久了也是有怨恨的,所以不肯遂了人的愿望。古人说:“月如无恨月长圆,天若有情天亦老。”大概也是由此生发。

月亮的阴晴圆缺只是一种地理现象,如何能受人们的掌控,更多的时候,人们只能遥望苍穹,生发出无奈的感慨,觉得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如吕本中那首很著名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全词是以一个女子的语气写的对月亮又爱又恨的心,她希望爱人可以像江楼月一样无论自己在哪个方向都可以看见,永远相依相随,可是她又恨爱人像月亮,因为她和爱的人之间就像月亮一样聚少离多,不能长圆。 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有高风亮节,不肯同流合污,所以多数都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在遭到贬谪时,远离故土、背井离乡,他们更多的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无奈的叹息与世态炎凉的感慨,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就连天上的月亮也只是冷眼旁观,丝毫不能体会自己内心的痛苦。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温庭筠《梦江南》)“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月亮依然是那样的明亮,千古如一,可是眼前却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不堪回首。是的,没有生命的月亮怎么会因为江山已经改朝换代而黯然失色呢?

2 、柳枝——古人多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隋代民歌。其悠扬的声调,宛然是唐代成熟的七言绝句,而意象的构置也层次井然:一、二句分别展示柳枝低垂与柳絮纷飞的情景,突出柳的形象特征。第三句总绾柳枝、柳絮,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末句逼出一篇正意:盼望离人早归。

据说折柳送别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据《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古人折柳送别,寓意有二,一是“柳”、“留”谐音,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游丝有意苦相荣,垂柳无端争赠别。”(欧阳修《玉楼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王实甫《西厢记》)二是柳树速张,柳丝细长,以柳赠别意味着无论飘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如:“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东风吹又长。毵毵拂人行不进,依依送君无远近。(刘商《柳条歌送客》)”;“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

3.南浦——水边送别

南浦在古诗词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古代的交通没有今天这样发达,但是中国国土广阔,河流更是交错纵横,南方河运相比陆路反倒便捷许多,因此古人出行如果允许一般都会选择水路,这样不仅免除了一路上的舟车劳顿,而且可以观赏沿岸的风景,一般认为南浦出现在送别诗中始于屈原的《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后来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杜甫《野望》)。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南浦明显已经成为南方水路送别之所的标志,和陆上送别之所——长亭这一意象相对应。

古人总是望着流逝的江水感慨甚多,总觉得逝水无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往日种种都是想念,再见恐怕都是梦里重逢。如王昌龄的 《西江寄越弟 》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更多的时候,因为古人出行很多都是因为遭到贬谪,可能会到达凄凉的蛮荒之地,不仅一路艰险难测,就连还有没有回来的那一天都不能预知,送行者如何心中如何能不担心忧虑呢?而“昔别伤南浦,今亡去北邙。书生空托梦,久客必思乡。”(北朝周. 王褒《送刘中书葬之处》)说的则是担忧成真的痛苦和怀念,当初在南浦伤心的送别,而今却要去北邙送葬,回忆种种浮上心头,诗人怎能不肝肠寸断? 4、杜鹃

(1).凄凉、哀伤的象征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一般多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又如晏几道的《鹧鸪天》: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2).抒发天涯游子的漂泊之痛

因为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当漂泊天涯的游子听见它的叫声,心中恐怕更是悲苦难言,唐末的一首无名氏的《杂诗》正是完整的表达了这种痛苦: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当时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可能一人漂泊在外,时值寒食,兼有凄风苦雨,心中已然是苦不堪言,而入眼景物却是荒草、麦苗、柳映堤岸,可谓满目萧疏,这时耳边却传来一声声的杜鹃啼叫,在这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时候,耳边却听着“不如归去”,试问该归去何方呢?

