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方程]说课稿1 - 范文中心

[直线与方程]说课稿1

04/04

《直线与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里,我们直接依据几何图形中点、直线、平面的关系研究几

何图形的性质。现在采用另外一种研究方法:坐标法。坐标法是在坐标系的基础上,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创立的。解析几何的创立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数学从此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时期。解析几何由此成为近代数学的基础之一。

二、教材分析:

(一)、新课程知识结构:

从几何直观到代数表示 (建立直线的方程)

从代数表示到几何直观

(通过方程研究几何性质和度量)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首先探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点和倾斜角。给出斜率的概念,并用代数方法表示它,导出用两点坐标表示斜率的公式,并根据直线的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2.“直线的方程” 首先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然后介绍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最后得出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切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

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通过直线的方程研究两条直线的交点,并由此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及重合。通过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导出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4.“探究与发现 魔术师的地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素材,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直线斜率的知识,看两条直线是否共线,进而探究0.01m 2的地毯到什么地方去了?

(二)、新课程与传统教材(旧《大纲》)的比较:

2.课时安排上的差异

旧《大纲》课时安排大约10课时,新《课程标准》课时安排大约9课时,如果增加

1课时以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两者基本相当。 3. 新旧教材内容和结构上的差异:

(1)、旧教材为了建立直线的方程,首先引入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导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然后,利用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推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利用点斜式,推导出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作为以上两种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介绍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截距式。指出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介绍了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接着,研究了判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与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等问题;新课程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介绍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通过直线的斜率,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平

行与垂直,然后建立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以及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新教材自始至终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图形的研究过程中,注意代数方法的使用;在代数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加强与图形的联系。 (2)、内容安排上的微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两直线的夹角、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没有在此出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放在了直线方程之前 (学斜率之后的趁热打铁)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根据教学需要, 开设了”思考”、“观察”、“探究”等栏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符合新课程理念.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穿插了“阅读与思考”等内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增加了教材旁注.

(三)、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3)、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 (4)、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难点: (1)、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直线方程的应用。 (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四、分节教学目标及建议

3.1.1直线的倾角与斜率

1.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知道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 (2)理解直线的斜率,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3)掌握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由直线的斜率求出直线的倾斜角,、也能由直线的倾斜角求出直线的斜率(斜率存在的条件下)。

(4)使学生初步感受直线的方向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体会到要研究直线的方向的变化规律,只要研究直线的斜率的变化规律。 2.教学建议:

(1)本章开始增加1课时,以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本章的章头页看似只有一页,但它叙述了本章的灵魂,故建议可单独上一节,以初中的函数为依托,首先讲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其次重点复习初中阶段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

(2)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的斜率一样,也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直线的倾斜角侧重于直观形象,直线的斜率则侧重于数量关系。让学生切实理解斜率和倾角都是反映“直线倾斜程度”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3)在处理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或计算器操作,使学生观察并体会直线的倾斜角变化时,直线斜率的变化规律。

(4)传统的解析几何内容安排在三角函数后面,现在安排在三角函数之前。而书中很 多例题和练习都要用到相关三角函数知识:如P86第一题要求120度与135度的正切,P89第一题问-1是多少度的正切值,造成学生的困扰,因此一些试点的省市将必修四提前学,以满足此刻的需要。但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只能给出提示,让学生作为结论直接

使用,不给出证明。例如,

放在以后补证,不需要在此纠缠不清。

, ,这些结论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方法,感受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的思想;

(2)通过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辨证性 2.教学建议:

(1)平行与垂直是几何概念,直线的斜率是代数化概念,计算公式是又一次代数化,它 一次一次地重复解析几何的本质。通过垂直和平行问题的解决,要让学生切实感受用代 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2)分类讨论也是这一节要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问题, 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斜率存在性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2直线的方程

1.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能正确理解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含义。

(3)能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等四种形式化为一般式,知道这四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的局限性。

(4)使学生感受到直线的方程和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要说明点在直线上,只要说明点的坐标满足直线的方程,反之也成立。 2.教学建议:

(1)将直线方程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处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归纳能力的

培养. 要充分利用“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从斜率公式推导出点斜式,进而得到其它各种形式. 再引导学生去观察特点,适用条件,记忆方法. (2)要让学生明确方程要作为直线方程的两个条件.

