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佛学思想的体现 - 范文中心

红楼梦中佛学思想的体现

08/13

目录

红楼梦中佛学思想的体现............................................................................................ 2

前言......................................................................................................................... 2

一、两个世界——现实佛教与理想佛学............................................................. 4

二、《红楼梦》中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 5

1. 佛法的众生平等思想 .................................................................................. 5

2. 木石转世与众生平等 .................................................................................. 6

3. 贾宝玉的平等观 .......................................................................................... 6

三、《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 7

1. 佛法中的因缘思想 ...................................................................................... 7

2. 因缘果报观表现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 .............................................. 7

3. 因缘果报的其他体现 .................................................................................. 8

四、《红楼梦》中的“色空”观 ............................................................................... 9

五、透过《红楼梦》领悟“苦”的真谛...........................................................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红楼梦中佛学思想的体现

By milan7sheva

前言

《红楼梦》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细致的描写的官场的沉浮世故,豪门的奢华与没落。其中贾府大观园生活场景的展现让人惊叹于作者在园林、医学、诗词、美食、书画、服饰、建筑等等方面的深厚素养。小说以神话故事开头,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无用灵石,产生了下凡红尘,到那“富贵场中,温柔想里享受几年”的欲望,结果由神界使者一僧一道指点入凡间贾府。整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的爱情纠葛为线索,以贵族生活为中心,生动的描写封建社会生活的全貌及各种矛盾。《红楼梦》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结构,不仅在于它展现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它包涵的丰富社会内涵及传达给我们的深厚的人生哲理。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甚至专门形成了一门“红学”,这不仅体现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无上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红楼梦》宽广的覆盖面。不同的读者,会对它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看法,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①早期的红学研究重点在于研究版本、考证作者的历史,而近年来的研究更加倾向于文本研究,重点在于《红楼梦》诗词戏曲、美学心理、宗教思想、哲学伦理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儒、佛、道、玄学等思想兼容并报,尤其是佛学思想,他的一生有很长时间是在寺庙中度过的,虽然他自己并未出家,但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感情、文献倾向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有很多僧人角色,佛教活动,全篇更是笼罩着浓厚的佛学思想,开篇僧道助石头下凡入世,结尾贾宝玉看破红尘,出世而皈依佛门,这也隐含着佛学中的轮回思想。 ① 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佛教本源于印度,随着教义的广布与信仰人数的增多,它早已超越了种族与国家的界限。佛学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在汉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更是发展出了无数分支。学派。两千多年来佛学对中国的文学、语言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为志怪和神魔小说提供故事素材,佛教高深的思想进而内化为小说的中心思想。曹雪芹认定佛学是从日常生活中找寻高深奥妙的精神“他深深体悟到一切生命个体的人生深处都有佛性因子,因此他看到的是生命的“整体相”而不是“分别相”,而写出卓越的作品留下来给后世”归①。可以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发奋所著,他以哲学的研究与宗教的信仰提出最值得的佛教哲学,而且佛教哲学化遂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一大潮。

关于《红楼梦》佛学思想的研究不是很常见,比较重要的有黄怀萱《佛家思想的运用研究》②,他认为曹雪芹将“情”提出与“空" 对举,宣扬“情空不二”的观念,因此不同于佛家“色空’’说,而有独创的意义,杜景华在其《与禅宗》一文中谈到曹雪芹表明了自己的宗教立场并痛斥了庸俗佛教对人的毒害。朱淡文在《红楼梦研究》中肯定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决不是为了宣扬佛家的色空观。在曹雪芹的哲学逻辑结构中,“情”才是核心,才是其起点与终点,还有园香《红楼梦与禅》,李哲良《红楼禅话》,王文宏《禅与(红楼梦) 》,周汝昌《再解‘空空’十六字真言》,孙逊《关于(红楼梦) 的“情" 、“色”、“空" 观念》,黄南珊《论曹雪芹的情禅思想》,刘宏《一个由“空、色、情" 建构的立体世界》,陈维昭《彷徨于“色”与“空”之间》,等等。