(3). 在古诗词中杜鹃鸟的别称最常见的是“子规”。

如:“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在空寂的山中,孤月高悬、四野茫茫,只有子规的啼叫声声入耳,愁绪该如何释解呢?又如毛文锡的《更漏子》:春叶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春花烂漫的季节,作者心中却只有恨意,恰逢子规对月啼叫,一切就仿佛是上天刻意

的捉弄一般。

另外,子规也常常和雨联系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意境,如: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张惠

言《水调歌头》)

5. 鸿雁

(1).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亦代称信使。鸿雁传书一说源自汉朝,当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诗人往往借用鸿雁传书的传说。来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是归乡的期望,如: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2). 用失群孤雁的哀鸣象征游子漂泊在外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柳永《玉蝴蝶》)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风雨好东西,一隔倾万里。”(南朝宋. 鲍照《赠傅都曹别诗》)

“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游子飘泊天涯,若是听到悲鸣如何不触景伤情。南朝梁钟嵘《诗品. 序》中谈到诗词创作的动因时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喜聚而悲离,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尤其是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因地理时空的阻隔而离别的有着丰富的情思与灵感,这也是为什么写悲伤的诗远多于喜悦的诗的原因 。

(3). 写鸿雁来表达音书无寄的痛苦和无奈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你《念奴娇》)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 6. 羌笛

(1). 边塞征怨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的声音听起来忧伤而苍凉,让人心生悲壮的情感,一般有羌笛乐吹奏的地方都在遥远的边关,所以羌笛这一意象已经成为边塞诗的象征。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遥远的边关,只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恶

劣的气候让连生命力顽强的杨柳都不愿意生长,羌笛日日孤单的奏鸣,可是又何埋怨杨柳呢?因为连春风都不愿意来到这玉门关呢?戍边的将士可能满头青丝转成白发还依然不能回家,他们的心中也定是有怨言的,可是,在那样的社会中,他们什么也改变不了,哪怕连这样的怨恨也只能寄托羌笛,如: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冯延巳《芳草渡》)

“蜡烛泪流羌笛怨。”(冯延巳《鹊踏枝》)

“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又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悠扬苍远的笛声中,借用双关手法,令人产生了极富诗意的错觉,仿佛洁白的落梅纷纷扬扬,使寒冷的关山一夜披上了春装,构成了明净又高郎的意境。

(2). 用羌笛发出凄切之音表达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3). 将羌笛等几种乐器叠加表达离愁

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庾信《咏怀》)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赛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古意》)

7.关山

(1).象征难以逾越的地方

关山古称陇山,又曰陇坻、陇坂、陇首。陇山有道,称陇坻大坂道,俗云陇山道。在今天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自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修建后, 关陇道逐渐衰落而被人们遗忘。然而历史上的关山却是非常有名,它横亘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历史上, 自长安西去, 多经关陇大道, 其中必越关山。《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所以关山是历史上有名的难越之山,正所谓的《胡笳十八拍 》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刘昶的《断句》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卢思道 的《从军行 》:“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而大诗人李白更是写到:“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是说连梦中魂魄想飞过关山都艰难万分,可见关山是真的难以逾越。

(2). 象征边塞

古诗词中关山这一意象更多的是出现在边塞诗中,已经成为征戍之地的象征。如白居易的《闺怨词三首》中的:“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又如李益的《夜宴观石将军舞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王昌龄 的《从军行七首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无论乐曲怎样翻新,无论音色怎样动人,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永远是不变的心境。

8. 梧桐

(1). 表凄苦之音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而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江山易主他人,亡国君主最是悲凉,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庭院深深,却也将寂寞深锁。

又如:“秋声入梧桐”( 宋 孙应时《秋日程伯玉携诗见过次韵》)。

“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冯延巳《采桑子》)

“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冯延巳《虞美人 》)