(3)在讲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时应该与一次函数进行比较, 加深方程与函数概念的理解. (4)由“数”到“形”历来也是学生的一个薄弱,本节画图及其以后解析几何中的画图问题要加强教学.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1.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中,注意控制教学的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教学上,教参在P59、P71、P77、P82-84、P93-96都配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例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编者对本章的重视程度,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大纲规定的10课时的基础上增加2节习题课,也为后面圆的方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2.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怕重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坐标法”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强化这一思想方法,这是解析几何的特点。教学中注意“数”与“形”的结合,在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以后,还可以画出其图形,验证代数结果;同时,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得到的数学结论,对结论进行代数证明,即用解析方法解决某些代数问题,不应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只强调“形”到“数”的方面而忽视“数”到“形”的方面。

点坐标 曲线方程 几何特征数式和数量关系

3.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注意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设置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利用教科书边空不失时机提出的一些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3. 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中的边空“截距是距离吗?” “3. 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中边空“分类讨论时,常按

分类,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等等,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4.关注结论形成的过程,通过思考、探究,得出结论

本章在编写时注意呈现方式,不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而是把结论放在学生经过一系列数学活动之后,通过思考、探究,得出结论。比如,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三部曲”就是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后得出。在例题的呈现时,增加了分析的过程,重点分析解题的思路。

5.关注书本中例题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应该说书本中的例题个个都是精辟的,题的经典与否并不在于其有多难. 书本中的例题都载有编者的深刻用意. 因此,对书本中的例题应该深入思考,发掘内涵,体会编者的意图. 如教材P93例1、P99例6都要求根据方程画出图形,这就体现了对作图的重视,这也是贯穿新课程始终的“数形结合”思想的基础。 6.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平面解析几何是一门典型的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信息技术在加强几何直观,促使数与形结合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所研究的直线。在动态演示中,观察直线的性质,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形成这些性质的原因以及代数表示。通过对方程的研究,了解直线与直线的关系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验证得到的结果,为抽象的认识增添形象的支持。

《直线与方程》说课稿

沙尼亚·托克西 2012年4月


相关内容

  • 如何求圆的切线方程
    如何求圆的切线方程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相切是一个重要的位置关系.众所周知,在圆上的点可以作一条直线与该圆相切,过圆外一点可以作二条直线与该圆相切.在历年高考中,常常出现在选择题中.本文就如何求圆的切线方程的方法展开讨论,供同学们参考. ...
  • 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参数优化问题160317
    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参数优化问题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通过对二元一次或二次方程的研究,刻画直线或曲线的相关几何性质:反之, 通过对直线或曲线几何性质的研究, 来阐释对应的代数性质. ...
  • 必修2红对勾第三章 单元评估题(二)
    第三章 单元评估题(二) 时限: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直线x =-1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 ) A .45°,1 C .90°,不存在 答案:C x y 2.直线l 1:y =kx +b 和直线 ...
  • 高一数学必修2[圆与方程]同步练习
    高一数学必修<圆与方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若圆的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别是(2,0) 和(2,- 2) ,则此圆的方程是( ) A. x 2 + y 2 - 4x + 2y + 4=0 B. x 2 + y 2 - 4 ...
  • 09高考文科数学解析几何压轴题(含解析)
    第一部分 五年高考文科荟萃 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圆锥曲线 一.选择题 x 2y 2 +2=1(a >b >0) 2a b 1(2009浙江文)已知椭圆的左焦点为F ,右顶点为A ,点B 在椭圆上,且BF ⊥x 轴, ...
  • 九年级下--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夹角公式
    两直线交点的坐标与距离公式 知识点: 1. 两相交直线的交点的坐标 2. 如果已知平面上两点P 1(x1,y 1) .P 2(x2,y 2), P 1P 2=(x 1-x 2) 2+(y 1-y 2) 2 3. 点P(x0,y 0) 到直线 ...
  • 动点轨迹方程的求法
    轨迹方程的求法 一.待定系数法 曲线形状明确且便于使用标准形式的圆锥曲线轨迹问题,一般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 例1.已知椭圆5x 2+14y 2=70和直线l :x -y +9=0,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P ,例5.抛物线x 2=4 y 的焦点 ...
  •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 ...
  • 圆锥曲线大题含答案5-14
    5. 已知椭圆C:x 2 ⑴求椭圆C的离心率:⑵设O为原点,若点A在椭圆C上,2y24, 2 点B在直线y2上,且OAOB,求直线AB与圆x结论. y22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 x2y21,所以a24,b22,从而c2 ...
  • 圆锥曲线的垂直与定点问题
    圆锥曲线的垂直与定点问题(1) x 2y 21x y 1. 2+2=1(a >b >0) 的离心率e =,右焦点到直线+= 1的距离 2a b a b d = ,O 为坐标原点(1)求椭圆的方程:(2)若直线l 与椭圆交于7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