80年代起关于《红楼梦》的宗教色彩研究逐渐多了起来,杜景华在1990年发表的《与禅宗》一文就说:“对于曹雪芹的禅空观,我想我们是不必回避的.无论有意无意回避或绕过这种禅空观,对于《红楼梦》一开卷便抛我们的需多迷离观念以及全书中许多人物的归宿,我们都将无法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受到此文的影响,对《红楼梦》中宗教观念的研究,陆续出现。李华生《梦幻意旨与曹雪芹梦幻心态》、孙逊《关于的“情”、“色”、“空" 观念》、薛瑞生《封建末世的多余人一论贾宝玉“白色悟空’’的文化思想心理依据》、黄南珊《论曹雪芹的情禅思想》、娄毅《论的虚无思想》、陈洪①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381页

《论癞僧跛道的文化意蕴》、陈维昭《彷徨于“色”与“空”之间一论存在体验》、严云受《与因果报应模式》、陈毓罴《与民间信仰》等等。在著作方面梅新林著有《红楼梦哲学精神》一书从儒、释、道三方面对《红楼梦》的哲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从补天顽石到贾宝玉再到宝玉出家,是一个“出发——变形——回归”的生命轮回,是佛教中的出世悟道思想的体现。

这些论著都对本文有很大的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红楼梦》的佛学思想进行了有益的讨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经验,是本论文主要的参考资料。《红楼梦》博大精深,即使只从佛学方面看也有很多的解读。本文主要辨析《红楼梦》中佛教活动与佛学思想的区别,指出作者对现实宗教活动和佛学思想的区别对待。重点讨论了《红楼梦》中“色空观”,轮回、众生平等等思想的体现。

一、两个世界——现实佛教与理想佛学

要讨论《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佛教和佛学。佛教是一种宗教,它主要指的是一种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主要在于表面上的行动。而佛学则是一种哲学思想,主要靠内心的体悟。 《红楼梦》即有描写当时封建社会的佛教活动和世俗人的一些佛教观念,又在全篇中蕴含着丰富的佛学道理,这二者是两个互相联系又形成鲜明对比的方面。作者主要从两类不同的佛教信徒,勾勒出了两个不同的佛教世界,表达了他对世俗中的佛教活动的嘲讽与憎恶和对对真正佛学思想的思考与追求。

《红楼梦》中划分出两大类型的佛教信徒。一是经一佛一道点化或间接点化的出家者。其中包括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鹃、蕊官等,这些都得到了作者的充分肯定。另一批是居于或出自佛门的世俗僧侣,诸如出佛门进衙门充当帮凶的小沙弥,包揽词讼破坏他人婚姻信封的静虚等都被作者作了彻底的否定。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系列的宗教活动,比如秦可卿死后,停灵期间请一百单八禅僧在大厅内为秦可卿超度亡灵,然后请五十高僧对坛按七作好事。对此,小说只做客观而又带几分滑稽的展览,谈不上丝毫的肯定。

那么,作者对于以上诸位宗教僧侣及同是出家的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等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评判态度呢?其中的取舍标准又是什么呢?分析起

来,可以归纳为三点内容:一是入俗与出俗的不同。前者虽然寄身佛寺,但却周旋于恶浊的豪门权贵之间,毫无真正的宗教信仰;后者却经过红尘劫数,阅览人生百味而由俗入神。二是形体与精神的不同。前者停留于行修,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面,只得到宗教的皮毛;后者则进行与神悟,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境界,已得宗教之精髓。三是法术与哲理的不同。前者以法术为工具,或用来谋生,或用来害人。而后者则以哲理为指归,用宗教的哲理来审视人生,关注人生,反思人生。介于二者之间的妙玉,则是肯定和否定兼而有之。通过这类不同的佛教信徒的对比,作者注入的强烈的情绪和深入的思考,对现实的宗教给予最真实的描绘和无情的批判;对于理想的世界和宗教给予极大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以最大的精力关注人物运,关注生命,展示出被欲望和痛苦纠缠的人们的挣扎、抗争和望,无不示出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和不懈的探索。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和理解把爱恨和人道主义关怀各自挥洒在他的人物身上。抚摸着痛苦,也凝聚了曹雪芹的佛家禅宗思想一博爱、慈悲、平等、真诚。