(2). 半死梧桐表中年丧偶

古人常喜欢用树木的来表达感情的深厚,而树木的枯死自然也会让人觉得是感情的凋零,像桑树、合欢树、枇杷树、梧桐等,在这众多的树木中梧桐出现的频率更是非常高,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合欢树即为连理梧桐,也就是喻夫妻为梧桐, 而死去一方, 称梧桐半死,比喻丧偶。诗词中也常常出现,最著名的要数贺铸悼亡词《鹧鸪天》(又名《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夫人赵氏,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夫妻俩的感情是很深的。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阊门是苏州著名的城门,用来借指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不久因事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和自己多么相像。那晨光初露的草原,东方才刚刚发白,躺在草丛上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儿,须臾之间就不见了。人生原来就是这样短暂啊!作者默默地哀悼着亡妻;在从前两人住过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恋,不肯离去。回到家里,躺在死者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可是如今却是天人永隔,妻子已处于自己不可能企及的隔世,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则有相同的意境,都是因眼前之景而触及过往之伤情。

又如:“全凋蕣花折,半死梧桐秃。”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

9. 夜雨

(1). 表达思念离别的故人

夜雨是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写雨的诗词有很多,而雨有各种各样,所代表的意境自然也是丰富多彩,像春雨一般表示愉快喜悦的的心情;夏雨也是美好的,它给炎热的夏日带来清凉,让人心旷神怡;而秋雨则是凄冷、的萧瑟的,那么夜雨呢? 夜雨也同样有着它固定的含义,而且四季的夜雨又有不同,这里主要说秋天的夜雨,我们很自然的能想起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如马戴的《将别寄友人》:“霜风红叶寺,夜雨白苹洲。长恐此时泪,不禁和恨流。”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都是用夜雨或表离别或表思念。

而宋代的词人可能是由于家国飘零,也可能是仕途不顺,写夜雨尤其多,例如:

“西窗又吹夜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姜夔《齐天乐 》)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柳永《尾犯》) “长恨去年今夜雨,洒离亭。”(晏几道《愁倚阑令》)

(2). 夜雨对眠

而在所有的诗人当中,写夜雨写的最多也最好的莫过于大词人苏轼,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 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便可发现苏辙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诗友,他们不仅是兄弟,更是知己、朋友,他们的诗篇就像大小提琴合奏出的美妙的心灵之音。可以说,在苏轼的一生中,如果没有了苏辙,那么他这一位天才诗人也必将是孤独的 。嘉祐六年初冬,苏轼出任凤翔判官,子由留京侍奉老父。子由送兄嫂出汴梁,走了百里多路,到郑州西门外才依依话别。望着弟弟远去的身影,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其中两句正是:“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一联诗既将两颗心引向了对往日共度美好时光的追忆,又开启了对未来精神归宿的共同期待,所以成了兄弟二人精神对话的永恒话题。 所以,夜雨相对听萧瑟,纵然短暂,却是苏氏兄弟温馨的精神湖泊。在另一首《满江红. 怀子由作苏轼》也写到:“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元丰二年,苏轼因抨击时政,下狱乌台,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囚系乌台,因为一个误会,他以为自己即将被处死,临死想到了和自己一起长大,朝夕相伴的弟弟,于是写下了名篇《狱中寄子由二首》,皇帝也正是看到了这首诗就赦免了苏轼,诗中最负盛名的诗句也变成了表达兄弟情义的最佳解释:“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

了因。”当想到自己要辞世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担心再也不能和弟弟共赴对床之约,他年夜雨敲窗之时,将只有苏辙一个人独自伤神。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感、多么沉重的遗憾!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康震在《康震评说苏东坡》中曾作了这样的评价:“一个人当他面临死亡的威胁之时,他首先想到的第一个人,这个人在他的生命中一定占据着最高的位置、最重要的位置、最要害的位置。”

“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这一意象也成为两人兄弟情义的最佳见证。 10.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送别》:“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两首诗分别以秋天的冷夜凉晨作为背景,化用了鲍照的《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一句以表里澄澈的意象比喻自己的内心肝胆,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又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代词人张孝祥《念奴娇》)是说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也是同样的意思。

更多的是用冰雪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如:

“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 沈佺期《枉系二首 》)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高适《酬马八郊古见赠 》)

