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_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 范文中心

夸张_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03/25

  《前沿》                                 2008年第11期

夸张———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李淑康 李 克

1

23

(1、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山东烟台 264005;2、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提 要]一般来讲,,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夸

张逐渐被看作是一种认知辞格,。本文中,笔者将从夸张[][][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8]11—0180—04

  一、引言

夸张是一种在语言中运用非常普遍的修辞格,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手段。它指的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可以使形象生动突出,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进而将情、景、物、融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意味,收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恰当地使用夸张,能够形象地描写事物或事件,准确地表达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如,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累死我了”、“我都告诉你n次了”,也会有一些其它英语表达—“I nearly died laughing”、“Itried a thousand 

times”。这些表达的共性在于它们大都夸大了事物的程度。

汇里的这种“夸张”与隐喻的退色过程(跟僵化隐喻一样,夸张也能僵化)都比作经济学上的“报酬递减律”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即使用的越是频

繁,其夸张的色彩就越是淡化。夸张的使用不仅引起了语言意义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语义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些都是在人类潜意识里发生的。人类在不自觉地使用着“夸张”的表达,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潜在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正如隐喻和转喻一样,夸张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也是人类的思维、认知以及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人类通过“夸张”来认知客观世界,同时也通过“夸张”来表达思想。

二、研究背景

关于夸张的研究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修辞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研究中涉及到夸张,但他没有对隐喻、明喻、反讽、夸张等修辞格进行清晰的分类。在理论研究中,夸张最开始被认为是书面语篇的技巧,而且历史悠久。Lakoff和Johnson(1980)等语言学家对隐喻、转喻等传统修辞格在语言学理论框架内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但很少涉及夸张。Sperber&Wilson(1986)等学者则从语言形式在语言交际中的意义提出了推导模式,同时又根据信息

另外,在自然语言的词汇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十分普通的词语,就如这个“十分”吧,其实也属于夸张之辞。又如说“好极了”或“extremely nice”,这“极”或“ex2

tremely”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夸张;只因老生常谈,也

不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Ullmann(1962:139)把普通词

3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07年度第三批社科计划项目(编号S07WF37)

[作者简介]李淑康(1982—),女,山东曲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李克(1981—),山东沂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80・

理论提出了关联理论,对夸张等修辞格也提出了新的解释。当传统修辞学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阶段后,学者们并没有将夸张作为其研究热点。认知语言学家们用人们记忆中表征百科知识的图式(或称格式塔、概念结构、框架、理想的认知模式、心理模型)来解释讲话人的言语技巧和听话人的推理能力。但是在认知语义学的文献中很少见到关于夸张的研究。我们认为,隐喻和转喻等之所以成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热点是因为它们易于用Lakoff等的理论框架来进行阐释,而夸张却无法用图式理论来加以阐释。如:

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m1(Shel2ley)

英语中的夸张(hyperbole)源于希腊语huperbole,原意为excess(超过)。The Webster’s New World Dic2

tionary将夸张解释为:

“exaggeration for effect not 

meant to be taken literally”。国内学者也对夸张下过一

些定义。高胜林(2000)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说话时故意超越或者背离客观事实,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概而言之,夸张是根据描写人或事物的需要,对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做超越现实的描述,以收到特殊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格。传统修辞学大都将夸张看作是一种修辞格。

随着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人类开始深入研究修辞格。认知科学认为,意象和概念是人类两种基本的思维手段。意象比概念更适于进行创造性思维。人们可以用意象来设计新的结构与关系,,新事件,认知主体如果,从而有利于。新的意象形成后,就会用日常语言,以便与他人进行交流。夸张是不能用逻辑的方式推理出来的,它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一种主观想象出来的意象,是意象思维的产物。如:

(1)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象,石像的模型在他心

上例中,人的意识活动被投射到自然物上,通过对比来衬托女主人公的靓丽。但全世界变成灰色或暗淡的现象却是人类没有的经历。虽然人们在记忆中搜索不到与它相匹配的概念图式,但照样能够理解它。