二、《红楼梦》中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

1. 佛法的众生平等思想

众生平等思想是佛教思想的一个基础支柱。“众生”是梵语sattva 的意译,有译作含识(即含有心识者) 、含生、含情、灵、群生、群萌、群类,泛指迷界之有情。《杂阿含经》云:“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日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①,众生乃为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广义上,佛及菩萨亦含摄于众生之中。《摩诃止观》云:“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入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②。以一切有情(众生) 为五蕴假合之名,无有实体,依正报而呈现不同的分界,故又作假名世间、有情世间、众生世,因此有:“众生世间,既是假名无体,分别损实法假施设耳”③。 ①

②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页40上. 隋·智颐说《摩诃止观》大正藏》第46册,页52下.

③隋·智烦说《摩诃止观》大正藏》第46册,页53下。

2. 木石转世与众生平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分别是石和木的转世,所谓“木石前盟”。一草、一木、一石属于自然万物的都具有灵性,说明宇宙万物都有佛性,也就是一切众生(不管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都是平等的,作者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从“人化的自然”出发,给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认为自然万物受环境的影响而做出的反应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一样。用贾宝玉的话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①”。由于自然万物对环境的反应更直接,贾宝玉就对这种“灵验" 大加赞叹,要以自己的真心去换取自然的真情,于是“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②’’这里体现了贾宝玉对物与对人一样地深情。“虽说佛门轻易难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我佛立愿,原是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无奈迷人不醒。若果有善根能醒悟,即可以超脱轮回”。

3. 贾宝玉的平等观

曹雪芹在宝玉身上体现的重要平等思想是:不依强依势压人、和睦相处、自尊自爱、不生事端、清净和平、无正庶之分。贾宝玉带人宽和、亲切、无分别之心,他不仅对黛玉,史湘云等亲近之人关爱有加,连下人、生人也不例外,他从内心深处为贫贱者着想时时溢于言表,全无贵公子养尊处优之骄,在栊翠庵的那一幕妙玉嫌刘姥姥喝的杯子脏了,想要把它仍掉,那时宝玉不顾自己的身份反而向妙玉陪笑脸讨个人情:“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 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③,妙玉不好拒绝便命人拿那杯子来递与宝玉。在贾宝玉身上的另一特点就是主张男女平等,特别是多关心女性。当薛宝琴来到贾府时,受到老祖宗贾母的额外厚爱。探春对宝玉开玩笑说:“老太太有了这个好孙女儿,就忘了这孙子了”④,宝玉对此事不但不妒忌反而很乐意地笑并说:“这倒不妨,原该多疼女孩儿些是正理”些是正理’’。宝玉无论是①

②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第77回,南京:风凰出版社,2006年,页551。 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第35回,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页227.

③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第4l 回,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页271.

④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第49回,南京:风凰出版社,2006年,页325。

对人或者对事都有一颗平等无二之心,在佛教里,凡无分别之心的人看什么问题都不落二边见,以中道为准,这类人往往给人一种若痴若愚的外在表现,但在修持上则易获得上乘菩提。由于内慧根深,他们在解悟佛法、修持向道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体同观的态度。他曾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①。这一贾宝玉的处世名言就决定了他的行为,随时随地、全身心地关心女性,因钦慕而保护那些纯净无染的少女而“甘为诸丫头充役”。所以有一次袭人生病,宝玉守在床边给她喂药,并安慰:“只养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生气”,可知这里只有兄妹、姐弟之情,而没有杂念之心。

曹雪芹借用佛家中的众生平等思想,构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在《红楼梦》中这种思想在贾宝玉身上集中体现,而且主要表现在男女平等,关爱女性。这种理想只能在未来世界才能实现,他是超前的思想家,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世界,把批评留给当时的社会。

三、《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

1. 佛法中的因缘思想

佛法讲因缘生万法,宇宙万物的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佛学思想认为因是万物的本源,而缘是连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是指万物生起的一种相互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缘有很多种,佛法从心色、结果的方式、前世今世来世等角度将它们分类。有什么样的因,就必然带来什么样的果。