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段克己《蝶恋花 》)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辛弃疾《水调歌头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

(二).组合意象

以上提到的都是独自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很多时候,诗人会将两个意象进行组合,能够使双方的意义得到表达,还能创造一种更加美妙,更加丰富的意境. 这种组合有的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的则常出现在同一类诗歌中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境。

1. 关山月

关山常常会和月亮出现在一起,月亮自古以来都只有一轮,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只是同样的月光照在不同的地方,照在不同心境的人身上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因为关山空旷地势又高的,所以关山的月亮似乎更加明亮,却也更是孤独而清冷的,在茫茫戈壁,在遥远的边疆,一年又一年,多少戍边的将士从青丝转成白发,他们的身边只有冷月清辉洒下的一片孤寂,关山月已经合二为一变成一个固定的意象,它所表达的意境却更加的高远深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刘长卿的《罪所留系》“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杜甫的《洗兵马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写的都是羌笛声中,关山月下的边疆。羌笛悠悠,婉乐如斯,一音一符都牵动着戍人的心。

又如: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梁献《相和歌辞·王昭君 》)

“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 李峤《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

“曲断关山月,声悲雨雪阴。”(郑愔《胡笳曲 》)

2. 梧桐雨 在诗中,梧桐和雨总是成对出现,形成梧桐雨这一意象,本来秋风萧瑟,梧叶飘零就让人心生寒意,再加上兼逢细雨,古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雨一下,梧桐叶更是凋落殆尽,也真可谓雪上加霜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声声入耳却更是声声入心,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句上句还是春风沉醉、桃李生香,下句却已转入秋雨凄寒、梧叶尽调的悲伤中,乐景衬哀,哀者更哀。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写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可能也是想到了这两句吧,所以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3. 西风南浦

南浦这一意象总是和西风成对出现表达萧瑟之意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又如:“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 《念奴娇》)。的确,在离别的时候,心情本就已经愁苦不堪,如果恰巧还吹着同样代表萧条、凄凉的西风,可见离人的心中该是多么惆怅!

可是相比较以哀景衬托心情,似乎以乐景衬哀,才能让哀者更哀。凡事都需要衬托,悲伤也不例外,就像浪迹天涯的游子如果思家的时候正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才更能体会独自一人的清冷一样,眼前的景物是那么美好,可是离别在即,再美好的景物也都染上了悲伤的情绪,良辰美景也只剩无可奈何。如这句:“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知行 ”(温庭筠《清平乐 》),美妙的莺啼本是婉转动听,肯今日听来却是分外的刺耳。又如:“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冯延巳《三台令》)两个人曾经携手登高,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可是在离别的时候想起来,就只剩下几分凄凉,几分苦涩。

4. 春风、夜雨 宋代词人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意思是难忘桃李盛开、春风吹拂,我们一起畅饮的日子,在这细雨孤灯下长酌,我深深的思念飘泊江湖十年的挚友。诗人与友人分离已经十年,各自飘泊江湖,他想到清正廉洁、才华横溢的友人委曲于穷乡僻壤,特作此诗以表怀念。诗句有着对比强烈的独特意境,诗句中没有一个动词,只用了六个景物意象连接成诗,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异曲同工。如王以璋的“春风绛帐频施教,夜雨青灯好课功。”

又如:

“夜雨新田湿,春风曙角鸣。”(耿湋 唐《送绛州郭参军》)

郑板桥的一副题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5.日暮、乌鸦

日暮本就给人以荒凉衰败之感,而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又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小令 《天净沙•秋思》)

肃杀的坏境再加上不详的乌鸦真可谓是雪上加霜,所谓“月落乌啼”可能原本乌鸦就是在黄昏或晚上才啼叫,也难怪会给人以荒凉之感。

(三).其它意象

古代诗人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特殊的人生体验创造出了大量意象,除了以上常见意象之外还有很多不是经常出现的,并且被逐渐分成了不同的种类。