夸张辞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神话传说里就已出现过,比如徐整《三五历纪》对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这样记载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先秦时期,孔子、庄子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三篇文章来论述夸张。真正开始全面,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论述了夸张的修辞效果和修辞原则。这是中国古代修辞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近现代,随着国外语言知识的传入,夸张辞格的研究也越来越科学化。唐钺(1923)第一次给夸张下了明确的定义,夸张的研究开始从文艺学的角度转向语言学的角度。1932年陈望道在其著作《修辞学发凡》中对夸张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己经不满足于用传统的方法来归纳修辞方式。陈汝东(2001)提出了研究夸张的认知规律。要求人们借鉴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从认知角度探讨修辞交际运作的动态心理机制,揭示修辞的认知规律。宋长来(2006)第一次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意象论观点,并对夸张进行了具体解释;并认为只有通过夸张,说话者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表达加强的情感,听话者也会更好地理解这种情感。康梅林(2007)则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来看夸张辞格,并指出夸张辞格不仅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而且在语言的偏离上同功能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冯学勤(2007)更是以《文心雕龙・夸饰》为基础,进一步指出,“夸饰”不仅是一个修辞学概念,而且也涵盖了创作构思的阶段;并指出夸饰从广义文化修辞向文学修辞的转化意义,也是需要深入挖掘的。基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夸张本质及认知心理基础的探讨证实夸张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

三、夸张的本质

里渐渐完成了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

)了。(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小到一个手指、一根头发”、“衣服十年没洗没补”的现象都是一种主观经验,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客体。它不存在于当前人的认知领域中,但它与过去的知觉有联系,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在认知要素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产物。由此可见,夸张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它更体现了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观性、意象性、创造性。鉴于夸张的本质,我们认为,人类对夸张的产生与理解是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的。

四、夸张的认知心理基础

一般说来,每个辞格都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人们在运用夸张修辞格时也有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夸张是一种根于心理活动的辞格。想象之词、夸张之言,大都是在心情十分激动时,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夸张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应是人类所特有的在情感驱动下的丰富想象。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夸张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关系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超常规的变异心理过程。夸张的认知心理过程包括其产生与解读两个方面。我们将从这两方面探讨夸张的认知心理基础。

(一)夸张产生的认知心理基础

人们创造夸张修辞的认知心理基础是想象。人们在认

・181・

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揭示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同时还会对所反映的事物产生好恶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进而产生一定的想象。认知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情感和情绪产生的基础,需要的程度决定情绪和情感爆发的程度。由于人们对事物的需要程度不同,因而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的爆发程度也会不同。人们往往是在情绪激动或高涨时产生想象,运用夸张。当激情发生时,皮下中枢的活动占优势,从而失去了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这时,人的认识范围缩小,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更不可能预见行为的后果,也就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及意义,结果做出一系列后悔莫及的事。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也称为‘意识狭窄’现象”(宗廷虎1984:72)。因此,当作家处于激情状态下时,客观事物在作者的主观体验中处在一种非理性或想象的状态下,其写出或说出的文字会带有夸大其辞的意味。如,莎士比亚在《Othello》中描写Othello因为Iago对其撒谎而发怒时写道:

If thou dost slander her and torture me,Never pray more;abandon all remorse;On horror’s head accumulate;

Do deeds to makemazed;

For nothingthoutodamnation addGreater than 1

然而最终要完成对夸张的理解就意味着言语接受者必须以自己的传统经验为参照点并超越自己的经验,去探析夸张的深层结构,以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最终解读夸张。因此,言语接受者在解读夸张的时候,必须要把语言还原为本体意象与夸张意象,尤其不能缺少本体意象。在再现这两种意识时,本体意象和夸张意象的对比会使言语接受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这种情绪状态下,本体意象就逐渐夸张变形,慢慢地和夸张意象融合,直至消失,夸张意象最终突显出来占主导地位。同时,言语接受者在生理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有时整个身心也处于一种极度的亢奋之中,最终言语接受者完全进入了言语创作者最初的创作体验中,从而完成了对夸张最终的情绪体验。

概而言之,的状态下,王寅()认知是人脑的一,、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但另一方面,当人类掌握了某种客,就会产生创造力和想像力,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出改造现实世界的动力,这也是辩证法的观点。因此,代表新创结构的夸张手法,能使人类的表达力一式多样化,从而使认知世界的方式丰富多彩。