2. 因缘果报观表现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

《红楼梦》中的因果现象在整个小说中非常常见,整个故事由一个因缘果报缘起,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就是一个受前生灌溉之恩,于今生以泪相报的爱情因缘,显现出冥冥中自有安排的宿命观。从而除了表现了心神交往之盟的“木石前盟”(无情众生) 与宝、黛(有情众生) 爱情的还泪奇缘,引起了宝玉终① 1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第2回,南京:风凰出版社,2006年,页11。

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而林黛玉一生只钟情于贾宝玉一人,一生眼泪酬知己,以泪报恩,就是用生命报答知己。林黛玉不断流泪的过程,是暗示她为爱渐渐付出自己的生命;泪尽,则是代表生命的结束。此外还显示贾府的兴衰、亲人的离散、世俗的情缘、人间的功名,一切在表面上都是命定、虚幻而徒劳无功的,但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无情、有情) 在因果范畴之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一串。或者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过迷与悟、生死与涅桀之中的过程。

这是一场前世注定的“还泪情缘”、“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女真情;然而,他们的儿女真情和传统社会的世俗人情却是不能相容的。因此,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家族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对,所以难免一场必然发、必然失败的“有缘无份”悲剧,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

3. 因缘果报的其他体现

《红楼梦》中的因果观念除了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反复点明外,还隐约表现在其他人的身上,如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以金锁与佩玉为配偶象征。花袭人与蒋玉菡,以汗巾之交换,千里伏脉:以及王板儿与贾巧姐,藉由童年玩具“佛手" 不经意间的交换,不仅牵起两人的情缘,更是对贾巧姐坎坷命运的救赎。

王熙凤是贾府的当权者, 她机关算尽, 好利盘剥 玩弄权柄,而最后却只能落得连自己姓名都算掉了的结局。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之讲故事。说是她们村中有个人家,因为行善积德,佛祖保佑,90岁上居然得了个儿子,这个故事,宝玉不喜欢,但贾母和王夫人却喜出往外,因为这个故事满足了她们今世享福,来世还能富贵的愿望,贾母和王夫人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想法,这是当时封建社会人们的一种朴实的轮回因果报应观的体现,反应了佛教思想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红楼梦》中存在大篇幅,多视角的佛教中因缘果报的体现,并不能因此说作者在宣扬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这种因果报应是推动小说情节,操控人物命运的艺术展现。这种写法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世俗对因果轮回的一种观点,同时借用佛教“轮回" 、“无常”、“缘起”等艺术的体现了了书中人物命运联系与曲折。在给读者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让读者不禁对人生进行深思。

四、《红楼梦》中的“色空”观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在小说的第一回中已经特别点出。小说写到一僧一道携石头入红尘历经劫数之后,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一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见一大块石头上刻有《石头记》,于石兄对话之后,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又从头至尾抄录下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按“色空”之“色”,原本指佛教中“五蕴”。所谓“五蕴”是(1)色蕴,指一切有形物质现象。(2)受蕴,指感官所产生的苦、乐、忧、喜等感情。(3)想蕴,指想象事物的遗像意念。(4)行蕴,指意志活动。(5)识蕴,指心灵意识。佛教认为,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皆因缘而生,而非本来就有,是为“空”。所以就有“五蕴皆空”之说。也就是说 并不是等到物质消亡之后,它才是空的,而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本来就是空的,就是虚幻的。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色、空在本体上的统一性,彼此是一体的而不是分开的。