1. 战争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 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闲适类意象,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典故类意象

有一些意象取材于历史故事或是典故,由于作者可能处于相同的境地,所以会想起相似的历史事件,用的多了,就变成了意象。

(1).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2).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4. 行为类意象

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古代诗人创造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准确的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使我们今天依然能通过一首首诗词和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习俗等。诗词作为文坛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散发着灿烂夺目的光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永远珍藏。我国古代诗人,既有意境的创造,又有意象的经营。可以说,这使得我国古代诗词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所在。也是现代诗歌所不能企及和超越的。

结 论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古诗词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意象已经拥有固定的意义,如提到明月我们都会想到思乡怀远的情绪,这样,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才更加有助于我们对诗词形象的理解。尤其是在高考对诗词鉴赏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了解这些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文中,主要总结了“明月”、“杨柳”十大常见意象,在明月原有的“思乡怀远”、“抒发离愁别绪”之外添加了“月圆代表团圆”新的见解,在“南浦”、“关山”意象上都有新的观点提出,并选择了夜雨这一意象进行了详细解说,借鉴了前人对于苏轼两兄弟“夜雨对眠”这一意象的论述。在第二部分,提出了组合意象“关山月”“梧桐雨”。最后借鉴了关于不常见的各类意象的总结。

搜集意象的过程中,我们多方查找《全唐诗》、《全宋词》、《中国古代诗词名句集锦》等各种工具书,查看了多方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力求做到全面、真实、完整。古代诗人创造出了大

量内容丰富、感情饱满的意象,我们能力有限,多有遗漏。

致 谢

本文从选题开始,历时几个月的资料整理、多方查找求证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这里首先感谢学校提供这个机会并给予经费支持,对指导老师黄振林教授在选题、立项申报书的填写方面给予的莫大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文中参考文献的一应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吴洋注释).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215-216

[2] 陈向春 《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叶嘉莹 《叶嘉莹说诗讲稿 》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彭定求 《全唐诗》上海: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5] 唐圭璋 《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唐圭璋,缪钺,叶嘉莹《袖珍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7] 袁行霈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 康震 《康震评说苏东坡》北京:中华书局,2008


相关内容

  • 浅谈如何欣赏古诗
    浅谈如何欣赏唐诗 赵波 摘要:在中国封建时期,唐代是国势强盛和经济繁荣的巅峰时代.其时,诗歌 创作更是前无古人,后难为继.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唐诗则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这是一个令人自豪.值得引吭高歌的时代! 明 ...
  • 论宋词中的乌鸦意象
    2009年4月第12卷·第2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论宋词中的乌鸦意象 封树芬 (南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19) [摘要]乌鸦作为文学意象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经过楚辞的发展应用,发展至唐宋,涌现出大量的咏乌诗作,乌鸦作为 乌 ...
  • 西方骑士与中国古代的侠_中西方文学共同母题中表现的正义精神
    2009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第4期 J ou rnal of Sh anghaiNor m alUn i vers i ty(Ph ilosophy &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
  • [转载]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 ...
  • 高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试题
    2002-2005年全国自考试卷<美学>(北京全国通用) 2002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
  • 造化钟神秀--舞蹈学大师袁禾散记
    造化钟神秀--舞蹈学大师袁禾散记 来源: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 陈诗闻 日期:2011-09-07 浏览次数: 62 去年,在中共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举办的新年联欢会上,袁禾表演了芭蕾舞"白毛女"中的"北风吹&q ...
  • 诗词歌赋中的美学映像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别具特色.周朝的<诗经>.秦汉的乐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无一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所有的诗词歌赋当中,也体现着深刻的美学 ...
  • [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 ...
  • 夸张_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前沿> 2008年第11期 夸张---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李淑康 李 克 1 23 (1.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山东烟台 264005;2.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提 要]一般来讲,,随着认知 ...
  • 渊源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渊源学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用基亚的话说,这里触及作家的创作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