五、夸张的认知解读

从夸张的本质和认知心理基础可以看出,夸张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特定场景下,人类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创造性地对世界进行概念化,进而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夸张辞格。夸张是一种认知辞格,它同样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一)夸张是一种认知辞格

莎翁在写作中,不自觉地融入到Othello的情感中,因此他始终处于一种非理性或想象的状态下,进而写出“make heaven weep,all earth amazed”的夸张诗句。

另外,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存在于人的非理性思维中。当作者体验某一客观事物时,同时客观事物又符合作者的情感需要,就会使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体验,此时客观事物在作者体验中就会突破经验的约束,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意象,用言语表示出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夸张语言。夸张是一种创造性的意象,它是一种变异的、与众不同的意象。夸张的思维过程是由非理性的思维创造出来的意向,一般与我们的常规现实不相符。夸张的意义只是存在于人们对客观世界想象的认知关系中。例如,“酒未到,先成

)中的“泪。”(范仲淹《御街行》未到”和“先成”之间

随着人们对认知心理学、认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认识的日益深入,许多修辞学家对新兴的认知修辞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正如隐喻和转喻从传统修辞格到人类认知手段的转换,夸张应当被赋予认知的色彩,成为一种认知修辞格。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他的脸晴着呢。”从常规的认知方式来看:人的脸与天气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好的心情是不能由好的天气推理出来的。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必须脱离常规的认知方式,进而采想象的方式,去寻找“脸”和“晴天”之间不可预料的联系。而这些具有相同特性的联系就会形成一个辞格,刘大为(2001)称之为认知性辞格。

夸张是一种认知性辞格,它很大程度上受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比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例如:

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

)的。(选自《红楼梦》

形成的是一种想象状态下超常规的意象,即夸张。

(二)夸张解读的认知心理基础

人们创造夸张修辞的认知心理基础是想象,人们理解夸张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也是想象,所以,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如我们现在读古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时,就不会去探究“黄河之水”到底是从“天上来,还是从青海省的巴颜咯拉山脉来,而是通过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夸张诗句,去想象和感受一种黄河奔流直下的雄伟气势。

言语接受者在解读夸张时,不可能处于作者创作时的那种想象状态,而是在一种理性的状态下,审视夸张作品;

上句中,《红楼梦》中的兴儿运用夸张的认知方式,极

・182・

力形容林黛玉的形容瘦弱、体弱多病的薛宝钗的体态丰满、肤色白皙的特点,并表明了对这样病态的美和富贵的美的不理解和不欣赏。她充分利用了林黛玉“多病西施”和薛宝钗“雪堆出来的”的特点,并以一种想象的认知方式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这充分体现了夸张的认知特性,它能充分反映人的认知特点,因此,它是一种认知辞格。

(二)夸张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好极了”、“perfect”等,曾经都是夸张的表达式。在这些词语中,夸张意义稳定地存在于词语内部中。人们在使用它们时已经不再考虑其原有的夸张意义,即在无意识得运用和理解这些表达。总起来讲,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认知心理过程就体现出了一种超常规的变异过程,此时人类就需要重新调整这种关系,以期能更自然地认知万事万物。他们把这种心理过程形成的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夸张。

综上所述,从对夸张的本质和夸张的认知心理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夸张不仅是一种认知辞格,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人类的认知活动中。人类在潜意识里运用着夸张语言,夸张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六、结语

本文中,,。,笔者对于夸张成为人类,人类可能并非通,夸张只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异常认知;而且运用的语料也不够充分,亟待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1Metaphors We Live By[M]1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

[2]陈汝东1认知修辞学[M]1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

[3]冯学勤.夸饰在用,文岂循检———论《文心雕龙

人类是靠语言来认知客观世界的。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为我们表达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然而这些手段针对的是我们常规的逻辑思维。当我们需要表达特定的使用意图时,我们就会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言方式。如果这种使用意图具有普遍性,相应的语言格式也就因为不断的使用而稳定下来形成辞格。当人们要夸大或夸小某些事物的特征时,会使用一种有别于普通语言风格的语言,在这种方式固化以后便形成了夸张的表达方式。