以佛教中“色空”的本来含义反观于《红楼梦》,彼此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一道一僧给贾瑞的正面是王熙凤,反面是骷髅的“风月宝鉴”,虽然还有另外的“真假”含义,但总的来说和佛教中的“色空”观比较接近。然而即使如此,在“色”的解说中也仍然有差异,因为佛教中的“色”可以指一切之物,而并非专指美色,只是因为美色最能引发世俗人的红尘欲望,故而以美色为“色”之最。联系书中全部的客观描写及其所体现的作者的主要思想来看,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云云,其中的“色”与“情”重点在较为宽泛的男女之情,而四句偈语在实质上则是反映了一种云空未必空,欲割情难断的思想矛盾。既是那样如痴如醉的看重情,而又强为看穿而逃遁与空,成了作者思想和全书的情节体系难以解开的大结。这种感情真诚与理智的自欺,在哲学上反映了对世界认识中的实有和虚幻的矛盾。这对矛盾一直纠结于全书的始终,越是用诸如“色”,“空”一类的观念来进行自欺性的解脱,就越反衬出感情的执着和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而感情越是执着真诚,就越显得以自欺来麻醉的可悲,二者在交织中表达了一种“大无可如何”的深沉痛苦和深层的悲剧意识。

同《红楼梦》中的其他佛学思想一样,对于其中的“色空”观,我们应该

理清一下两种看法。一是,《红楼梦》作者不是先有“色”、“空”的观念,然后去敷衍情节,塑造人物,以表达这种观念,而是在揭示充满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和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追求理想而又找不到师兄的途径,在理想幻灭而又无法对之进行科学的解释过程中看,才借助于“色”、“空”观念以表达自己的迷惘与实务,并通过带有诠释性的诗词和情景描写来渲染“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思想。二是,对“因空见色”不应该在严格意义上作佛学解释,更不应该用佛教中的某一宗派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因为曹雪芹虽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但他并非佛教的虔诚教徒,更不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来进行文字创作,当时历史背景的曹雪芹,将这部写实主义小说罩上宗教意味较浓的色空观念的外衣,是极其聪明的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有神秘的梦幻之美。 “曹雪芹所理解的‘空’与大乘佛教所讲的‘空’是有区别的„„他所谓的‘色空’观念也许更多地表现了作家的愤激情绪。”①《红楼梦》的魅力,不在于宣扬“色空”观念,而是以精细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却的典型形象。描写了诗意盎然感人至深的人生悲剧。典型化的细节描写、维妙的心理刻划、极具个性的对话,把各色人物性格活生生地表现出来。

五、透过《红楼梦》领悟“苦”的真谛

佛教的基本教义里有“人生即苦”、“一切皆苦”之说。然而佛教所言除生老病死外,还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以及五取蕴苦。《涅巢经》云:“所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②。由于佛教“一切皆苦”的价值判断内在地蕴含了人非不朽、社会变化永无止境、人非尽善尽美等人类实存之有限性与不完满性等真义;因此,一直以来不断引起世人的共鸣。就曹雪芹的思想来看,他的“人生苦”主要是由于现实的黑暗、历史的忧虑以及自己不断碰壁遭打击的结果,它既是形而上的对人之存在有限性、悲剧性的体悟,也是真实的生存苦难和困境的具体表现。现实人生境遇中的惨痛遭遇使他对生命本体意义有了更深刻地把握,而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本体性彻悟,又时时加重着他在现实人生境遇中的痛苦感受,这两个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些已经表现出来他了然人生无常、死苦、爱别离苦那种①

② 李根亮,《红楼梦与宗教》,三联出版社,2005年,125页。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粲经》,‘大正藏》第1册,页752中。