认知科学认为,人类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认知客观世界: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前者以清醒状态时思想的正常逻辑活动方式为特征,征。当常规的认知方式不足以应付新事物时,能从正常的逻辑中推理出来方式,《骆驼祥子》写道:

太阳刚一出来。人热得发了狂。柏油马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从常规的认知方式来看,地上不可能下火,铜牌不太可能晒化。我们需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认识这种情形:作者通过夸大其辞,渲染“热”的程度。当然,这样的认知方式已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特殊手段。

其实,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萌生使用一个独特的夸张或其他辞格的强烈的愿望,但是受到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每个使用者在每次使用过程中都会竭力去创造一个新的夸张表达形式。因此,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更愿意重复使用一个已有的夸张表达形式。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一个被大众认可的好的夸张辞例往往会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重复使用。对于这类重复使用的夸张语言,由于大量的重复使用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特殊意味,导致人们对这些表达式的热情减退。这样,一些夸张表达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逐渐地淡出了使用领域。另一部分夸张的表达式经过淘汰后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和熟语。这些表达,经过千万次使用的锤炼,融合了我们的日常体验,逐渐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一部分。现在人们使用的一些日常表达如“泪流成河”、

・夸饰》中夸饰的涵义[J]1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

[4]胡曙中1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1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1

[5]康梅林1从功能文体学看夸张辞格[J]1武汉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

[6]濮侃1辞格比较[M]1安徽出版社,19831[7]宋长来1论夸张的关联性[J]1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6,(4)1

[8]唐钺1修辞格[M]1商务印书馆,19231[9]王寅1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J]1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10]宗廷虎1修辞学与心理学[A]1修辞学论文集[C]1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1

(责任编辑:思语)

・183・


相关内容

  • 儿童公园导向系统设计方法探析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儿童这一游客群体,来进行相关景区导向系统设计方法的探索与构建.通过对儿童的认知系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就儿童公园导向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可能性的拓展纬度等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导向系统设计 :儿童公园:信息图形 检 ...
  •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12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人 美 版) 术 教 六年级 第12 袁 越 案册 美 六 年 级 第 12 册 美 术 教 案 目 录 No. 1: 第1课 追寻文明的足迹(第一课时) No. No. No. No. No. No. No. ...
  • 基于认知路径依赖的制度演化分析
    ●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师>2012年第6期 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 果".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 ...
  • 萨满文化象征性装饰语言的艺术表现
    [摘要]萨满文化作为原生性宗教,其通过最初原始人类的审美观将艺术赋予萨满文化之中,萨满文化通过象征意义装饰了宗教文化并将这种象征性装饰语言传承至今,人类通过对神灵文化的崇拜无形中将精神.意愿.寄托与审美情感交融相汇,借助萨满文化象征性装饰语 ...
  • 从仿生设计到产品创新方法的探究
    从仿生设计到产品创新方法的探究 作者:路易霖 顾露茜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6期 本文通过阐述艺术设计中的仿生设计,从结构仿生.形态仿生.功能仿生.色彩仿生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产品创新方法的新思路. 在近亿万年的地 ...
  • 认知科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及意义_魏屹东
    [7]F.弗兰克. 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 认知科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及意义 魏屹东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 认知科学是一门包括认 ...
  • 空间方位隐喻认知解析
    青春岁月 空问方位隐喻认知解析 口管凌云(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将抽象的概念用基本简单的概念表达和解释的工具.空间方位隐喻就是人们运用基本的空间概念去理解一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 ...
  • 关联翻译理论在企业简介翻译中实用性
    关联翻译理论在企业简介翻译中的实用性 摘 要:企业简介是企业对外展示的一扇窗口,企业英文简介翻译是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有力助推器.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对若干典型企业英文简介翻译实践的解析,旨在说明关联理论有助于打破逐字死译的桎梏,更好地 ...
  • 58-附件2_
    附件2: 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 2008年度项目指南 与人类视听觉感知密切相关的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信息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迅猛增长.这类信息可被人类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