刻骨铭心的。《红楼梦》中家庭纠纷、你争我斗有时让读者觉得心酸,这是一种活生生受罪的生活,像世间地狱一样的,“凤姐知道不过是家下婆子们又不知搬什么是非,心内大不受用,便命小红进去,装做无心的样子细细打听着,用话套出原委来”,到头来她也没什么好受“自己又气病了,茶饭也不吃,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说槐,暗相讥刺" ①。在曹雪芹的作品中的林黛玉一生下来就多病,在第3回中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②,最后还是为了贾宝玉的安危担心哭泣而死的“弄的害了相思病死的”,她自己牺牲是充满了对贾宝玉的爱而死。贾宝玉在繁华丰厚的生活之中,好几次与“无常’’见面,先有秦可卿自尽、秦钟天逝、继以金钏投井、尤三姐撞墙、尤二姐吞金等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而贾宝玉直到最后也是与心上人落个生离死别等等。这一连串事故的制激以后,宝玉渐渐有所警悟,思想起了变化,只有独善其身,飘然远去,与佛结缘,才是真正的解脱。贾宝玉就是《红楼梦》中的亲历者,所以在大石之上所刻的就是他入世修行悟道的启示录。于是,曹雪芹描写贾宝玉来到人间,亲闻亲历尘世有八大苦难: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苦,就是他亲身所经历过重重的悲欢离合。不止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深意重,但到头来也逃不过爱别离之苦;还有大观园里的红粉佳丽,终究逃脱不了颠沛流离,身委尘土的命运;“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这使我们悟出佛学所讲的“有身有苦,无身无苦何劳”的道理。如果一旦彻悟佛法,懂得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有宠必有辱,世间的一切,犹如梦幻般的短暂和不真实的道理,只有把精神从物质世界的牢笼里解放出来,才能获得逍遥自在之乐“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正因为这样,曹雪芹才不辞多年辛苦,写下了这部作品,来警醒世人,也许他希望从这一件接一件事中,可以唤醒那些沉迷于荣华富贵,沉迷于功名宠辱的人。金陵十二金钗中的王熙风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从最初的毒设相思局,到逼死贾瑞、尤二姐,害死秋桐,她总是阴险毒辣,草菅人命。表面上她对尤二姐很好但在其心里就恨之入骨,所以百般刁难,让尤二姐身心受尽①

② 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第69回,南京:风凰出版社,2006年,页489. 1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第69回,南京:风凰出版社,2006年,页486.

了煎熬不由得想:“一„无可悬心,何必受这些零气,不如一死,倒还干净”。风姐不避锋芒,不留后路,枷带着煞气,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而秋桐自己仗着贾赦之赐,无人奈何得了她,“连凤姐、平儿皆不放在眼里”,所以找机会谋害风姐,引起了凤姐误会打骂平儿等等。从作品中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深刻的体会自己与人们的一种“怨会苦”与“求不得苦”的煎熬。他们往往生活在计算与挣扎之中对彼此充满了仇恨,等到死亡的时候,才会有一种伤感、无奈等的后悔与徘徊。这样的做人是一种悲哀与痛苦,也是所谓众生的苦难。此外,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还把这种怨气、憎恨之苦放在赵姨娘人物身上,让她没有尊严,惹人讨厌,不如一个小丫头。也许作者描写她之时在其心理上何尝无深深地感受一种“怨憎会苦”的心情。

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来到红尘走了一遭,经历了生老病死等、悲欢离合的故事,又匆匆的离去。主要的是在生活上每遭遇到无常与生死的事或者碰到憎恨、.爱别离的人,我们该怎么面对和处理,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与周围的人不陷入于痛苦与煎熬之中,就像贾宝玉所说的“人谁不死? 只要死的好”。也许他说这“好’’字是一种心安理得、无怨无悔、毫无牵挂等的心境。这或许是作者想透过《红楼梦》中人物中经历的苦来引导读者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领悟“苦”的真谛。

结论

《红楼梦》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它的艺术成就之高,包罗范围之广令人惊叹。近年来关于《红楼梦》所体现的哲学宗教思想研究是一个热点。本文在查阅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反复熟读著作,对《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的体现做了一个总结与分析,然而对《红楼梦》哲学宗教思想的探讨应该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课题,新意或者新见解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展现和产生。本文只是管中窥豹,只见其一斑,纵使如此也颇有所得,得到以下结论

一、《红楼梦》中存在两类佛教世界,作者通过两种不同的佛教信徒,将这两类世界分离对比,并对他们有不同的态度。《红楼梦》中描写着很多世俗的佛教活动及世俗的僧侣,同时也在小说中蕴含着非常多的佛教哲理。在研究小说的

佛学思想之前应将两者彻底划分开来。曹雪芹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其中佛学思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有自己理想中的佛学世界,用佛学的思想去理解世界,思考人生。这个理想世界主要在贾宝玉、甄士隐等人的悟道出家之中体现出来。而对于世俗的佛教,作者则进行了否定,对披着佛教外衣而谋取自身利益的僧侣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二、《红楼梦》中佛学思想的体现,是作者借这个虚拟世界来抒发他对于现实人生的感悟及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望。明镜主人曾云:“《红楼梦》,悟书也”来感叹书中蕴含的丰富佛学哲理。曹雪芹虽然倾心于佛学,但他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更没有用《红楼梦》来宣传佛教的目的,小说中所蕴含的佛教观,哲理,诗情等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作者平生遭际碰撞的结果。

三、《红楼梦》中佛教因果轮回、色空观等内涵与作者在现实世界的体悟相同。它们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小说未来的走向,在对小说结构上有重要意义。同时《红楼梦》作为一部悲剧,固然是作者对现实世界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愤慨,然后它却通过作者的色空观,主要人物的因缘果报等一系列佛教文化内涵表达出来,为小说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四、透过《红楼梦》中佛学思想以及对小说中人物经历的种种“苦”描写,读者可以走出小说回到现实世界,重新思考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面对生活中的苦,领悟“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M]:风凰出版社,2006

[2] 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3]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

[3] 梅新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M]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4] 唐富龄《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梁归智,《独上红楼》,[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6]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

[7] 李根亮,《红楼梦与宗教》,[M],三联出版社,2005年,

[8] 吕健忠《花灯与禅性:论的一则主题寓言》,‘《中外文学》,1985年,页126-132。

[9] 陈维昭

[10 ] 杜景华《红楼梦>与禅宗》 《红楼梦学刊》,1990年。

[11] 朱淡文‘红楼梦研究》,台北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页47

[12] 娄毅《论的虚无思想》,《红楼梦学刊》,1992年。

[13]陈维昭‘彷徨于“色”与“空”之间一论存在体验》,《红楼梦学刊》,1994年.

[14] 严云受‘(红楼梦) 与因果报应模式》,《红楼梦学刊》,1994年。

[15] 张威,《红楼佛语》,《华章》,2010(22)

[16] 谢氏映凤-释坚莲,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福建师范大学,2009.

[17] 袁波兰, 《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湖北大学,2010.


相关内容

  • 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词汇.文学.歌舞.绘画.雕塑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在普及的过程中,佛经的翻译.佛事活动的进行以及说法布道等,使得大量的佛教典 ...
  •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晋阳学刊>2000年第5期 王国维意境说, 山西太原 030012) 摘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 龄的<诗格>.<诗 ...
  • 历史必修三测试题一
    专题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川教版)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 ...
  •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字数:3322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 2009 年 3 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 已熟读课文. ...
  • 盆景审美的文化历程 (闲云逸能)
    盆景审美的文化历程 文\闲云出岫逸能造景 (五) 盆景与舞蹈 ----- 造型上的姿态美 舞蹈,是以肢体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时空艺术,但对盆景艺术创作来说,其生动的艺术造型和形象的艺术语言表达,仍是盆景艺术学习可鉴之处.盆景是枝干造型的艺术,我 ...
  • 陶渊明研究的新收获
    *   "&Rs("AR_Title")&" " Rs.movenext if Rs.eof then exit for next %> 邓福舜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近现 ...
  • 试论_红楼梦_的叙事思维模式_张同胜
    试论<红楼梦>的叙事思维模式 张同胜红 楼 梦 学 刊 二内容提要:<红楼梦>中的叙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零思维模式:"弄引法"或"由远及近.由小至大"的叙事手法零 七体现了类 ...
  • 论大自然的生命因果规律
    宿世因果是个体与大地自然统一程度的积累史,即自然道德年龄及其相应的社会序位本份为基本原理的,是一个个体的过去,从作为一个单独的思维能量个体(佛学称为有情)的形成以来的年龄(形成令),它的道德年龄即是形成龄与大地自然信息整体意志一致的年龄(福 ...
  • 西游记鉴赏
    1百回本<西游记>最后成书,但作者仍然是个谜,<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1.0分)1.0 分 A . 丘处机 B . 华阳洞天主人 C . 吴承恩 D . 郑和 我的答案:D 2下列关于唐宋传奇,说法错误的是( ...